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厥,字龚袭,义阳郡平氏县(今河南桐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镇北将军魏延同乡。诸葛亮开府治事,以为丞相府令史,迁相府主簿,赞为“良士”。累迁尚书仆射,封南乡侯。尚书令陈祗去世后,继任尚书令。景耀四年(261年),迁任辅国大将军,与卫将军诸葛瞻并为平尚书事,连同侍中樊建一起统领中央事务。此时,后主...
有科举以后,考取进士一般三年考一次,每次科举考试的前三甲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各有一名。所以说一般情况下三年一个状元。但也有比较特殊的情况出现,如皇帝下旨开“恩科”,这时就会增加一次科举考试,相应的状元也会增加。从科举考试开始到结束的1300多年间,一共仅有七百多位状元出现,那么多高官从哪里晋升...
首先能被午门廷杖的一定是有身份能见到皇帝的官员,由于当面顶撞皇帝或者抗旨批龙鳞,被称为“逆鳞”之罪,在极端的情况下是皇帝直接动用皇权对大臣使用私刑,不用走按大明律的司法诏狱的程序,直接做出惩罚。皇帝谕:“拖下去,推出午门杖二十”(轻的鞭笞)。东厂司礼监锦衣卫便将犯官由午门的掖门拖出行刑,也有在奉天门...
公元265年,司马炎袭父爵晋王,几个月后又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西晋王朝从此建立,就是这一天,西晋代魏,魏帝曹奂被贬为陈留王,准备迁往金墉城。司马孚前往拜辞,握着曹奂的手,泪流满面,不能自制,说:“臣到死的那天,也是纯粹的大魏之臣。”在当时的封建王朝,说这样的话就算大逆不道,八成会被处死,可是司...
曹襄,西汉人,先祖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平阳懿侯曹参。曹参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功第二而排表首,司马迁为平阳曹氏特撰《史记曹相国世家》。曹襄是汉武帝长姊——平阳公主与平阳侯曹时之子,在其父曹时薨后袭平阳侯位,尚卫长公主。二人生有一子曹宗。元狩四年,曹襄作为后将军跟随卫青出战,胜利还朝。人物生平汉武...
比如在北魏延和元年,也就是公元432年,就有太武帝拓跋焘这样的一个诏令“巡抚六镇、以防寇虏”。到公元500年的时候,宣武帝有“以北镇大饥,遣兼侍卫中扬播巡抚赈恤”。这说明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巡抚一词就已经有了。后来进入唐朝时期,则正式设立巡抚这一官职,但名为“巡抚使”,当然在唐朝,巡抚使这一官职很少有...
陈师道(1053年-1102年1月19日),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三司盐铁副使陈洎之孙,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元祐初年,苏轼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颍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
在古代爵位制度中,王爵作为最尊贵的一级,自两汉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了清末。不过,严格来说,传统意义上的王爵其实直到魏晋之后才开始出现,两汉时期的王爵并未纳入爵位制度,而只是作为诸侯国王存在。当然,王爷的权力,各个时期也略有不同。古代的王爷是什么级别?秦朝以前,“王”乃是对诸侯和周天子的称呼,秦始皇一统...
现在有一些古装剧为了衬托古时候将军的英明神武,经常会上演一些“神剧”片段,比如一个人单挑几百个士兵而毫发未损甚至能够从万军之中突围出去。当然,这也不怪编剧们,其中一部分也是古代古典小说流传下来的原因,比如四大名著之中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在描写这些将军的时候总是将他们描写的很英明神武,比如赵云在...
一般来说,周朝诸侯国的爵位等级为公、侯、伯、子、男。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公”虽然也是属于封爵的一种,但是很多时候“公”也被拿来当作一些诸侯国国君的尊称,比如说赫赫有名的春秋第一霸齐桓公,事实上他的爵位只是侯爵(《春秋》: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其中的齐侯就是齐桓公)。不过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宰相丞相相国不仅是经常出现的官职,而且可以说是位高权重。那么问题来了。宰相丞相相国有什么区别呢?首先,他们的区别并非只是指的具体的官名。是主宰下本为相礼之人,有辅佐之意。在历史上,宰相最让人容易理解的含义就是辅佐君主。不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国还是三国时期的丞相,抑或是明朝时期的内阁大...
恒卦九二。悔亡。《象》曰:九二悔亡,能久中也。意思就是:恒卦九二。懊恼消失。《象》:九二懊恼消失,是能够长久保持中道的原因。这里九二为什么悔呢?因为九二是阳爻居阴位,是为不正位,其位不正,所以就难以长久,所以悔。那九二为什么又悔亡呢?因为九二虽然位不正,但其居下卦中位,在《易经》中,讲究的是中胜于正...
马日磾(?-194年),字翁叔。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中后期大臣,经学大师马融之族孙(一作族子)。马日磾年轻时即继承马融学说,以才学入仕。曾任谏议大夫,与蔡邕、卢植等人东观典校官藏的《五经》记传,并参与续写《东观汉记》。后历任射声校尉、太尉、太常等职。初平三年(192年),掌权的李傕任命...
人物生平魏襄王元年(公元前318年),魏、韩、赵、楚、燕五国合纵攻秦,没有胜利就撤兵了。惠施为魏出使楚国。魏襄王二年(公元前317年),齐军在关津打败魏军。魏襄王五年(公元前314年),秦派樗里子攻取魏国的曲沃,并在案门赶跑犀首(公孙衍)。魏襄王六年(公元前313年),秦派人来魏国立魏公子遬为太子,...
和亲是不同政权间的政治联姻,双方通过嫁娶公主来保持和睦相处的关系。西汉同匈奴的和亲就是早期的典范。汉初,天下初定,国力衰弱,士卒疲于征战,刘邦采用娄敬建议,以汉朝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为阏氏;双方约为兄弟;开放“关市”,两族人民互通贸易。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及汉武帝初年都采取了和亲政策。这一政策相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