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首页 近代 陈序经
陈序经

陈序经

  • 别名:字怀民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生辰:1903年
  • 职业: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
  • 别名:字怀民
  • 简述: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
  • 出生地:广东文昌县(现属海南省)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

    信仰:无党派人士

    主要成就:曾任岭南大学校长曾任广州暨南大学校长

    代表作品:《中国文化史略》《疍民的研究》《文化学概观》《南洋与中国》

    人物简介

    1909年随父去新加坡就读,1920年入读岭南中学,1925年7月获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授予的学士学位;1926年获美伊利诺斯大学硕士学位,两年后再获该校博士学位,回广州岭南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34年l1月15日在《广州民国日报》发表《中国文化之出路》一文,在全国引发一场激烈的文化大论战;1948年8月1日出任岭南大学校长。1956年任中山大学副校长。1962年任广州暨南大学校长;1964年调任天津南开大学副校长;1967年“文革”中被指控为“里通外国”“特务间谍”,2月16日患心肌梗塞在南开大学逝世。1979年5月南开大学为其平反。

    陈序经毕生从事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尤其重视文化研究,提倡在中国创立“文化学”。他认为,在中国,想从东西文化的研究中寻找一条救国道路的人有三种不同的主张:一是主张全盘接受西方的文化;二是主张复返中国固有的文化;三是主张折中的办法。对此,他指出折中派和复古派都没有出路。他曾深入中国农村调查,对闽、粤、桂的船家疍民和东南亚各国华侨进行过较多的调查研究,对东南亚史、华侨史、匈奴史也较有研究。陈序经一生著作等身,主要有《中国文化史略》、《疍民的研究》、《文化学概观》、《南洋与中国》、《社会学的起源》等。

    《匈奴史稿》是陈序经教授的遗著,作者自留学德国期间,就留心国外匈奴史的研究进展情况,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公务之余抽暇写出计80万字的《匈奴史稿》,60年代初期又对其中第一、二章作了些补充,未遑对全稿进行整理修订,即不幸病逝。本书以相关版本为底本,参照作者手稿加以校订,同时尽可能保留原稿的风貌。

    这个人是陈序经,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教育家……一个学者,这所大学是岭南大学。

    陈序经的出生成长地是文昌县,可算是地道的广东人。但是与近现代大多数广东名人一样,似乎都要经历一个走出岭南——奋斗——成名的过程,岭南成了一个输出人才的地方。与其他人不同的是,陈序经最终回到了故乡,并且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永久的轨迹。

    1947年,当岭南大学董事会频频向陈序经发出邀请时,时任南开大学教务长和政治经济学院院长的陈序经并没有立刻答应,虽然在这之前,他已在这所学校两度任教。也许他认为自己在南开的施展刚刚开始,也许他觉得岭南的天地太小,教育太落后,反正如果不是南开校长张伯苓的答应“出借”(两年),陈序经很可能不会在岭南留下太多回忆。这一“借”就是16年。

    从1948年8月1日出任岭大校长,到1952年夏岭南大学被取消,两三年的时间,岭南大学从广东最好的学校(当时广东只有两所大学,另一所为中山大学)成为国内最完善的大学,一些院系(如医学院)已达到国内一流或最佳水平,拥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学者、教授和专家,而广州俨然成为当时中国的学术重镇。如果考

    虑到这几年中国多是在政权易主、动荡不安中度过(先是解放战争,后是抗美援朝),那么,岭南大学的发展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了。

    奇迹是如何发生的?说起来也并不高深:一套正确的办学目标、宗旨和方略,一批一流的人才,一个高效的机制。“何为大学”?陈序经的观点是:“大学是求知与研究学问的地方”,岭大的目标:成为国内学术一流的大学。为此,他在就任校长对全校师生的第一次训词时就强调学术研究不分宗派,“注重自由讨论的精神”,提倡尊重个人思想、信仰、言论与学术的自由。在“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这是蔡元培执掌北大时的办学宗旨)的原则下,陈序经邀请到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专家、教授:史学家陈寅恪、数学家姜立夫,语言学家王力、古文字学家容庚、木土工程专家陶葆楷,测绘学家陈永龄,医学专家谢志光、陈国祯、陈辉真、毛文书,以及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教育学家汪得亮、经济学家王正宪、法学博士端木正、生物学家廖翔华,外国文学专家杨秀珍。他们有的是陈序经的南开同事(如姜立夫),有的是他的学生(如端木正),有的是旧时相识(如陈寅恪、王力、陶葆楷),有的是他在天津时慕名去请的(如医学院的一批专家)。从某个角度说,陈序经在南开的14年(包括西南联大的8年)是为他在岭大的作为打好基础。自然,这一切得之于陈的“个人魅力”:他不经商,不做官,与政治保持距离(不入国民党)。他自己就是个学贯中西的学者,在学术研究和论战中表现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尊重人,“优容雅量”,以诚待人。

    有了人,还要有钱,还要有一套精干的管理队伍。岭南大学校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这些提供了保障。一手抓人,一手抓财,陈序经再次展示出他的威望和能力。在南洋和东南亚华侨中的声望使他募到大量的私人捐款(这正是岭南办学的优势),学校得以顺利渡过财政难关(而此时的中大教师正在为领不到工资而向政府抗议);建立了一套高效的管理班子(不设副校长,而成立一个由五名教授组成的决策小组),学校得以高效运转,而“教授治校”则保证了岭大的学术风气和发展。这令人想起当年的西南联大。

    天时、地利、人和,过渡的时代成全了岭南大学,成全了陈序经,但时代又仅给了他不到四年的时间。四年,相对于一个大学的成长,相对于一个地区的文化生成和积累,是何其短暂!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岭南大学被取消,它的工学院被合并到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农学院合并到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医学院合并到中山医学院(现中山医科大学)。经济系和法律系则被调整出去。调推后的中山大学,实际上只剩文科和理科,一批教授如王力等,被调人北京大学等院校。陈序经自己则成了中山大学一名普通教授。

    陈序经立志在岭南办一所国内一流大学的愿望最终成为一个梦想。其后的陈序经虽担任过中山大学副校长,暨南大学校长〔不到两年),南开大学副校长,但世易时移,彼时的大学校长已风光不再。

    陈序经和他苦心经营的岭南大学已成历史。但回溯历史的深处,我们仍能听到遥远的回响:岭南需要一所或数所一流的大学,岭南的落后不在经济,而在教育,过去如此,仍然如此;岭南完全可以办成国内一流的大学,前提条件是:一个宽松的环境,一套现代的教育体制和一个像陈序经那样的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