鲍姑
信仰:道医
鲍姑,名潜光(约公元309-363年)是中国古代4位(晋代鲍姑、西汉义妁、宋代张小娘子、明代谈允贤)女名医之一。她是晋代著名炼丹术家、精通灸法,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
人物简介
鲍姑(288~343),名潜光,陈留人(今河南开封)。其父鲍靓,字太玄,曾任南海太守,师事阴长生真人,学得炼丹之术。鲍姑自幼耳濡目染,后来也参与炼丹和行医。319年(东晋太兴二年),鲍靓在越秀山南麓建越岗院(即今三元宫),供鲍姑居住修炼。与葛洪结为夫妻后,共同研究医学和炼丹术,一起炼丹制药,并到广州一带采集丹砂等20余种药物,作为原料。现南海西樵山附近的仙岗还存有他们早年炼丹的遗址。鲍姑一生行医、采药,足迹遍及广州所辖南海郡的番禺、博罗等县。医德高尚,擅长灸法,尤精通艾炙法,善于医治赘瘤与赘疣等病症,为百姓解除病痛,被尊称为“女仙”、“鲍仙姑”。鲍姑的灸法经验主要记载在葛洪的《肘后要急方》内。全书记有针灸方109条,其中灸方占99条。该书较详明的记述灸法的作用、疗效、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丰富了中医学的灸法内容。原存于广州市三元宫的“鲍姑艾灸穴位图”,对人体骨节经络、五脏六腑均有详细叙述,大致符合现代医学原理,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343年(建元元年)鲍姑患急病辞世(一说在罗浮山玉鹅峰千丈岩采药堕岩身亡)
相关介绍
出生
她出生于一个官宦兼道士之家,其父鲍靓是广东南海太守。她以专治赘瘤和赘疣而闻名于时,以艾线灸人身之赘瘤,一灼即消,疗效显著。她长期与丈夫葛洪在广州罗浮山炼丹行医,岭南人民尊称她为“鲍仙姑”。
家庭
父亲鲍靓,亦名静,晋代道教徒,字太玄, “禀性清慧,学通经史,修身养性,学兼内外,明天文河图洛书。原籍东海人(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人)约生于公元260年。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鲍靓于蒋山遏真人阴长生授尸解术。多次奉命争战,升官至黄门侍郎,南海郡太守,(当时广东广西两省分为三个郡:南海郡、苍梧郡、象郡)。带他的独生女潜光(世称鲍姑)赴任。
其夫葛洪字稚川,江苏句容人,生于公元 282年,是我国一千七百多年前的科学家,曾从郑隐学习,又拜鲍靓为师,学丹术,尽得其传。元帝召为丞相掾,以功赐爵关内侯,又选送他做散骑常侍,他坚辞不就,长期隐居广东罗浮山冲虚古观,过着丹鼎兼综医术生活。生平著书立说颇丰富,约有五百三十卷,主要著作有《抱朴子》《肘后救卒方》等书。
鲍姑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和环境,耳濡目染,专功道学医学,学有所成。
成长
鲍姑的一生,几乎都在广东渡过,行医、采药,足迹广阔,遍及南海县,番禺县,广州市,惠州市,惠阳县,博罗县,罗浮山一带,经常出没崇山峻岭,溪涧河畔。《西华仙箓》一书说:萍花溪 “常有老姥采萍其间,莫测她所自来,问之,答曰:我叫鲍姑。”萍,据《玉篇》注:“大萍”即浮萍,有解热,抗菌,抗疟等作用,主治风湿,麻痹,脚气,打扑损伤,目赤翳膜,口舌生疮,吐血等。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妇女,能这样跋山涉水,采药行医,以救万民,实在令人钦佩。她足迹所到之处,至今皆有县志、府志及通史记载,这些地方志书,都把她作为仙人,称为鲍仙姑,她制的艾也称“神艾”,其实她是一位不平凡的民间女医师。 她医术精良,擅长灸法。她是采用越秀山脚下漫山遍野生长的红脚艾绒进行灸疗治疾,因此,后人称此艾为“鲍姑艾”。曾有诗赞颂:“越井岗头云作岭,枣花帘子隔嶙峋。我来乞取三年艾,一灼应回万古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