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首页 近代 王稼祥
王稼祥

王稼祥

  • 生辰:1906年8月15日
  • 简述:无产阶级革命家
  • 别 名:王嘉祥,王稼蔷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省泾县

    职 业:政治家

    毕业院校:莫斯科中山大学

    信 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中央政治局委员

    人物简介

    王稼祥(1906年—1974年),原名嘉祥,又名稼啬,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厚岸村人。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

    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外交人民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6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三人军事小组成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34年1月至1956年9月中央书记处书记相当于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兼八路军总政治部代主任,八路军军政学院院长,7届中央候补委员、委员等;解放后历任中国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联部部长、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8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外事小组副组长,10届中央委员等。1969年10月下放河南信阳,1970年冬回北京治病。1943年7月,他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在“文化大革命”中,他长期从事的外交工作被康生污蔑为“三和一少”的投降主义路线,遭受到严重的迫害。1974年1月25日在北京不幸猝然逝世,终年68岁。

    人物生平

    1906年8月15日王稼祥出生在安徽省泾县厚岸村。

    1913年进入本村柳溪小学学习,成绩优异。

    1919年小学毕业后又读了一段私塾。

    1922年到安徽南陵县乐育学校求学。

    1924年春就读于安徽芜湖圣雅阁中学。

    1925年5月领导同学参加反帝爱国运动。8月进入上海大学附中部学习,担任学生会主席。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8年进莫斯科红色教授学院读书。同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0年3月回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干事。

    1931年1月任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长和《红旗》、《实话》总编辑。4月被派往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11月,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外交人民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33年4月,在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负重伤。

    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0月参加长征。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王稼祥拥护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再次被选为政治局委员。会后,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组成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9月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政治部主任。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

    1935年长征途中举行为遵义会议的酝酿、召开以及贯彻遵义会议的决议,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曾多次说过,王稼祥在党的历史上是有功劳的,他在遵义会议上投了“关键的一票”。

    1936年10月当选中央书记处书记(1934年1月至1956年9月中央书记处书记相当于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员。

    1937年6月,由于伤情恶化,去莫斯科治伤。11月,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

    1938年8月回到延安,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兼八路军总政治部代主任,负责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1939年1月,兼任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主任和八路军军政学院院长。

    1941年任中央研究组副组长。

    1942年6月,同陈云负责领导中央军委直属系统的整风。

    1943年7月,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

    1944年伤病复发,脱离工作。

    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1946年再次去苏联治病。

    1947年5月回国后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城市工作部部长、宣传部代理部长。

    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递补为中央委员。新中国成立后,成为首任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

    1951年起,长期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在此期间,王稼祥参与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外交方面的许多重大决策,并在对外工作中提出了许多正确看法。

    1953年3月任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6年2月参加苏共二十大。8至9月出席党的七届七中全会。9月,在中共八大和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

    1957年1月参加周恩来率领的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波兰、匈牙利三国。

    1958年11月至12月出席中共八届六中全会。

    1959年3月陪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会见外宾。同月作为以朱德为团长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成员,赴华沙出席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三次代表大会。4月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三届常委会委员。7至8月参加中共八届八中全会。

    1962年2月和刘宁一、伍修权一起给周恩来邓小平陈毅写信,为“渡过困难,或者减少困难,至少不去增加目前已形成的困难,来加速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出处理中苏、中美等国际关系的意见。后被指责为“三和一少”、“三降一灭”的“修正主义外交路线”。3月主持撰写和审定《关于支持别国反帝斗争、民族独立和人民革命运动问题—事实求是,量力而行》提纲。9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会后休养。

    1965年1月当选为全国政协第四届常委会委员。

    1966年3月中央决定王稼祥任中央外事小组副组长。

    1968年4月被隔离审查。

    1969年10月被下放到河南信阳。

    1970年年底回到北京治病。

    1972年5月给党中央、毛泽东写信,要求分配工作。

    1973年8月在中共十大上重新当选为中央委员。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长期从事的外交工作被污蔑为“三和一少”的投降主义路线,遭受到严重的迫害。

    1974年1月25日在北京不幸猝然逝世,终年68岁。

    1979年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才得到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