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  陈诚在台湾,一度想黄袍加身!蒋介石:呵呵!辞修想象力太丰富

陈诚在台湾,一度想黄袍加身!蒋介石:呵呵!辞修想象力太丰富

来源:历史知识网阅读:158

1947年,国民党军队在辽沈战场一败再败。这一年,蒋介石陈诚派到东北,代替熊式辉担任东北行辕主任,意图扭转败局,夺取整个东北。

此时,国民党在东北战场上的形势很不乐观,盖其原因,主要有一,那就是蒋介石缺乏政治眼界,气量狭窄,不懂得收拾人心,只知道一味地剪除异己。而陈诚作为蒋介石的心腹,只知道死忠执行蒋氏庸令,丝毫不具力挽狂澜的魄力。

对于国民党在东北所犯的致命错误,李宗仁曾深入地讲过:东北杂牌军40万均由日本人装备训练,极有基础。他们久处日军铁蹄之下,含愤莫雪,一旦抗日胜利,无不摩拳擦掌,希为中央政府效命,一雪昔日的耻辱。当时政府如善加绥抚,晓以大义,这四十万军队只需一声号令,即可保东北于无虞。无奈陈诚仰承上峰旨意,竟下令遣散。熊式辉若是一个有眼光而勇于负责的干员,未尝不可把这道命令暂时搁置。殊不知熊式辉就是一位只知做官的人物,他竟把陈诚的这道糊涂命令通令下去。此举直如晴空霹雳,数十万军队顿时解体,林彪乃乘机延揽,其中的精华遂悉为中共所吸收。迨中央发现其错误企图加以纠正,已来不及了。

李宗仁所言不虚。

陈诚上任后,的确只知揽权,不求制胜韬略。始一上任,他即撤销了东北保安司令部,由行辕全权负责东北的军事与政治,原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调职北平,副司令郑洞国改任没有实权的行辕副主任,辽宁省主席徐箴、五十二军军长梁恺、副军长兼十二师师长刘玉章均遭到撤职。

最荒唐的是,陈诚居然以“纵兵抢粮”论罪,将此前在四平大战中击退林彪的第七兵团中将司令陈明仁撤职查办了。那时候,陈明仁因四平之战刚刚获得青天白日勋章,陈诚此举遭到了国民党东北诸将的讥讽:”陈明仁胸前挂勋章,手中拿撤职令,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一面不判形势地对蒋介石唯命是从,一面不顾大局地铲除异己,如此主持东北战局,陈诚怎能不迎来惨败。

1948年初,为了争取所谓的主动,陈诚调集包括新五军、新六军在内的四十万大军在沈阳西北的辽河、柳河交汇处,向林彪发起进攻,结果惨遭失败。最扎眼的是公主屯一战,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新五军全部被歼,军长陈林达被俘。

新五军全军覆没的消息震撼了南京国民政府,愤怒不已的蒋介石亲自召开会议,追究战败责任。当时,国民党内部的舆论是一致声讨陈诚的败绩,甚至有人提出”杀陈诚以谢国人“。然而,蒋介石却始终袒护陈诚说:”东北失利,与辞修无关,责任在我。“

因为蒋介石的袒护与弹压,此场风波渐渐平息下去后,陈诚虽渡过了难关,却无法再指挥军队,之后他只好遵从命令,将指挥权完全移交给卫立煌

陈诚的儿子陈履安说,离开东北时,父亲的一切职务都被免除了。那是他一生中最受煎熬的时刻,他的十二指肠溃疡又犯了,亟需治疗,但手头又没有任何积蓄。在上海江湾医院做了手术后,他就考虑到哪儿去,他想回青田老家,但是医疗设备比较落后,不方便;在上海,又实在住不起。最后是”老总统“给了一些钱,叫他先到台湾养病。

陈诚到台湾去养病,这是蒋介石一招未点明的大棋,意在为蒋家王朝败亡后留出后路。

危难之时,授危难之将以重任,陈诚理应感恩戴德,在这一点上,蒋介石算是高明的;而陈诚在狼狈之时能获此重任,足可见他的忠诚,蒋介石是极度信任的。

说到蒋介石陈诚的信任,既要讲蒋陈两人之间的历史渊源,也要讲陈诚这个人的做派。

1924年9月,蒋介石治下的黄埔军校刚刚成立不久,陈诚即被学校的教练部副主任邓演达引荐,调到学校担任上尉特别官佐,这是陈诚一生追随蒋介石的开始。

陈诚引起蒋介石的注意与好感,一则故事流传很广。

据说,有一天,陈诚邓演达因事黎明方才回营,由于不能再睡,陈诚便拿着一本《三民主义》到操场上研读,恰巧被巡视路过的蒋介石看到,再一看那本《三民主义》,圈圈点点,画了不少眉批,蒋介石顿时有了一些好感,于是对陈诚说了一句:”诗曰‘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你努力吧。“

那是一个只要有机缘豪杰就能立起来的时代。

三天后,陈诚即接到蒋介石的派令,陈诚出任黄埔军校学生队长。当时的黄埔,人才济济,按照常规,以陈诚的资历和貌不惊人的仪表,是不够资格担任这个职务的。果然,少将总教官何应钦站出来反对了,但蒋介石用人有他的个性,越是有人反对,他越是要任用,于是陈诚的升迁反而更顺利了。

1924年冬天,趁着孙中山冯玉祥之邀离开广州北上之际,广东军阀陈炯明发动叛乱。1925年1月,广州革命政府下令东征,讨伐陈炯明

3月12日,陈炯明所部林虎率两万余兵力,与陈诚所在的只有一千多人的东征军教导一团在棉湖,狭路相逢。

在这场决定东征成败的关键之战中,陈诚在右臂受伤的危情下,冲上炮台,亲自拉火开炮,炮弹直接命中敌指挥所,从而起到了敌众我寡下的力挽狂澜。

陈诚以此军功,获得了蒋介石的赞赏,军中人称”三炮起家“。

1925年9月,陈炯明残部再次发动叛乱。这一次,双方以惠州为中心展开了一场激战。

惠州有天险之称,前临西湖,后枕东江,三面环水,”有宋以来,从未攻下“。此战,又是陈诚,亲率炮兵,三炮轰开惠州城墙,让革命军顺利攻了进去。

惠州之役后,蒋介石提拔陈诚为少校炮兵营长,连升三级,奖励大洋五百块。

1926年,国民革命军举行北伐。一年后,陈诚因功升任少将副师长。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前夜,蒋介石特意召见陈诚,询问意见。面对这一关键抉择,陈诚不顾进步道义,向蒋介石表达了誓死效忠的决心。

在此后的中原混战中,陈诚紧随蒋介石,又是招降,又是策反,又是奋战,为蒋介石问鼎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

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结束后,陈诚被提升为十八军军长,兼任十一师师长。从此,陈诚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嫡系部队,由于”土“字由”十“与”一“组成,”木“字由”十“与”八“组成,正好暗合陈诚的十一师和十八军,从此国民党内部称陈诚这一派势力为”土木系“。

蒋介石用人,有三条不成文的规定:第一出身黄埔;第二籍贯浙江;第三绝对忠诚。

陈诚之所以受到蒋介石的器重与信任,除了占全这三条,还有两点也很重要。一点,陈诚在政治做派上类蒋;二点,陈诚不贪钱,敢直言,没有国民党将领惯有的腐败阿谀之气。

得益于蒋介石的有意栽培,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之后,陈诚在很多场合,俨然已经有了蒋介石副手的架势。

但政治这个东西,终究是残酷的。

陈诚是这样,对蒋介石同样如此。

经历抗战的艰难,内战的惨败,1948年10月6日,陈诚接受蒋介石的建议,从上海租界前往台湾阳明山养病的时候,虽说他知道蒋介石并未抛弃他,但他还是深切地体会到了政治现实的残酷。

陈诚的儿子陈履安后来回忆说,当时的父亲只有一个四星上将的空衔,台湾之旅也只有母亲谭祥、副官冉广银寥寥几人陪伴在旁,机场送行的人不超过十人。尽管母亲出身名门,前往台湾后父亲名义上也是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号人物,但是他们一家在前往台湾时,甚至还带了一个坐下去起不来的破沙发。那破沙发就像一个无形的象征,父亲在台湾也许会受到雪藏,表面上有个位置,实际上坐下去将再也起不来。

然而,到了台湾之后,随着时局的急速恶化,蒋介石对他的急切重用,忽然之间,陈诚发现自己的政治处境并不是那样的糟糕,那个破沙发对他而言似乎是多余的。

1948年12月27日,眼见败局已定,蒋介石密令中央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中央图书馆、北平图书馆及外交部文物共计3348箱,秘密运往台湾。

就在这批文物运后的第三天,即12月29日,陈诚被任命为台湾省主席。在当时,这项任命事出突然,连在任的台湾省主席魏道明,此前也毫无所知。任命事先没有征得陈诚的同意,而且也没有正式文件,只有蒋介石一封寥寥数十字的电报:”决任弟为台省主席,望速准备。“

接到这封电报,出于政治经验的考虑,陈诚马上给蒋介石回了一电,表示推辞之意。

1月3日,蒋介石的复电到了:“为何不速就职,若再延滞,则夜长梦多,全盘计划,完全破败也。”

看到这封电报,陈诚意识到自己临危受命的大好机会落定了。

1949年1月11日,陈诚出任“国民政府台湾省主席”刚刚一周,蒋介石即发来密电,告知治台方略:今后治台方针,一要多方引用台籍资深人士参与政府;二要培植台湾有为青年;三要收抚人心,安定地方;四要处事稳重,不可操之过急,不可多订计划,要脚踏实地,多做事情,少发议论;五要特别注意各种制度的建立,注意治事办法与用人标准,不可专凭热情和个人主观;六要勤求己过,用人自辅。

为了蒋家王朝的退路,蒋介石陈诚可谓推心置腹,倾囊相授了仅存的政治智慧,那么陈诚是什么姿态呢?

励精图治之余,渐渐地也滋生出了政治野心。

收起蒋介石的密电,首先,陈诚强硬宣布了入台管制,凡是逃台官兵,一律先缴枪,再上岸,此举相当的彪悍,等于无形中下了那些逃台“骄兵悍将”的枪,如此,军中再无敢叫板、能叫板的人物;其次,以80万两黄金为准备金,推行币值改革,发行新台币,迅速稳定了台湾经济金融秩序;再次,发布命令,仿照之前湖北的“二五减租”,在台湾公布实施“三七五减租’,以保证农民生活的姿态,赢得了相当的民心;再次,制定经济建设计划,大力发展岛内经济,奠定岛内稳定基础。

蒋介石的侍卫长叶邦宗披露,那时候,蒋介石尚未抵达台湾,陈诚许多桌面上的举措,其中都包含着他个人的政治目的;而在桌面之下,他更是摩拳擦掌,招兵买马,尤其是提拔彭孟缉为警备副司令,全力接应嫡系部将胡琏、戴朴率部抵台。因为这些举措,陈诚再不是昔日那个死忠的副手,胆子也越来越大。

叶邦宗还披露,1949年,美国曾秘密派驻华大使馆参事莫成德,由南京直飞台湾,游说陈诚主政台湾,以弗吉尼亚军校毕业的孙立人为陈诚副手,主管国防军事,美国每年援助台湾两千五百万美元,美国会同菲律宾、澳洲、印度、巴基斯坦共同防御台湾,召开政权转移会议,美国负责空防,通知蒋介石海外政治避难。

面对美国人构建的阴谋机会,陈诚当时没有暴起发难,可能的顾虑有这样几个:第一、孙立人的新军比他精锐,孙更有留美背景,更可能借助美国力量,取而代之;第二、他没有”贼胆“,害怕成为出卖台湾的历史罪人;第三、他的心态相当乐观,自认为拥有民心、实力,蒋介石来台后,让位于他将是迟早的事;第四、也是最为微妙的,蒋介石早前在台置下的后手,让他不敢轻举妄动。

话说,1947年年底,彭孟缉平定二二八事件后,建议蒋介石,台湾应派驻一支警备旅,为此彭孟缉甚至将连团旅长的任命名册都汇整出来了。蒋介石的心腹、军务局局长俞济时接到报告后,随即献策,台湾应视为最后的落脚地,必须亲拟名单,以精锐亲兵屯驻。

蒋介石深以为然。

陈诚来台后,深知这支部队是蒋介石底下的一支铁军,在台站稳脚跟后,他曾动过撤换该部队主要团长的念头。哪知道,被撤换的团长抗命不交,一连多日躲在储藏运台黄金的仓库中,陈诚缉拿不得,一度震怒道:”依我在大陆的脾气,小小的一个上校团长,胆敢抗命,早已处决了。“

蒋介石通过台湾耳目,得知此事后,曾幽幽地说:”通知下去,此时要忍耐,陈诚陈诚······“

发出此等感慨一个星期后,迫于败局压力,蒋介石从奉化溪口、上海、舟山,一路辗转,在海上彷徨了好几天,期间不断致电陈诚,却始终不得回应。

蒋介石而言,这是他一生中不能宣扬的政治心酸时刻。

此后,蒋介石一行向台湾渐渐靠拢,但不敢从基隆上岸,于是乘船南下,但也不敢从高雄港登陆,最后在澎湖住了十天,以观风向。

在澎湖,蒋介石等的本是陈诚,最后等来的却是孙立人。

孙立人说,报告总裁,你到高雄西子湾来住,有我保护你,请放心吧。

这时,蒋介石心中的石头才略微放下,但随后他还是先派人上岸做了调查,得知孙立人的唐守治八十军一切正常,军训班军力堪用,并未特别调动整备后,蒋介石这才最后表态,过几天,到高雄来。

第十一天,蒋介石抵达冈山,在那里住了两天,之后才前往西子湾。

在西子湾,蒋介石告诉警备旅嫡系将领,陈诚举动,一切尽知。再忍耐!再忍耐!

次日,陈诚终于现身,来见蒋介石,但对此前意欲撤换警备旅军官之事,绝口不提,只说因为台湾三七五减租的业务很繁忙,迟到今日才来晋见。

蒋介石什么反应呢?

蒋介石的侍卫长叶邦宗披露说,蒋介石听罢,东拉西扯,态度温和地讲了一大通废话,直到陈诚会错意为止。可以说,自那时起,陈诚就陷入被动,论政治博弈,副手终究只是副手。

此后,为了将陈诚很好地控制住,蒋介石的动作看似舒缓,其实压迫感很强。他先是将台湾警备司令彭孟缉拉拢过来,接着便以明升暗控的方式将陈诚推入文官体系,夺取他手中的兵权,叫他当了行政院院长,而后又把他推上了”副总统“的宝座。

在外界看来,这一时期的陈诚无疑是走上了仕途的巅峰,其实,这是政治台面上的一种错觉,究其实质,他真正体会到的只有如履薄冰,恨不能起。

据说,陈诚在”副总统“任上闲的发慌,曾央求张群秘书长去请示蒋介石,有些不太重要的公事,是不是可以让他过过目。

蒋介石听后,板起面孔回了张群一句:“你回去告诉辞修,等我死了,公事统统给他看。”

这句话很不客气,但同样充满了政治智慧。

受到这句话的刺激,待蒋介石“总统复职、视事两年期满”之时,陈诚终于坐不住了。据说,在此期间,陈诚在南部秘密招兵买马,更有人说陈诚的部下准备蛮干之后演一出黄袍加身。然而,陈诚不知道,此一举动的全部录音带早已让蒋经国搜证齐全,并且摆在了蒋介石面前。

蒋介石官邸的老人说,蒋介石听完录音带,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呵呵”地讲了一句,辞修想象力太丰富了!

在这场博弈中,蒋经国的表现,其政治水准似乎也在陈诚之上。一方面,他狠狠地抓住了要害权力,另一方面又总是在许多场合向陈诚示弱,或者说有意陷陈诚于不义之中。

张学良后来讲起蒋陈之争,曾说:那时候蒋经国私下里对我说过此事,并要求我不说出去。他说,如果有一天“老总统”不在了,他准备去美国,权力都让给陈诚

怎么可能。

蒋经国甚至蒋介石的蓄意低调下,陈诚确实做过一些政治含义很微妙的高调事,例如,1958年六十大寿时,陈诚胡适、蒋梦麟、梅贻琦、王世杰四人结伴南下旅行庆祝。当时,台湾的舆论将他们五人结伴南行一事,比喻成“汉惠帝和商山四皓”。

蒋介石应对此事,挺绝的。

他告诉陈诚,你跟这些人搅合在一起,我很不放心,否则我不会想着连任。

陈诚听了,内心怎能不郁闷。

陈诚的身体本来就不好,郁闷久了,1965年,终于得了不治之症。

对于陈诚的死,张学良的说法一阵见血。他说,陈诚的“副总统”位置其实是个闲差,他一生自奉俭朴,更不可能是酗酒致癌,可想而知,陈诚晚年的心情是多么抑郁。

1965年3月5日,陈诚与世长辞,第二天,蒋介石亲临悼祭,并送上挽联:

光复志气已至最后奋斗关头,那堪吊此国殇,果有数耶?

革命事业尚在共同完成阶段,竟忍夺我元辅,岂有天乎?

两句,两问,古今少见,耐人寻味。

副手难当,想上上不去,想下下不来,陈诚死的不早不晚,风过浪平,算好的······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