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人侧目的便是《尚书》的作者将政治和天命连在一起,上面我们说起了一切政治的借口是天命,是人民,但实际上它只是借口而已。大约政治斗争中最无关紧要的是天命,最无作用的是人民。人民一般是被驱不啻犬羊,只是在关键的时刻“民心”似乎成为重要,但这也是思想者的逻辑,对政治斗争无关重要。孔孟在春秋战国时着重于民心,那些君主却毫不在意,谁都不为民心流一滴汗,因此天命和民在《尚书》中应作为政治借口看,且还是后人加入的。周朝平定内乱之后一些搞政治理论的人关心的政治逻辑和政治家的实力逻辑是两回事。
《史记》记周公“故作大诰,次作微子之命,次归禾,次嘉禾,次康诰、酒诰、梓材”,周公还政成王,又“作召诰、洛诰”,又“以王命”作“多士、无佚”,又“伐淮夷残奄,迁其居薄姑……作多方”。归禾、嘉禾已失。
《大诰》的中心思想是:a天命周革殷命;b由大宝龟证明;c卜筮言东征吉。
《康诰》的中心思想是:a不孝不弟者以刑。
《酒诰》的中心思想是:a弗沉湎于祭物之酒;b首罪教之,后犯杀之。
《梓材》的中心思想是:a天命周;b扩展土地;c周朝万岁万万岁。
《史记》认为是周公遗作的一些诰的内容。如此,周代殷是天命由卜筮证之,天命周扩展土地,切勿沉湎于酒。以刑推广孝弟。
但到了汉朝,事情就起了变化,“帝武丁祭成汤。明日有雉号而呴,武丁惧。祖乙曰,王勿忧,先修故事。”可是祖乙又以雉为祥。雉鸣原为自然界中现象被认为祥戾之兆。《史记·殷本纪》。
《左传》的作者也将动物的异状与天灾联系起来,“鸟鸣于亳社,如曰喜喜。甲午,宋大灾”。《左传·哀公三十七年》。
到了《吕氏春秋》,便言“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人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盛,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士。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盛……”《吕氏春秋·应用篇》。
我们相信,太史公写的周本纪就受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的影响。太史公描写武王在将发未发的伐纣前写:“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鸟,其色赤,其声魄云。”《史记·周本纪》。这种神话肯定不是太史公编的,应是董仲舒辈起的头,“帝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春秋繁露,同类相动》),汉初流行的、甚至有文字根据的正统周朝的历史故事。
《史记》中帝王的祖先,类似的神话可见《殷本纪》中成汤的高祖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吞之,生契。《史记·殷本纪》。又有: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原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故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斯而生子……《史记·周本纪》。后来还有一堆神话。又: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殒卵,女脩吞之,生子大来……《史记·秦始皇本纪》。一直到高祖本纪: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史记·高祖本纪》。孔子被王充认为“素王”《论衡·超奇》。是为了他著《春秋》,之为道统之王;太史公也就写了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但“祷于尼丘得孔子”。《史记·孔子世家》。
我们或许这么看:太史公受到当时政治压力不得不将一些帝王的出生写成神话,因为神话是天命的标记。我们认识到《尚书》中的内容,尤其是“天命”(尚未加入神话)的书写也是政治压力的结果,即便是后人加入的也不会离其政治之模式;后人既然在相同的政治环境中,他们的用语也极其自然地附会《尚书》的精神。
历唐、宋、明、清皆由神话始:
仁公主生高祖于长安,体有三乳。《新唐书·高祖》(《旧唐书》不言三乳)。太祖,宣祖仲子也……生于洛阳夹马营,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宋史·太祖本纪》。皇帝讳朱元璋……父……生四子,太祖其季也。母陈氏方妮,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寝,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明史·太祖本纪》。
中国封建文化的严密和深度必定是非常可观的才能延续了三十个世纪,如果不是因为欧美的崛起,恐怕还要不断地一治一乱那么反复下去,其逻辑中“天命”是一个重要的、启头的因素。它虽然已变成了俗套,但寓有深意,即便是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就够中国人想一辈子,想来想去还是回到老套子中去走不出来。在整个的儒家的系统中,“天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古人排除“天命”疑难有多种方法:或像孔子一般,或寻求对《易经》的了解,或者依佛崇道,逆来顺受。孔子对“天命”的了解中应无佛道,亦无《易经》、更无阴阳五行;他的“天命”主要是人道的历史和既成事实的合成。许多学者都对天命作了注解,我们就不重复了,我们将不从字面、历史中的解释上花费更多的工夫,只是在孔子存在的惶惑上看看“天命”对他的意义。
孔子认定周朝的历史和三皇五帝的历史是一脉相承。后代人虽然接受的是汉儒的封闭式的解释,但从存在(封建)的意义上是不离其宗的。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中,孟子和战国时代所了解的天命在封闭式的封建中毋宁是一个例外。可见战国时代王道,甚至霸道思想,即封建极权的进一步消融而发生的思想解放,而孔子的春秋时代只有相当的,还不完全的礼崩乐坏,但已势如狂澜,一发不可收拾;再重复周朝立的礼乐是不合时宜的,不可能的。
这一狂澜其实也有它貌似永恒的一面。它和它的范围中各种存在是在演变,但极慢,简直如不演变一般,至少活在其中的人是很少能感觉到的。人甚至不能改变自己,连自己也像是铁铸铜浇般的永恒。如我们不能选择出生于何时、何地、何家,我们的一切包括身体发肤都是被决定的,更何况是社会、人类?孔子生于贫穷,不生于富贵,虽然富贵是他所欲的;孔子也不生于豪门,虽然权力也是他所欲的。富贵加权力可以做许多事,就不必奔走于齐、卫之间,忠言逆耳地与一些无聊的君王打交道。孔子只是孔子,没有什么可以施展身手的条件。在他周游说道时,偏又时不我与,结果只能退而著书授徒。“退”而不“进”,它是被既成事实所左右的,不是人的努力、意志、道能改变的。天若有道,天若鉴吾心,又何至如此!但天意不可蠡测,此非天命乎?
相信宿命的人总蒙上一层迷信的色彩,许多时候被人认为意志不够坚定,不够努力,或随波逐流,但从一般人的有限的被规定的生命道路、从孔子的不遇上看来,我们可以不相信宿命,但“天命”不可不信吧!只有极少数的人能脱颖而出,摆脱“天命”,造成一定的时势,但如没有一定的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就不见得能逃脱“天命”,“天命”此处和宿命有极相同的地方。
在“天命”下生存,在“既成事实”下生存,就等于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不是人们能自由选择的。
从另一方面来看,人还是有一定选择的。比如,一个人可以选择不谀媚权贵,不接受贿赂,不出卖朋友,等等;它的范围比较小,但会给人带来一定的存在后果,这么做生命多半不会“成功”。虽然因此自己的心理空间扩大,生存的空间却缩小,而在可能的戏剧化的情况中,不仅生存的空间缩小,即使心理的空间也会缩小,进而被逼至精神分裂。无论如何,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心理空间都是预定的,走不出它们的范围,这么了解孔子的“天命”应该是可以的。
既成的事实当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汤王革命、武王革命都是历史的事实。但对孔子来说上下一千年,这种剧变也只是两次,是不可以为训的。那两次革命也是天命啊!一个既成的事实是不可能那么随意变动的,特别是那两次的变动是天命,即人道的历史中的极大贡献的事实。两次革命首先要的是武力,敌人的腐败的反天命,和天命的一定时候的来到。《史记》就记载武王会八百诸侯时,大家都说纣可伐矣,而武王反对说是“女不知天命”:就是说还不是时候,我还没有充分的准备,敌人还未彻底地腐烂,敌人的军队尚不可征服。等到一旦征服了殷朝,周公还是花了三年平定内外之乱,后来进行大封建,建立了礼乐,这才把天命稳定了下来,它是不能也不应改变的。人们能想象一个像周朝的政权的建立式的大杀伤、大迁移的代价么?它们的“文”怎么办,用什么来代替?没有任何新的“文”可以代替它。因此,唯一的办法是复周文,即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它也是天命。
既成事实不仅是既成事实,它带来了文。虽然在孔子本人的经验中,春秋时代已去文甚远——孔子只能退而求其次,把他的政治理想压低,他不是要恢复周公时代的、成康时代的西周,至少能回到东周式的礼乐中去,“假我数年,其为东周乎”。孔子生活在西周的余辉中,经验到它的“文”,觉得保护、提高至少像东周那么略逊一筹的“文”是必要的,它就是天命!这种心情不是他一个人的。在中国的历史中,特别是儒家就有这种在既成事实、别无选择情况下的接受天命。王阳明、曾国藩、左宗棠等都经过了这种方式的思考和生活,虽然他们肯定有着私人的“君臣父子”洗脑式的教育,但是归根到底他们之选择忠君,替朝廷卖力,镇压反叛是因为天命的“文”。曾国藩绝对可以在握兵权、战胜太平天国后,甚至在此前推翻清朝,但他没有那样做,也许他的考虑之一是如此更会加深中国的灾难,自己及手下不能取代清朝,而人民更会遭殃:各地起兵,不服调度,许多西方国家虎视眈眈,乘机消灭中国,“文”将何在?西太后除了自私之外,在许多方面还不失是一个精明的女主,而清朝至西太后的历代帝王尚不失为明君,清朝的气数尚未尽,太平天国既不可取,更无其他,因此天命并未改变,“文”一丝尚存。左宗棠更是看到太平天国之不可取而反身效忠清朝,保住大西北使俄罗斯甚至后来的英国不敢觊觎。曾左二人是中国之“文”的功臣或是罪臣尚有待后人研究,但他们两人在“文”上是和孔子一脉相承的。
其实孔子的“既成事实”和“文”的问题也是一切人的问题,包括今天的西方国家。西方国家如法国在1968年5月爆发学生运动的一个多月后,风云一时的戴高乐就萌辞职之念,那时左派学生绝无法提出他“文”代之,也无一左派政党可取而代之;新的选举将学生运动在戴高乐派大胜中终结。美国越战时代的学生运动收到了反战的效果,仅此而已。俄罗斯革命、中国革命和许多其他国家的革命最后的考验还是要看新的天命是否提高了“文”,否则将为国人所弃。
孔子不愿看也不愿想周“文”之外还会有什么他文,从春秋战国各国君主的风度和政策看来,孔子也许是有道理的,即当时的社会、政治无法提出一统性的理想来。孔子认定周“文”是终极点,上承三皇五帝,下开中国未来之“文”,中国为“文”是跑不掉的。他的主张盛行了二十个世纪,不可谓不长矣,综观埃及、希腊等古老文化的消失,不能不说,即便在斯“文”扫地的时候,孔子的“文”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中国人也不断地需要再讨论孔子,提出他所宣扬的周“文”,那么,周“文”不仅是春秋中的理想了!周“文”、孔“文”并未在现代二十一世纪全然敛迹,唯一的结论是“文”中尚有价值。孔子是有慧眼的,也是有绝大错误的,因为既成事实应随其演变,使之成为“文”而不是因对它失望退而谋己之私,或全盘否定。我们还要提出极重要的一点:孔子追求的周文只是在周朝划时代的革命后的创新,其中心的创新力量还是中国先民在两千年甚至于更长时间的文的遗传。周公并没有发明“文”;他和孔子一样也是一个综合者,根据他的封建制度的综合者。中国的文被其综合并不说明其尽在于此;它也能在民主、社会主义的政治中得到综合的。
天命中的“文”是主要内容之一。
鱼朝恩(722-770年),泸州泸川(今四川泸县)人。唐朝时期宦官大臣。天宝末年,净身入宫,供职小黄门。安史之乱发生后,护送唐玄宗出逃,侍奉唐肃宗李亨,颇得信用,历任三宫检责使、左监门卫将军,主管内侍省,统率神策军。永泰年间,封为郑国公,权倾朝野。大历五年,唐代宗联合宰相元载,坐罪赐死。鱼朝恩出现,...
徐盛(生卒年不详),字文向,琅邪莒县(今山东莒县)人,三国时吴国名将。早年徐盛抗击黄祖,因功升为中郎将。在濡须浴血奋战。刘备伐吴时,徐盛跟随陆逊攻下蜀军多处屯营;曹休伐吴时,徐盛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少抗多,成功防御。因前后战功,徐盛先后升任建武将军、安东将军,任庐江太守。后来,曹丕大举攻吴,吴国依徐...
公元前236年,正式继位,品行不端。屡遭秦国攻打,接连丢失宜安、平阳、武城、狼孟、番吾等郡。公元前229年,秦国大兵压境,命令将领李牧、司马尚率军抵御。听信宠臣郭开谗言,杀害李牧,罢免司马尚,令宗室赵葱、颜聚代替,导致赵军大败,国破家亡。受俘进入秦国,发配到房陵深山中,谥号幽缪。人物生平继承王位赵王...
家人卦六二。无攸遂,在中馈。贞吉。《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巽也。意思就是:家人卦六二。不可随心所欲。要主持家庭中的饮食。正固吉祥。《象》说:六二的吉祥,是柔顺且随顺的原因。“遂”是如愿以偿的意思。“中馈”指的是家中饮食方面的事。这里为什么会提到主持家庭的饮食呢?下卦,又称内卦,六二在下卦中位,就是在...
第一个是中学生素材必备人物——司马迁。“赢得生前身后名”,对于古代的士大夫而言,史书上的美名有时候比身家性命、尊严都要重要,所以古代沽名钓誉的人也不少。司马迁之所以成为中学生写作文最爱举的例子,无非是因为他先遭受宫刑,后写出了《史记》。《史记》在古代被一部分人视为对汉武帝的“谤书”,例如三国时期的司...
丁奉(?-271年),字承渊。庐江郡安丰县(今安徽霍邱,一说河南固始)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丁奉年少时以骁勇为小将,经常奋勇杀敌,屡立功勋,此后又于太元二年(252年)的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大破进犯的魏军。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丁奉计除权臣孙綝,官拜大将军、徐州牧。后又扶立乌程侯孙皓为帝,升为右大...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说起太监这个职业总是有所偏见。毕竟这些身体残缺的人,大多数精神上或者心理上也是有些扭曲,他们往往会做出一些让人不解的极端行为,其实从某个方面来说这也很正常。不过,毕竟这个特殊群体也是社会的一员,理应得到报酬。为皇上的亲戚们辛苦了整整一年,到了年末多领些福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戴胄(?-633年),字玄胤,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唐朝宰相。戴胄早年在隋朝为官,曾效力于王世充,归唐后为秦王府士曹参军。唐太宗继位后,戴胄被擢升为大理少卿。他生性忠直,数次犯言直谏,后改任尚书左丞。629年(贞观三年),戴胄代理吏部尚书,主持选官,次年又以民部尚书之职参预朝政,成为宰相。633...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自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开始相互战争。齐国和鲁国相邻,都处在山东境内,经常发生一些小冲突。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躲过鲁国的截杀,率先回到齐国即位,是为齐桓公。鲁庄公不甘心,趁着齐桓公刚刚上位立足未稳,发兵攻打齐国,这便是乾时之战。战争以鲁军战败而告终,愿赌服输,鲁国只得承认...
北方兵革时兴,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国家又对佛教执行严格的限制政策;南方则各国相安,社会比较安定,帝王都热心护教,因此两方的佛教,一则勉强维持,一则续有发展,其情况各不相同。简介北方从后梁到后汉,各代对于佛教多因袭唐代的旧规,也例行诞节诣寺行香、斋僧、僧道对论、赐紫衣师号、度僧等事,但对僧尼的管理则...
公元前302年,正式即位,即位之后,掀起秦齐争霸的斗争。发动垂沙之战,大败楚国。函谷关之战,大败秦国。吞并富有的宋国,自称东帝。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并周室,自称天子。公元前284年,乐毅带领五国联军攻破齐国七十二城,齐湣王出逃莒城,被楚国将领淖齿所杀。人物生平继位初期公元前301年,齐湣王刚即...
三国其实就是三个主要的割据势力,之所以成为国,不光是各自称帝,而且在军事外交方面都是按照大国的方式办事,比如蜀汉最弱但也能制约西南少数民族,孙吴也对海盗及南方蛮族进行打压,曹魏最强,直接打的北方游牧民族没脾气,匈奴都俯首称臣。所以三国名副其实,虽然最后江山落到了司马家,但继承了曹魏强大实力的西晋王朝...
古代流放的罪犯,都是发配到边疆,来往几千里不说还有各种危险,可是衙役们为何抢着押送犯人,这其中有什么猫腻?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起源很早,并且沿用历史悠久,从尧舜时期流放之刑出现,一直到清末才被废除。流放之刑远古以来出现的比较少,到秦汉时代才逐渐形成体...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屋内的人正在休息,屋外一位杀手轻轻用手指戳破了窗户,点燃迷烟,塞了进去,屋内的人便被迷晕了。当你看到这时,一定很奇怪为什么古代的窗户是纸糊的,纸糊的窗户又怎么能遮风挡雨呢?请不要低估了古人的智慧哦。最开始人们是用兽皮遮挡窗户的,在冬天里可以保暖,夏天却十分闷热。到...
殷峤(6世纪-622年),字开山,雍州鄠县(今陕西户县)人,祖籍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唐朝开国功臣、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秘书丞殷僧首之子。出身陈郡殷氏,少有学行,工于尺牍。初仕隋朝,起家太谷县长,政绩卓著。太原起兵后,补任大将军掾,从平西河。迁为渭北道元帅(李世民)长史,联合刘弘基屯兵...
周亚夫(公元前199年-前143年),沛郡沛县(今江苏丰县)人,西汉时期名将,官至丞相。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历仕汉文帝、汉景帝两朝,以善于治军领兵,直言持证著称。军事才华卓越,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拯救了汉室江山。后被冤下狱,闭食自尽。人物生平继承爵位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
周昌(?-公元前192年),沛郡人,西汉初期大臣。秦时为泗水卒史。秦末农民战争中,随刘邦入关破秦,任御史大夫,封汾阴侯。耿直敢言。刘邦欲废太子,他直言谏止。后为赵王刘如意相,刘如意为吕后所杀,周昌自觉辜负刘邦,郁闷不乐,三年后去世,谥号悼。人物生平追随刘邦周昌是沛人,他和堂兄周苛都在秦时担任泗水卒史...
盔甲是古代行军打仗必不可缺的一样东西,同刀、剑一样,是士兵们的武器。古代的盔甲同我们现在的枪支弹药一样,都是属于国家管控的物品。古代政府不允许平常百姓家拥有盔甲,盔甲是作为国家、政府专用的,属于部队专用物品。如果普通百姓私下制作盔甲,就同走私盐铁一样,是要被致死罪的,严重的话,家人甚至还会被牵连。可...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楚灵王出生于上郢(今湖北宜城东南)。楚郏敖四年(庚申,公元前541年),楚郏敖生病卧床,于是,芈熊虔借口入宫探病之时,用束冠的长缨将楚郏敖勒死。于公元前540年自立为楚国国君,更名为虔。立都于上郢。他即位时,是楚国与晋国平分霸权的时候。埋下祸根楚灵王三年(公元前537年),大会诸侯,...
在世人的眼中,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是国家之中最幸福的人之一,他们甚至可以为所欲为。但是实际上,皇帝的生活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幸福,倘若他们想要当一个名垂千古的明君的话,便需要昼夜不分的工作,倘若他们想要享受生活的话,便必须承担可能带来的后果,或许是早逝,亦或许是王朝的覆灭。不过,在古代的...
关于历史的纷争非常之多,这正是因为历史没有确切的答案,而对于历史的记载却是出入良多,正如史料记载中对于皇帝的评价,在明清两朝时期就出现了很多皇帝嬗变的案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数明英宗了,在明朝的官方正史中所记载的明英宗可以说是一个至善至美的英明君主,可是到了明清交替之际,关于明英宗的官方正史记载出现...
古代皇帝解除武将的方法很多,有和平的有血腥的。在历史上比较好的就是宋代解除将领的办法,和平的,并且这些将领基本都得到了良好的待遇。有句成语叫做“杯酒释兵权”,说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下属将领也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最终成功让带兵的将领交出兵权。下面我将从几个方...
韩侂胄(hántuōzhòu)(1152年11月6日-1207年11月24日),字节夫,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南宋权相。魏郡王韩琦曾孙,宝宁军承宣使韩诚之子,宪圣皇后吴氏之甥,恭淑皇后韩氏叔祖,宋神宗第三女唐国长公主之孙。韩侂胄以恩荫入仕,淳熙末年以汝州防御使知閤门事。绍熙五年(1194年),与...
首先中国是个大陆型的国家,虽然也有靠海或者江河湖泊的地方,但是那些地方占地面积并不大,所以中国根本还是个农业型的国家,渔业资源也并不丰富,古代的造船技术和现在相比也是差距巨大,只能造一些体积小的船只,那种可以远洋航行的船只制造难度大非常消耗资源,所以造的不多,人们也无法像现在一样进行远洋捕鱼作业。所...
宋共公十三年(公元前576年),宋共公去世。华元做右师,鱼石做左师。司马唐山杀死太子肥,又打算杀死华元,华元要逃亡到晋国,鱼石阻止了他,到了黄河又折回来,杀死了唐山。于是,立宋共公的小儿子成为宋国国君,是为宋平公。宋平公三十年(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再次发起弭兵之会,在宋都举行十四国之弭兵会...
公元前813年,卫釐侯去世,太子余继位,是为卫共伯。和受到其父卫釐侯宠爱,卫釐侯赐给他许多财物。和用这些财物收买武士,在卫釐侯的墓地前攻袭卫共伯,卫共伯躲进墓道里自杀而死。卫国人拥立和继位,是为卫武公。卫武公在位时期,施行康叔政令,使百姓和睦安定。后因勤王有功,升为公爵。公元前758年,卫武公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