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安史之乱唐肃宗上位,但为何平定战乱后,父亲唐玄宗却不敢回京?

安史之乱唐肃宗上位,但为何平定战乱后,父亲唐玄宗却不敢回京?

来源:历史知识网

当李亨派来的特使,把李亨已经在灵武即位的消息转达给唐玄宗时,他一点也不意外,马嵬驿事变时,他就已经预料到这一天很快就要来到了?

唐玄宗不甘心放弃最高权力,而且他仍掌握着相当的权力,他为唐肃宗">唐肃宗举行册命之前,对中央政局做了精心安排,使其权力得以法律的形式保留下来,并持续了相当长的时期?

这样,就在实际中形成了太上皇与皇帝两个政治中心?

双帝在位

安史之乱的爆发,对唐朝中枢政局产生了巨大冲击?

马嵬之变后,身为太子的唐肃宗">唐肃宗分兵北上,并于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七月甲子(十二日)即位灵武,此乃唐中央政治的一次剧变?

肃宗即位初,虽然制度文物未备,朝廷文武不满三十,但其政治意义在于:在玄宗避乱入蜀之际,灵武又出现了代表唐政府的中央朝廷?

只是未获玄宗的认可,其法统地位难免受到质疑,像肃宗命河西节度副使李嗣业领兵五千赴行在,李嗣业竟“缓师以观变”,没有立即奉诏而至?

肃宗即位当天就遣使赴成都,正是为早日得到玄宗的承认,弥补这一缺憾?同时,“肃宗即位之初,遣使乘驿,布于江淮,王命再通”,广造声势;正在河北?河东作战的朔方军节度使郭子仪奉诏归镇,使初即位的唐肃宗">唐肃宗得到军事上的支持,其意义非同小可?

杜甫《送灵州李判官》诗末句云“近贺中兴主,神兵动朔方”,就足见当时人的心情了?

更有意义的是,肃宗高举平叛旗帜,宣称“朕所以治兵朔方,将殄寇逆”,视平叛为头等大事,这得到各地百姓尤其是关中?河北一带敌陷区百姓的拥护?

这成为灵武朝廷存在的现实理由,也是后来与玄宗抗衡的砝码之一?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曾对此事评价说,乱世之中百姓各视朝廷去就为根本,故中央朝廷的重建,是有其政治价值的?

据《旧唐书》卷九《玄宗纪》,玄宗南下剑南途中,连续任命了剑南节度副大使崔圆?宪部侍郎房?巴西太守崔涣为同平章事?

这样,加上左相(侍中)韦见素,玄宗抵成都时已有四位宰相?再从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正月玄宗又以宪部尚书李麟同平章事“留总百司"的情况看,成都的朝廷无疑仍有相当的规模?更应指出的是,玄宗于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七月丁卯即肃宗即位后三月,颁布了《命三王制》。

八月初一抵达成都后,又颁布大赦制文:“朕用巡巴蜀,训厉师徒,命元子北略朔方,诸王分守重镇,合其兵势,以定中原……?”

仍然嘱意于布署平叛,并曾表达了“思与群臣重弘理道”的决心,未曾一刻忘怀其君王身份?上述说明,灵武即位伊始,唐朝就在实际上形成了两个政治中心?

这是安史之乱中京师沦陷,朝廷播越的形势下出现的特殊政治局面?在玄宗闻讯肃宗即位后,高力士曾如是说:“陛下躬亲庶务,子有黔黎四十余年,天下无事,一朝两京失守,万姓流亡,西蜀?朔方,皆为警跸之地;河南?汉北,尽为征战之场……?”

所谓“西蜀?朔方,皆为警跸之地”,正说明玄宗一统天下四十年的局面不复存在,而今形成了西蜀(玄宗)?朔方(肃宗)两两相对的局面?

不过,二元格局的正式形成,是在天宝十五载即至德元载(公元756年)八月十六日丁酉,其标志乃是这天颁布了由贾至撰述的一道诏书--《明皇令肃宗即位诏》?

此诏系玄宗闻悉肃宗即位四天后颁发?他承认了肃宗即位事实,自称太上皇,但这并不意味玄宗从此成为政治摆设?

皇权终结#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严格地说,唐中央政治二元格局由衰竭而解体的过程,就是玄宗权力日益萎缩到丧失的过程?我觉得,这一过程是从玄宗重归京师后开始的?

这时,依照《明皇令肃宗即位诏》规定,玄宗的权力失去了法律依据与保障,并且,归京后处于肃宗的严密监控下?

这一切,都逃不脱皇权运作的一般法则?返京之初,玄宗于南内兴庆宫尚可自由活动,在长庆楼露面时,城中"父老过者往往瞻拜,呼万岁?但在肃宗的掣肘下,玄宗权力渐至削弱?

据载,玄宗曾有意以礼改葬杨贵妃,因肃宗宠阉李辅国不从而告罢?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冬十月幸华清宫,十一月即匆匆而还,如此不尽兴,原因无他,“从官嫔御,多非旧人”也?

这都透出玄宗已受某种监控的玄机?结果是,"明皇在南内,耿耿不乐?

每自吟太白《傀儡》诗曰:'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一作舞)罢浑无事,还似人生一世中?“权力失落后的怅惘之态,跃然纸上?

即使如此,肃宗仍没有丝毫放松戒备,亲信李辅国“常阴候其隙而间之”,对兴庆官的动静严密监视,随时报告?

他曾对肃宗说:"上皇居兴庆宫,日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谋不利于陛下,今六军将士尽灵武勋臣,皆反仄不安,臣晓谕不能解,不敢不以闻"等?

所以,肃宗对兴庆宫中玄宗之活动非常清楚?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玄宗在兴庆宫召将军郭英等人“上楼赐宴"。

"剑南镇奏事官过楼下拜舞,上皇命玉真公主,如仙媛为之作主人",引起了肃宗的警觉?

回想天宝五载(公元746年)李林甫罗织韦坚?柳之狱构陷太子李亨时,就是借口地方军将皇甫惟明?王忠嗣与东宫交往而大做文章,如今玄宗也宴请地方军将,肃宗当然难以放心?

于是,在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七月丁未,发生了李辅国兵迫玄宗迁宫事件?据记载,逼迁前一天,玄宗兴庆宫中三百匹厩马被李辅国借口仅索剩十匹,足见不仅有预谋,而且布署周密?

当日清晨,玄宗还曾离南内到北内,肃宗借口“两日来疹病",竟未同玄宗谋面?

当玄宗一行欲由夹城返南内时,突发变故,"忽闻戛戛声,上(玄宗)惊回顾,见辅国领铁骑数百人便逼近御马,辅国便持御马,高公惊下争持,曰:“纵有他变,须存礼仪,何得惊御!’辅国叱曰:老翁大不解事,且去?

即斩高公从者一人,高公即拢御马,直至西内安置?

局面之惊险紧张,确乎令人心惊,匪夷所思?事后,"上皇泣曰:"微将军,阿瞒已为兵死鬼矣!诸书所载逼宫一事,均说是李辅国“矫诏"?“矫敕”所为,与肃宗全无干系?

李辅国高力士“大不解事”以及肃宗事后对李辅国等人所说“南宫,西内,亦复何殊!卿等恐小人荧惑,防微杜渐,以安社稷,何所惧也!可知其内幕隐情就是为了防微杜渐,说穿了,就是担心玄宗寻机龙飞,再掌朝纲?

何况此际肃宗身体多病,而玄宗虽已76岁,依然宴饮聚乐,并未显出龙钟老迈,肃宗确实不能不有所防备!

因此说,逼宫之举是肃宗为进一步控制玄宗而布署的,李辅国自当秉承其旨意无疑?玄宗入居西内,遂每日“看扫除庭院,芟草木”?

不久,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被勒令致仕,高力士被削职除名?长流巫州?两位亲信远离而去,"旧宫人皆不得留左右,唐玄宗已完全成为肃宗控制中的孤家寡人?

此后的玄宗,精神郁闷,再无生趣,从此开始辟谷?风云一生的玄宗在政治生命终结后,心境百无聊赖,身体也迅速垮掉,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四月甲寅,78岁的玄宗郁郁而终?

十三天后,唐肃宗">唐肃宗也继之驾崩?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