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演员请就位》的一段表演,阮玲玉之死重新成为热议的话题。
阮玲玉死后的四封遗书 究竟哪个是真的?" width="372" height="471"/>
演员钟欣潼因将阮玲玉之死的片段演得细腻动人,收获好评——眼睛里写满了想活,手上却不得不赴死,真正诠释了什么叫人心凉薄,人言可畏……
阮玲玉死后的四封遗书 究竟哪个是真的?" width="496"/>
钟欣潼饰演的阮玲玉
阮玲玉遗事:遗书有真假,悲剧却是真的
对大多数人来说,“阮玲玉”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阮玲玉凭借扎实精湛的演技惊艳影坛,成为名副其实的默片女王、“中国的嘉宝”。然而,1935年3月8日——全国妇女解放日这一天,她突然自杀,惊动整个上海,各种舆论甚嚣尘上,对阮玲玉的自杀展开了一场大讨论。
阮玲玉死后的四封遗书 究竟哪个是真的?" width="355"/>
阮玲玉死后,先后流出四封遗书,真真假假,众说纷纭。按常理,阮玲玉留遗书是有充分理由的。作为女儿和母亲,她有必要留下遗书,对其母亲和养女有所善后;作为员工,她也有必要给电影公司一个交代。
最早声称阮玲玉留有遗书,而且还是两封的,是阮玲玉的“现任”丈夫唐季珊。
第一封这样写道:
我现在一死,人们一定以为我是畏罪,其是(实)我何罪可畏?因为我对于张达民没有一样有对他不住的地方,别的姑且勿论,就拿我和他临别脱离同居的时候,还每月给他一百元。这不是空口说的话,是有凭据和收条的。可是他恩将仇报,以冤(怨)报德,更加以外界不明,还以为我对他不住。唉,那有什么法子想呢?想了又想,惟有以一死了之罢。唉,我一死何足惜,不过,还是怕人言可畏,人言可畏罢了。
第二封内容是:
季珊:我真做梦也想不到这样快,就和你死别,但是不要悲哀,因为天下无不散的宴席,请代千万节哀为要。我很对你不住,令你为我受罪。现在他虽这样百般的诬害你我,但终有水落石出的一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我看他又怎样活着呢。鸟之将死,其鸣也悲,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死而有灵,将永永远远保护你的。
我死之后,请代拿我之余资,来养活我母亲和囡囡(阮玲玉养女),如果不够的话,那就请你费力罢!而且刻刻提防,免她老人家步我后尘,那是我所指望你的。你如果真的爱我,那就请你千万不要负我之所望才好。好了,有缘来生再会!另有公司欠我之人工,请向之收回,用来供养阿妈和囡囡,共二千零五元,至要至要。另有一封信,如果外界知我自杀,即登报发表,如不知请即不宣为要。
阮玲玉绝笔(民国)廿四年、三月七日午夜
阮玲玉在第一封遗书里,语气强硬地痛责前夫张达民“恩将仇报”,让她陷入可怕的舆论漩涡之中,只得以死自证清白。“人言可畏”四个字,也成为轰动一时的绝语。在第二封遗书里,表达对现任唐季珊的安慰和感激,言语间多是温柔,遗书对张达民、唐季珊两人的态度,阮玲玉一踩一捧,爱憎分明。
遗书公布之后,舆论沸腾,乃至有人质疑其真实性。大家的怀疑不是没有道理:阮玲玉原本读书不多,极少写作,加上生死关头情绪激动,不大可能会留下这样行文畅达的遗书。张达民也表示“笔迹不对”,矛头直指唐季珊伪造遗书,故意抹黑别人,洗白自己。
最关键的疑点还是阮玲玉对唐季珊的态度。众所周知,唐季珊对阮玲玉始乱终弃,甚至在公开场合殴打过阮玲玉。阮玲玉死前的态度,十分反常,所以遗书是假。
果然,就在唐季珊拿出阮玲玉两封遗书的一个月后,香港小报《思明商学报》刊出了阮玲玉的又一版遗书,同样是两封,由梁赛珍和梁赛珊姐妹俩提供。
第一封:
达民:我已被你迫死的,哪个人肯相信呢?你不想想我和你分离后,每月又贴你100元吗?你真无良心,现在我死了,你大概心满意足啊!人们一定以为我畏罪,其实我何罪可畏,我不过很悔误(悟)不应该做你们两人的争夺品,但是,太迟了!不必哭啊!我不会活了,也不用悔改,因为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
第二封:
季珊:没有你迷恋“XXX”(指唐季珊的新情人),没有你那晚打我,今晚又打我,我大约不会这样吧!我死之后,将来一定会有人说你是玩弄女性的恶魔,更加要说我是没有灵魂的女性,但,那时,我不在人世了,你自己去受吧!过去的织云(即张织云,唐季珊曾玩弄过的女影星),今日的我,明日是谁,我想你自己知道了就是。
我死了,我并不敢恨你,希望你好好待妈妈和小囡囡(阮玲玉养女),还有联华欠我的人工2050元,请作抚养她们的费用,还请你细心看顾她们,因为她们唯有你可以靠了!没有我,你可以做你喜欢的事了,我很快乐。
玲玉绝笔
这两封遗书整体风格一致,阮玲玉都列举了张达民和唐季珊的暴行并深受其苦,张达民的苦苦相逼,让自己而走上绝路,唐季珊的毒打是“压死骆驼最后一颗稻草”。
不过梁家姐妹提供的这一版遗书,也有人认为动机不纯。名义上为阮玲玉伸冤,实则是为了自保。因为当时唐季珊与梁赛珍有染,坊间早有传闻,梁赛珍与阮玲玉还是邻居,关系密切,“识姐近十载,相待如骨肉”。
如果传闻是真,那么遭受爱人与闺蜜双重背叛的阮玲玉,该是多么失望无助而走上绝路。
历史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被叙述,不断被建构的过程。四封遗书,真真假假,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不过阮玲玉的死,她的人生悲剧却是真的。
阮玲玉情事:“贪一点儿依赖,贪一点儿爱”
对阮玲玉来说,爱情是她的一种内在“生命气质”。浪漫而又情感丰富的阮玲玉,总是“贪一点儿依赖,贪一点儿爱”。只可惜深情总是错付,最终落得遍体鳞伤,香消玉殒的结局。
阮玲玉16岁那年,张达民对她一见钟情,好女怕缠男,架不住张达民的穷追猛打,不久两人便开始同居。然而,张达民自幼娇生惯养,不学无术又挥霍无度,让两人的生活越发拮据。直到阮玲玉进入明星公司拍摄电影,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随着阮玲玉事业上的成功,她与张达民之间的爱情也走到了尽头。
阮玲玉一方面努力拍戏,挣钱维持这个家;另一方面却又爱得卑微,对自己的处境优于张达民而心怀不安。就连分手之后,仍三番两次求人给张达民安排美差事,说明她念旧情,对张达民仁至义尽;也说明了她对“女强男弱”的两性差距是有心理负担的。
阮玲玉的矛盾心理,给了张达民可趁之机。敏感的阮玲玉担心自己名誉受损,不希望感情隐私见报,使得张达民以此为要挟,不断敲诈勒索,最终对簿公堂。
就在阮玲玉急于摆脱张达民时,唐季珊趁虚而入,给了阮玲玉短暂的慰藉。然而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刚出了虎穴,又进了狼窝。
茶叶富商唐季珊当时四十岁,给时人的印象就是玩世不恭、挥金如土,他是情场老狐狸,尤其与电影女明星走动频繁。1932年,唐季珊抛弃影星张织云,猛烈追求阮玲玉,处处殷勤体贴。
然而甜蜜攻势难以抵挡,正如阮玲玉自己所言:“我太软弱了,我这个人经不起别人对我好。要是有人对我好,我也真会像疯了似的爱他!”
阮玲玉最终还是接受唐季珊,与张达民签订脱离约据,于1933年8月开始与唐季珊同居。
同居后,唐季珊的真面目才慢慢显露出来。他不仅在外拈花惹草,生性放荡,对阮玲玉的控制也十分严重,阮玲玉出席活动不能自己做主,要先获得唐的批准。他还甚至在公共场合打骂阮玲玉。
唐季珊扭曲而又狂暴的爱,让阮玲玉痛苦不堪。唐季珊与其他女性的暧昧纠缠,也让阮玲玉伤透了心,对爱情失望至极。
“张达民只是把我当作摇钱树,唐季珊也只是把我当作专利品,他们谁也不懂的什么是爱情。”
当张达民控诉阮玲玉,所有的负面新闻接踵而至,面对人言可畏的僵局、虚情假意的爱恋、一再失败的婚姻,阮玲玉心已死,决定一死了之。
人言可畏:是非太无凭,百犬吠声杀弱者
无可否认,导致阮玲玉自杀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新闻记者的夸张报道却难逃干系。
各色小报杂志不断“爆料”阮玲玉生活隐私,并对她和张达民、唐季珊三人之间的关系进行过度渲染,做了很多不负责任的报道。甚至一些报纸对她主演的《血泪碑》《白云塔》《故都春梦》等影片进行臆想捏造,将阮玲玉的生活,与她在屏幕上扮演的风尘女角色混为一谈。
乃至于《申报》也用“通奸”等字眼描写阮玲玉,一时间,阮玲玉成为吃瓜群众口中的“放荡女”。敏感且爱惜名誉的阮玲玉,就这样被逼上绝路。
可见阮玲玉遗书可能是假,但那句“人言可畏”却是千真万确的。即便是阮玲玉死后,一些新闻记者仍然没有消停,指责阮玲玉的爱慕虚荣,禁不住金钱诱惑,才会被男人玩弄,一切都是咎由自取。
阮玲玉自杀后不久,鲁迅写下《论“人言可畏”》一文,痛斥当时新闻界的丑恶现象和恶劣风气。最终,阮玲玉的死上升为严肃的社会问题。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也是社会发展进程的一面镜子。
1947年10月7日,中国第二起“阮玲玉式”的悲剧发生。上海越剧名伶筱丹桂自杀,留下遗言:“做人难,人难做,死了。”
与阮玲玉自杀后,社会舆论更多的是侧重于娱乐八卦、明星隐私,流于表面化相比,筱丹桂自杀后,舆论走向更富正面色彩,较为理性和深入。人们更多的是透过其自杀现象,探究社会本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筱丹桂更是被塑造成反对夫权的典型。
只可惜,阮玲玉没能等到这样的好时代。在《演员请就位》节目中,阿娇所念的遗书是由梁家姐妹提供的版本。也就是说,是张达民和唐季珊两个男人,合力害死阮玲玉。这种推论,在当时虽有争议,却也有其合理的社会根基在。
民国时期,人们积极拥抱新思想,崇尚自由平等的爱情观,但是在情感上,统御几千年的传统伦理道德依然是支配他们的行为准则。
对于阮玲玉来说,爱情是她一生的跋涉。阮玲玉自认是新女性,却也始终受制于“旧传统”,无法逾越男女两性的“道德鸿沟”。
在阮玲玉悲剧中,可以发现社会舆论对于男女两性的关系,存在着双重的道德标准,一方面,人们对男性的道德要求宽松,嫖娼、纳妾、重婚等不道德行为,可以得到包容,最多只是加以无关痛痒的谴责;而另一方面,人们对女性的道德要求却严厉至极,女性群体在旧社会处处遭受着压迫和歧视。这种“双标”注定了阮玲玉的悲剧。
参考文献:
戴彦:《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阮玲玉》东方出版社2005-05
关熙潮《你是无声的离歌》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04
鱼朝恩(722-770年),泸州泸川(今四川泸县)人。唐朝时期宦官大臣。天宝末年,净身入宫,供职小黄门。安史之乱发生后,护送唐玄宗出逃,侍奉唐肃宗李亨,颇得信用,历任三宫检责使、左监门卫将军,主管内侍省,统率神策军。永泰年间,封为郑国公,权倾朝野。大历五年,唐代宗联合宰相元载,坐罪赐死。鱼朝恩出现,...
徐盛(生卒年不详),字文向,琅邪莒县(今山东莒县)人,三国时吴国名将。早年徐盛抗击黄祖,因功升为中郎将。在濡须浴血奋战。刘备伐吴时,徐盛跟随陆逊攻下蜀军多处屯营;曹休伐吴时,徐盛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少抗多,成功防御。因前后战功,徐盛先后升任建武将军、安东将军,任庐江太守。后来,曹丕大举攻吴,吴国依徐...
公元前236年,正式继位,品行不端。屡遭秦国攻打,接连丢失宜安、平阳、武城、狼孟、番吾等郡。公元前229年,秦国大兵压境,命令将领李牧、司马尚率军抵御。听信宠臣郭开谗言,杀害李牧,罢免司马尚,令宗室赵葱、颜聚代替,导致赵军大败,国破家亡。受俘进入秦国,发配到房陵深山中,谥号幽缪。人物生平继承王位赵王...
家人卦六二。无攸遂,在中馈。贞吉。《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巽也。意思就是:家人卦六二。不可随心所欲。要主持家庭中的饮食。正固吉祥。《象》说:六二的吉祥,是柔顺且随顺的原因。“遂”是如愿以偿的意思。“中馈”指的是家中饮食方面的事。这里为什么会提到主持家庭的饮食呢?下卦,又称内卦,六二在下卦中位,就是在...
第一个是中学生素材必备人物——司马迁。“赢得生前身后名”,对于古代的士大夫而言,史书上的美名有时候比身家性命、尊严都要重要,所以古代沽名钓誉的人也不少。司马迁之所以成为中学生写作文最爱举的例子,无非是因为他先遭受宫刑,后写出了《史记》。《史记》在古代被一部分人视为对汉武帝的“谤书”,例如三国时期的司...
丁奉(?-271年),字承渊。庐江郡安丰县(今安徽霍邱,一说河南固始)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丁奉年少时以骁勇为小将,经常奋勇杀敌,屡立功勋,此后又于太元二年(252年)的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大破进犯的魏军。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丁奉计除权臣孙綝,官拜大将军、徐州牧。后又扶立乌程侯孙皓为帝,升为右大...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说起太监这个职业总是有所偏见。毕竟这些身体残缺的人,大多数精神上或者心理上也是有些扭曲,他们往往会做出一些让人不解的极端行为,其实从某个方面来说这也很正常。不过,毕竟这个特殊群体也是社会的一员,理应得到报酬。为皇上的亲戚们辛苦了整整一年,到了年末多领些福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戴胄(?-633年),字玄胤,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唐朝宰相。戴胄早年在隋朝为官,曾效力于王世充,归唐后为秦王府士曹参军。唐太宗继位后,戴胄被擢升为大理少卿。他生性忠直,数次犯言直谏,后改任尚书左丞。629年(贞观三年),戴胄代理吏部尚书,主持选官,次年又以民部尚书之职参预朝政,成为宰相。633...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自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开始相互战争。齐国和鲁国相邻,都处在山东境内,经常发生一些小冲突。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躲过鲁国的截杀,率先回到齐国即位,是为齐桓公。鲁庄公不甘心,趁着齐桓公刚刚上位立足未稳,发兵攻打齐国,这便是乾时之战。战争以鲁军战败而告终,愿赌服输,鲁国只得承认...
北方兵革时兴,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国家又对佛教执行严格的限制政策;南方则各国相安,社会比较安定,帝王都热心护教,因此两方的佛教,一则勉强维持,一则续有发展,其情况各不相同。简介北方从后梁到后汉,各代对于佛教多因袭唐代的旧规,也例行诞节诣寺行香、斋僧、僧道对论、赐紫衣师号、度僧等事,但对僧尼的管理则...
公元前302年,正式即位,即位之后,掀起秦齐争霸的斗争。发动垂沙之战,大败楚国。函谷关之战,大败秦国。吞并富有的宋国,自称东帝。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并周室,自称天子。公元前284年,乐毅带领五国联军攻破齐国七十二城,齐湣王出逃莒城,被楚国将领淖齿所杀。人物生平继位初期公元前301年,齐湣王刚即...
三国其实就是三个主要的割据势力,之所以成为国,不光是各自称帝,而且在军事外交方面都是按照大国的方式办事,比如蜀汉最弱但也能制约西南少数民族,孙吴也对海盗及南方蛮族进行打压,曹魏最强,直接打的北方游牧民族没脾气,匈奴都俯首称臣。所以三国名副其实,虽然最后江山落到了司马家,但继承了曹魏强大实力的西晋王朝...
古代流放的罪犯,都是发配到边疆,来往几千里不说还有各种危险,可是衙役们为何抢着押送犯人,这其中有什么猫腻?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起源很早,并且沿用历史悠久,从尧舜时期流放之刑出现,一直到清末才被废除。流放之刑远古以来出现的比较少,到秦汉时代才逐渐形成体...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屋内的人正在休息,屋外一位杀手轻轻用手指戳破了窗户,点燃迷烟,塞了进去,屋内的人便被迷晕了。当你看到这时,一定很奇怪为什么古代的窗户是纸糊的,纸糊的窗户又怎么能遮风挡雨呢?请不要低估了古人的智慧哦。最开始人们是用兽皮遮挡窗户的,在冬天里可以保暖,夏天却十分闷热。到...
殷峤(6世纪-622年),字开山,雍州鄠县(今陕西户县)人,祖籍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唐朝开国功臣、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秘书丞殷僧首之子。出身陈郡殷氏,少有学行,工于尺牍。初仕隋朝,起家太谷县长,政绩卓著。太原起兵后,补任大将军掾,从平西河。迁为渭北道元帅(李世民)长史,联合刘弘基屯兵...
周亚夫(公元前199年-前143年),沛郡沛县(今江苏丰县)人,西汉时期名将,官至丞相。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历仕汉文帝、汉景帝两朝,以善于治军领兵,直言持证著称。军事才华卓越,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拯救了汉室江山。后被冤下狱,闭食自尽。人物生平继承爵位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
周昌(?-公元前192年),沛郡人,西汉初期大臣。秦时为泗水卒史。秦末农民战争中,随刘邦入关破秦,任御史大夫,封汾阴侯。耿直敢言。刘邦欲废太子,他直言谏止。后为赵王刘如意相,刘如意为吕后所杀,周昌自觉辜负刘邦,郁闷不乐,三年后去世,谥号悼。人物生平追随刘邦周昌是沛人,他和堂兄周苛都在秦时担任泗水卒史...
盔甲是古代行军打仗必不可缺的一样东西,同刀、剑一样,是士兵们的武器。古代的盔甲同我们现在的枪支弹药一样,都是属于国家管控的物品。古代政府不允许平常百姓家拥有盔甲,盔甲是作为国家、政府专用的,属于部队专用物品。如果普通百姓私下制作盔甲,就同走私盐铁一样,是要被致死罪的,严重的话,家人甚至还会被牵连。可...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楚灵王出生于上郢(今湖北宜城东南)。楚郏敖四年(庚申,公元前541年),楚郏敖生病卧床,于是,芈熊虔借口入宫探病之时,用束冠的长缨将楚郏敖勒死。于公元前540年自立为楚国国君,更名为虔。立都于上郢。他即位时,是楚国与晋国平分霸权的时候。埋下祸根楚灵王三年(公元前537年),大会诸侯,...
在世人的眼中,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是国家之中最幸福的人之一,他们甚至可以为所欲为。但是实际上,皇帝的生活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幸福,倘若他们想要当一个名垂千古的明君的话,便需要昼夜不分的工作,倘若他们想要享受生活的话,便必须承担可能带来的后果,或许是早逝,亦或许是王朝的覆灭。不过,在古代的...
关于历史的纷争非常之多,这正是因为历史没有确切的答案,而对于历史的记载却是出入良多,正如史料记载中对于皇帝的评价,在明清两朝时期就出现了很多皇帝嬗变的案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数明英宗了,在明朝的官方正史中所记载的明英宗可以说是一个至善至美的英明君主,可是到了明清交替之际,关于明英宗的官方正史记载出现...
古代皇帝解除武将的方法很多,有和平的有血腥的。在历史上比较好的就是宋代解除将领的办法,和平的,并且这些将领基本都得到了良好的待遇。有句成语叫做“杯酒释兵权”,说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下属将领也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最终成功让带兵的将领交出兵权。下面我将从几个方...
韩侂胄(hántuōzhòu)(1152年11月6日-1207年11月24日),字节夫,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南宋权相。魏郡王韩琦曾孙,宝宁军承宣使韩诚之子,宪圣皇后吴氏之甥,恭淑皇后韩氏叔祖,宋神宗第三女唐国长公主之孙。韩侂胄以恩荫入仕,淳熙末年以汝州防御使知閤门事。绍熙五年(1194年),与...
首先中国是个大陆型的国家,虽然也有靠海或者江河湖泊的地方,但是那些地方占地面积并不大,所以中国根本还是个农业型的国家,渔业资源也并不丰富,古代的造船技术和现在相比也是差距巨大,只能造一些体积小的船只,那种可以远洋航行的船只制造难度大非常消耗资源,所以造的不多,人们也无法像现在一样进行远洋捕鱼作业。所...
宋共公十三年(公元前576年),宋共公去世。华元做右师,鱼石做左师。司马唐山杀死太子肥,又打算杀死华元,华元要逃亡到晋国,鱼石阻止了他,到了黄河又折回来,杀死了唐山。于是,立宋共公的小儿子成为宋国国君,是为宋平公。宋平公三十年(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再次发起弭兵之会,在宋都举行十四国之弭兵会...
公元前813年,卫釐侯去世,太子余继位,是为卫共伯。和受到其父卫釐侯宠爱,卫釐侯赐给他许多财物。和用这些财物收买武士,在卫釐侯的墓地前攻袭卫共伯,卫共伯躲进墓道里自杀而死。卫国人拥立和继位,是为卫武公。卫武公在位时期,施行康叔政令,使百姓和睦安定。后因勤王有功,升为公爵。公元前758年,卫武公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