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  韩世忠岳飞痛击兀术,张浚富平之战失败,宋、金形成对峙局面

韩世忠岳飞痛击兀术,张浚富平之战失败,宋、金形成对峙局面

来源:历史知识网阅读:554

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252,《宋朝史话》连载20(点击查看上篇),欢迎收看。

宋高宗及其宠臣在打击李纲宗泽等抗战派人物的同时,还打击各地人民的抗金武装。他们诬蔑义兵是盗贼,并发布诏令宣布:凡“以勤王为名,擅募民兵、溃卒者,并令遣散”,正式宣布取缔各地自行组织起来抗金的义兵。

凡不愿自动解散的义兵,他们就派兵去镇压。一些与义兵有过联系的州县官,也被以“与贼通”的罪名横加诛杀。而对女真贵族,他们却卑躬屈膝,不断派使臣去乞和求降。

宋高宗等人的这些行径,既自毁抗金斗争的长城,也更助长了女真贵族的气焰。建炎二年(1128)年底,金朝见宗泽死后开封的防御设施已经瓦解,南侵再无后顾之患,大举向江淮进犯。

01、金兵一路南下,宋高宗几成俘虏

金太宗吴乞买还下了一道讨伐赵构的诏令,命令金军擒拿赵构,要“穷其所往而追之”。

宋高宗汪伯彦黄潜善等人却还在扬州做着太平梦,对金兵的入侵不闻不问。建炎三年(1129)二月初,金兵在一个夜间奔袭扬州,宋高宗在淫乐时听到金兵攻到扬州的急报,吓得魂不附体,急忙起床仓皇单骑逃出扬州,渡江逃到镇江。金兵因为尚无渡江南侵的准备,在扬州大肆抢掠烧杀后就后撤了。

宋高宗在镇江等待从扬州逃出的百官赶到,又仓皇逃到杭州。

因为汪、黄二人在扬州遭金兵洗劫后更加声名狼藉,宋高宗不得不忍痛把这两个人罢免,任朱胜非为宰相,御营司都统制王渊同签书枢密院事兼都统制。

将官苗傅、刘正彦王渊有宿怨,对王渊的升任不服,又听说王渊同平日作威作福的宦官康履有联系,以为王渊的升迁是勾结宦官的结果,出于对王渊和宦官的怨愤,遂于三月间在杭州发动兵变,杀了王渊、康履及许多宦官,迫使宋高宗让位给三岁的皇太子,让隆祐太后孟氏(即哲宗废后)垂帘听政。这就是所谓的“苗刘之变”。

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虽然是出于对王渊的私怨这一原因,但是,他们发布的榜文揭露“奸臣误国,内侍弄权,致数路生灵”,在金兵入侵时“无罪而就死地”,指责“大臣内侍等,不务修省,尚循故态”,宋高宗“信任中官,赏罚不公”,却反映了当时军队中许多将士对宋高宗一伙腐朽奢靡的不满和反对逃跑投降的情绪。

由于兵变的组织者苗傅、刘正彦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也没有谋略,在南宋的大臣和将官中得不到广泛的支持。当反对兵变的吕颐浩张浚率兵压向杭州的时候,他们完全不知所措,又请宋高宗复位,兵变宣告流产。

不久,苗、刘二人逃出杭州,在福建被韩世忠俘获,押回杭州处斩。

“苗刘之变”被扑灭后,宰相朱胜非引咎辞职,吕颐浩被任为宰相,张浚任知枢密院事。

宋高宗鉴于在扬州差点被金兵俘获的教训,又从“苗刘兵变”中看到将士的不满情绪,不得不在表面上作了一些改弦更张的姿态,下令把江宁府(今南京市)改名建康府,于四、五月间离开杭州,把行都移到建康府,表示要在这里号令江淮一线的抗金斗争,并下令在江淮一带开沟引水,以阻挡金朝骑兵。

他还委派张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授予张浚全权到陕西组织抗金斗争。

但是实际上,宋高宗却没有放弃向金人求降的主意。他一到建康,即派洪皓为“大金通问使”,让洪皓带信给粘罕,表示愿意去掉皇帝的尊号,用金朝年号,作金朝的藩臣。

这一年八月,宋高宗听说金兵又将南侵,急忙派人送信给粘罕,说自己从北方逃到南方,“所行益穷,所投益狭”,“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哀求粘罕“见哀而赦己”,给自己一条生路。真是无耻至极!

女真贵族并没有为宋高宗的哀求所感动。建炎三年(1129)九月,金军在兀术的率领下,向江淮大举进攻,准备一举消灭南宋。宋高宗急忙把守卫长江的重任交给从开封逃回的杜充,让隆祐太后从建康向江西方向逃跑;自己则逃回杭州。

金兵也分成两路。一路自黄州(今湖北黄冈)渡过长江,东向攻陷洪州(今江西南昌),准备俘虏隆祐太后。另一路由兀术亲自率领,自马家渡渡江攻占太平州(今安徽当涂),进逼建康府。

杜充在金兵渡江前不认真作御敌部署,在金兵进逼建康府时即急忙乘船逃到江北的真州(今江苏仪征),随即向金兵投降。金兵遂占领建康府,并向杭州挺进,准备活捉宋高宗

宋高宗见金兵向杭州追来,即接受宰相吕颐浩的建议,慌忙从杭州逃到越州(今浙江绍兴),又逃到明州(浙江宁波),从明州下海逃到定海,顺海路向南一直逃到温州。

兀术追到杭州后,就在杭州驻扎,并派兵尾随宋高宗追到明州,乘舟入海追赶。

由于金兵不适应海上的战斗,入海追赶的金兵被宋兵打败。江南潮湿的气候和河湖纵横的水乡地理,金朝骑兵也不能适应。兀术见捉拿不到宋高宗,又恐孤军深入被切断退路,就在江南大肆搜掠一番后,宣称“搜山阅海已毕",用舟船载着抢掠的财物,于建炎四年春离开杭州,沿运河北撤。

入侵江西、湖南的金兵也跟着撤回北方。宋高宗见金兵撤退,才从温州返回越州,升越州为绍兴府,作为小朝廷的临时所在地。

02、韩世忠黄天荡大败兀术

当兀术的船队撤到镇江时,宋将韩世忠及其夫人梁氏早已率大批战舰在那里等候。兀术到金山龙王庙察看地形,差点被韩世忠的伏兵所俘。

金兵的船小,又不习水战,无法同韩世忠相抗。韩世忠指挥宋军,梁氏亲自击鼓,使兀术遭到惨败。

金兵被围困在黄天荡达48天之久,兀术全军陷入绝境,派人向韩世忠表示愿放弃所掠夺的财物,并赠送名马,换取一条撤退的道路,也遭韩世忠严厉拒绝。

后来有个奸细告诉兀术,说只要挖开已埋塞的老鹳河故道,就可以通秦淮河。兀术发动全军连夜挖通50里老鹳河故道,才从秦淮河逃到建康。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天荡之役。

兀术在建康又大肆抢掠并纵火烧城。但在撤到静安时,早已在牛头山埋伏的宋将岳飞尾随其后追杀,金兵又遭到沉重打击。

由于另一金将挞懒派兵前来接应,兀术又利用韩世忠轻敌大意,利用无风海舟不能行驶的时机,用小船以火箭烧毁了韩世忠从镇江赶来建康江面截击金兵的海舟,金兵才得以从江南撤回北方。

兀术自渡江南侵失利后,一直心有余悸,从此不敢再入侵江南。金朝统治者也从这次失利中吸取教训,改变了对南宋战争的策略,一方面派秦桧作为内奸潜入南宋朝廷内部,进行诱降和破坏抗金斗争的活动,一面在黄河与淮河之间的中原地区立汉奸刘豫为伪齐皇帝,建立一个同南宋之间的缓冲地带。

金朝对宋用兵的重点,则由江淮转移到陕西,准备攻占陕西,以解除对巩固金朝在两河地区统治的侧面威胁。

建炎四年(1130)秋,宋高宗对金兵的动向作了错误的判断,以为金兵又将渡江南侵,在准备再次逃跑的同时,又命令川陕宣抚使张浚出兵牵制金兵南下。

03、张浚整军不力失陕西

张浚虽有抗金大志,但他是个文臣,对武将的节制有限,所以从建炎三年秋到陕西后,并未能好好整顿军政及训练军队。但是,当他接到宋高宗让他南下牵制金兵的错误命令后,仍不顾一切,集中陕西五路宋兵数十万人,于九月十四日在陕西富平(今陕西富平县北),同金兵进行会战。

在会战以前,张浚下辖的许多宋将都自恃有优势兵力,以为可以稳操胜券,地形没有认真选择,阵列没有好好布置,“人虽多,营垒不固,千疮万孔”。

金兵看到了宋兵的弱点,利用宋兵的骄傲轻敌情绪,待到宋兵因骄傲轻敌而松懈斗志时,才发起攻击,很快就把宋军营垒冲乱,有的宋将临阵脱逃,数十万人马仅仅会战半天,就全线溃败而逃,大量军用物资丢弃给金兵。

这就是所谓“富平之战”。

金兵在富平稍事休整后,向陕西内地发起全面进攻。因为宋军从富平溃败后,一直向后奔逃,张浚也只带亲兵一千多人,一口气退到蜀口的兴州(今陕西略阳),又从兴州逃入四川的阆州(今四川阆中)。

南宋军队在陕西全线瓦解,到绍兴元年(1131)三月,陕西五路基本上为金兵所占领。

接着,金兵向蜀口的前哨据点和尚原(在今陕西宝鸡西南)进攻,企图拔除这个据点,进而占领蜀口,打开入川的通道。

和尚原的守将吴玠,是个有勇有谋的将领。在宋军因富平之败而向川蜀溃逃的时候,他却认为,坚壁重兵扼守和尚原,金兵就不敢冒险轻进,是保蜀的良策,遂招集散亡之将士数千人,同将官们歃血为盟,誓死守卫和尚原。

从绍兴元年(1131)三月起,金兵一再向和尚原进攻,都被吴玠率将士击退。这一年十月,兀术率军数万人(一说十几万人),连营三十里,再犯和尚原。吴玠率诸将利用险要地形,用劲弓强弩向来犯之敌“番休迭射”,经过三天连续激烈的战斗,金兵全线溃败,几乎全军覆没,兀术本人也身中两箭,带伤狼狈而逃。

宋兵获得了金兵入侵以来最辉煌的一个胜利。

在这以后,金兵虽然曾在饶风关(在今陕西洋县东)打败过吴玠,占领了宋军自动放弃的和尚原,却在仙人关(在今陕西风县、略阳交界处)遭到吴玠更加沉重的打击,始终不能越过蜀口一步。

宋、金双方一直在蜀口进行拉锯战。

兀术入侵江南失利后金朝对宋战争策略的变化;张浚组织富平会战失败后陕西五路的丧失;以及金兵争夺蜀口的失败,这些事件使得宋、金双方出现了一条沿秦岭至淮河的比较稳定的战线。以后宋金战争尽管继续进行多年,战线也有所变动,但始终没有改变沿秦岭、淮河一线相持的格局。

因此,这三个重大事件,是宋金战争相持局面出现的标志。

【编者注:张浚(1097年8月11日-1164年8月28日)、张俊(1086年-1154年8月12日),同一时期的不同人物。张浚:文臣、宰相、抗金统帅、主战派代表,封和国公、魏国公,谥国家最高荣誉忠献。张俊:武将,中兴四将之首,前期主战,后期附和秦桧主和,封清河郡王、循王。】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与“读史”联袂打造的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宋朝史话》。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十多位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