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213,《隋唐史话》连载23(点击蓝字可查看上篇),欢迎收看。
长期以来,由于政治腐败,水利失修,唐末自然灾害更加严重。乾符元年(874),黄河以北发生旱灾,小麦只收成一半。秋季作物颗粒不收,人们只能用草籽树叶充饥,无数百姓饿死。农民被迫揭竿而起,其中最著名的是王仙芝、黄巢领导的起义军。
王仙芝,濮州(今河南范县)人,以贩私盐为业。乾符元年(874)十一月,率众数千人在长垣(今河南长垣)起义,并且传檄诸道,揭露批判唐廷“吏贪沓,赋重,赏罚不平”。他建号“天补平均大将军海内诸豪都统”。
这不仅是个称号,而且是一面斗争的旗帜。“平均”二字由农民起义领袖提出,实际是一个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群众的政治要求。
黄巢,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世代贩盐,好击剑骑射,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他多次参加进士科考试,都被抑而不得及第。黄巢了解唐政府的腐败,同情人民疾苦,因此当群众起而造反时,便毅然投入起义洪流。
乾符二年五月,王仙芝领导的农民军攻克濮州,达一万余人。
六月,克曹州。部将尚君长、曹师雄等在曹州附近扩大起义势力。黄巢与黄揆、黄思邺等聚众数千人响应王仙芝。
这年六七月间,北方蝗灾,赤地千里,民不聊生,饿殍载途。十一月间,各地居民纷纷起义,少者数百人,多者千余人,成群结伙,纷纷加入王仙芝、黄巢的起义队伍。
唐廷急忙调中原和江淮等地武装集结于曹濮一带,以平卢节度使宋威任诸道行营招讨使,统一指挥各路兵马,镇压王仙芝黄巢起义。
乾符三年(876)秋七月,在沂州(今山东临沂)城下,农民军被宋威打败。王仙芝、黄巢部众化整为零,转移到河南淮北一带。宋威找不到农民军,误认为黄巢、王仙芝已被消灭。他向朝廷谎报黄巢、王仙芝已阵亡,就回青州去了。
王仙芝、黄巢利用宋威遣散各路唐军的有利时机,于这年八月挥军西进,顺利克服了阳翟(今河南禹县)、郏城(今河南郏县),不到十天时间,占领了八个县城。
当时农民军的目的是在夺取东都洛阳,以便占领中原,直捣长安。
农民军主力在王仙芝领导下,袭击唐邓地区。而黄巢则带领另一支义军,以喳岈山(今河南遂平县西)为据点,钳制宋威和曾元裕两翼的唐军,等待时机,夺取中原。
根据这一分兵计划,农民军的主力经由伏牛山区向唐、邓二州疾进,乾符四年(877)二月占领鄂州(今湖北锺祥)、复州(今湖北天门西北),然后进攻申州(今河南信阳)、光州(今河南潢川),并围攻寿州(今安徽寿县)、舒州(今安徽潜山)等地。
乾符四年(877)二月,黄巢率领农民军北上攻克郓州(今山东东平)、沂州,杀天平节度使薛崇,威名大震。
黄巢为了围攻东洛阳,又回兵中原。七月末,农民军和唐忠武、平卢、宣武三镇兵在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展开大战,宋威被打得非常狼狈,不得不挂出免战牌。后来,唐僖宗派张自勉领7000人增援,才解了宋州之围。
宋州战役以后,黄巢又攻克郏城(今河南郏县),活捉了县令陆存。
另一方面,黄巢与王仙芝分开以后,当时王仙芝从蔪州向外出击,攻克随州(今湖北随县),活捉刺史崔休正,接着奔向江陵府。
同时,农民军另一支部队在柳彦章领导下,克服了江州(今江西九江),俘刺史陶祥,并在江州建立水军,拥有战船一百余只。
当黄巢、王仙芝驰骋南北战场的时候,唐廷又来招降。招讨都监杨复光派判官吴彦宏潜入农民军内部,策动王仙芝投降。王仙芝派尚君长等与唐廷接洽投降的事,途中被招讨使宋威拘留,宋威立即向朝廷报功,并说在战斗中俘获了尚君长等。
杨复光说,尚君长是主动来投降的,并不是在作战中被俘的。宋威不管这些,很快杀了尚君长。
王仙芝得知此事,怒不可遏,立即猛攻,于乾符五年(878)初,攻破罗城。当时坐镇子城的荆南节度使杨知温,急忙向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求救。李福连夜率全部兵马,并以沙陀骑将刘迁为先锋,支援江陵。这支唐军在荆门打败了农民军,王仙芝被迫向申州转移。
这时,驻扎在蔪黄一带的招讨使曾元裕乘机袭击王仙芝,农民军再次受挫,死伤两万余人。王仙芝被迫退至大别山区,南下黄梅。
乾符五年(878)二月,农民军又被曾元裕军围攻,伤亡5万余众,王仙芝牺牲。
王仙芝死后,尚让率余众北上,到亳州会合黄巢。南北两支农民军会师以后,黄巢成了最高统帅,于这年二月,重新成立政府,号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设立各种官职。
建元之举和“冲天”的名号,表示黄巢要彻底打倒唐朝的决心。从此,广大农民在黄巢的旗帜下,把农民起义推向新高潮。
南北合兵以后,黄巢挥师北上,再克沂州、濮州,准备在北方积蓄力量,然后大举,但屡遭挫折。三月间再趋宋汴,转向叶县阳翟等地。当时唐廷怕黄巢进攻东都洛阳,于是急忙调河南、昭义、宣武镇兵增援东都。又在东都募兵2000,加强防卫。
由于唐军云集,黄巢再次引兵南下,作远距离的游动。四月,黄巢组织农民军从舒州(今安徽潜山)过江,到达江州以后,与原来的江南农民军会师,接着进攻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
七月以后,农民军转入两浙。八月攻克杭州,再下浙东首府越州(今浙江绍兴),浙东观察使投降黄巢。农民军又从衢州(今浙江衢州)开凿七百里山路到达福建。
在福建境内,大致分两路进军:一路从现在的浦城、崇安、建匝、南平攻入福州;另一路从现在浦城以东经政和、福安、霞浦,再南攻福州。十二月两路大军在福州会师。黄巢在福州镇压了一批地主顽固分子,对于知识分子,则采取“优容”的政策。
农民军在福建休整一段时间后,沿海向南进军,经过泉州和漳州进入广东,后来经过现在潮、循一带,到广东东北部。岭南节度使李迢,在大军压境的紧急形势下,又唱起招降的老调,声言给黄巢以岭南节度使得官位。但是,黄巢和王仙芝不同,他做好了准备后,开始大举进攻广州。
乾符六年九月,农民军经过几个月休整以后,一举攻克了全国最大的贸易港广州。黄巢进城以后,给贪官和富商大贾以沉重打击。接着,他们向广西进军,攻克了桂州(今桂林市)等地。不久,五岭以南广大区域,都在农民军控制之下了。
农民军在两广休整了几个月以后,补充了口粮和装备。
乾符六年(879)十月,黄巢令全军在桂州结集,利用湘江涨水的机会,乘数千木筏顺流而下,经永州(今湖南零陵)到达衡州(今湖南衡阳),农民军在衡州研究部署作战方案。
十一月中旬,农民军攻克江陵府,接着大军进逼襄阳。这时,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督率沙陀骑兵,驻守在江陵通向襄阳要路的团林铺(今湖北荆门南40里),而以曹全聂把守荆门关。
荆门关地形险要,刘巨容选择了有利地形,做好伏击的准备。乾符六年(879)十一月末,农民军进至团林铺。曹全聂率沙陀兵迎战,刚一交锋,便佯败而走。农民军拼命追赶,遭敌人伏击,这次死伤17万人。
荆门之战失利以后,黄巢不得不放弃从襄阳进攻两京的计划。
这年十二月初,黄巢撤离江陵,率大军顺江东下,沿途克服了饶(今江西鄱阳)、信(今江西上饶)、池(今安徽贵池)、歙(今安徽歙县)、衢(今浙江衢州)、婺(今浙江金华)、睦(今浙江建德)等十五州。在作战过程中,各地贫苦农民纷纷参加起义,黄巢领导下的农民军发展到20余万。
广明元年(880)七月,黄巢引兵北上,占领了宣州(今安徽宣城)。接着,农民军便从采石矶(今安徽当涂西北)渡过长江,即克服和州(今安徽和县)、游州(今安徽游县),大军屯于天长、六合之间,距高骈驻地不到50里,使高骈坐立不安。他一面死守扬州,一面向朝廷告急。
唐僖宗闻讯后,除了下诏指责高骈外,又调河南各镇兵进驻溵水(即沙河);任命泰宁军(原驻山东兖州)节度使齐克让为汝郑把节制置使,率兵守郑汝一带;调曹全聂任天平节度使兼东面招讨都统,部署指挥洛阳以东的防务。
农民军在天长(今江苏盱眙东南)一带休整了40余日,然后击溃了曹全聂军,攻占泗州(今盱眙对岸)。这年十月,黄巢指挥大军浩浩荡荡渡过淮河,沿途克服颍州(今安徽阜阳)、宋州、申州(今河南信阳)等地。
这支义军纪律严明,秋毫不犯,一路上百姓参加起义者纷至沓来,使农民军迅速扩大到60余万。这时黄巢又发表檄文警告各地官员说:“我军过去陈兵淮南,饮马颍川,逐高骈如同赶老鼠,不久将打进东都,直捣长安,吊民伐罪。你们要各安其地,不许乱动,否则严惩不贷。”
这里黄巢明确提出打进首都,惩办皇帝,吓得节度使胆战心惊。
十一月中旬,农民军开到东都外围,唐东都留守刘允章见大势己去,率部下出城迎降,黄巢胜利地进了东都。大军入城以后,不动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照旧。
唐僖宗听说东都失守,立即召集宰相豆卢瑑和大宦官田令孜等商讨对策。田令孜保荐神策军马军将军张承范任兵马先锋使兼把截潼关制置使,步骑将军王师会任制置粮料使,率神策军驰援潼关。
广明元年(880)十二月初,农民军的先锋到达潼关,他们的旗帜一眼望不到边。农民军大将尚让和林言亲率义军,从潼关南面的禁阮绕到潼关侧后,从两面夹击潼关。唐将齐克让虽然掌握万余武装,只勉强抵抗一下,就连夜焚营溃逃,黄巢攻克了潼关。
唐僖宗闻黄巢打进潼关,立即携带妃嫔、亲王等,离开长安逃往成都。
农民军占领潼关后,留大将乔钤率兵镇守。黄巢令尚让为平唐大将军,在盖洪、费全古的协助下,指挥数十万农民军奔向长安。
广明元年(880)十二月八日,大将柴存率先锋攻进长安,唐金吾大将军张直方领文武百官到灞上迎降。
黄巢入长安城时,农民军盔甲耀眼,旌旗蔽天,英姿飒爽,威武雄壮。满载粮草的车马络绎不绝。长安市民聚集在街头,夹道欢迎义军入城。平唐大将军对欢迎的人群说:“黄王起兵,本为百姓,不像李家皇帝害了你们。从今以后,你们只管安居乐业了。“农民军都把自己的物品分给穷苦百姓。
广明元年十二月中旬,黄巢在长安宫城的含元殿,正式当了皇帝,国号大齐,改元金统。
黄巢即位以后,立即组织政府。黄巢任尚让为太尉兼中书令,赵璋为侍中,崔谬、杨希古为同平章事,孟楷、盖洪任左右仆射兼军容使,费传古为枢密使,郑汉章为御史中丞,黄谔、李俦、尚儒任尚书,方特任谏议大夫,皮日休、裴偓任翰林学士,张直方检校左仆射,王璠任京兆尹,朱温、许建、张全、李逵任游奕使。
这些人,除了张直方、崔谬、皮日休、赵璋等人以外,都是农民军的骨干。当时的政权,完全由农民军掌握。
农民政府建立以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第一,没收大贵族、大官僚的土地和浮财,救济贫民。第二,宣布唐朝三品以上官员,全部撤职。第三,镇压顽固分子。第四,整顿纪律,严禁农民军任意杀人。如要杀人,必须经过法律程序,经上级审批后方可执行。第五,刀、剑、戟、弓矢,一律上交国库,民间不许私藏兵器。第六,四品及四品以下官员,可以留用。
以上这些政策,充分体现了大齐政权的农民革命色彩,和地主政权有显著区别。
黄巢虽然建立了政权,但其统治基础不是很巩固。因为数十万农民军进了长安以后,没有继续向周围地区发展革命势力,过去的占领区,大部分放弃。大齐政权的势力,西到龙尾坡,东至潼关,东北抵同州(今陕西大荔),东南控制商、邓。因此,首都长安实际在唐军的四面包围之中,粮食来源非常困难。
唐僖宗到达成都以后,又重新组织中央政府。四川本来是天府之国,加上农民军放弃了江淮,那里的粮食绢绫源源不断输送到成都等地,于是,唐僖宗又有了卷土重来的本钱。而投降黄巢的凤翔节度使郑畋是两面派,他表面归顺黄巢,暗地又挖战壕、筑工事,训练士卒,准备反扑。
广明二年(881)四月,唐僖宗任命郑畋为诸道行营都统,纠集各镇节度使,围剿农民政权。当时泾原镇兵据渭北、河中镇兵占据沙苑(今大荔南)、易定镇兵据渭桥(今西安西北)、廊延镇兵据武功(今陕西武功)。
四月,唐军发起进攻。黄巢发现敌军众多,势力强大,主动率部队撤出长安,把主力军布置在长安郊外。唐将程宗楚、唐弘夫、王处存等突入长安,他们纵兵出入民宅,大抢大杀,奸污妇女,长安人民重新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黄巢探知城里唐军缺乏后援,于是立即组织反攻。在大将孟楷率领下,起义军二次攻入长安,与唐军展开激烈的巷战。唐军缺乏统一指挥,大部被消灭,程宗楚、唐弘夫阵亡,只有王处存带少数残兵脱身。
农民军虽然打了胜仗,但兵源和粮食的补充却遇到极大困难。虽然如此,他们在困境之中仍然坚持斗争。当时尚让西出长安,打败了邠宁凤翔军,收复了兴平。同州的农民军打败了王重荣。
正在这关键时刻,驻守同州的朱温,于中和二年(882)九月叛变投唐。这样一来,长安东北门户被敞开,形势更加险恶。
当时唐政府为了增强进攻力量,又勾结沙陀人李克用。中和三年年初,李克用率领4万大军到达同州,会合唐将王处存和王重荣,在梁田陂与农民军展开激战。农民军被打败,伤亡数万人,迫使黄揆和王璠从华州撤退。
四月八日,李克用打进长安,当天夜里,黄巢领15万农民军离开长安,退入河南。五月,孟楷率领农民军一举攻克蔡州(今河南汝南),接着,围攻陈州(今河南淮阳)。唐军在陈州实行坚壁清野,顽强抵抗。当一支农民军进至项城(今河南项城)时,被陈州的唐军打败,牺牲1万余人。
从这年六月开始,农民军攻陈州300多天,发动大小战役数百次,始终没有取胜。
黄巢长期围困陈州,是战略上的重大错误:一则农民军伤亡惨重,劳而无功;二则唐政府利用黄巢集中力量围攻陈州之机,拼凑大量部队,准备全面大反攻。
中和四年(884)三月,李克用率兵5万从太原出发,会合汴州、徐州等路唐军奔赴陈州。于四月间攻陷太康(陈州附近),农民军伤亡万人。不久,屯驻西华(今河南西华县)的黄邺也被唐军打败,投奔陈州。
这时,黄巢不得不从陈州撤兵,把大军引向汴州。李克用与忠武都监使田从异率兵北追,在王满渡(今河南中牟县北)乘农民军渡河之机大举进攻,黄巢部众又伤亡万余人。
尚让在这关键时刻投降了时溥。与此同时,农民军另一批将领葛从周、张归霸等,则投降了叛徒朱温。
王满渡战役后,黄巢经封丘(今河南封丘)到了兖州(今山东兖州)。这年七月,在山东莱芜以北的瑕丘,与唐将时溥打了最后一仗,农民军大部牺牲。
黄巢至死不屈,最后在莱芜东南的狼虎谷,壮烈自杀。这次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最后失败了。
黄巢起义为什么失败呢?主要原因是搞“流寇主义”。在十年战争中,始终是流动作战,未能建立比较稳定的根据地,没有可以依靠的物质基础。他们往往是前面攻取一地,随后又放弃了。最后,几十万农民军进了长安,好像钻进口袋,减少了人民的支持,断绝了粮源和兵源。
另一方面,黄巢对消灭旧政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没有及时消灭在逃的唐僖宗,而忙于自己称帝。农民军进了长安,停止军事进攻,使唐政府得到喘息之机。唐政府从四面八方纠集兵力,对农民军反扑,从而使农民军在庞大的反动武装围攻下失败了。
黄巢起义具有伟大的历史作用。这支起义军转战万余里,镇压了很多贵族、官僚和豪强。旧士族的残余,经过十年大扫荡以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黄巢起义是300年来农民反抗的总爆发。“黄王起兵,本为百姓。”农民军用暴力方式剥夺地主的土地和财物,而对穷苦人民,争相施遗。这些活动正是“平等“、“平均“要求的朴素实施。
黄巢的“平均"口号,对封建社会里后来的农民起义具有深远的影响。北宋时李顺、王小波更明确提出“均贫富”的口号,就是在唐末农民要求“平均"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
黄巢起义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远征。它经历了山东、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苏、陕西12省,往返一万五六千里。
这样的远征并不是偶然的,更不是农民军中某个领袖主观决定的,而是唐朝所特有的社会条件促成的。
首先是流民问题,早在安史之乱后,农民逃亡就很严重,唐代宗的《安抚流亡诏》里反映,当时很多农业生产者“荡为浮人,乡居地着者不四五,如是者殆三十年”。这些失业破产的流民,“或托迹为僧,或占募军伍,或依倚豪族”,还有“结聚攻陷城邑者”。黄巢起义时吸收了大量流民。
其次是兵变问题。从8世纪中叶到黄巢起义时的一百多年间,全国有军乱、反叛、逐帅事件126起之多,兵变已成为这一时期主要的历史内容。这些兵变,有的是藩镇大小头目的斗争,也有一部分是士兵反对压迫的斗争。后一种兵变就与农民起义相结合,庞勋起义就是其具体表现。在黄巢领导的农民军中,有“庞勋余党”。所以《唐鉴》说:“黄巢之寇,本徐方之余”。
再次是“盐枭”问题。唐朝后期政府直接控制食盐产销,高价卖盐,从中牟取暴利,人民怨苦,甚至淡食,从而煮私盐、贩私盐的盐枭便活跃起来。武装贩盐的盐枭,把低价食盐卖给农民,解除农民淡食之苦,这便与农民建立了一定的联系。当农民起来反抗封建政权时,盐枭也可能参加,并且常常因为他们具有和政府斗争的经验和斗争能力,而成为农民战争的骨干。这样,便可以理解贩运私盐的黄巢、王仙芝领导农民起义的原因。
由此可见,流民、叛兵、盐枭都是唐朝社会孕育出来的,并且在农民起义中结为一体。正因为这样,所以在战斗过程中,充分表现了这些人的思想倾向:愿意流动作战,奔向大城市。
唐朝交通比过去便利,盐枭在各地贩盐,士兵远戍边疆,他们走过很多地方,又熟悉山川关隘,就是流民的眼界也比一般农民广阔多了,这就为农民创造了远征的条件。因此,当他们遇到强大的军事压力时,便可能向有利的地方进军,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斗争情况,运用他们的战略策略,在这方面也表现出了黄巢等人卓越的才能。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与“读史”联袂打造的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隋唐史话》。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十多位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鱼朝恩(722-770年),泸州泸川(今四川泸县)人。唐朝时期宦官大臣。天宝末年,净身入宫,供职小黄门。安史之乱发生后,护送唐玄宗出逃,侍奉唐肃宗李亨,颇得信用,历任三宫检责使、左监门卫将军,主管内侍省,统率神策军。永泰年间,封为郑国公,权倾朝野。大历五年,唐代宗联合宰相元载,坐罪赐死。鱼朝恩出现,...
徐盛(生卒年不详),字文向,琅邪莒县(今山东莒县)人,三国时吴国名将。早年徐盛抗击黄祖,因功升为中郎将。在濡须浴血奋战。刘备伐吴时,徐盛跟随陆逊攻下蜀军多处屯营;曹休伐吴时,徐盛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少抗多,成功防御。因前后战功,徐盛先后升任建武将军、安东将军,任庐江太守。后来,曹丕大举攻吴,吴国依徐...
公元前236年,正式继位,品行不端。屡遭秦国攻打,接连丢失宜安、平阳、武城、狼孟、番吾等郡。公元前229年,秦国大兵压境,命令将领李牧、司马尚率军抵御。听信宠臣郭开谗言,杀害李牧,罢免司马尚,令宗室赵葱、颜聚代替,导致赵军大败,国破家亡。受俘进入秦国,发配到房陵深山中,谥号幽缪。人物生平继承王位赵王...
家人卦六二。无攸遂,在中馈。贞吉。《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巽也。意思就是:家人卦六二。不可随心所欲。要主持家庭中的饮食。正固吉祥。《象》说:六二的吉祥,是柔顺且随顺的原因。“遂”是如愿以偿的意思。“中馈”指的是家中饮食方面的事。这里为什么会提到主持家庭的饮食呢?下卦,又称内卦,六二在下卦中位,就是在...
第一个是中学生素材必备人物——司马迁。“赢得生前身后名”,对于古代的士大夫而言,史书上的美名有时候比身家性命、尊严都要重要,所以古代沽名钓誉的人也不少。司马迁之所以成为中学生写作文最爱举的例子,无非是因为他先遭受宫刑,后写出了《史记》。《史记》在古代被一部分人视为对汉武帝的“谤书”,例如三国时期的司...
丁奉(?-271年),字承渊。庐江郡安丰县(今安徽霍邱,一说河南固始)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丁奉年少时以骁勇为小将,经常奋勇杀敌,屡立功勋,此后又于太元二年(252年)的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大破进犯的魏军。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丁奉计除权臣孙綝,官拜大将军、徐州牧。后又扶立乌程侯孙皓为帝,升为右大...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说起太监这个职业总是有所偏见。毕竟这些身体残缺的人,大多数精神上或者心理上也是有些扭曲,他们往往会做出一些让人不解的极端行为,其实从某个方面来说这也很正常。不过,毕竟这个特殊群体也是社会的一员,理应得到报酬。为皇上的亲戚们辛苦了整整一年,到了年末多领些福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戴胄(?-633年),字玄胤,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唐朝宰相。戴胄早年在隋朝为官,曾效力于王世充,归唐后为秦王府士曹参军。唐太宗继位后,戴胄被擢升为大理少卿。他生性忠直,数次犯言直谏,后改任尚书左丞。629年(贞观三年),戴胄代理吏部尚书,主持选官,次年又以民部尚书之职参预朝政,成为宰相。633...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自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开始相互战争。齐国和鲁国相邻,都处在山东境内,经常发生一些小冲突。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躲过鲁国的截杀,率先回到齐国即位,是为齐桓公。鲁庄公不甘心,趁着齐桓公刚刚上位立足未稳,发兵攻打齐国,这便是乾时之战。战争以鲁军战败而告终,愿赌服输,鲁国只得承认...
北方兵革时兴,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国家又对佛教执行严格的限制政策;南方则各国相安,社会比较安定,帝王都热心护教,因此两方的佛教,一则勉强维持,一则续有发展,其情况各不相同。简介北方从后梁到后汉,各代对于佛教多因袭唐代的旧规,也例行诞节诣寺行香、斋僧、僧道对论、赐紫衣师号、度僧等事,但对僧尼的管理则...
公元前302年,正式即位,即位之后,掀起秦齐争霸的斗争。发动垂沙之战,大败楚国。函谷关之战,大败秦国。吞并富有的宋国,自称东帝。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并周室,自称天子。公元前284年,乐毅带领五国联军攻破齐国七十二城,齐湣王出逃莒城,被楚国将领淖齿所杀。人物生平继位初期公元前301年,齐湣王刚即...
三国其实就是三个主要的割据势力,之所以成为国,不光是各自称帝,而且在军事外交方面都是按照大国的方式办事,比如蜀汉最弱但也能制约西南少数民族,孙吴也对海盗及南方蛮族进行打压,曹魏最强,直接打的北方游牧民族没脾气,匈奴都俯首称臣。所以三国名副其实,虽然最后江山落到了司马家,但继承了曹魏强大实力的西晋王朝...
古代流放的罪犯,都是发配到边疆,来往几千里不说还有各种危险,可是衙役们为何抢着押送犯人,这其中有什么猫腻?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起源很早,并且沿用历史悠久,从尧舜时期流放之刑出现,一直到清末才被废除。流放之刑远古以来出现的比较少,到秦汉时代才逐渐形成体...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屋内的人正在休息,屋外一位杀手轻轻用手指戳破了窗户,点燃迷烟,塞了进去,屋内的人便被迷晕了。当你看到这时,一定很奇怪为什么古代的窗户是纸糊的,纸糊的窗户又怎么能遮风挡雨呢?请不要低估了古人的智慧哦。最开始人们是用兽皮遮挡窗户的,在冬天里可以保暖,夏天却十分闷热。到...
殷峤(6世纪-622年),字开山,雍州鄠县(今陕西户县)人,祖籍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唐朝开国功臣、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秘书丞殷僧首之子。出身陈郡殷氏,少有学行,工于尺牍。初仕隋朝,起家太谷县长,政绩卓著。太原起兵后,补任大将军掾,从平西河。迁为渭北道元帅(李世民)长史,联合刘弘基屯兵...
周亚夫(公元前199年-前143年),沛郡沛县(今江苏丰县)人,西汉时期名将,官至丞相。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历仕汉文帝、汉景帝两朝,以善于治军领兵,直言持证著称。军事才华卓越,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拯救了汉室江山。后被冤下狱,闭食自尽。人物生平继承爵位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
周昌(?-公元前192年),沛郡人,西汉初期大臣。秦时为泗水卒史。秦末农民战争中,随刘邦入关破秦,任御史大夫,封汾阴侯。耿直敢言。刘邦欲废太子,他直言谏止。后为赵王刘如意相,刘如意为吕后所杀,周昌自觉辜负刘邦,郁闷不乐,三年后去世,谥号悼。人物生平追随刘邦周昌是沛人,他和堂兄周苛都在秦时担任泗水卒史...
盔甲是古代行军打仗必不可缺的一样东西,同刀、剑一样,是士兵们的武器。古代的盔甲同我们现在的枪支弹药一样,都是属于国家管控的物品。古代政府不允许平常百姓家拥有盔甲,盔甲是作为国家、政府专用的,属于部队专用物品。如果普通百姓私下制作盔甲,就同走私盐铁一样,是要被致死罪的,严重的话,家人甚至还会被牵连。可...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楚灵王出生于上郢(今湖北宜城东南)。楚郏敖四年(庚申,公元前541年),楚郏敖生病卧床,于是,芈熊虔借口入宫探病之时,用束冠的长缨将楚郏敖勒死。于公元前540年自立为楚国国君,更名为虔。立都于上郢。他即位时,是楚国与晋国平分霸权的时候。埋下祸根楚灵王三年(公元前537年),大会诸侯,...
在世人的眼中,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是国家之中最幸福的人之一,他们甚至可以为所欲为。但是实际上,皇帝的生活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幸福,倘若他们想要当一个名垂千古的明君的话,便需要昼夜不分的工作,倘若他们想要享受生活的话,便必须承担可能带来的后果,或许是早逝,亦或许是王朝的覆灭。不过,在古代的...
关于历史的纷争非常之多,这正是因为历史没有确切的答案,而对于历史的记载却是出入良多,正如史料记载中对于皇帝的评价,在明清两朝时期就出现了很多皇帝嬗变的案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数明英宗了,在明朝的官方正史中所记载的明英宗可以说是一个至善至美的英明君主,可是到了明清交替之际,关于明英宗的官方正史记载出现...
古代皇帝解除武将的方法很多,有和平的有血腥的。在历史上比较好的就是宋代解除将领的办法,和平的,并且这些将领基本都得到了良好的待遇。有句成语叫做“杯酒释兵权”,说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下属将领也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最终成功让带兵的将领交出兵权。下面我将从几个方...
韩侂胄(hántuōzhòu)(1152年11月6日-1207年11月24日),字节夫,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南宋权相。魏郡王韩琦曾孙,宝宁军承宣使韩诚之子,宪圣皇后吴氏之甥,恭淑皇后韩氏叔祖,宋神宗第三女唐国长公主之孙。韩侂胄以恩荫入仕,淳熙末年以汝州防御使知閤门事。绍熙五年(1194年),与...
首先中国是个大陆型的国家,虽然也有靠海或者江河湖泊的地方,但是那些地方占地面积并不大,所以中国根本还是个农业型的国家,渔业资源也并不丰富,古代的造船技术和现在相比也是差距巨大,只能造一些体积小的船只,那种可以远洋航行的船只制造难度大非常消耗资源,所以造的不多,人们也无法像现在一样进行远洋捕鱼作业。所...
宋共公十三年(公元前576年),宋共公去世。华元做右师,鱼石做左师。司马唐山杀死太子肥,又打算杀死华元,华元要逃亡到晋国,鱼石阻止了他,到了黄河又折回来,杀死了唐山。于是,立宋共公的小儿子成为宋国国君,是为宋平公。宋平公三十年(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再次发起弭兵之会,在宋都举行十四国之弭兵会...
公元前813年,卫釐侯去世,太子余继位,是为卫共伯。和受到其父卫釐侯宠爱,卫釐侯赐给他许多财物。和用这些财物收买武士,在卫釐侯的墓地前攻袭卫共伯,卫共伯躲进墓道里自杀而死。卫国人拥立和继位,是为卫武公。卫武公在位时期,施行康叔政令,使百姓和睦安定。后因勤王有功,升为公爵。公元前758年,卫武公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