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河间会操:大清帝国最后的荣耀,一次震撼西方列强的军事演习

河间会操:大清帝国最后的荣耀,一次震撼西方列强的军事演习

来源:历史知识网

八国联军后,大清武卫军咋就崩了?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把大清帝国揍得鼻青脸肿,站都站不稳。那时候,清廷引以为傲的武卫军,号称是大清的军事支柱,结果瞬间崩得稀烂。武卫军分成好几支,聂士成的武卫前军原本是前身武毅军改编来的,战斗力不弱,可是在跟八国联军的交锋中,硬是没顶住,被打得全军覆没,连个喘气的机会都没留下。

董福祥的武卫后军,前身是甘军,靠着一股子西北的彪悍劲儿,本来也挺能打,可惜这次也栽了,部队被冲得七零八落,折了个干干净净。宋庆的武卫左军,前身是毅军,老将带队,经验丰富,但在洋枪洋炮面前,照样扛不住,死的死散的散,一点还手之力都没有。

至于荣禄新募的武卫中军,本来是想当核心力量使唤的,可还没来得及发挥作用,就被八国联军的攻势碾得粉碎,兵没了,将也丢了,彻底成了空壳子。这几支部队,平日里被清廷捧得高高的,结果一仗下来,损失惨到连点渣滓都没剩下,京畿附近的地盘直接被外军踩了个遍。

不过,这场灾难里也有个例外,那就是袁世凯手下的武卫右军。这支部队运气好得很,当时没在北京天津一带跟八国联军硬碰硬,而是被派到山东去剿匪,离战场老远。山东那边虽然也有乱子,但跟八国联军的铁蹄比起来,简直是小打小闹,所以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压根没跟洋人交上手,兵力装备都保得齐齐整整。

这场战争把大清的底子露得一清二楚,武卫军那点老底子压根不够看,洋人的枪炮一响,传统的刀矛马队就跟纸糊似的,完全不是对手。痛定思痛,清廷终于明白,再不改不行了,不然下回再打,连跑路的机会都没了。

他们开始琢磨着整顿军备,搞新式陆军,不能老靠那些落后的玩意儿撑场面了。要弄新军,总得找个靠谱的人干这活儿,袁世凯这时候就跳出来了。他早年在朝鲜帮着练过兵,后来又在山东带武卫右军,练兵的经验那是杠杠的。更何况,他手头还有一支没打散的部队,底子比谁都厚实。清廷一合计,干脆就把编练新军的担子交给了他。

小站练兵:袁世凯的北洋军有多牛?

1901年,袁世凯正式接过李鸿章的担子,当上了直隶总督,掌管京畿一带的防务,手里的权力可不小。这时候,八国联军刚打完,清廷还惊魂未定,袁世凯却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干一番大事。他挑中了天津附近的小站作为练兵的地方,这里地方虽小,但离京津都不远,铁路交通方便,运兵运粮都顺手。

他一上任就没闲着,直接着手打造一支新式陆军,这就是后来名声大噪的“小站练兵”。袁世凯早年在朝鲜练过兵,又带过武卫右军,经验老到,知道光靠大清那套老掉牙的刀枪马队根本不行。于是,他派人跑到德国,聘请了一批军事教官过来,这些教官带着西洋的操典和训练法子,专门教北洋兵怎么打仗。

袁世凯还花大价钱从德国买来成批的毛瑟步枪、克虏伯大炮,连子弹壳都是铜的,装备精良得让其他部队看了眼红。训练场上,士兵们天天操练队列、开枪放炮,喊号子喊得震天响,连晚上都点着煤油灯加班加点。几年下来,他硬是把北洋新军攒到了6个镇的规模,总兵力接近8万人,编制定员齐整,火力配置也到位。

每次演习,炮声一响,烟尘滚滚,步兵冲锋起来步伐整齐,连德国教官都忍不住点头。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在全国没得比,别的地方还在用长矛大刀,北洋军已经扛着洋枪洋炮满地跑了。清廷一看这阵势,觉得有戏,袁世凯也靠着这支部队彻底站稳了脚跟。

张之洞的湖北新军:文化高,隐患也大

小站练兵的风刮起来后,清廷坐不住了,赶紧下令全国各地都得学着点儿,别光看袁世凯热闹。各地总督巡抚闻风而动,其中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的动作格外显眼。张之洞是个实干派,早就看不上大清那帮只会耍刀弄枪的旧军,他一上手就在湖北操办起了新军。

湖北这地方财力不差,汉阳兵工厂还能自己造枪,张之洞靠着这底子,硬是练出了一镇加一协的新军,人数不算少,装备也不含糊。他手下的部队驻扎在武昌,兵营修得整整齐齐,操场上一排排士兵站得笔直,操练起来有模有样。

张之洞袁世凯不一样,他不光盯着枪炮,还专门开了学堂,让新军学读书写字,甚至请人教军事理论,讲什么步炮协同、阵地防御,连外国战例都搬出来分析。湖北新军的兵不光会打仗,脑子还灵光,文化素质在全国新军里甩别人好几条街,连北洋军都没这待遇。

操练之余,士兵们还能翻翻书,看看报,日子过得比别处新军体面。张之洞还亲自跑去兵营视察,检查作业本,问问操典背得熟不熟,搞得像个老学究。可这文化抓得太狠,反倒出了岔子。当时海外的革命党正到处传小册子,讲什么民主共和,湖北新军里不少人偷偷摸摸看了这些东西,脑子里开始冒新想法。

河间会操:新军亮肌肉,洋人看傻眼

1905年,清廷的新军练了好几年,到底成色如何,总得拿出来瞧瞧。9月17日这天,练兵处总理大臣奕劻和袁世凯联名上了一道折子,跑到慈禧跟前说,咱们得搞一场全国性的大演习,看看这些新军是不是真能打。慈禧听完没多犹豫,直接拍板同意了。

到了10月23日至25日,直隶河间府就热闹起来了。这地方离京畿不远,地势平坦,适合大部队活动,清廷选在这儿,把北洋、湖北、南京等地的新军都调了过来,总共凑了4万多人,场面那叫一个壮观。为了让这事儿更有看头,清廷还特意请了一帮在京的西方使节和驻华武官,摆明了是要给洋人秀一把肌肉。

演习那天,北洋新军扛着德国造的毛瑟枪和克虏伯炮,列队走得齐刷刷,炮弹一发接一发往远处轰,炸得尘土飞扬。湖北新军也不含糊,士兵们喊着口令,步炮配合得滴水不漏,摆出阵地防御的架势,硬是把训练成果展现得淋漓尽致。南京来的新军同样卖力,火力全开,队列推进一点不乱,连冲锋的步伐都踩着鼓点。

这4万多人的队伍分成两拨,一拨演进攻,一拨演防守,操练起来像模像样,连着三天,从早到晚没停过。旁边的西方使节看得直瞪眼,法国武官掏出笔记本写个不停,英国使节跟德国武官嘀咕了好一阵,俄国人干脆拿望远镜盯着不放。

这些洋人原本觉得清廷的军队还是老样子,没想到这回新军这么能打,纪律严、装备好,炮声一响震得地都颤,连连点头说这水平不比欧洲差。清廷这边也借着机会抖擞精神,奕劻和袁世凯忙着跟洋人寒暄,话里话外透着得意。

新军遍地开花,谁也没想到结局

河间会操露了脸后,清廷对新军的信心更足了,除了袁世凯的北洋军和张之洞的湖北新军,两江总刘坤一在南京也攒了不少兵。他在南京练的新军人数不少,装备也过得去,操练时照着北洋的路子走,步兵炮兵都有模有样。

刘坤一手下有江南制造局,能造些枪炮弹药,支撑着新军的训练,几年下来规模也挺可观。南京这边练兵忙活得不亦乐乎,全国其他地方也没闲着。清廷下了令,各省总督巡抚都得动起来,讲武堂这东西就像雨后春笋,一个接一个冒出来。北京有讲武堂,保定有讲武堂,连南方一些省会也开了军官培训班,教新兵怎么用洋枪,怎么排队列。

地方上的财力比不上中央,大多省份练的新军也就三五千人,装备也凑合,能配上几门炮就算不错了。可两湖地区有张之洞坐镇,江苏有刘坤一撑着,这两块地方的新军就比别处强出一截。清廷的本意是想靠这些新军撑起国防,可事情的发展却完全偏了道,湖北新军这边,士兵文化高,看了革命党的小册子后,私下里聚堆儿聊反清的事儿越来越多,到1911年武昌起义,干脆带头放枪,把清廷的总督府砸了个稀烂。

南京的新军也没全听话,后来袁世凯上台,这些部队有不少被北洋系收编,剩下的一部分也跟着革命党跑了。别的地方小规模的新军,有的守着地方,有的直接散了摊子,反正没几支真心给清廷卖命。

参考资料:[1]周子康.非战之罪:清末民初的北洋新军[J].品位·经典,2020,0(1):60-62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