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解密 >  古代将士打完仗之后为何不能轻易脱掉盔甲呢?

古代将士打完仗之后为何不能轻易脱掉盔甲呢?

来源:历史知识网阅读:516

《释名·释兵》:“铠,犹铠也。坚重之言也,或渭之甲。”

盔甲是古代行军打仗必不可缺的一样东西,同刀、剑一样,是士兵们的武器。古代的盔甲同我们现在的枪支弹药一样,都是属于国家管控的物品。古代政府不允许平常百姓家拥有盔甲,盔甲是作为国家、政府专用的,属于部队专用物品。如果普通百姓私下制作盔甲,就同走私盐铁一样,是要被致死罪的,严重的话,家人甚至还会被牵连。可以看出,古代对于盔甲的管制是非常严重的。

例如在汉景帝统治时期,他手底下的周亚夫大将军,替他自己死去的儿子制盔甲,原本是想同棺材一起被埋入土中,可还是被汉文帝给发现了。尽管周亚夫对于平定战乱,国家建设有功,但在这件事情上,周亚夫打造盔甲就同走私违禁物品一样,汉文帝震怒,最终周亚夫也被治以死罪。“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指的是,皇亲国戚犯罪要同平民一样,意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更何况周亚夫是将军,如果处死他,正好可以在朝中树立皇帝的权威,给予有犯法心理的人警示。所以在汉朝之后,国家历朝历代对于盔甲、私下铸造兵器等违法行为,就规定得更严苛了。

盔甲看似简单轻松,实则复杂笨重。一副盔甲大概有20公斤,可能人们心想,士兵们上阵打仗,照理来说应该是轻装上阵才行,为什么偏偏要负重前行,这样反而行动不便、动作迟缓。所以越往后朝走,很多的统治者就对盔甲进行了改革,盔甲的用料由以前笨重的铁,变为了较为轻一点的藤甲。然而古代统治者,要求士兵们在进行作战过程中不允许退下盔甲,这是为何呢?因为古代战争窥探敌情,并没有像我们今天用高科技为辅助,所以对于敌情,士兵们就不是特别清楚。为了保险起见,就要求士兵们随时都要佩戴盔甲,以防止对方军队突然的袭击,也为了保全士兵自己的性命,就不得不随时穿上盔甲。

“未雨绸缪”、“骄兵必败”是有道理的,我们凡事都要做最坏的打算,以便应对不时之需。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曹操军队大败于孙刘联军,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曹操军队过于骄傲,士风士气都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曹操军队对于突然着起的大火失去了原有的警戒,败就败在没有未雨绸缪。历史上还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那便是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盔甲虽然可以在危机被刺杀时刻可以替自己挡上一刀,从而救自己一命。但它偏偏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不通风也不散热,常遇春就是死于盔甲的这一缺点上。古代打完仗,为什么再热也不能脱盔甲?看看常遇春怎么死的。

常遇春在最后灭元朝的一次战争中,由于长时间地追赶,常遇春酷暑难耐,大汗淋漓,于是他就想脱下盔甲凉快凉快,可是,殊不知这一脱,也就间接促成了自己的死亡。霎那间,常遇春在凉快后马上感觉身体不适,头脑缺氧,呼吸急促,用现在的话讲,也就是中风。随后没有过多久,就传来常遇春死亡的消息。这也是我们现代所讲的锻炼身体常识,在进行任何一项体育活动之前,我们需要先进行热身,运动后不能立马脱衣服等等,这些都是前人总结的经验教训,我们要引以为戒。

当然笔者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盔甲就如同我们如今的校服一样,像校服对于学校来说是标志,盔甲对于部队来说是象征。古代战场真正打起仗来,哪里分得清是敌是友,穿上特制的衣服,也是为了避免同队杀同队的事情发生。如果士兵不穿上盔甲,就很容易被同队的人误杀。所以中国历史上也有偷换士兵衣服,混入敌方军队中打探军情的士兵,俗话说,“兵不厌诈”正是如此。

看完之后,总算知道为何统治者要求士兵不能随便脱掉盔甲了,不仅仅是为了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也是为了士兵们的身体考虑,害怕穿久了盔甲的身体不适应突然脱掉盔甲的温度从而生病。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让队友能清楚辨认自己的身份,不至于误杀。如果因为盔甲而发生了误杀的事情,到时候就真的是“战争未开始,先自损三分了”。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