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  诸葛诞被逼起兵,文钦迎来人生最后一战

诸葛诞被逼起兵,文钦迎来人生最后一战

来源:历史知识网阅读:583

毌丘俭败亡后,文钦投奔东吴孙峻孙峻文钦非常礼遇,封为为都护、假节、镇北大将军、幽州牧、谯侯。

可能有人认为虽然给了文钦这一大串头衔,但是所谓的幽州牧、谯侯却有些华而不实,毕竟幽州和文钦的老家谯县都是魏国的地盘。

这就说明东吴只想给文钦一个表面上的优待而不予重用吗?其实还真不是。对于文钦这样已经没有退路的降将,其实是可以重用的,因为他已经在曹魏那里完全没有后路了,除了给东吴死心塌地卖命没有其他选择。

与此类似的还有逃亡到蜀汉的夏侯霸刘禅对其也是非常厚待,封为车骑将军的高位。要知道车骑将军在蜀汉可是无论功劳和资历都很深的邓芝担任过的职务,绝不是那种有官无权的闲职。

夏侯霸也是不负众望,之后和姜维一起全程参与了大破王经的洮西之战,也算是尽心尽力了。

文钦这也是相同的道理,再加上他对淮南的情况相当了解,因此孙峻可以放心让他领兵。

其实我么我们可以看文钦前面那几个官职,首先都护在东吴就是个实权官职,当初孙权曾经让堂弟孙皎担任这一职位,接替程普统领夏口的军队。

迁都护征虏将军,代程普督夏口。

再看镇北大将军,一般来说镇北大将军是由资历深厚的镇北将军来担任。当初孙权称帝后,将宗氏成员孙韶任命为镇北将军,这在东吴也是一个镇守在前线的实权职位。

权称尊号,为镇北将军。韶为边将数十年,善养士卒,得其死力。

至于假节,由于拥有这一称号可以诛杀犯军令者,因此是为了便于统兵。

由此可见,孙峻文钦的定位,就是要他做对抗曹魏的急先锋。

按说作为投降者,初来乍到就被破格提拔,已经有犯众怒之嫌,所以更应该要团结同志,低调做人,可是文钦却不一样,他又犯了当初在扬州刺史任上的老毛病,仰仗着上面有人挺,就跟同僚搞得水火不容。

钦虽在他国,不能屈节下人,自吕据朱异等诸大将皆憎疾之,惟峻常左右之。

说实话,文钦这种做法,虽然到目前为止都没人能把他怎么样,但这只是因为上面有人保他罢了,以前是曹爽,现在是孙峻。可等到有一天上面的人都不在了的时候,他将如何自处呢?而最终文钦也是死在了这上面,这是后话。

不过至少现在文钦在东吴还是混得风生水起。他心里清楚,孙峻重用自己的目的,也明白自己在东吴的唯一意义,就是领兵伐魏,于是劝说孙峻北伐。

孙峻也正为前次铩羽而归耿耿于怀,于是二人一拍即合。

256年八月,孙峻发动了一次规模宏大的北伐,镇北大将军文钦、骠骑将军吕据、车骑将军刘纂、镇南将军朱异、前将军唐咨都钦令参与此次出征。

之前我们提到过,孙权选择的五位托孤大臣之间,发生了惨烈程度几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火并,几乎在几年内同归于尽。现在诸葛恪和孙弘已死,夺权斗争的下半场即将拉开序幕。

当时孙峻滕胤在石头城为诸将践行,在军营里见到吕据帐下士兵军容齐整。孙峻本来对吕据就很厌恶,于是借口身体不适离去。

孙峻这个人凶残蛮横,心胸也很狭隘,夜里做梦梦到诸葛恪,竟然惊惧而亡。临死前,孙峻将权柄托付给堂弟孙綝

这下朝中的话事人死了,他主持的这次北伐自然也就不了了之了。领兵出征的诸将闻讯,纷纷打起了自己的算盘。

孙峻死前,任命孙綝为武卫将军,领中外诸军事。武卫将军这个职位我们之前在介绍高平陵之变时候讲过,它掌管宫中宿卫禁军,权力很大,曹爽之前就担任过武卫将军。而领中外诸军事则让他在掌握禁军之外有了掌管全国军队的权力。

及峻死,为侍中武卫将军,领中外诸军事,代知朝政。

不过在吕据看来,孙綝太过年轻,这时候只有二十六岁,再加上和孙峻关系并不好,于是准备发难。

当时孙綝虽然接替了孙峻大部分职权,但却不包括丞相这一职位。所以吕据抓住了这一点,与其他将领联名上书,表滕胤为丞相,希望分割孙綝的权力。

不过孙綝也迅速做出应对,任命滕胤为大司马,让其代替年近百岁的老臣吕岱镇守武昌,意图将滕胤赶出朝廷。

吕据闻讯大怒,当即发兵回师,讨伐孙綝,顺便派人通知滕胤一同起事。

孙綝立刻做出应对,让从兄孙虑在江都阻击吕据,又让其他参与北伐的将领一起围剿吕据

这就到了站队的时候了,在文钦看来,之前的靠山孙峻不在了,必须找一个新的靠山,吕据和自己关系恶劣,绝不可能站在他这一边,所以孙綝就是唯一的选择了。

除此以外,车骑将军刘纂和前将军唐咨也分别站在了孙綝一边。

綝闻之,遣从兄虑将兵逆据於江都,使中使敕文钦刘纂唐咨等合众击据。

这个唐咨值得一提,他和文钦一样都是从魏国来的降将,也同样在东吴担任实权将领。

而唯一没有明确表态的朱异,则在一年后被孙綝找了个理由杀害了。

吕据这次行动实在是太冲动了,完全没做好任何准备,只联络了朝中的滕胤滕胤又没有兵权,只有少量的家丁和私兵,能量不会很大。

如果他能说动掌握一定军队的朱异,情况就要好得多了,毕竟朱异没有选择直接和他对立,是有希望被说服的。

可惜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吕据势单力孤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他不愿降魏,最后只好自杀。

不过他这一死不要紧,却把滕胤给坑惨了。当时滕胤在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周围有人劝他带兵前往皇宫东面的苍龙门,以他的威望振臂一呼,说不定孙綝手下的士兵就要叛逃了。

这时候滕胤根本不知道吕据已经自杀了,就跟手下说吕将军快到了,于是没有接受这个提议,结果苦战到全军覆没也没等来吕据

文钦这次的选择又对了,他不仅巩固了在新的老大孙綝这边的地位,同时又除掉了和自己关系不佳的吕据,可以说是一箭双雕,他在东吴的仕途也越来越顺。

不过还是那句话,文钦在东吴没有根基,所以他存在的意义只有领兵北伐,这也是他唯一的出路。

另一方面坐镇淮南的诸葛诞和他关系又非常不好,所以于公于私文钦都是最期待北伐的那个人。

但命运就是如此的神奇,当北伐的机会终于到来时,文钦却发现自己将非常戏剧性地和曾经的仇人诸葛诞站在了同一阵营里。

时也,命也。在钢丝上走了一辈子,却始终安然无恙的文钦,终于要迎来他的人生的最后一战。

再来看看淮南二叛被平定后,诸葛诞的状况。

在攻克寿春夺下首功后不久,诸葛诞就重新拿回了当初因东兴战败而丢掉的扬州都督的宝座。

但是在这个位置坐得久了,他心中却愈发感到不安。

诸葛诞和司马家有姻亲关系,又在平定毌丘俭的作战中立有大功,站队是没有问题的,按说司马昭应该对他非常放心才对。

但这个事情还得从其他角度来考虑,因为诸葛诞这个人非常复杂。

从出身来看,琅琊诸葛氏虽然算不上什么世家大族,但绝非寒门,也是世代为官的,比如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就是泰山郡丞。

但是诸葛诞的父亲的身份却没有明确记载。在现有的记录中,我们仅能知道诸葛诞诸葛亮诸葛瑾的族弟。

族弟就是同高祖的兄弟,因此诸葛诞诸葛亮诸葛瑾这一支还是有些远的,而父祖皆毫无记载则说明这一支混得并不好,很可能是白身。

由此可见,诸葛诞所能获得的外界的资源还是比较少的,他能取得后来的地位,主要源于他的个人奋斗。

最开始诸葛诞刚刚步入仕途的时候,只是担任荥阳县令这样六七品的小官。有一次他和尚书仆射杜畿乘船试航,突然狂风大作,船体倾覆,随行士兵见状赶紧划船来救诸葛诞,可他却大喊:“先救领导!”

其实先把他拉上来再救杜畿也不迟啊,但是这士兵也是太实在了,果然不管他去救杜畿了,可惜杜畿最终还是溺水而亡。

不过诸葛诞却大难不死,自己飘到岸边得以生还。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诸葛诞的性格,他是个敢拼敢赌的人,为了前途拼命去做这个秀,又或许是他没想到那个士兵居然这么耿直吧。

不管怎样,诸葛诞在这次事件中因祸得福,虽然杜畿已死,但他身后还有豪门大族京兆杜氏,诸葛诞的表现肯定会得到京兆杜氏的照拂,很快他就进入了中央,并逐步升到御史中丞。

在这一期间,诸葛诞又结识了夏侯玄邓飏等人,与他们相善,逐渐声名鹊起。

不过乐极生悲的是,诸葛诞也被划入了浮华一党,遭到魏明帝的厌恶,最终被罢官。

等到了正始初年,诸葛诞才官复原职,重新担任御史中丞。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他依附了曹爽,但我想这应该不太可能和曹爽完全没有关系。

诸葛诞大概率是利用了之前的人脉,夏侯玄邓飏这两个人,明确是曹爽的铁杆,应该是为他说了好话。

而另一方面,诸葛诞还同司马家结了亲事。

也就是说他立场中立,不是任何一方的死党,属于双方都能接受的中间派。

虽然在高平陵之变后这几年,他得到了司马家的部分信任,但由于之前骑墙的经历,和曹爽一党多多少少还是有些联系,所以他永远都不可能得到彻底的信任,就像荆州王昶那样。

这几年朝廷连续对淮南地区开战,可见司马家解决淮南问题的决心之大。

当初司马家肯用诸葛诞,是把他当做一把尖刀,让他去讨伐明面上的敌人。可是现在诸葛诞却发现,司马家曾经的敌人已经先后败亡,他逐渐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回想起两位如今已经阴阳相隔的好友夏侯玄邓飏,司马家的残酷手段令他不寒而栗。两位前任王凌毌丘俭也是先后身死族灭,而自己又远远算不上司马家可以百分百信任的人。

想到这里,诸葛诞感到了彻骨的恐惧。

思来想去,诸葛诞觉得已经不能坐以待毙了,他打算展开自救行动,具体措施就是花钱收买人心。

为此,诸葛诞几乎将扬州积蓄的钱财花了个精光,最后收买了数千名死士为他效命。

虽然诸葛诞收买人心确实有一手,他招募的这些人也为他尽忠到了最后,但是负面影响也非常大,因为你没有司马师那种阴养死士三千而不被发觉的本事——招募死士在任何时候都是朝廷最为忌讳的事。

此举在增强自己的力量的同时,也招致了当权者的猜忌,无论之前司马昭有什么看法,现在他对诸葛诞必然是非常警惕了。

不过诸葛诞之前的结论都是出自他的推测,他也摸不清司马昭的真实想法,而不到万不得已诸葛诞也不想彻底撕破脸,于是他决定做个试探。

当时正好有个机会,256年冬天,东吴丞相孙峻在降将文钦的劝说下发兵北伐,诸葛诞以此为借口,希望朝廷发兵十万增援淮南,并在淮水畔筑城以抵挡东吴。

这个计策是当初王凌曾用过的,如果朝廷真的派兵前来,那肯定是照单全收有来无回,相当于增强了自己的底牌。如果朝廷借口拒绝,则说明司马昭已经不再信任自己了,那样就要早做打算。

可是事情却突然发生了变故,东吴北伐还没开始,就因为孙峻的猝死而草草结束,之后东吴内部又发生了吕据滕胤之乱,肯定是无暇他顾。

因为这件事,朝廷在评估后认为东吴暂时威胁不大,以淮南目前的兵力足以抵挡。由于这个突发事件,诸葛诞的试探计划落空了。

不过诸葛诞连续的异动已经让司马昭坐不住了,他决定也试探一下诸葛诞,于是司马家的忠犬贾充就做了这个使者。

贾充司马师时代就已经是司马家的核心人物了,司马师病重之际,就是由他代为掌兵的,由他出马,相当于就是司马昭诸葛诞直接对话了。

贾充前往寿春,与诸葛诞谈论着时事话题,看上去一片和谐。突然贾充话锋一转:“如今天下之人心向司马氏,皆愿行禅代之举,足下以为如何?”

诸葛诞闻言大怒:“你说出这大逆不道的言语,简直枉为贾豫州之子。我绝不辜负社稷,若天子有难,当以死相拼。”

贾充本以为诸葛诞只是想割据自保,不想他反应竟然如此激烈,一番敷衍后,就急忙回洛阳复命了。

诸葛诞如此大义凛然,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他是大魏忠臣了吗?显然不能如此草率。

我们在论证一个历史人物的真实立场时,不能只看他说了什么,要看他做了什么。

若说诸葛诞是匡扶魏室的忠臣,那么一年前毌丘俭文钦起兵时,他可是出兵镇压的急先锋啊。若不是他奇袭寿春成功,毌丘俭恐怕也不会这么快就兵败身死。一个忠臣如此积极地镇压拥护曹魏皇室的同志,这于情于理都说不通。

可能也有人会说,诸葛诞因为和文钦关系恶劣,所以才会拒绝和他们一起干。但是这个解释也说不通,因为当他自己起兵时,仍然接受了文钦率领的东吴援军。

还有一种说法,诸葛诞认为毌丘俭和中央实力差异悬殊,而且还为了名声不愿向东吴求救,最后肯定是死路一条,所以不想给他陪葬。于是只好暂时服从司马家,等自己因功坐上扬州都督的位置后再积蓄实力,等待时机。这叫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可惜这种说法也有很大漏洞,他要真是那种深谋远虑之人,就不该轻易对贾充交了底,而且还放他平安离去,因为那样就把自己的意图完全暴露了。

所以只有一个解释,诸葛诞不是什么忠臣,而是一个投机者。他的目的是割据一方,但前提是中央要对其信任并不加节制。曹家当皇帝也好,司马家当皇帝也罢,总之不能动他诸葛诞

不过目前司马昭明显对他已经不再信任,再演下去就没什么意思了,而怒斥贾充之举,也能为自己以后起兵增添大义名分。

诸葛诞之所以敢于如此嚣张,我想主要是由于这两年曹魏在西线连续和姜维发生两次大战,南线的东吴也虎视眈眈,在他看来司马昭暂时没能力动他,于是也就放心摊牌了。

贾充返回洛阳后,立刻向司马昭汇报情况,他说:“诸葛诞在扬州很得人心,看他的反应以后也肯定会和我们为敌。现在讨伐他,危害不大而且能速战速决,要是拖得久了等他成了气候,那就要出大事了。”

司马昭闻言陷入了沉思,在他看来,诸葛诞算不上自己的死忠,虽然之前他尚有利用价值,但如今毌丘俭文钦死的死逃的逃,诸葛诞反而在淮南这一敏感地区成了尾大不掉之势,这是他绝不能容忍的。

但问题是他司马家并目前没有公开篡逆,名义上司马昭还是魏臣。这样的话,人家诸葛诞的一系列言论就没问题了,毕竟他明确表示只有在天子有难的时候才会起兵,而不是现在。

如今淮南经过将近两年的发展,实力已经基本恢复到二叛以前了。而诸葛诞这期间招兵买马、结交死士,也是实力大增。目前朝廷连年征战,确实有些力不从心,不到万不得已司马昭也不想和诸葛诞兵戎相见。思来想去,他心生一计。

257年司空卢毓病逝,司马昭下令徵诸葛诞入朝接替空缺的司空之位。如果诸葛诞答应了,那自然是皆大欢喜,如果不答应,那就是抗命,朝廷就有合理的借口讨伐他了。

不过站在诸葛诞的角度,几年前有着类似经历的好友夏侯玄在入朝后已经死于非命,这个前车之鉴他不会不考虑。

另一方面,这道任命名义上是从二品征东将军升为一品司空,但三公也就是个虚名,二者在实际权力上不可同日而语。

诸葛诞本身就是个有野心有抱负的人,在朝中做个闲职蹉跎一生必然不是他的追求,要知道当初他可是为了前途敢于搏命的。

起兵抗争吉凶难料,应诏入朝也是生死未卜。诸葛诞当然不怕赌,但既然同样是赌,为何要把命运交到别人手里呢?

看出这一点的还有一个人,他就是钟会。当时钟会正在家守孝,听说这件事后立刻去见司马昭,说诸葛诞必定不会从命。

他为什么看得这么准呢?大概因为他和诸葛诞骨子里就是同一类人吧。

之前我们讲过,若想以淮南为根基对抗中央,首先要做到两点,一是整合内部,二是拉拢外援。

这两点王凌都没有做到,因此顷刻间覆灭。毌丘俭只做到了一半,所以坚持了相对长一些的时间。而诸葛诞吸取了他们的教训两点全都做到了。

先说内部整合,这里特指的是淮南的二号人物扬州刺史。在文钦逃亡后,接替他的是右将军乐进之子乐綝

虽然诸葛诞在扬州拉拢了很多人,但乐綝却不在其中。诸葛诞亲自带兵发动了一次闪电突袭,成功击杀乐綝,完成了斩首行动。

紧接着,诸葛诞开始拉拢外援。之前毌丘俭就是太过爱惜羽毛,不愿外结东吴,而内部求援又屡屡碰壁,最后陷入孤军作战的不利局面。

诸葛诞是个实用主义者,没那么多顾忌,于是派长史吴纲和幼子诸葛靓去东吴求救。

由于诸葛诞是亲身参与过平定淮南二叛的,因此他对战争也有着很深的感悟。

毌丘俭虽然主动出击,但在司马师坚壁清野的战术下无计可施,同时又被抄了后路,最后大败亏输。而如今自己有东吴这个帮手,完全可以依仗寿春坚城固守待援,以减小淮南的兵力劣势。

当时诸葛诞聚集了淮南淮北的十几万人马,又在扬州新招募了四五万人,总共接近二十万大军齐聚寿春,而粮草也足以支撑一年。

虽说这二十万人在数量上可能有些水分,究竟其中有多少可战之兵也不好讲,但这也是一支极为庞大的力量,再加上坚城在手,诸葛诞认为自己可以稳坐钓鱼台。

诸葛诞已经出招了,这是司马昭上位后面临的第一个重大挑战,他将如何应对呢?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