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  粟裕考察西北边防后质疑林彪:人造山是形式主义,打起仗来没有用

粟裕考察西北边防后质疑林彪:人造山是形式主义,打起仗来没有用

来源:历史知识网阅读:450

文/李洋

粟裕大将一生战功卓著,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因为一些原因,他的后半生不是那么为人所知,1958年他被扣上“军事教条主义”的帽子,随即卸任总参谋长,那么此后粟裕又做了什么呢?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这样一段不太为人所知的历史。

一、考察华北和西北边防的历史背景

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使得中苏两个大国的关系空前紧张,苏方在边境上陈兵百万,一时间整个中国的局势都非常紧张。

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此时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

以“进山、钻洞、靠边”六字为原则,将我国沿海地区的工业全部搬到内陆以防止苏联空军的轰炸;

工业内迁的同时在东北、华北、西北边境线上修建大量的国防工事,希望能够在未来的战争中迟滞苏军的装甲部队,为主力部队向水网河道密集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转移争取时间;

在北京西山召开最高级别军事会议,商议未来中苏战争的具体问题,如作战部署、具体打法、指挥员委任、中央领导同志的疏散地点、疏散方式等。

“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的工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特别是一些需要保密的军工企业,在混乱中时常发生机密文件丢失、被焚毁的事件。

面对这种情况,周总理非常着急,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他在国务院成立了国防工业军管小组,对全国重要的国防工业基地实行军事管制,避免它们遭到破坏,而这个军管小组的组长,就是时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的粟裕

◆1960年代末修建的防空洞。

粟裕在管理国防工业方面做得很出色,1970年1月,全国重要的国防工业基地基本恢复生产了,粟裕就准备交了担子继续回军科院工作,但就在此时,周总理的命令来了:粟裕同志暂不回部队,留在国务院工作。

面对这道命令,粟裕很为难,他亲自去找周总理说:我打了一辈子仗,不会搞地方工作。

周总理说:不会搞可以学嘛!

最终粟裕服从了总理的命令,但他说:请您代我向毛主席报告,将来一旦打起仗来,我还要重上前线!

周总理见他放不下军事工作,告诉他说:你关心国防,我给你创造个条件,你去西北、华北边疆走一走,一方面学习地方工作,一方面了解边防情况。

除了让粟裕学习地方工作经验外,总理还有一层考虑没有说出来:粟裕是军事人才,但性格比较直,把他派出去搞调查,可以防止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向他发难、搞他的“黑材料”。

在这样的背景下,粟裕开始了一场长达50天、总行程7000公里、跨越5个省份的边疆调查。

二、粟裕考察西北及华北边防的具体经过

粟裕是一名职业军人,当时在国务院业务组工作时,总理说可以挑选几个熟悉的行业来管,粟裕就挑选了与军事密切相关的运输、邮电和工业三个部门来主抓,这次去边境考察,正好充实他的管理经验。

◆“文革”时期的粟裕将军。

粟裕的考察路线是:1970年4月5日从北京出发,去甘肃的河西走廊,经玉门关到嘉峪关,再由酒泉转向中蒙边境的额济纳旗和居延海;

1970年4月下旬,粟裕到了青海的西宁、大通一带,考察十余天后去了兰州,从这里出发去了宁夏的银川、石嘴山等地;

5月中旬,粟裕开始考察内蒙古的吉兰泰盐湖和阿拉善左旗,然后又东返银川,接着去了包头,然后北上沿着中蒙边境经白云鄂博到呼和浩特,最后走集宁、张北到张家口,于5月23日返回北京。

在长达五十天的考察中,粟裕不仅去了工厂、企业和社队,还调研了边防一线的战备情况,他发现这些地区在工业和战备两方面取得的成绩虽然不小,但问题也不少。

在考察中粟裕最关心的还是军事问题,他视察边防部队,发现战备情况总体上较好,在“文革”期间,全国上下处处要求讲政治,特别是军队,把“讲政治”提高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由此,部队的战备思想教育搞得很好,大家认清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本质和严峻的形势,纷纷表示要常备不懈、坚持训练,争取做到歼敌必胜。

1970年正是中苏关系最紧张的时期,边防部队主要搞三打三防训练,所谓“三打”就是指打坦克、打敌机、打伞兵,“三防”指的是防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

◆1970年粟裕考察路线图。

这些训练科目很明显是针对苏军的装备特点和打法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当年我军为防范苏军入侵,是做了充分准备的。

边防指战员们告诉粟裕:三打三防是我们常常练习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四会”:会走路、会打仗、会做群众工作、会生活。

粟裕听了以后很满意,认真询问了战士们的生活和训练状况,他在兰州、西宁等城市多次召开座谈会强调边防备战的极端重要性。

除了开会和视察基层部队外,粟裕还亲临第一线查看国防工事,大到飞机场和坦克隐蔽所,小到简易坑道和地下指挥所,粟裕都亲自察看并询问防卫状况,他认真负责的态度感动了边防战士,大家纷纷说:我们这么个偏远地方,从来没有来过这么大的首长!

粟裕这次出行非常简单,他一不要车队护送,二不要地方领导大张旗鼓接待。他与兰州军区司令皮定均及几个参谋,开着吉普车在边境线上一边查看地形、一边绘制军事地图,有些军事要点甚至处于苏军的武器射程范围内,但粟裕毫不害怕,坚持爬上高坡察看地形,把一旁陪同的皮定均弄得很紧张。

粟裕这样简朴地出访,有效避免了地方干部摆样子、搞形式主义给他看,他也因此看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他六月份交给周总理的报告中谈的比较具体。

在军事方面,他认为我们在西北地区有一些优势没有被利用起来:

第一,内蒙额济纳旗那边有个湖叫居延海,居延海附近有一片南北长百公里、东西宽二十公里的林带,我们此前没有利用起来,为了备战备荒,可以考虑在这里开荒种田、植树造林,为国家经济作贡献,到时候苏军打过来了,这一大片林带可以作为游击队的根据地袭扰敌人;

◆植被茂密的居延海。

第二,贺兰山、大青山一带是歼灭敌人的好地方,但我们此前在这里的政治和经济工作做得都不是很好,而且这一带无粮、缺水、没有树木遮挡,大部队作战很困难,可以考虑在这一地区训练民兵,并大规模植树造林,同时还要修建简易公路,以便增援部队开进;

◆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贺兰山。

第三,将来一旦发生战争,敌人机械化部队重点进攻的地区是大青山、集宁、张北一带,所以在这里我们应当利用沟沟坎坎和小山包,修建一些工事以迟滞敌人的前进,同时注意多配置反坦克火炮,增加对敌人坦克部队的打击力度;

第四,在宁夏和内蒙边境线上,有一些边防部队是骑兵改成的步兵,他们对阵地防御比较生疏,不会修建工事,有的地方甚至准备用骑兵防御敌人的机械化部队,这是万万不可取的,所以应当调一些有经验的干部去帮助他们;

第五,在边境线上,敌军有空中优势,而我方的防空力量薄弱且缺乏树木做掩体,针对这种情况,粟裕问:科研部门能否研制出一种“人造雾”来妨碍敌军飞机的空袭?

第六,由于边防吃紧,当地的部队都非常紧张,因此在训练中加大了战士们的负荷,据粟裕调查,平均每个战士要背五六十斤重的装备,最重的甚至达到了七十斤。

◆关于三打三防的知识画册。

考虑到我军一贯擅长打运动战,所以这么重的背囊,实际是不利于作战的,粟裕问:听说日本已经能用铝合金造坦克了,那我军能否用轻型合金制造兵器?

粟裕总结出的这六点问题,可以说是他此次调研成果的精华所在,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将,大到国际局势,小到战士的负荷,方方面面的问题他都考虑到了,这次调研使得他对西北和华北边境线的备战情况做了全面深入的思考,但以上六点只是表象,内里存在的问题,也就是部队的思想问题,是粟裕最担心的。

三、对林彪的人造山工程提出质疑

中苏交恶的时节,正赶上国内的“文化大革命”,身为副统帅的林彪,将自己的一些唯心主义思想贯彻到部队中去,搞了不少形式主义和“左”的东西,人造山工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典型的人造山:围起四周,堆高中间,挖空地下。

所谓“人造山”就是在内蒙的边境线上用土块和石头堆起来的小型防御工事,他表面上看是一座小山,实际上是一个简易的地下基地,能够储存物资、放置中小型火炮。

按照林彪的指示,边境线上每隔40-50公里就要修建一座人造山,山与山之间还要建立地下连接通道,每座人造山大概能容纳300-500人战斗,当时的设想是用这些人造山来阻止苏军坦克前进。

此举遭到了粟裕的质疑,他在边境调研时问战士:这些人造山有用吗?

战士摇摇头说:没有什么用处,敌人一把火就烧掉了,烧完了照样过来打我们。

◆位于中蒙边境的永备工事。

粟裕在此后的会议上和皮定均等人说:这些人造山离前沿太近,远离后方依托,守备方向也有问题,面对敌人装甲部队的宽正面、大纵深的进攻,将无济于事,就像二战中的法国马奇诺防线。

皮定均也表示同意,还说自己计算过,堆砌一座人造山就要花费五千多万,每40-50公里修建一座人造山,花费的金钱将是天文数字。

◆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

旁边的人提醒他俩说:这是林副主席亲自提出、中央定过调子的。

粟裕很严肃地说:我作为一个老兵,要对国家安全负责,发现问题就要提出来,打仗可是要死人的,这种防御工事完全是形而上学、不切实际!

所谓“形而上学”,指的就是用片面、静止而不是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盲目修建人造山就是一个例子,因为他把二战时候法国的马奇诺防线的思路搬了过来,没有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分析中苏两军的实际情况。

大修人造山,粟裕认为这是战略思想出问题的表现,回到北京后他立即给周总理报告,说人造山不可取,这种形而上学思想对部队危害很重,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毛主席、周总理和粟裕在一起。

一向谨慎的周总理这次却一反常态,直接对粟裕说:我同意你的观点。

对这一问题,粟裕在五年的时间里六次写提案,强调人造山不可取,因为平原上搞这种东西,目标大、耗费多,且没什么作用,敌人看到这些山,完全可以绕道走。

此时是70年代中期,林彪已经折戟沉沙,而且中苏关系也在逐步恢复中,所以那些费时费钱的人造山工程,就此停了下来。

粟裕在1970年搞得这次调查研究,使得他系统性地了解了我国的边防战备状况,在回到北京后,他写了1份综合报告及7份专题报告,就五省的工业、农业、水利、边防备战状况做了详细的叙述,特别是对其中存在的资源浪费、形式主义等问题表示了担忧,从这里可以看出粟裕将军的伟大人格,在那样特殊的政治环境下、在自己的人生处于低谷的时刻,他还是坚持实事求是、辩证思考问题,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军事家、老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可以说有这样的将军,国家甚幸!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