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贩刘备终成一代帝王,绝不是仅靠“仁义”二字,没点手段还真竖不起这“汉”字招牌。
前段日子沸沸扬扬的摆摊话题,不由让人想起了当年织席贩履的刘备。摆摊的刘备在汉末三国乱世中,能百折不挠,游走各方营销自己,从织席贩履终成蜀汉帝业,堪称一代传奇。
刘备,是如何营销自己,竖起“汉”字招牌的?" />
除了《三国演义》把刘备打造成仁义之君外,正史对刘备的评价也颇高。陈寿评价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那么刘备真的是靠仁义成大事的吗?他究竟是如何竖起自己的“汉”字招牌的呢?虽然《三国志》的内容简略,远不如《三国演义》里的人物丰满,但我们可以通过耙梳史料找到一些端倪。
伪托帝胄,反复难养
当下不少人把刘备从摆摊的小贩,华丽转身成为蜀汉开国皇帝,当成了“咸鱼翻身”的神话典范。然而从史料我们得知,刘备的出身起点并没有那么低。坊间流传刘备出身卑微的依据就是“织席贩履”四个字,“贩”的意思就是卖。但卖东西并不局限于摆小摊,刘备家织席贩履的大概率应该是有店面,甚至是雇用了小工。他家很可能是个体工商户或者小作坊主。何以见得呢?因为刘备十五岁时,母亲就让他去拜当时的大儒卢植读书了,显而易见,这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
刘备,是如何营销自己,竖起“汉”字招牌的?" />
涿郡-刘备的家乡
有史书记载,刘备得到了同学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的资助。但按史料叙述的顺序来看,刘备是先上学,后得到刘元起资助的。再者,《三国志·先主传》里说刘备年少时“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这是富二代的生活场景,绝不可能是摆小摊之家能消费得起的。
刘备虽然家境不差,但其自称是汉景帝玄孙,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极有可能是往自己脸上贴金。实际上刘备和汉朝皇室血脉相去甚远。裴松之就说刘备“虽云出自孝景,而世数悠远,昭穆难明,既绍汉祚,不知以何帝为元祖以立亲庙”。
刘备强调自己是汉室帝胄,是为承接东汉法统称帝找依据。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生育能力很强,光儿子就有一百二十多个。其中有个儿子叫刘贞,元狩六年(前117年)被封为涿县陆城侯。经历了三百多年的繁衍生息,涿郡的刘姓人数已有数万人。这就导致官方的记载会有遗漏,所以刘备要沾皇室这块金字招牌的光,说自己是刘胜的后代,即使大家有所质疑,也没有十足的证据。
因此,刘备在当时既不是社会底层,也不是贵族豪门,可能是小康之家。在汉末诸侯争霸中,刘备起初实力较弱,没有固定的地盘,只能到处“傍大腿”。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都曾当过刘备的大哥,因此时人称其“反复难养”。
告急于吴,借地荆州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击败袁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曹操亲自讨伐刘备,刘备汝南大败后,往投刘表。刘备投奔刘表以后,表明上恭敬有加,实则广收当地豪杰,挖刘表墙角,“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这使得刘表对刘备暗存戒心。
刘备,是如何营销自己,竖起“汉”字招牌的?" />
官渡之战
刘备在荆州七年,在笼络各方人才上取得了实际成效。建安十二年(207年)八月,刘表病逝,次子刘琮继位,随后投降曹操。刘琮左右大批荆州人士归顺刘备。此后刘备遭到曹军追击,一路南逃,在当阳长坂遇到了从江东过来的鲁肃。经鲁肃的建议,刘备屯军樊口(今湖北省鄂州市西部),遣诸葛亮随鲁肃面见孙权。
诸葛亮走后,刘备天天担心曹军攻战,当看到周瑜的船队过来以后,很是兴奋,亲自去见周瑜。见到周瑜后,刘备问:“现在东吴决定抵抗曹操是明智之举,您带了多少人马?”周瑜回答:“三万人。”刘备说:“可惜太少了。”周瑜说:“足够了,您就看我如何击破曹军吧。”(《江表传》)周瑜虽这么说,但刘备还是心有疑虑,派张飞、关羽领两三千人预备在后,但不归周瑜指挥,作为自己的退路。
此后周瑜在赤壁击败曹军,继而夺取南郡,还很大方地“分南岸地以给备”,但刘备认为给得太少,亲自去京口(今镇江)面见孙权,请求都督荆州。当时周瑜、吕范等人劝阻孙权,但孙权害怕曹操再次南下,为了继续维系孙刘联盟也就同意了。
建安十四年(209年),刘备向朝廷上表,保举刘琦为荆州刺史,并以他的名义夺取了荆南四郡(武陵、长沙、零陵和桂阳郡)。同年,刘琦因病逝世。于是刘备部下推举刘备为荆州刺史,由此,漂泊半生的刘备终于有了一块稳定的地盘。
以怨报德,袭取西川
坐稳荆州之后,刘备开始根据既定的战略计划夺取益州。在刘备夺取益州的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人物不得不提,那就是张松和法正。按照《三国演义》里说法,这两人背叛刘璋投靠刘备的原因是“人心离散,思得明主”。然而真实情况是什么呢?
实际上,这二人都是刘璋集团的政治失意者。法正原本是陕西扶风郿县人,建安初年,关中地区出现饥荒,法正就南去益州投靠了刘璋。法正到了刘璋这里混得并不好,“既不任用,又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志意不得”。法正没有被刘璋重用,而且一起侨居益州同郡县的人都议论他品行不端。按理说,同为老乡侨居异地,应该相互帮衬才对,而法正却遭到同郡县乡人的非议。
这绝不是空穴来风,法正的为人在其得势后就暴露出来了。刘备占领益州后,法正得到重用,拜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法正一时“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大权在握。法正当权以后“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由此可见,法正这人品行确实不咋地,睚眦必报。当时有人向诸葛亮告状,请求抑制法正的骄横,但诸葛亮知道刘备能得到益州,如今“翻然翱翔”,全靠法正,因此,对法正的行为也就睁一眼闭一眼了。
另一个张松是益州本地人,和法正一样,张松也是“抱负不遇”。张松这人很聪明,能够过目不忘,但他“放荡不治节操”,一直以来不被重用。刘璋曾派张松的哥哥张肃去晋谒曹操,曹操拜张肃为广汉太守。第二次刘璋派张松去见曹操,曹操啥官爵也没给张松,张松气不打一处来。回到刘璋面前就各种喷曹操,让刘璋和曹操断绝往来。同时建议刘璋请援刘备以拒汉中张鲁,暗地里把益州的地形、府库、兵备、人马等等机要统统捅给了刘备,怂恿刘备取益州。刘璋在那个时代是个没有太多心眼的傻白甜,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正是这二人为刘备取川奠定了基础。民国历史学家蔡东藩就评价这二人:“但张松、法正并为璋臣,璋可辅则辅之,不可辅则去之;必卖主而求荣,殊非人臣之道,松之受诛宜也!法正特幸而脱祸耳,是可为后世之不忠者戒焉。”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率万人入川,刘璋带人到涪城(今绵阳)相迎,双方“欢饮百馀日”,开了个超长party。这期间张松、法正以及庞统都建议刘备趁机除掉刘璋。小说里刘备回答:“刘季玉与吾同宗,不忍取之。”(《三国演义》第六十回),而《三国志·先主传》里刘备的回答是:“此大事也,不可仓卒。”《三国志·庞统法正传》里刘备的回答是:“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小说和正史里的意思完全不同。刘备并没有否认要干掉刘璋,只是认为时机尚不成熟。这显示出刘备在政治上比法正、庞统之流要高超许多。刘备刚刚入川,尚未站稳脚跟,此时突然发难击杀刘璋,川人必定不服,且西川各要口必定严加防备,对刘备收取西川增加了诸多难度。按照刘备一贯的“仁义”套路,一定是先收买人心,再夺取城池、土地。
聚会结束后,刘璋还送了“米二十万斛,骑千匹,车千乘,缯絮锦帛,以资送刘备”。(《吴书》)刘备假意带兵北去葭萌关,但并未进攻张鲁,而是“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刘备在葭萌关养兵一年,最终找了一个拙劣的借口攻打刘璋。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征讨东吴,孙权向刘备求救。刘备以回师救孙权为由向刘璋索要大批钱粮兵马,刘璋给了四千兵,物资给了一半。刘备以此为由,激励将士“吾为益州征强敌,师徒勤瘁,不遑宁居;今积帑藏之财而吝於赏功,望士大夫为出死力战,其可得乎”(《魏书》),正式和刘璋反目。但此时钱财够用的刘备并不急着救孙权。可见,其袭取益州是有预谋的计划,绝不是激愤之举。
鱼朝恩(722-770年),泸州泸川(今四川泸县)人。唐朝时期宦官大臣。天宝末年,净身入宫,供职小黄门。安史之乱发生后,护送唐玄宗出逃,侍奉唐肃宗李亨,颇得信用,历任三宫检责使、左监门卫将军,主管内侍省,统率神策军。永泰年间,封为郑国公,权倾朝野。大历五年,唐代宗联合宰相元载,坐罪赐死。鱼朝恩出现,...
徐盛(生卒年不详),字文向,琅邪莒县(今山东莒县)人,三国时吴国名将。早年徐盛抗击黄祖,因功升为中郎将。在濡须浴血奋战。刘备伐吴时,徐盛跟随陆逊攻下蜀军多处屯营;曹休伐吴时,徐盛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少抗多,成功防御。因前后战功,徐盛先后升任建武将军、安东将军,任庐江太守。后来,曹丕大举攻吴,吴国依徐...
公元前236年,正式继位,品行不端。屡遭秦国攻打,接连丢失宜安、平阳、武城、狼孟、番吾等郡。公元前229年,秦国大兵压境,命令将领李牧、司马尚率军抵御。听信宠臣郭开谗言,杀害李牧,罢免司马尚,令宗室赵葱、颜聚代替,导致赵军大败,国破家亡。受俘进入秦国,发配到房陵深山中,谥号幽缪。人物生平继承王位赵王...
家人卦六二。无攸遂,在中馈。贞吉。《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巽也。意思就是:家人卦六二。不可随心所欲。要主持家庭中的饮食。正固吉祥。《象》说:六二的吉祥,是柔顺且随顺的原因。“遂”是如愿以偿的意思。“中馈”指的是家中饮食方面的事。这里为什么会提到主持家庭的饮食呢?下卦,又称内卦,六二在下卦中位,就是在...
第一个是中学生素材必备人物——司马迁。“赢得生前身后名”,对于古代的士大夫而言,史书上的美名有时候比身家性命、尊严都要重要,所以古代沽名钓誉的人也不少。司马迁之所以成为中学生写作文最爱举的例子,无非是因为他先遭受宫刑,后写出了《史记》。《史记》在古代被一部分人视为对汉武帝的“谤书”,例如三国时期的司...
丁奉(?-271年),字承渊。庐江郡安丰县(今安徽霍邱,一说河南固始)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丁奉年少时以骁勇为小将,经常奋勇杀敌,屡立功勋,此后又于太元二年(252年)的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大破进犯的魏军。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丁奉计除权臣孙綝,官拜大将军、徐州牧。后又扶立乌程侯孙皓为帝,升为右大...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说起太监这个职业总是有所偏见。毕竟这些身体残缺的人,大多数精神上或者心理上也是有些扭曲,他们往往会做出一些让人不解的极端行为,其实从某个方面来说这也很正常。不过,毕竟这个特殊群体也是社会的一员,理应得到报酬。为皇上的亲戚们辛苦了整整一年,到了年末多领些福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戴胄(?-633年),字玄胤,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唐朝宰相。戴胄早年在隋朝为官,曾效力于王世充,归唐后为秦王府士曹参军。唐太宗继位后,戴胄被擢升为大理少卿。他生性忠直,数次犯言直谏,后改任尚书左丞。629年(贞观三年),戴胄代理吏部尚书,主持选官,次年又以民部尚书之职参预朝政,成为宰相。633...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自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开始相互战争。齐国和鲁国相邻,都处在山东境内,经常发生一些小冲突。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躲过鲁国的截杀,率先回到齐国即位,是为齐桓公。鲁庄公不甘心,趁着齐桓公刚刚上位立足未稳,发兵攻打齐国,这便是乾时之战。战争以鲁军战败而告终,愿赌服输,鲁国只得承认...
北方兵革时兴,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国家又对佛教执行严格的限制政策;南方则各国相安,社会比较安定,帝王都热心护教,因此两方的佛教,一则勉强维持,一则续有发展,其情况各不相同。简介北方从后梁到后汉,各代对于佛教多因袭唐代的旧规,也例行诞节诣寺行香、斋僧、僧道对论、赐紫衣师号、度僧等事,但对僧尼的管理则...
公元前302年,正式即位,即位之后,掀起秦齐争霸的斗争。发动垂沙之战,大败楚国。函谷关之战,大败秦国。吞并富有的宋国,自称东帝。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并周室,自称天子。公元前284年,乐毅带领五国联军攻破齐国七十二城,齐湣王出逃莒城,被楚国将领淖齿所杀。人物生平继位初期公元前301年,齐湣王刚即...
三国其实就是三个主要的割据势力,之所以成为国,不光是各自称帝,而且在军事外交方面都是按照大国的方式办事,比如蜀汉最弱但也能制约西南少数民族,孙吴也对海盗及南方蛮族进行打压,曹魏最强,直接打的北方游牧民族没脾气,匈奴都俯首称臣。所以三国名副其实,虽然最后江山落到了司马家,但继承了曹魏强大实力的西晋王朝...
古代流放的罪犯,都是发配到边疆,来往几千里不说还有各种危险,可是衙役们为何抢着押送犯人,这其中有什么猫腻?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起源很早,并且沿用历史悠久,从尧舜时期流放之刑出现,一直到清末才被废除。流放之刑远古以来出现的比较少,到秦汉时代才逐渐形成体...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屋内的人正在休息,屋外一位杀手轻轻用手指戳破了窗户,点燃迷烟,塞了进去,屋内的人便被迷晕了。当你看到这时,一定很奇怪为什么古代的窗户是纸糊的,纸糊的窗户又怎么能遮风挡雨呢?请不要低估了古人的智慧哦。最开始人们是用兽皮遮挡窗户的,在冬天里可以保暖,夏天却十分闷热。到...
殷峤(6世纪-622年),字开山,雍州鄠县(今陕西户县)人,祖籍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唐朝开国功臣、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秘书丞殷僧首之子。出身陈郡殷氏,少有学行,工于尺牍。初仕隋朝,起家太谷县长,政绩卓著。太原起兵后,补任大将军掾,从平西河。迁为渭北道元帅(李世民)长史,联合刘弘基屯兵...
周亚夫(公元前199年-前143年),沛郡沛县(今江苏丰县)人,西汉时期名将,官至丞相。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历仕汉文帝、汉景帝两朝,以善于治军领兵,直言持证著称。军事才华卓越,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拯救了汉室江山。后被冤下狱,闭食自尽。人物生平继承爵位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
周昌(?-公元前192年),沛郡人,西汉初期大臣。秦时为泗水卒史。秦末农民战争中,随刘邦入关破秦,任御史大夫,封汾阴侯。耿直敢言。刘邦欲废太子,他直言谏止。后为赵王刘如意相,刘如意为吕后所杀,周昌自觉辜负刘邦,郁闷不乐,三年后去世,谥号悼。人物生平追随刘邦周昌是沛人,他和堂兄周苛都在秦时担任泗水卒史...
盔甲是古代行军打仗必不可缺的一样东西,同刀、剑一样,是士兵们的武器。古代的盔甲同我们现在的枪支弹药一样,都是属于国家管控的物品。古代政府不允许平常百姓家拥有盔甲,盔甲是作为国家、政府专用的,属于部队专用物品。如果普通百姓私下制作盔甲,就同走私盐铁一样,是要被致死罪的,严重的话,家人甚至还会被牵连。可...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楚灵王出生于上郢(今湖北宜城东南)。楚郏敖四年(庚申,公元前541年),楚郏敖生病卧床,于是,芈熊虔借口入宫探病之时,用束冠的长缨将楚郏敖勒死。于公元前540年自立为楚国国君,更名为虔。立都于上郢。他即位时,是楚国与晋国平分霸权的时候。埋下祸根楚灵王三年(公元前537年),大会诸侯,...
在世人的眼中,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是国家之中最幸福的人之一,他们甚至可以为所欲为。但是实际上,皇帝的生活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幸福,倘若他们想要当一个名垂千古的明君的话,便需要昼夜不分的工作,倘若他们想要享受生活的话,便必须承担可能带来的后果,或许是早逝,亦或许是王朝的覆灭。不过,在古代的...
关于历史的纷争非常之多,这正是因为历史没有确切的答案,而对于历史的记载却是出入良多,正如史料记载中对于皇帝的评价,在明清两朝时期就出现了很多皇帝嬗变的案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数明英宗了,在明朝的官方正史中所记载的明英宗可以说是一个至善至美的英明君主,可是到了明清交替之际,关于明英宗的官方正史记载出现...
古代皇帝解除武将的方法很多,有和平的有血腥的。在历史上比较好的就是宋代解除将领的办法,和平的,并且这些将领基本都得到了良好的待遇。有句成语叫做“杯酒释兵权”,说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下属将领也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最终成功让带兵的将领交出兵权。下面我将从几个方...
韩侂胄(hántuōzhòu)(1152年11月6日-1207年11月24日),字节夫,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南宋权相。魏郡王韩琦曾孙,宝宁军承宣使韩诚之子,宪圣皇后吴氏之甥,恭淑皇后韩氏叔祖,宋神宗第三女唐国长公主之孙。韩侂胄以恩荫入仕,淳熙末年以汝州防御使知閤门事。绍熙五年(1194年),与...
首先中国是个大陆型的国家,虽然也有靠海或者江河湖泊的地方,但是那些地方占地面积并不大,所以中国根本还是个农业型的国家,渔业资源也并不丰富,古代的造船技术和现在相比也是差距巨大,只能造一些体积小的船只,那种可以远洋航行的船只制造难度大非常消耗资源,所以造的不多,人们也无法像现在一样进行远洋捕鱼作业。所...
宋共公十三年(公元前576年),宋共公去世。华元做右师,鱼石做左师。司马唐山杀死太子肥,又打算杀死华元,华元要逃亡到晋国,鱼石阻止了他,到了黄河又折回来,杀死了唐山。于是,立宋共公的小儿子成为宋国国君,是为宋平公。宋平公三十年(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再次发起弭兵之会,在宋都举行十四国之弭兵会...
公元前813年,卫釐侯去世,太子余继位,是为卫共伯。和受到其父卫釐侯宠爱,卫釐侯赐给他许多财物。和用这些财物收买武士,在卫釐侯的墓地前攻袭卫共伯,卫共伯躲进墓道里自杀而死。卫国人拥立和继位,是为卫武公。卫武公在位时期,施行康叔政令,使百姓和睦安定。后因勤王有功,升为公爵。公元前758年,卫武公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