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忠如何干掉一代名将夏侯渊" />
夏侯渊突然战死让曹操始料未及,本来汉中局势一片大好,刘备连战连败,为何形势却急转直下呢?
原来就在曹仁平定宛城之乱的同时,刘备突然变招,打了夏侯渊一个措手不及,而这正是整场大战的转折点。
219年春天,刘备带领主力部队南下,渡过沔水后,通过一条小路翻越米仓山,出其不意地插入汉中盆地,出现在夏侯渊大军的左翼。
同时命高详率少量兵力留守阳平关,目的应该是维持己方粮道的畅通。
黄忠如何干掉一代名将夏侯渊" />
这一举动让夏侯渊大吃一惊,他从未预料到会有这种情况发生。
在阳平关以西的山区地带,沔水河谷的南岸是非常险峻的,直到今天都没有大路可走,因此金牛道是修筑在稍微平缓一些的北岸的,而今天的108国道京昆线同样是位于北岸。
这就是之前夏侯渊对南线没有加强防守的主要原因,正常情况下大军不太可能以这个方式突入汉中盆地。
不过有一点他没想到,那就是刘备的军队中有不少巴蜀当地人,他们比中原人更加擅长山地作战。
另外,张飞在这方面经验也很丰富,当初击败张郃的瓦口之战他就采用了类似的方式。
因此这才把夏侯渊眼中的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刘备大军在杀出米仓山后最终驻扎在汉中盆地西南角的定军山。
定军山是米仓山支脉,由十二座山峰组成,诸峰一字排开,延绵二十余里,因此也称为“十二连珠”,其中最高的第三座山峰就是定军山。
黄忠如何干掉一代名将夏侯渊" />
而定军山北部由于独特的地质构造,完全没有丘陵地带,是一片广阔的平原,直抵沔水南岸,而这也是刘备为夏侯渊预设好的战场。
夏侯渊作战勇不可当,从不会胆怯。按照他的性格,一旦得知刘备已经占据定军山,就一定会率军来争。
定军山是这一带的制高点,易守难攻,按照孙子兵法的说法,这叫险形。
另一方面,刘备大军翻越米仓山小路而来,进易退难,所以这也可以算是挂形。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
也就是说,定军山为一个既是险形又是挂形的地点。
对于险形,就要先占据制高点以逸待劳;而对于挂形,必须出其不意一击制胜。
刘备此次抢占定军山的行动,可谓深得兵法之要,一举扭转了之前的不利局面。
那么策划这次行动的究竟是谁呢?这一点史料中的记载略有些混乱,让我们大概梳理一下。
而按照裴松之的注解,他又觉得这是曹操打了败仗所以故意嘴硬,刘备作为一代雄主肯定也不是吃素的,只不过是法正先提出来罢了。
除此之外,按照黄权传记的说法,他也在其中出谋划策,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历史中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罗生门,现在我们就来试着探究一下真相。
首先曹操说刘备身后肯定是有高人指点,这一点是大体没错的,他本人的军事指挥能力确实平庸。比如后来夷陵之战期间命黄权分兵江北就是个昏招,而之前下辩之战中叫张飞分兵固山同样是一大败笔,这两次都可以确定是刘备指挥的。
不过这倒不是说裴松之的观点就没有道理了,因为他所说刘备具备这个能力,指的是大战略层面,而不是具体的战术层面。
也就是说,裴松之认为法正提出的汉中三策是刘备肯定能想到的,而并不是指抢占定军山这件事。
而曹操应该具体指的是法正在定军山之战中的表现,双方所指或许不太一样,因此这并不矛盾。
至于黄权,他本身也具有相当高的军事水平,对于汉中的重要意义他就和法正有类似的理解,而且之前夺回巴西也是他的谋划。
但这也不能说明是黄权独自为刘备谋划全局的。当时黄权的官职是护军,护军是有统率军队的权力的。在同一时间段,曹真就以征蜀护军之职领兵出战,而之前刘璋也命李严为护军率兵在绵竹抵抗刘备。
由此可见,黄权除了出谋划策以外,在刘备手下还有一定的兵权,《三国志》说“皆权本谋”,或许是指他深度参与了汉中之战的全过程,但并未说就是他一人之功。
黄忠如何干掉一代名将夏侯渊" />
刘备手下应该是有一支参谋团队的,法正和黄权都是其中的主要成员。或许在定军山之战的临场指挥中,法正占主导作用,但整个作战计划的制定,应该是参谋团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并非出自某一人。
不过在刘备大军屯兵定军山的同时,《三国志》中又出现了奇怪的记载,说刘备同时还驻扎在兴势,而且这还并非孤证,在刘备和法正的传记中都有同样的记载。
二十四年,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於定军、兴势作营。
二十四年春,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於定军兴势作营。
这个兴势莫非是指的兴势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种可能性。
兴势山其实并不在定军山附近,而远在二百多里之外的汉中盆地东北部(今陕西洋县北),和定军山几乎是一个对角线。它扼守着傥骆道和子午道的南端出口,后来王平就是在这里击退曹爽大军的。
那么刘备为何要分兵去占据兴势山呢,难道是打算阻挡曹军从傥骆道或者子午道前来增援吗?
我想这种可能性太低了,因为当时褒斜栈道已经快要修复完毕了,仅仅两三个月后曹操大军就可以走褒斜道南下了,堵住东面的傥骆道和子午道并不能起到阻止曹军增援的目的,反而还会因为与主力部队脱节而被夏侯渊抄了后路。这样的安排毫无意义而且会白白折损兵力。
其实这个问题在宋代已经得到了初步解决,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直接将兴势二字去掉,说刘备只驻扎在定军山。这说明司马光也不认可刘备曾分兵于兴势山这一说法。
备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营于定军山。
此外按照《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的记载,最初刘备传记是写作定军山势的,和法正传统一变成定军兴势是后来的事了,这其实很可能是古书在流传抄写中出现的讹误。
另一方面,法正传中的兴势可能指的也不是兴势山,而是在定军山大张旗鼓地筑营之意,这也与吸引夏侯渊来战的目的相吻合。
总之,这场战役从头到尾和兴势山就没什么关系。
黄忠如何干掉一代名将夏侯渊" />
此时夏侯渊心中也是焦急万分,之前他所做的部署都是为了针对刘备屯兵阳平关的,但现在刘备已经变招了,他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
首先夏侯渊的主力驻扎在浕水以东的平原地区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甚至还有一定的危险,因为刘备主力已经到了他的侧翼,随时可能会切断他与大本营南郑之间的补给线。
另一方面,屯兵广石的张郃也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因为他本来是为了保护大军右翼,但现在刘备肯定不会从那个方向来进攻了。
这是夏侯渊在开始独当一面后从未遇到过的严峻考验。之前的对手无论马超、韩遂,还是宋建,都是些不入流的角色,而现在面临的巨大压力对他来说还是头一次。
之前夏侯渊的连战连捷是一柄双刃剑,既给了他强大的自信,又让他失去了敬畏之心,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盲目自信是致命的。
其实此时的局势已经不是夏侯渊能够独自面对的了,他最正确的做法就是放下所谓的自尊,立即退回南郑,并保护好褒谷口的安全,等待曹操支援。
毕竟刘备是倾囊而出,选择暂避锋芒的话曹操也会理解他的,到时候双方就是拼消耗了,这要稳妥得多。
不过骄傲的夏侯渊肯定不会采用这么保守的策略。
当然稍微激进一点也不是完全不可以,因为刘备主力已经转移到定军山了,那么阳平关自然空虚,此时夏侯渊可以尝试一下突袭阳平关,一旦成功的话就可以威胁到刘备的粮道,这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阳平关是不能丢的,而现在刘备在沔水南岸,要回援并不容易,那样的话左右为难的就是刘备了。
事实上这种策略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因为后来曹真只率了一支偏师就击败了阳平关的高详,夏侯渊完全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黄忠如何干掉一代名将夏侯渊" />
如果是之前那个有勇有谋的夏侯渊,这种围魏救赵之计一定是信手拈来,几年前在略阳一带击败韩遂时就是这么打的。
可惜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面对强敌之时冷静下来,反而会在重压下使出昏招,夏侯渊就是这样,他已经逐渐丧失理智了。在他看来,认为曹操既然把汉中交给自己,那就绝对不容有失。
此时他的眼中已经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只有一心求战,而且是一场正面对决。
敌据险形不可攻?在我夏侯渊这里没什么不可能的,我什么时候怕过!
哎,当初曹操的谆谆告诫全部抛在脑后了。“为将当有怯弱时”,金玉良言啊!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先撤,这一点也不丢人。曹操就是怕他一冲动把自己搭进去,果然一语成谶。
黄忠如何干掉一代名将夏侯渊" />
夏侯渊很快做出了新的部署,他率领主力部队南渡沔水来与刘备争夺定军山,驻扎在定军山北侧的平原上。
山北水南为阴,此时夏侯渊所处的地形也极为不利。
兵法有言:军贵阳而贱阴。处于大山北侧阳光便会被山势所阻挡,此时仰望山顶上的敌军大营,一股泰山压顶之感立刻就会扑面而来,这在气势上就已经输了。
刘备居高阳严阵以待,夏侯渊却终日处于对方的阴影下,焉有不败之理?他已经一步一步走上了绝路。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当你发现始终被对手牵着鼻子走的时候,就一定要万分警惕了,否则很快会栽大跟头。
虽然夏侯渊的鲁莽决定让他已经濒临失败,但作为大军主帅,即使战败的话个人生命安全还是大概率可以保障的。然而他在进入战场后,做出的部署则更加糟糕。
双方对阵于定军山北麓,因此夏侯渊阵地的南侧防线是主要交战地点,他亲自负责南侧的防务,而张郃已经从广石撤回,夏侯渊命他负责东侧的防守,作用就是保护粮道。
可惜理想和现实往往有很大差异,这个看似稳妥的布置最终为夏侯渊之死埋下了伏笔。
黄忠如何干掉一代名将夏侯渊" />
219年正月,双方在定军山展开对峙。
夏侯渊屯兵定军山北,其用意应该只是做出寸土不让的姿态,但他心里明白,想把刘备赶出汉中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双方兵力相当,但对方占据了地利,强行进攻肯定难以奏效,因此他的目的应该就是把刘备堵在定军山,同时等待增援。
夏侯渊在大本营之南修建了鹿角等防御工事,由他负责防守,而东面的防御则由张郃负责。
这看似是个合理的安排,夏侯渊负责抵挡刘备的进攻,张郃负责保护侧翼补给线。
不过这中间有个大问题,那就是兵力的分散。
黄忠如何干掉一代名将夏侯渊" />
两方交战,本来实力相当,但一方兵分多路,另一方却合兵一处,以众击寡岂有不胜之理?
这个道理并不复杂,按毛主席的话说叫做: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按努尔哈赤的话说叫做: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在战争中一定要掌握主动,如果节奏已经被对手控制了,无论怎么应对都是被动的话,那就该立即撤退,否则就要大祸临头了。
因为在对方掌握战场节奏后,你只能被对手牵着鼻子走,只能疲于奔命或者处处设防。
如果被四处调动,疲于奔命,很快大军的士气和体力就会被消磨干净。
如果不愿意被调动而处处设防,则不免被迫分散兵力,从而被优势敌人各个击破。左右都是个死。
夏侯渊现在就面临着这个困境,正面防线要防守,补给线也要防守。由于他根本不知道刘备的作战计划,因此只能处处设防,结果处处兵力不足。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第一是夏侯渊在全局上落入了被动,第二就是刘备占据了制高点,可以清楚看到夏侯渊的部署,从而制定相应战术,而夏侯渊则是两眼一抹黑。
黄忠如何干掉一代名将夏侯渊" />
一天夜里,刘备突然派兵杀下山去,在夏侯渊防线外围大肆放火,无论是东侧还是南侧的鹿角都被点燃。
由于是夜间的突袭,夏侯渊不知道对方究竟来了多少人,也不知道对方是发动总攻还是骚扰,因此只能以不变应万变,按原计划让张郃防守东线,他负责南线。
到这里为止都算是正常应对,没什么问题,可是接下来夏侯渊却做出了一个奇怪的举动,他带去南侧防线的只是一支规模很小的部队。
黄忠如何干掉一代名将夏侯渊" />
规模有多小呢?按照曹操《军策令》的记载这支部队只有区区四百人。
除此之外,夏侯渊的南侧外围防线距离大本营有十五里之远。
鹿角去本营十五里,渊将四百兵行鹿角。
当然十五里这个说法夸张了,因为从定军山北麓到沔水南岸的距离根本没那么远,即使夏侯渊大营就位于沔水岸边的话,距离最多也就是七八里。
不过这个距离也不算很近了,夏侯渊只带了这么一点军队,且并不是去跟前增援,反而跑出将近十里,和大本营已经脱节了。
他到底想干什么?要知道南面防线可是正面刘备大军的,他就不怕遭到突袭吗?
我们从上帝视角来看,他这绝对是自杀行为,但当局者迷的夏侯渊却不知道这些,他应该也有自己的考虑。
最初刘备虽然派人在防线外围四处放火,制造混乱,但这并非只是骚扰,很快他就派出精兵猛攻张郃把守的位于走马谷的东侧防线。
备挑郃战,郃军不利。
之前在广石,张郃顺利顶住了刘备万余精兵的轮番猛攻,这说明张郃所部战斗力很强。
黄忠如何干掉一代名将夏侯渊" />
但是这次张郃却落入下风,在夏侯渊看来,肯定是刘备在东线投入了主力,势必要一举截断他的补给线。由于危机就在眼前,夏侯渊也不可能先知先觉地判断出这其实是佯攻。
因此夏侯渊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分出一半兵力支援张郃。不过这样虽然缓解了张郃的压力,但却导致兵力被进一步分散。
另一方面,在夏侯渊已经做出刘备主攻方向是东线的判断后,那么理所应当就会认定对方在南线是佯攻,毕竟双方实力相近,刘备也不可能全线都在重点进攻,这才是他敢于以少量兵力赶往南面防线的原因。
可能有读者会有这种疑问,因为夏侯渊派去增援张郃的只有一半人,他完全可以带另一半人去南面防守。
这种想法看似理所应当,但实际上也是在上帝视角下才会给出的方案,首先夏侯渊大营距离南侧防线外围鹿角很远,这将近十里的路程,怎么也要一个半到两个小时,部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往返于两地进行相互支援。
如今夏侯渊处处布防的恶果已经完全显示出来了,他的部队已经开始相互脱节了。
如果单单为了去修补南面的鹿角就倾巢而出的话,那大本营就会陷入空虚,夏侯渊冒不起这个风险。
东侧防线、南侧防线、大本营,三个地方都要防守,虽然按现在的形势刘备主攻方向应该是东线,但其他地方也不能完全不管不顾。
目前机动兵力已经严重不足,让他捉襟见肘。思来想去,夏侯渊觉得还是南侧防线的价值最低,只能把最少的兵力投向该处,毕竟大本营和补给线更重要。
既然如此,在夏侯渊看来只能自己亲自前往南线,有他本人在,或许能稍微弥补一下兵力上的不足。
最终,夏侯渊带着四百人出发,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其实夏侯渊虽然判断有误,但问题不算太大,因为即使南侧防线被攻破损失也不会很大,大不了退守大本营就是了。但他错的是亲自带兵前往。
首先夏侯渊做出这个安排的大前提就是他判断刘备在南线是佯攻,既然如此,那鹿角烧掉也无妨,反正对方也不会在这个方向投入主力,何必要着急去修呢。
即使一定要修,随便派个百人督前去就可以了,执行这样无关紧要的任务,至多一个牙门将就能胜任。
夏侯渊作为五万大军的最高统帅,却去执行低级武官的任务,这才是大错特错。
在曹操看来,大军统帅别说去修补鹿角,就是亲自冲锋陷阵都不应该。
为督帅尚不当亲战,况补鹿角乎!
当然主帅不亲自作战也不是绝对的,如果处于劣势,主帅能够身先士卒的话,确实可以激发士气创造奇迹。
当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到了最紧要的关头时,也是亲自带五千人马上阵的。不过修补鹿角明显不属于这种情况,何况夏侯渊带的兵力连当初曹操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夏侯渊失败已经是注定的了,毕竟战场局势已经极度恶劣,但是临阵战死则是他咎由自取,若非他过于冲动,本来是没有生命危险的。主帅有大军保护,除非被对手打成围歼战,否则主帅阵亡的例子是很少见的。
总而言之,夏侯渊有两层错误,第一层是战术部署方面,第二层是临机决断方面,而战术部署方面的错误才是根本性的,直接导致他在临机决断的时候左右为难,最终铸成大错。
局势到了现在这一步,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夏侯渊寸土也不想让,否则局势一定会有所不同。
夏侯渊其实是有机会自救的,为了避免分散兵力,他必须收缩防线。
这时候南侧防线和大本营都可以放弃,集中兵力守住东侧防线,也就是定军山余脉和沔水之间那个比较狭窄的缺口处,这样才是万无一失,只不过他不愿意放弃这些地盘罢了。
黄忠如何干掉一代名将夏侯渊" />
夏侯渊所做的一切应对,都是基于现有的不利局势去见招拆招,可他却并没有跳出惯性思维去尝试改变局势,最终落入了死局。
魏军的一举一动都瞒不过山上的对手,虽然是在夜里,但鹿角却是燃烧的状态,周围并非一片漆黑,而且就在山脚下,只要夏侯渊一现身,山上肯定知道是他来了,而且只带了几百人。
苦等的良机来了,第一步声东击西已经顺利完成,到了进行第二步进行斩首行动的时候了。
冲天的烈焰照亮了山下的阵地,法正举目望去,战场上的景象一览无余,零散的魏军士卒正在忙不迭地救火,中间夏侯渊的旗号则在火光中若隐若现。
定军山顶,法正如同一位纵观全局的棋士,如今到了该落子的时候了。
强大的自信已经让他在心中对夏侯渊判了死刑,于是转身向刘备示意道:“主公,可以出击了。”
望着势如猛虎的敌军,夏侯渊这才恍然大悟,上当了!
原来东线才是佯攻,目的就是把自己引过来,可到了这个时候想撤都来不及了,事到如今,除了挺身一战别无出路。
这次突击,带队的正是老将黄忠。此时锣鼓震天,喊声雷动,响彻云霄。
只见黄忠一马当先,他借着下冲的势头,转瞬间就杀到了夏侯渊的面前,根本不给他脱离战斗的机会。
本来夏侯渊带的四百人马都是他的亲卫队,是精锐中的精锐,可是在黑暗中,他们根本不知敌军来了多少人,再加上对方气势如虹,他们已经彻底胆寒了。
黄忠如何干掉一代名将夏侯渊" />
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斗,魏军很快溃散,一代名将夏侯渊死于乱军之中,同行的益州刺史赵颙也一并殒命。
天塌了。
夏侯渊之死对魏军来说绝对是致命的打击,数万大军处于一个小平原中,身后就是沔水,如今群龙无首之下又士气全无,怎么可能挡得住敌军的猛攻?再拖下去就要全军覆没了。
可这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日后威震雍凉将近三十年的名将郭淮。
当然,此时的郭淮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新人。他最初是曹丕征辟的官员,后来曹操慧眼识英才,把他调到了丞相府,此次让他作为司马随军出征,而正是这一决定挽救了几万人的命运,以至于局势没有彻底糜烂。
这段时间郭淮一直患病,无法处理军务,可现在主帅战死,而张郃闻讯后已经带着本部人马退往阳平关方向了,因此他强忍着病痛也必须要挺身而出。
现在首要问题是军中没有主心骨,士卒四散奔逃,因此当务之急就是稳定秩序。
于是郭淮第一时间承担起收拢败兵的重任,在他的努力下,之前乱作一团的魏军很快被重新集结起来,一场全军覆没级别的大祸就这样被消弭于无形。
这时刘备也摸不清魏军的虚实,虽然击杀了对方主帅,但敌军似乎并未慌乱,黑夜中他也不敢贸然出击。结果郭淮抓住这个机会,快速率军北渡沔水,这才彻底脱离了险境。
黄忠如何干掉一代名将夏侯渊" />
与张郃会合后,郭淮提出让张郃暂替主帅之职,同时又找来担任督汉中军事的杜袭,让他也投了赞成票。
其实夏侯渊手下地位最高的并不是张郃,而是徐晃,他们虽都是杂号将军,但是徐晃由于之前在马鸣阁道一战中大获全胜,被曹操授予假节,地位要高于张郃。
不过徐晃目前肯定是没有在战场附近,很可能还在马鸣阁道防守陈仓道的交通线,否则史书也不会不交代他在定军山一战中的动向。
另一方面,郭淮本人资历尚浅,经验不足,再加上身患疾病,也不适合统帅大军。
因此,张郃是目前最有资格,也是在实际情况上最合适的主帅继任者。
郭淮说得有理有据,张郃也痛快地答应了,结果他一出马,军心立刻安定了下来。
第二天天亮后,刘备发现魏军已经撤到沔水北岸了,他不甘心错失给对方更大打击的机会,于是打算渡河强攻。
诸将都认为应该在岸边防守,但郭淮表示反对。他认为目前己方新失主帅,在士气方面落了下风,此时交战不仅讨不到便宜反而会向敌人示弱。因此不如继续向北退一段距离,做出放任刘备渡河的假象,只要刘备敢渡河,那就击其半渡。
曹操听闻这个噩耗后也是感到痛心疾首,他对夏侯渊进行了斥责,真的是恨铁不成钢啊,当初那些话全白说了。另一方面这也是为了安定军心,之前的失败就推到夏侯渊身上吧,将士无错。
黄忠如何干掉一代名将夏侯渊" />
现在唯一的好消息就是郭淮和张郃暂时稳住了局势,不至于彻底崩溃,曹操对他们大加赞赏,授予张郃假节。
虽然曹操主要嘉奖了张郃,但是这次大军能够保全下来,还是得归功于郭淮的沉着冷静。
要知道张郃自己并没有主动承担责任的觉悟,而是单独带队返回了。
当然这也不全怪他,毕竟他没在大本营,不了解具体情况,听说夏侯渊战死后很可能会顺理成章地以为大本营已经被攻陷了,谁能想到夏侯渊是自己出去送死呢?而在大营养病的郭淮却是了解实际情况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要不是郭淮挺身而出的话,至少留守大本营的一半兵力将会被歼灭,这个是跑不了的。
另一方面,若没有听从郭淮接下来的安排,第二天士气低落的魏军能否在沔水岸边挡住刘备的猛攻也难说得很。
这样一来,魏军又回到了之前双方在阳平关鏖战时期的位置,只不过现在变成了两军隔着沔水对峙。
之前曹操还在长安犹豫到底要支援汉中还是荆州,这下夏侯渊战死,他倒是不用犹豫了。
这时候褒斜道已经恢复畅通,219年三月份,曹操亲率大军从长安南下增援前线,汉中大战进入了最后的阶段。
黄忠如何干掉一代名将夏侯渊" />
鱼朝恩(722-770年),泸州泸川(今四川泸县)人。唐朝时期宦官大臣。天宝末年,净身入宫,供职小黄门。安史之乱发生后,护送唐玄宗出逃,侍奉唐肃宗李亨,颇得信用,历任三宫检责使、左监门卫将军,主管内侍省,统率神策军。永泰年间,封为郑国公,权倾朝野。大历五年,唐代宗联合宰相元载,坐罪赐死。鱼朝恩出现,...
徐盛(生卒年不详),字文向,琅邪莒县(今山东莒县)人,三国时吴国名将。早年徐盛抗击黄祖,因功升为中郎将。在濡须浴血奋战。刘备伐吴时,徐盛跟随陆逊攻下蜀军多处屯营;曹休伐吴时,徐盛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少抗多,成功防御。因前后战功,徐盛先后升任建武将军、安东将军,任庐江太守。后来,曹丕大举攻吴,吴国依徐...
公元前236年,正式继位,品行不端。屡遭秦国攻打,接连丢失宜安、平阳、武城、狼孟、番吾等郡。公元前229年,秦国大兵压境,命令将领李牧、司马尚率军抵御。听信宠臣郭开谗言,杀害李牧,罢免司马尚,令宗室赵葱、颜聚代替,导致赵军大败,国破家亡。受俘进入秦国,发配到房陵深山中,谥号幽缪。人物生平继承王位赵王...
家人卦六二。无攸遂,在中馈。贞吉。《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巽也。意思就是:家人卦六二。不可随心所欲。要主持家庭中的饮食。正固吉祥。《象》说:六二的吉祥,是柔顺且随顺的原因。“遂”是如愿以偿的意思。“中馈”指的是家中饮食方面的事。这里为什么会提到主持家庭的饮食呢?下卦,又称内卦,六二在下卦中位,就是在...
第一个是中学生素材必备人物——司马迁。“赢得生前身后名”,对于古代的士大夫而言,史书上的美名有时候比身家性命、尊严都要重要,所以古代沽名钓誉的人也不少。司马迁之所以成为中学生写作文最爱举的例子,无非是因为他先遭受宫刑,后写出了《史记》。《史记》在古代被一部分人视为对汉武帝的“谤书”,例如三国时期的司...
丁奉(?-271年),字承渊。庐江郡安丰县(今安徽霍邱,一说河南固始)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丁奉年少时以骁勇为小将,经常奋勇杀敌,屡立功勋,此后又于太元二年(252年)的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大破进犯的魏军。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丁奉计除权臣孙綝,官拜大将军、徐州牧。后又扶立乌程侯孙皓为帝,升为右大...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说起太监这个职业总是有所偏见。毕竟这些身体残缺的人,大多数精神上或者心理上也是有些扭曲,他们往往会做出一些让人不解的极端行为,其实从某个方面来说这也很正常。不过,毕竟这个特殊群体也是社会的一员,理应得到报酬。为皇上的亲戚们辛苦了整整一年,到了年末多领些福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戴胄(?-633年),字玄胤,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唐朝宰相。戴胄早年在隋朝为官,曾效力于王世充,归唐后为秦王府士曹参军。唐太宗继位后,戴胄被擢升为大理少卿。他生性忠直,数次犯言直谏,后改任尚书左丞。629年(贞观三年),戴胄代理吏部尚书,主持选官,次年又以民部尚书之职参预朝政,成为宰相。633...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自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开始相互战争。齐国和鲁国相邻,都处在山东境内,经常发生一些小冲突。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躲过鲁国的截杀,率先回到齐国即位,是为齐桓公。鲁庄公不甘心,趁着齐桓公刚刚上位立足未稳,发兵攻打齐国,这便是乾时之战。战争以鲁军战败而告终,愿赌服输,鲁国只得承认...
北方兵革时兴,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国家又对佛教执行严格的限制政策;南方则各国相安,社会比较安定,帝王都热心护教,因此两方的佛教,一则勉强维持,一则续有发展,其情况各不相同。简介北方从后梁到后汉,各代对于佛教多因袭唐代的旧规,也例行诞节诣寺行香、斋僧、僧道对论、赐紫衣师号、度僧等事,但对僧尼的管理则...
公元前302年,正式即位,即位之后,掀起秦齐争霸的斗争。发动垂沙之战,大败楚国。函谷关之战,大败秦国。吞并富有的宋国,自称东帝。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并周室,自称天子。公元前284年,乐毅带领五国联军攻破齐国七十二城,齐湣王出逃莒城,被楚国将领淖齿所杀。人物生平继位初期公元前301年,齐湣王刚即...
三国其实就是三个主要的割据势力,之所以成为国,不光是各自称帝,而且在军事外交方面都是按照大国的方式办事,比如蜀汉最弱但也能制约西南少数民族,孙吴也对海盗及南方蛮族进行打压,曹魏最强,直接打的北方游牧民族没脾气,匈奴都俯首称臣。所以三国名副其实,虽然最后江山落到了司马家,但继承了曹魏强大实力的西晋王朝...
古代流放的罪犯,都是发配到边疆,来往几千里不说还有各种危险,可是衙役们为何抢着押送犯人,这其中有什么猫腻?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起源很早,并且沿用历史悠久,从尧舜时期流放之刑出现,一直到清末才被废除。流放之刑远古以来出现的比较少,到秦汉时代才逐渐形成体...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屋内的人正在休息,屋外一位杀手轻轻用手指戳破了窗户,点燃迷烟,塞了进去,屋内的人便被迷晕了。当你看到这时,一定很奇怪为什么古代的窗户是纸糊的,纸糊的窗户又怎么能遮风挡雨呢?请不要低估了古人的智慧哦。最开始人们是用兽皮遮挡窗户的,在冬天里可以保暖,夏天却十分闷热。到...
殷峤(6世纪-622年),字开山,雍州鄠县(今陕西户县)人,祖籍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唐朝开国功臣、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秘书丞殷僧首之子。出身陈郡殷氏,少有学行,工于尺牍。初仕隋朝,起家太谷县长,政绩卓著。太原起兵后,补任大将军掾,从平西河。迁为渭北道元帅(李世民)长史,联合刘弘基屯兵...
周亚夫(公元前199年-前143年),沛郡沛县(今江苏丰县)人,西汉时期名将,官至丞相。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历仕汉文帝、汉景帝两朝,以善于治军领兵,直言持证著称。军事才华卓越,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拯救了汉室江山。后被冤下狱,闭食自尽。人物生平继承爵位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
周昌(?-公元前192年),沛郡人,西汉初期大臣。秦时为泗水卒史。秦末农民战争中,随刘邦入关破秦,任御史大夫,封汾阴侯。耿直敢言。刘邦欲废太子,他直言谏止。后为赵王刘如意相,刘如意为吕后所杀,周昌自觉辜负刘邦,郁闷不乐,三年后去世,谥号悼。人物生平追随刘邦周昌是沛人,他和堂兄周苛都在秦时担任泗水卒史...
盔甲是古代行军打仗必不可缺的一样东西,同刀、剑一样,是士兵们的武器。古代的盔甲同我们现在的枪支弹药一样,都是属于国家管控的物品。古代政府不允许平常百姓家拥有盔甲,盔甲是作为国家、政府专用的,属于部队专用物品。如果普通百姓私下制作盔甲,就同走私盐铁一样,是要被致死罪的,严重的话,家人甚至还会被牵连。可...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楚灵王出生于上郢(今湖北宜城东南)。楚郏敖四年(庚申,公元前541年),楚郏敖生病卧床,于是,芈熊虔借口入宫探病之时,用束冠的长缨将楚郏敖勒死。于公元前540年自立为楚国国君,更名为虔。立都于上郢。他即位时,是楚国与晋国平分霸权的时候。埋下祸根楚灵王三年(公元前537年),大会诸侯,...
在世人的眼中,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是国家之中最幸福的人之一,他们甚至可以为所欲为。但是实际上,皇帝的生活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幸福,倘若他们想要当一个名垂千古的明君的话,便需要昼夜不分的工作,倘若他们想要享受生活的话,便必须承担可能带来的后果,或许是早逝,亦或许是王朝的覆灭。不过,在古代的...
关于历史的纷争非常之多,这正是因为历史没有确切的答案,而对于历史的记载却是出入良多,正如史料记载中对于皇帝的评价,在明清两朝时期就出现了很多皇帝嬗变的案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数明英宗了,在明朝的官方正史中所记载的明英宗可以说是一个至善至美的英明君主,可是到了明清交替之际,关于明英宗的官方正史记载出现...
古代皇帝解除武将的方法很多,有和平的有血腥的。在历史上比较好的就是宋代解除将领的办法,和平的,并且这些将领基本都得到了良好的待遇。有句成语叫做“杯酒释兵权”,说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下属将领也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最终成功让带兵的将领交出兵权。下面我将从几个方...
韩侂胄(hántuōzhòu)(1152年11月6日-1207年11月24日),字节夫,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南宋权相。魏郡王韩琦曾孙,宝宁军承宣使韩诚之子,宪圣皇后吴氏之甥,恭淑皇后韩氏叔祖,宋神宗第三女唐国长公主之孙。韩侂胄以恩荫入仕,淳熙末年以汝州防御使知閤门事。绍熙五年(1194年),与...
首先中国是个大陆型的国家,虽然也有靠海或者江河湖泊的地方,但是那些地方占地面积并不大,所以中国根本还是个农业型的国家,渔业资源也并不丰富,古代的造船技术和现在相比也是差距巨大,只能造一些体积小的船只,那种可以远洋航行的船只制造难度大非常消耗资源,所以造的不多,人们也无法像现在一样进行远洋捕鱼作业。所...
宋共公十三年(公元前576年),宋共公去世。华元做右师,鱼石做左师。司马唐山杀死太子肥,又打算杀死华元,华元要逃亡到晋国,鱼石阻止了他,到了黄河又折回来,杀死了唐山。于是,立宋共公的小儿子成为宋国国君,是为宋平公。宋平公三十年(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再次发起弭兵之会,在宋都举行十四国之弭兵会...
公元前813年,卫釐侯去世,太子余继位,是为卫共伯。和受到其父卫釐侯宠爱,卫釐侯赐给他许多财物。和用这些财物收买武士,在卫釐侯的墓地前攻袭卫共伯,卫共伯躲进墓道里自杀而死。卫国人拥立和继位,是为卫武公。卫武公在位时期,施行康叔政令,使百姓和睦安定。后因勤王有功,升为公爵。公元前758年,卫武公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