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驽
上一篇讲到,郁达夫和王映霞结婚后,不顾包括鲁迅在内的朋友们劝阻,迁居杭州。他们花巨资打造“风雨茅庐”,成了有产阶级。“金钱”、“美人”都有了,又如何写得出反映普罗大众生存状态的作品呢?
不仅如此,时代的影响,性格所决定,他们生活中发生了许多跌宕起伏的事情,令人莫名惊诧!
六、蹊跷的来宾
“风雨茅庐”建成后,高朋满座。其中有两个重要人物,不得不提:一个是“CC系”的许绍棣,一个是“复兴社”的戴笠。
许绍棣是浙江省教育厅长,他和他夫人及三个女儿,成了“风雨茅庐”的常客。这时戴笠还不如后来那样权势熏天,每次来必带重礼,由浙江警察局长赵龙文陪同。
表面上看,他们是来附庸风雅的,其实他们是带着“任务”来的。“任务”就是“争取”郁达夫。
王映霞晚年反思道:“他们(戴笠和许绍棣)从不同时两派同来我家,说话之间也至微妙,粗心人是体会不出来的。当时不说,我不会听出来,就连郁(达夫)也不会理解的。”
何谓“争取”?想必大家都懂。
跟这些达官贵人来往,使郁达夫处境十分尴尬。他虽然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但左派人士认为他与官僚结交,生活腐化。国民党方面则把他划为亲共左翼之人,“其心必异”,连一个可以养家的职务都不肯给他。搞得郁达夫两边不落好,白天要陪同夫人与“名流”们应酬,晚上还要挑灯伏案,写稿维持家用。
可惜,时代变迁,郁达夫文坛地位已不复当年。
笔者个人浅见,郁达夫以颓废、苦闷的知识分子形象出现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坛,获得巨大成功。三十年代时,他拥有了“名誉、金钱和美人”,却失去了“自我暴露”式的“沉沦”,再难引起青年共鸣。
郁达夫的创作进入了“瓶颈期”。和王映霞结婚后,特别是迁居杭州后,生活环境和人际交往的变化,几乎窒息了他的文学天才。旧的苦闷仿佛解决了,新的苦闷却让他濒于崩溃。于是他放荡形骸,去追寻曾经的艺术泉思。
王映霞对此有清醒的认识:“(青少年时期的)环境给他养成了一种苦闷的颓废的性格,不习惯于有规律的家庭生活。”
从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的“暴露”,更多是个人生活,成了“自暴家丑”式的宣泄。而这种宣泄,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妻子王映霞!
1936年2月,郁达夫受福建省主席陈仪邀请,去福州就任省参议。陈仪久仰郁达夫大名,本想重用他。可郁达夫一派“名士”风度,与官场格格不入,一直任个闲职。
同事钱履周回忆:“郁达夫每逢值日,一次也不去巡视,边写字边喝啤酒边哼诗。写到天亮,满值班室都是字,桌下立着一二十个啤酒瓶。”
“逃离”杭州“风雨茅庐”,郁达夫感到莫名轻松,甚至王映霞想到福州来,他推三阻四,一直不允。他在日记中说:“(王映)霞的回电已到,说不来了,如释重负,快活之至,就喝了一大碗老酒。”“女子太能干,有时也会成祸水。”
从王映霞的“幻灭”,到郁达夫的“如释重负”,可以看出,他们正经历着“七年之痒”——这时他们结婚已经9年,有了4个孩子,不久又有了第5个孩子。
七、武汉风波
人是时代的人。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变故,无疑是抗日战争。
八一三战事吃紧,王映霞赶紧带着一家老小,暂避郁达夫老家富阳。后来传言富春江将会被日军封锁,赶紧又由富阳去丽水。这一路逃难,全靠郁达夫的朋友、浙江省财政厅厅长程远帆帮忙,先用汽车送王映霞母子到金华避难,听说日军将攻打金华,全家又逃往丽水,租住在丽水燧昌火柴厂二楼。
当时浙江省政府临时在燧昌公司办公。由程厅长帮忙,为王映霞一家要到两间房,与浙江省主席黄绍竑、教育厅长许绍棣同住一层楼,成了邻居。没想到,这一紧急避难之举,竟成了造谣王映霞与许绍棣之间不清白的“风口”。
如前所述,1938年3月,郁达夫去武汉任职,从福州来到丽水,接上一家老小启程。到达武汉后,李家应如约拿来孙多慈的照片,王映霞写信给许绍棣,许绍棣有几封回信。
不久,台儿庄战役胜利,郁达夫参加北上劳军团前往慰问。当他回到武汉,看到许绍棣的信,顿时疑心大起,醋劲大发。
据郁达夫的好友、武汉时的邻居汪静之回忆:7月的一天,他到郁家拜访,正好碰见郁达夫夫妻两人激烈争吵。郁达夫拿出三封信,哭着对汪静之说:“万万没有想到,她会这样的不要脸,这三封情书里面写了她和许绍棣到碧湖过夜的整个过程。”——“碧湖过夜”所指为何?下文将进一步阐明。
郁达夫对汪静之说的“情书”,就是许绍棣的回信,王映霞随手放在桌上,郁达夫看到后,把信拿去照相馆,拍照“存档”。
据孙百刚回忆,他曾去探望王映霞,正要告辞时,“她忽然拿出一束信给我看。在暗淡的灯光下,我抽读了三四封,原来都是当时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许绍棣写给她的。信的内容非常平淡,大致说些战事的发展、前途的推测、杭州的空袭、机关的疏散等。我对信的内容当然不感兴趣。”
王映霞十分苦闷:“书信的往来他要怀疑,一般的应酬与游玩他会猜忌。而我的个性,既骄又娇,总不愿用什么和顺的言辞去向他解说。”这样误解越闹越大,到了不可开交的地步。
(抗战时期武汉)
二人口角再起,以往都是郁达夫出走,这次王映霞也来个离家出走。她找到好朋友、陈诚秘书曹秉哲夫妇家。曹秉哲说:“你就在这里休息几天,然后我叫郁达夫接你回家。”
郁达夫见妻子离家,怀疑去浙江找许绍棣了,一冲动,竟然写信给蒋介石和陈诚,要他们管管部下许厅长。
更有甚者,郁达夫在《大公报》登出启事:“汝(指王映霞)与某君之关系,及携去细软衣饰、现银、款项、票据等,都不成问题,唯汝母及小孩等想念甚殷,乞告以住址。”
王映霞看到启事后更为生气,当朋友出面调解时,她要求郁达夫公开道歉。不久,郁达夫又登出“道歉启事”:“我精神失常,逼走妻子王女士,经朋友解说,知全系误会。”
事情发展成这个样子,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著名学者曹聚仁说过:“一位诗人,他住在历史上,他是个仙人;若住在你的楼上,他便是个疯子。”他在《也谈郁达夫》中说:“(易)君左和我一样,都觉得达夫有点精神虐待狂。”
当然,我们不能把责任全推在郁达夫身上。王映霞自我评价:“我是个个性倔强的女子,对于自己的愿望与理想,只在意会而不想言传。要我从口头上表示出甜甜蜜蜜,我是怎么也做不出来。”
——这让我想起袁殊那句话:“她犟我暴”。这里的“她”,指的是袁殊的妻子马景星。他们后来也是劳燕分飞。(感兴趣的读友可翻看《这个间谍神通广大,其貌不扬,却让大地主女儿宁愿倒贴跟着他》)
这场风波后,由郁、王的朋友,杭州市长周象贤和《东南日报》社长胡健中主持,签署了一份“和解协议”。
协议中写道:“达夫、映霞因过去各有错误,因而时时发生冲突,致家庭生活苦如地狱,旁人得乘虚生事,几至离开。现经友人之调解与指示,两人各自之反省与觉悟,拟将从前夫妇间之障碍与原因,一律扫尽,今后绝对不提。两人各守本分,各尽夫与妻之至善,以期恢复初结合时之圆满生活。夫妻间即有临时误解,亦当以互让与规劝之态度,开诚布公,勉求谅解。凡在今日以前之任何错误事情,及证据物件,能引起夫妻间感情之劣绪者概置勿问。”
八、戴笠的传闻
当时还有一个可怕的谣言——并且,这个谣言流传了几十年——就是王映霞与戴笠有染。更有甚者,说王映霞为戴笠堕胎!
戴笠素有“孟德之癖”,但在武汉这段时间,是否真和王映霞不清不白了呢?
还是看汪静之的回忆:1938年春夏的某天,王映霞来到他家,请他陪同自己,去医院堕胎。因为战局动荡,武汉危急,怀着孕逃难,甚为不便。于是汪静之陪王映霞过江,到了汉口,在一家私人小医院做了手术。过了一段时间,汪静之又去拜访郁达夫,郁达夫在前线还没有回来,王映霞则告诉他,自己昨天到戴笠府上做客,并眉飞色舞地描述了一番戴府的富丽堂皇。
笔者以常理推断,王映霞不要胎儿,请郁达夫的朋友陪同,是表示不避郁达夫。与戴笠的关系,她主动告诉汪静之,可见心怀坦荡。即使戴笠有贼心亦有贼胆,但当时武汉沦陷在即,王映霞手术后不久,是否有时间和空间“完成”戴笠的心愿,值得存疑。
从时间线上算,说胎儿是戴笠的,更是穿凿附会,不值一驳。
如果这些传闻吹到郁达夫耳中,不知道会惹发多大的风波!相反,撤离武汉时,郁达夫还叮嘱王映霞,有困难可找戴笠帮忙。
在武汉的这回重大冲突,二人总算没有当即决裂。不过事已至此,矛盾并未解决,后面会闹得更大,郁达夫彻底把自己的家庭隐私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
九、丽水波涛
武汉战况紧急,军民撤退疏散。郁达夫一家先到常德,后去汉寿。9月底,福建省主席陈仪急召郁达夫前往。
郁达夫去福建后,王映霞在汉寿苦等郁达夫来接,却久无音信。这时战事逼近,王映霞想起郁达夫请戴笠帮忙的话,赶紧给戴笠发去电报。没多久,戴笠派车来,把王映霞送到长沙。
刚到长沙,发现这里已是人心惶惶,不敢停留。他们继续往福建跑。逃难的人太多,只好人先行,行李托运。没想到,长沙“文夕大火”,把一家人的行李衣物,烧个精光。
更让王映霞又气急又悲伤的是,就在她和全家颠沛流离之际,郁达夫却一个电报接一个电报,向浙江所有认识的朋友询问:王映霞是不是到了丽水,与许绍棣同居?
据说,郁达夫产生这样的狐疑,是一个“朋友”向他“透露”消息:许绍棣为了得到王映霞,给了她37万港币。
郁达夫一气之下,写信责问王映霞。王映霞对此莫名其妙的指控,“气得手足都凉”了。
王映霞晚年仍对此事耿耿于怀。据郁、王的朋友胡健中著文说:“(郁)达夫的猜疑,导因于其中尚夹杂着一个神秘第三者。”王映霞怀疑,这个“第三者”,乃是军统的人。他利用郁达夫易冲动的弱点,既挑拨郁、王感情,又攻击隶属中统的许绍棣,一箭双雕。
经王映霞驳斥,郁达夫也不再相信这个谣言。因为最基本的一条:许绍棣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
王映霞和全家赶到福建境内,与郁达夫联系上了。郁在电话中安排:“你带了大的孩子,明天马上来福州,还有两个小的,可以交给你母亲带往云和县(王映霞弟弟处),暂时由她抚养。”
郁达夫有此安排,是他接到新加坡《星洲日报》邀请,前去担任文艺副刊编辑。船票已经订好,王映霞一到,立即上船,驶向海外。
十、《毁家诗纪》
异国他乡的生活,非但没有修补他们的关系,反而闹到决裂程度。郁达夫更是客死他乡。种种波折,至今读来,仍令人无尽唏嘘。
矛盾激化的诱因,是郁达夫在香港《大风》杂志1939年3月5日发表的组诗:《毁家诗纪》——真是一语成谶,成了“毁家”的导火索。
王映霞看了诗作后,第一印象是:“如果撇开了事实而专看这十几首诗的话,实在是写得清新流利,哀婉动人,是近代以来,中国诗坛上难有的杰作。”可是,她没有心情欣赏。因为诗本身,和郁达夫作的注释,含有大量对她的无端指责和无情污蔑。
例如,郁达夫的第四首诗:“寒风阵阵雨潇潇,千里行人去路遥。不是有家归未得,鸣鸠已占凤凰巢。”诉说自己被鹊巢鸠占,有家难回。
在该诗注释中,郁达夫写道:1938年1月初,我从福州来到丽水(接家人去武汉),王映霞拒绝和我同宿。到了第三天,许绍棣从金华回来,于下午6时去碧湖,王映霞“突附车同去”,与许在碧湖过了一晚。次日午后,始返丽水。于是我请她自决:或随我去武汉,或跟许君永远同居下去?王映霞亦似与许交涉了很久,许君似不肯正式履行结婚手续。所以过了两天,映霞终于挥泪别了许君,和我一同上了武汉。
言之凿凿,仿佛王、许私情,已是昭然若揭。
且慢!——笔者考据癖被惹翻了。
第一,军委会设立政治部,陈诚任部长,周恩来同志为副部长,时间是1938年2月1日。最初编制是三个厅辖六个处。筹备中间,蒋介石要求第三厅增加第七处,主管对敌宣传。负责筹建第三厅的郭沫若,这才向郁达夫发电报,请他来任第七处处长。郁达夫说他1月初就到丽水,这时政治部尚未成立,不可能发出邀请电。
(陈诚)
第二,郭沫若回忆,陈诚请自己去武汉,是“正月六日”(1938年2月5日农历正月初六)。郭沫若一开始并不想上任,到长沙躲避了一个月,挨到4月1日才组建起第三厅。这再度印证不可能“预见”性地在年初就邀请郁达夫。
第三,据《郁达夫生平》记载,郁达夫离开福州是3月9日。3月27日,武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郁达夫被推为理事。那么,郁达夫最迟须在3月20日左右离开丽水。从郁达夫自己的注释中可以看出,他在丽水的时间不会超过十天。如果是1月初即到丽水,那就住了两个半月,显然说不通。
第四,武汉方面催得急,郁达夫不会在丽水待多久。郭沫若说,本拟委任郁达夫为第七处处长,但郁达夫到达武汉迟了,工作急迫,只好另委他人,郁为设计委员。
第五、会不会是笔误,郁达夫注释错把3月写成了1月?看首句:“寒风阵阵”。3月的福建、浙江,已是“春风又绿江南岸”,何来“寒风”一说?郁达夫还说这首诗是他求到的签,更不值一哂了。
第六、据王映霞回忆,她和家人从金华再迁丽水,是在春节之前。据查,1938年春节是新历1月31日,那么,王映霞全家搬丽水,应当是在1月中下旬,郁达夫又如何在1月初就到丽水呢?王映霞说,郁达夫来丽水,是“春二月”,而《郁达夫生平》中说的3月9日,正是农历二月初八。
第七、如果王映霞与许绍棣有私情,她还会把孙多慈介绍给许吗?她会随手把“情书”放在桌上,让郁达夫一眼看到吗?
…………
郁达夫为何要如此“艺术加工”?请看后文他的好友的评论。
话说王映霞看了《毁家诗纪》,心中大忿,立即写了两篇文章,寄给《大风》。文章中她历数各项事实,并怒斥郁达夫:“更凭着你那巧妙的笔尖,选择了字典中最下流、最卑贱的字句,把它联成了诗词,再联成了千古不朽的洋洋大文,好使得一切的同情与怜悯,都倾向于你,怀疑、怨恨与羞辱的眼光,都射向我身上来!”
文末署名:“永远不会吃亏的映霞”。
二人感情生活将会怎样?他们的结局又各自如何?且看本故事的最后一篇。
(本文作者:马驽,“这才是战争”加盟作者。未经作者本人及“这才是战争”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编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很多人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标准,说他是法家学派弟子,也有人说他是兵家、墨家传人。那么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究竟属于哪一学派呢?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此后,这些学派大多分流、演变。除了儒释道家思想活跃,其余的思想流派大多消隐。所以,三国时期人物诸葛亮的身上,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流派...
在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就开始起事了,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北方,甚至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当时所拥有的实力甚至是超越了孙刘双方的联盟。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大多数人觉得跟曹操的奸诈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了,这兴许是一方面原因,当时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曹操的识人之明了。大家都知道,曹操...
第十名:步练师她是孙权的妃子,来自江苏,在孙权继位之后被封为了夫人,可以说是达到了皇后的地位,在步练师去世之后,被追封为了皇后,埋葬在蒋陵。第九名:祝融夫人她是三国里面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和孟获是一伙的,和孟获一起对抗蜀国的军队,在七擒七纵孟获之后,祝融夫人也归顺了蜀汉,据说他武艺高强,百发百中...
赵云,乃是继关羽、张飞之后,加入刘备集团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云算得上是蜀汉集团的元老级别人物。但是,刘备在称帝之后,给赵云的官职,仍然是一个“杂号将军”,赵云的权利,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丝毫的改变。很多人搞不明白,赵云前前后后,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差不多30个年头,为什么刘备就没有让赵云独当一面。给...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谋臣如雨,武将如云。说起三国英雄们的武力值,这第一者当属吕布.随后才能够轮得上关羽、张飞等人.当时三个国家的实力都不容小觑,而大将最多者应...今天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大狂人都是谁?Top8:虞翻虞翻是东吴的一员将领,虽然在三国时期他名声并不显赫,但他也是一位文武全才,尤其是他在...
果然司马懿跨渭河修桥,在两岸扎营,诸葛亮面对本想使用声东击西之策烧掉浮桥,却不想还是在司马懿刺探到了军情,溃败而返。第二回合司马懿想要反守为攻,将蜀军彻底围困,结果诸葛亮来了个埋伏战,扳回一局。等到第三回合,“木牛流马”这样在传说中流传了近2000年之久的“黑科技”除此登场了。本来是司马懿见蜀汉境内...
关家被害经过这一切,还得从蜀汉灭亡的前几个月说起。话说蜀汉末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将领钟会、邓艾率领大军南征蜀汉。在古代,巴蜀地区是历代封建王朝都深感头疼的地方。因为交通因素以及统治技术的局限,一旦王朝出现衰败迹象,巴蜀地区往往会成为最先脱离朝廷统治的地区。并且,巴蜀地势的特殊,也让朝廷的讨伐变得收...
老刘没有发迹前只是家乡沛县的一个亭长,大致也就相当于乡科局干部吧?这个时候的老刘,那可真是本色毕露:不仅生性放纵好酒贪花经常戏弄手下的员工,而且还曾经多次出现过工作上的失误!多亏刘邦有几个好朋友帮衬——别人就不说了,县级干部萧何就多次替刘邦打过圆场,每次刘邦出现工作失误时,都是人家萧何替他周旋,这才...
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指的就是献帝刘协。事实上他之所以能够落得善终,与他一生充满了大智慧,是很有关系的。按理说他不是嫡子,皇位原本不是他的,再加上母亲也早早地被何皇后给毒死了。得知真相后的灵帝,尽管十分愤怒,但考虑到大将军何进,他也只好就此作罢。尽管何皇后如愿以偿地让自己的儿子刘辩继承了大统,但她...
比如此人的心肠异常的狠,不止一次地抛妻弃子,据正史的记载最少就有四次。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无可厚非,因为在逃亡的过程中,带着家眷实属不便。这点倒是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很像。当年刘邦兵败逃亡时,也是嫌马车太慢,好几次都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扔下去,都是夏侯婴又下去将其捡回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点,气得刘邦想杀了...
一日曹操不经意间看到儿子曹植的文章,连连点头,不时嘴角微微一笑。看完后不敢相信这是自己10岁儿子写的,问曹植:“你请人代写的吗?”,曹植胸有成竹的答到“话,说出口就是论;字,下笔就成文章,不信当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写”。小时候的曹植性格坦诚,放荡不羁,不讲究仪表,车马服饰不张扬,没有官二代气...
这三次战役是公认的"三大战役"。不过以影响力来看,小编认为还有三场战役,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三国"三大战役",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三次战役。小编认为"潼关之战"是一场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战役,然而它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集团暂时失去了对南方扩张的条件,开...
这个无能主公不是别人,正是吕布。吕布,作为汉末一代诸侯,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但是其政治思维偏弱,不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导致一直被人利用,先是董卓,后是王允,最后又依附袁绍和张扬,偷袭曹操的兖州,窃取刘备的徐州,最终在徐州下邳之战中被曹操围困。这个时候,吕布麾下一位武将出场了,也正是今日小编要讲...
这位令人惋惜的女子就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她也是霍光的外孙女,或许人们能够在电视剧中看见这个女子的身影。当时汉昭帝即位后,年龄仅仅只有8岁,由自己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着长大。等到汉昭帝21岁的时候,鄂邑长公主开始为他挑选妻子,此时的上官氏也只有6岁。等到上官氏入宫之后,就被封为了婕妤,在此之后不久上官...
曹营救主斩杀曹军忠贞猛将总结赵子龙可能不是三国里最耀眼的,但他是最朴实的。朴实者,可以活得更久,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令人敬佩信任的,因为他是贴近我们的,可以是我们行事的标杆。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