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  苏中战役,粟裕打得多出彩?开局就让毛主席追问:打的是83师吗

苏中战役,粟裕打得多出彩?开局就让毛主席追问:打的是83师吗

来源:历史知识网阅读:350

1945年5月天目山战役结束后不久,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终于低下了傲慢的头颅,公开宣布无条件投降。举国欢腾之时,国共两党也开始坐在一起和谈。

但和谈的谈判桌下,充斥着国民党蓄意发动内战的阴谋。

为了钳制国民党的阴谋,1945年10月,粟裕奉命率部北渡长江,返回苏中,出任新组建的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下辖四个纵队,负责原新四军除苏浙军区和5师(中原军区)之外全部区域的征战事宜。

华中野战军所在的苏北、苏中,北枕山东,南扼长江,俯视国民党的首都南京和全国最大城市上海,蒋介石一向视之为“卧榻之侧”的心腹大患。

为了消除“大患”,蒋介石曾在和谈中逼迫中共让出苏北,他说:“苏北地方不大,让出来不算什么,你们还有许多地方可以生存。现在大家都看到,你们在苏北,对南京、上海威胁很大。”

对此,毛主席当然不会答应,更不会惧怕随之而来的剑拔弩张。

当时的粟裕,就处在剑拔弩张的前沿,就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后,一方面他积极整编所属部队,随时准备迎击来犯之敌,另一方面他并不一味求战,而是参与到了与徐州绥靖公署主任顾祝同的和平谈判中。

顾祝同见到这位多年的老对手后,当面赞许说“粟将军,你很会打仗”,背地里却提醒部下李默庵“粟裕这个人,个子不高,文质彬彬,寡言少语,面带杀气,你要格外注意。”

对手在观察粟裕粟裕也在观察对手。

在国民党的机场,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的副参谋长曾站在粟裕的身边,趾高气扬地笑指天空说:“现代的空军,威力真是强大呀!”

面对吹嘘和挑衅,粟裕冷冷地笑了笑,回敬了一句:“可惜他有一个缺点,目前还不能下到地面上来抓俘虏。”

事后,粟裕一针见血地分析说,敌人以为我新四军江南主力北撤是打了败仗,同时停战期间他又侵占了我一些地区,更以为我可欺,加之受其高级将领的欺骗宣传,以致盲目地以为我不堪一击。”骄兵必败“,这是蒋军的一个致命弱点。

阵仗尚未真正摆开,粟裕已“一脸杀气”,并且料定“骄兵必败”。

可以想象,这样的粟裕,一旦亮剑,顾祝同、李默庵之流将会吃到怎样的苦头······

1946年7月,自认为通过和谈的缓兵之计,已将麾下158万大军从后方调到前线的蒋介石,悍然撕毁”双十协定“,发动了全面内战。

中原围攻李先念新四军5师暂且得手后,蒋介石的”兵锋“随即指向威胁南京、上海的粟裕和华中野战军。

为此,蒋介石制定了”多路向心突击“的战法,由李默庵率12万大军,兵分四路,进攻苏中。其中,第49师由南通、白蒲进攻如皋;第83师和第69师第99旅由泰兴、靖江直扑黄桥,再犯如皋;第25师先占姜堰,再攻海安。

得知第83师是此次进攻的绝对主力,师长李天霞叫嚣说:”苏中共军满打满算,也就三万人,我们总兵力十二万,兵力相较,四比一,稳操胜券。“

李天霞的狂妄叫嚣,是有一定底气的。他麾下的整编83师由原国民党第100军改编而成,全副美式装备,是蒋介石嫡系部队中的甲等师,抗战时期参加过长沙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湘西会战,并且远征过缅甸。

粟裕的华野司令部建有一支代号为”四中队“的技术侦察小组,这个小组非常厉害,掌握着当时条件下的无线电高科技手段,能够侦察和破译敌方的各种重要密令。他们和华中地下党一起,构成了一个高效而迅捷的情报网,被粟裕称为”千里眼、顺风耳“。

通过”四中队“以及战场侦察全面掌握敌人的作战部署后,粟裕随即在海安举行作战会议。

大战在即,粟裕开宗明义地说:”敌人四路来犯,拉开架子要和我们拼消耗。我们恕不奉陪,专打他一路。问题是打中间,还是打两翼?两翼嘛,敌人弱一些,但南通和泰州,坚固筑城,于我军不利。中路第83师,都说它是老蒋精锐,我看就是一支骄兵,虽然它占据泰兴、宣家堡,但我们的群众条件好,有利于作战。“

要义讲完,粟裕当场亮剑:以7纵三个团监视东路之敌,以10纵三个团监视邵伯方向之敌,集中王必成6纵和陶勇8纵共计12个团歼灭中路第83师至少2个团。简单地讲,敌人想四打一,我们就还他一个六打一,王必成、陶勇你们要记住,一定要集中兵力,形成战场优势。

听完粟裕的作战方案,时任新四军作战科科长的叶超,心中又惊又叹!

叶超惊叹在何处呢?

在他看来,粟裕的方案太反常了:第一、我军传统且拿手的战法是诱敌深入,但这一次粟裕却刺刀上膛,主动将战场选在了苏中解放区的前沿地区;第二、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军一贯后发制人,但这一次粟裕却要先发制人,在敌精锐的出发阵地打歼灭战;第三、我军作战,一般情况下都是首打弱敌,但这一次粟裕却要拿敌最精锐的第83师开刀。

对此,叶超曾赞叹道:”没有全局在胸,没有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洞察力,没有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不经过周密思考和分析综合的创造过程,就绝不可能在这样三个关键环节上逐一作出在机械论者看来悖于常理的正确决策。“

方案拍板之后,7月13日拂晓,华野主力从如皋出发,王必成率6纵直奔泰兴,陶勇率8纵扑向宜家堡。

陶勇的8纵素以”打得、跑得、饿得“著称,宜家堡外围的战斗率先打响后,敌83师师长李天霞根本不相信粟裕的主力就在眼前。

下午3时,李天霞在电话里漫不经心地对李默庵说,泰宜方向发现有小股共军活动,不足为虑。

李默庵问,多少部队?番号是谁?什么意图?

李天霞傲慢地说,最多一个团,没有重武器,还是游击战的老一套。

李默庵提醒说,加强驻守,不可大意。

李天霞先是底气十足地说,”我在宜家堡和泰兴各有一团,那两个团长是我的老班底,打仗有办法。“完了又用嘲讽的口气说,”如果共军能打下宜家堡,那他们可以倒扛着枪,一弹不发进南京!“

黄埔一期生,能文能武的李默庵虽然没有李天霞那样傲慢,轻敌,但要说粟裕敢拿主力攻击他手中的精锐第83师,他也是万难相信的。此刻,李默庵相信的是兵不厌诈,而不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李默庵判断,粟裕在宜泰多半是虚张声势,是故意示形,其主攻方向极可能是南通。于是,在宜泰方向,李默庵没有及时增派援军,而是紧急命令第49师师长王铁汉回缩南通,不要冒然向外出击。

在宜泰的阵仗已经悄然拉开,奈何敌人狂妄也罢,谨慎也罢,就是不相信那是粟裕的主力。

既然敌人自己把自己端上了桌,那就好办了。

驻守宜家堡的第83师第19旅第56团,白天还在叫嚣,“国军一个团足以打退共军一个旅”。结果,当天夜里,陶勇率6个团一顿围攻猛揍,这个所谓的精锐团当即被干了个灰飞烟灭。

驻守泰兴的第83师第19旅第57团,团长钟雄飞挂少将衔并兼任泰兴县县长,很有一些“国军精锐团长”的架势。13日晚,王必成率6纵6个团,迅速扫清了泰州外围据点,14日晚18点开始围攻县城。经过一夜的激战,到天亮时,该团基本被歼灭,钟雄飞率残部退守城内制高点——庆云寺。

王必成到阵前喊话,要钟雄飞缴械投降,不要做无谓的抵抗。

钟雄飞不服气,在庆云寺高声叫喊:“打仗就应该一个团对一个团,人海战术算什么本事!”

王必成一听火了,拔枪就要发动最后的总攻。

就在这个时候,时刻关注战场态势的粟裕却在电话里命令王必成,压住火气,缓攻庆云寺。

王必成知道粟裕的命令中大有名堂,随即将总攻改为围而不攻。

如此,到了15日拂晓,宜泰战役基本结束,陶勇、王必成所部共歼灭国民党整编第83师2个团另2个营共计3000余人,首创成建制歼灭蒋介石嫡系部队的记录。

此战之“惊艳”,引起了中央军委的极大关注,毛泽东甚至以惊讶的口气,拍电报向粟裕询问:

”我在泰兴及宜家堡所打者是否即八十三师?该师消灭多少?尚存多少?”

一子还未落定,另一子已经成竹在胸。

宜泰战役接近尾声时,粟裕电令王必成缓攻庆云寺,这是粟裕故意设下的疑兵,目的是为了造成一种假象,让李默庵认为华野的主力依旧在宜兴地区。

在战火硝烟里,透过假象看到本质往往是很难的,此刻的李默庵就是如此,他一味地听信了钟雄飞在庆云寺的呼救,忽略了冷静的审视。

在他看来,钟雄飞据守庆云寺制高点已成功吸引了粟裕的主力,此时,若调整部署,以三路大军在如皋和黄桥之间形成夹击之势,粟裕的主力将在劫难逃。

对于这个判断,李默庵相当的自信。多年后,他在回忆录中说,当时的自己“信心很大,决心很硬,严令各部要不惜代价,一举突破。”

7月16日,李默庵下令,以驻南通的整编第49师为主攻部队,师长王铁汉率第26旅和第79旅打头阵,该师第105旅为预备队。同时,以驻黄桥的整编第65师李振部在其右后方跟进;以驻泰州的整编第83师李天霞部向海安进攻,以资策应。

让李默庵没想到的是,他很大的信心,很硬的决心,促成的不是胜利,而是一头又栽进了粟裕早已挖好的陷阱,更糟糕的是,他的绝密作战部署,刚刚传达到各部队,华野”四中队“已将之摆在了粟裕的面前。

见李默庵已经中计,粟裕立即命令,陶勇和王必成率领主力转兵东进,从宜兴到如皋,一个晚上务必穿插到敌49师的侧后方,争取在运动中歼灭该师。

18日上午,陶勇、王必成均抵达指定位置。

粟裕下令,陶勇8纵向右路,王必成6纵向左路同时发起攻击。

右路的进攻非常顺利,陶勇8纵第1旅旅长张震东后来回忆说,这一仗打得如同”黄鼠狼吃蛇,一段段吞“。

战至21日,陶勇8纵全歼右路第49师师部及第26旅,活捉整编49师师长王铁汉和他的旅长胡坤。

左路的攻击,因遭遇顽抗,略显美中不足。

17日晚,王必成率6纵开至贺家坝、宋家桥地区,切断第79旅退路。18日天亮后,6纵由南向东北发动进攻,激战之后,第79旅大部被歼,仅剩一个团逃入宋家桥。

宋家桥有深沟环绕,易守难攻。王必成连续几次组织冲锋,都被挡了回来。

深夜十点,粟裕来到6纵司令部,审时度势地对王必成讲:”打不下,就不要打了。“

王必成急了,不甘心地说:“那怎么行?可以打下来。”

粟裕问:“宋家桥有多少敌人?”

王必成回答:“有一个加强团。”

参谋长杜屏跟着补充说:“我刚从前沿阵地下来,同两个主攻团的负责干部研究了,他们一致表示有信心歼灭这股敌人。”

然而,粟裕却说:“怕是打红眼了吧?仗有得打的,马上就有新任务。东方不亮西边亮嘛!”

这就是粟裕

大战之时,不仅智勇,而且深沉。

粟裕及时收兵,主要是考虑到了两点:一、如皋战役是长途奔袭,部队激战四天四夜,已经疲惫至极,不可再战;二、各路敌军正向如皋分进合击,恋战有可能陷入重围。

苏中战役自开打的那一天起,粟裕就是孤独的,因为他的战略意图并不被大多数人所理解。

当时,陈毅制定的集中山东、华中两支野战军主力,以津浦路和淮南为重点,以大仗阻止蒋军的进攻,一度是既定的战略。落实到粟裕头上,他的主要任务不是在苏中作战,而是尽快率领华野主力西移。

然而,粟裕却以他一流军事战略家的眼光,“执拗”地认为,坚持苏中作战将大有所为。为此,他不但反对华野主力西移,相反要求将淮南主力第5旅东调,以增强苏中作战的兵力部署。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践行起来却需要无比的勇气。

许多时候,因为巨大的压力,真理往往会屈从于权威。

毛主席是雄才大略的,但在这一事关华中大局,同时还牵扯到陈粟关系的敏感大事上,他也只能够以谨慎为先。

面对陈毅粟裕的尖锐分歧,毛主席曾用电报询问粟裕

“主力休整及补充情形如何?一个月内在苏中再歼灭两个旅有可能否?如你们在八月内歼敌两个旅,南线情况即将改观,那时粟可率主力转至淮南作战。”

很显然,毛主席的这封电报是包含着潜台词的,军事上的真理需要用战绩来支撑,我可以支持你粟裕,但你粟裕必须立下军令状!

整整三天,粟裕没有答复。

仅此一个细节,足可见粟裕当时的压力有多大。

但压力再大,粟裕最终没有选择妥协,而是毅然立下了“一个月内再歼敌两个旅”的军令状。

然而,对面之敌,并不是稻草人。

因为李默庵连输两战,人在庐山的蒋介石再也没有了闲情雅致,他急令参谋总长陈诚指挥在江南待命的第二梯队10万大军火速过江,务必攻占苏北重镇,粟裕的战略要害海安。

为了防止分进合击的部队被粟裕故伎重演,各个击破,陈诚特意嘱咐李默庵,麾下各旅要小心谨慎,采取锥形攻势,靠拢前进,正面保持在三十华里,纵深不过十余华里。

粟裕当然知道海安的重要性,但他更知道,战争的胜负决定于敌我双方有生力量的消长,而不是一城一池的暂时得失。

于是乎,避敌锋芒,隐藏主力,释放烟雾,待机而动的迎敌之策很快在海安以及海安周边布置开来。

合击海安的战役打响后,李默庵的感觉好的十分不真实,他确信这一次扼住了粟裕的咽喉。五天后,在粟裕的“配合”下,攻占海安的部队向李默庵上报战果,粟裕用于苏中作战的三万主力,几乎全部被歼,粟裕伤重,已被送入东台医院救治。

骄纵者易被骗。

心切者易被骗。

虚妄者易被骗。

此时的李默庵就是这三位一体的可笑之人。他不知道,更不愿知道,在海安与他交手的并非华野主力,而是华野7纵,伤亡数字也只有区区200余人。

伪装败北,也是一种战场艺术。

其实,粟裕的主力就在海安东北地区,他们之所以能够隐藏起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海安的群众基础好,敌探就像瞎子一样,根本摸不进来。

拳头握紧的敌人,不好对付。

粟裕在海安隐藏主力,主动示弱,目的就是要让李默庵松开拳头,伸展五指,这样粟裕就可以寻机斩指了。

攻占海安之后,如粟裕所料,李默庵在”虚胜“心态的驱动下,果然松开拳头,摆起了长达300余里的一字长蛇阵。

李默庵誓言旦旦地向陈诚蒋介石表示,眼下他已布下300里封锁线,待肃清封锁线以南的残敌后,他将率大军与徐州南下的部队会攻淮安和淮阴。

8月9日、10日,李默庵命令,整编第65师经海安去泰州、黄桥,接替整编第25师和第99旅的防务。与此同时,他又下令,新7旅由海安东开李堡,接替整编第65师所属105旅的防务。

很”不幸“,李默庵的这一作战计划又被华野”四中队“及时截获了。

粟裕坚持在苏中作战,有一中心战略思想,那就是”以打胜仗为原则“,不放过任何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

粟裕注意到,李堡位于李默庵”一字长蛇阵“的东端,驻有105旅1个团。如果趁敌人在李堡换防的空挡,突然发动攻击,极可能收到奇效。

粟裕将这个任务交给了陶勇所率的华野第1师。

陶勇打仗很贼,对粟裕的作战意图心领神会后,他率部悄悄摸过去,然后将进攻时间定在了8月10日晚8点。这个时间,整编第65师刚好撤离海安,远道而来的新7旅副旅长田从云带一个团正在与第105旅第314团交接防务。

此时,敌人兵力虽占优势,但刚走的、新来的都不在阵地上,打他一个措手不及简直易如反掌。

事实比料想得还要顺利。

战斗打响后,陶勇一个冲锋,瞬间就将敌两个旅部打成了一张饼,一夜之间,就全歼了守敌,活捉了金亚安和田从云两个少将旅长。

更过瘾的是,李堡守军被全歼的时候,因为正在办交防电台还没架好,第7旅旅长黄伯光根本不知道前面有打援的伏兵,仍旧按计划率一个团大摇大摆地向李堡前进。

如此浑浑噩噩地朝陶勇的”口袋“里钻,结局可想而知,顷刻之间,黄伯光就被打成了光杆,一个团就这样又报销了。

值得注意的是,此战之前,粟裕刚刚在毛主席那里立下”一个月内歼敌两个旅“的军令状,讲真话,当时他并无完全的把握,现在好了,李堡战斗,仅仅耗时20个小时,就歼灭了国民党一个半旅,毙伤3000余人,俘虏5000余人。

这个事实雄辩地证明了一点,苏中大有可为。

粟裕的”执拗“终于散发出金子般的光芒。

此战之后,毛主席极为欣慰,为了粟裕在苏中战场能够挥洒自如,他在电报中不断地给粟裕减压:”如果连续歼敌两个旅有便利条件,则可连续歼敌两个旅,否则可先歼其一个旅,休息数日后再找机会歼灭其另一个旅。“

李堡战斗后,粟裕的战场信心增强了,胃口也变大了。

他向中央军委、毛主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作战构想:接下来华野将主动出击,进攻南通,但目的不是攻取南通,而是围点打援,吸引如皋、海安之敌南下增援,寻歼敌至少一个旅,最好两个。

毛主席不愧是陈毅口中的”大帅“,原则上,他同意了粟裕的构想,但同时又为粟裕点出了一个要害问题。

毛主席问粟裕,华野攻打南通如皋一线,意在吸打如皋、海安之敌南援,如果如皋、海安之敌按兵不动,不敢南下,又该如何呢?

毛主席提出这个要害问题后,没有含糊,紧接着他授给了粟裕一个战略锦囊:如果遇到如皋、海安之敌不敢南下的情况,华野主力可西进如皋黄桥公路,相机进占黄桥,从而调动敌人。

8月21日,华野主力主动发起丁堰、林梓战斗,陶勇率第1师,以一部进攻丁堰,主力准备攻打如皋来援之敌;王必成率第6师,以一部进攻林梓,主力准备进攻南通来援之敌;第5旅则作为预备队。

战斗全面打响后,果然如毛主席所料,如皋、海安、南通三地的国民党军队固守不出,没有南下增援,也就是说围点打援的计划落空了。

此时的粟裕,手中虽握有毛主席的战略锦囊,但此锦囊背后暗藏的凶险,却需要粟裕自己应对、消化。

在丁堰、林梓一线将号称国民党”袖珍王牌军“的交通警察总队全歼之后,粟裕下令,奔袭泰州,向黄桥挺进。

粟裕奔袭的这一区域,南临长江天堑,东、北、西三面均有密集据点组成的封锁线,而黄桥正处于封锁圈的中心。

这意味着,粟裕以三万之兵,一头扎进了敌阵的中心地带。

多年后,对于当初的决定,粟裕曾形象地说:”这个行动好比孙行者打牛魔王的办法,钻到敌人肚子里去打,带有危险性。“

将敌人比喻成牛魔王,可见此时的李默庵并非纸糊的。

的确,被粟裕一连四击之后,这个在抗日战场上曾打过漂亮仗的黄埔名将似乎清醒了过来。丁堰、林梓结束后,他准确地判断出华野的主力已由海安南下到如皋。

当时,合围猛击如皋,是李默庵的首选项。

但李默庵却认为,合围猛击过于粗直,不如以迂为直来的精妙。

思量成熟后,李默庵下令,驻守黄桥的整编第69师第99旅增援如皋,驻扬州的整编第25师沿运河北上,直趋邵伯。

邵伯,为华中解放区首府淮阴的南面门户,邵伯一旦失守,必将威胁两淮及苏中侧翼,这是粟裕不能承受的损失。而如今粟裕的主力在如皋东南,如果要救邵伯,只能从北面绕过封锁圈,这需要相当的时间,而且沿途随时可能彻底暴露出主力位置。

这意味着,李默庵不仅能从容地攻下邵伯,继续沿着运河线北进,进而配合北线国民党军进逼两淮。可以讲,此举是既救了东头,又拣了西头,东西响应,一举两得。

更凶险的是,粟裕主力因救邵伯,随时都有可能落入“围点打援”的陷阱。

听到李默庵这一招妙狠毒辣的手筋,第25师师长黄百韬伸出大拇指,一边赞叹“此乃妙招”,一边保证“少则几个小时,多则三天,我师就可以攻下邵伯!”

双方对阵至此,终于有了一些高手过招的意思。

此时的粟裕,深深地知道一点,高手过招,一旦被对方牵着鼻子走,那就意味着已经输掉了大半。越是危急的时刻,越要稳住阵脚,去抓对方的要害。

此时此刻,李默庵的弱点在哪里呢?

粟裕认为,救活邵伯的关键不在于增援,而在于如何治住进攻邵伯的黄百韬第25师。粟裕注意到,泰州是黄百韬第25师的后方。黄百韬倾巢出动北犯邵伯,泰州必然空虚。此时,华野主力若凶猛一插,拿下泰州,黄百韬就要陷入前后受敌,进退两难的险境。为了摆脱险境,他只能回兵救泰州。这样一来,不仅能解邵伯之围,而且能创造出运动歼敌的良机。

总而言之,简而言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才是挑断李默庵手筋的关键。

毫无疑问,苏中对决还未开始,粟裕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已赢了李默庵半子。

8月23日,粟裕下令,第1师、第6师、第5旅和特务团,向敌占区疾进,目标攻取泰州。

然而,当华野主力正要穿越如皋黄桥间的公路时,“四分队”突然截获一份重要情报:李默庵判断华野主力即将进攻如皋,命令黄桥第99旅增援如皋,第99旅害怕东援途中遭到伏击,不敢轻进,要求如皋守军第187旅西出接应。计算时间,这两路敌军极可能与穿越如皋黄桥公路的华野主力撞上。

粟裕善打险仗,除了狭路相逢勇者胜,还在于他总能落下常理之外的高明棋子。

当时的华野主力,主要任务是攻取泰州,解围邵伯。按照常理,此种情况下中途遇敌,第一选择应该是主动避敌,以免延误,加之攻取泰州乃孤军深入敌后,更应谨慎从事,不可轻易亮剑,以免陷入重围。

然而,粟裕却在这个时候,下了一招有悖常理的险棋。

粟裕下令,部队停止前进,全力阻击出现在如皋黄桥公路间的两个旅。

陶勇反复咀嚼这道命令,对粟裕的行险变招极为佩服。多年后,他回忆说:

我们几个人研究了命令,觉得野司这一决定真是高明······野司现在决定打这一仗,又应该棋看三着:如黄路上的九十九旅就像“掌中之蛹”,一击即毙;这里一打,又可以调动敌人,再歼来援之敌;敌人东线一乱,黄百韬怕他老窝被捣,围攻邵伯也会动摇,一举而赢得三着!敌变我变,真是个机动的、大胆的决定。

8月25日,遭遇战打响之后,华野6师奉命包围从黄桥东援而来的第99旅2个团于分界地区;华野1师、第5旅则负责包围如皋西进之敌共计3个团于加力地区。

然而,沙盘上的计算终究不是战场上的真实较量。

当两线阻击全面打响后,一个意外情况出现了,这两股敌人,尤其是从如皋西进的敌军3个团,无论是兵力还是战力,皆大大出乎了预料。

更糟糕的是,这两股敌人在遭到伏击之后,阵脚很稳,他们采取密集固守的战法,很快打出了对峙的局面。

对于粟裕而言,这样的局面是相当凶险的。

当时,黄百韬的第25师已经突破邵伯的外围阵地。如果不能尽快解决这两股敌人,向泰州挺进,邵伯很可能会失守,粟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将变成死棋。

危难时刻,粟裕再次使出他最擅长的绝招——战场腾挪转用兵力。

战况焦灼之时,粟裕将第1师第1旅从加力方向紧急调往分界。

粟裕对1旅旅长张震东说:“老张,敌人已经被我包围于加力、分界两地。如果两地同时打,我们兵力不足,不能迅速解决战斗。你们那边敌人是三个多团,如皋还有两个团。你们和五旅是九个团,九比五。如果如皋的两个团出援,打起来要延长时间,形成僵局。不如干脆把一旅加到六师那边,来一个雷公打豆腐,先集中兵力消灭分界的九十九旅,然后再转用兵力歼灭加力的敌人。你们旅立即奔赴分界,协同六师歼灭九十九旅。

两股敌人被围,粟裕在兵力上左手倒右手,右手倒左手,此招并不新奇,但细细想来却绝对妙不可言。

僵局打破后,接下来的战斗可谓是畅快淋漓得很。

张震动率第1师第1旅加入分界战斗后,立即形成五打一的绝对优势,结果仅用两个小时就全歼了第99旅2个团,活捉了少将旅长朱志席、少将副旅长刘光国。

分界战斗结束,兵力全部转用到加力方向后,十五个团打三个团,更是摧枯拉朽,迅速解决了战斗。

与此同时,粟裕又命令第5旅进攻黄桥,第160旅5个连突围无望,最终全部投降。

此战结束,统计战果,国民党军被歼两个半旅1.7万人,这是解放战争开打以来歼敌规模最大的一次。

消息传到邵伯外围,黄百韬惊出一身冷汗。猛然间,他发觉侧后方受到了华野主力的严重威胁,稍有不慎,自己将成为粟裕的下一个猎杀目标。

无奈惊恐之下,黄百韬急忙从邵伯撤围,匆忙向扬州退去。

到此,坚持了四天四夜,歼灭黄百韬两千多人的邵伯保卫战随之结束,苏中战役在经历七战七捷之后终于也画上了一个句号。

······

毛主席当家家家旺,

粟司令打仗仗仗胜。

随着这首民谣在苏中地区的流传,粟裕从此跻身一流军事家的行列,用更通俗的话说,华东战神,横空出世了。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