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王朝,一直以来是古代历朝历代所津津乐道的王朝。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有哪些名人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周朝的十大名人详细介绍。
西周世祖武王(约前1087年—前1043年),西周的建立者,华夏杰出领袖,汉族,姬姓,名发,谥号武王庙号世祖,西周时代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斌王。是周文王的次子。约前1056年文王死,他继承王位。姬发继承其父遗志,推翻商朝统治,成为西周王朝的开国之君。姬发继任后,继续积极准备灭商,任命姜尚为军师,负责军事;南宫括为元帅,武吉为将军;任命其弟周公旦为辅佐,负责政务;任命召公、毕公等人为助手。姬发抓住时机,观兵孟津,大会一千诸侯。两年后时机成熟,姬发亲率大军伐商。牧野大战之后,商军全线溃退,纣王逃回殷都自焚于鹿台。后姬发建都镐京,改国号为大周,在位13年崩,谥号“武王”。武王之父姬昌虽未开创周朝,但武王追尊为王、加谥日文,称周文王。谥号含有褒贬之意,最高的褒扬就是文、武,还有成、桓、昭、穆、景、明等也是褒字: 厉、幽、畅都是贬字,冲、殇、愍、哀、悼等谥表示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贬意。
太王感到文王将来必定昌盛,故为其取名“昌”。周文王姬昌见儿子出生,长大后必发兵诛暴,所以给儿子起名“发”,即周武王。中国周代第二代王。周文王之孙,周武王之子。姬姓,名诵。成王年幼即位,不能执掌政事。武王姬发,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姬昌和太姒的次子。他的结发妻子叫邑姜,是当时的国相姜子牙的女儿。他的哥哥伯邑考被残暴的纣王杀害了,所以兄终弟及,他继承了王位。据说周文王在临终前曾把儿子姫发叫到身边,作过最后一次谈话,淳谆告減他要敬慎自省,以民生为念,牢记周族所以兴旺之由,好好地和姜尚等辅臣相处,共图灭商复仇大计。文王去世后,姬发即位。他根据文王的遗命,以太公望姜尚为师,让他的弟弟周公且辅政。对内重贤用能,因才录用。弟弟康叔为司寇(主管刑狱),冉季为司空(主管建筑工程、车船器械制造等),其他如召公、毕公等贤良都各当其位。对外继续尽力争取各国,联合反殷力量,孤立敌人,壮大自己。又在沣水东营建新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南、沣水东岸。称为宗周,又称西都),积极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作灭商的准备。即位后,武王继续任命姜子牙为军师,得力助手有兄弟周公、召公、毕公等人。他们进一步整顿内政、增强兵力。一时人才济济,声誉日隆。
武王伐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商衰周兴的转折点。是指大约是公元前1057年,以西周部落为主的联军起兵反商王帝辛(纣),最终导致商王朝灭亡的一场战争。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为帝乙少子,以母为正后,辛为嗣。"纣王"并不是正式的帝号,是后人谥,意思是"残又损善"。一说到周文王周武王商纣王,我们绝大部分人脑子里想到的,一定是封神榜的故事。想到那个被狐狸夺舍的妖媚的苏妲己,想到那个道骨仙风的姜子牙,还有俊朗帅气风度翩翩的杨戬,贼眉鼠眼畏畏缩缩的申公豹,以及种种令人心驰神往的神话故事。虽然大家都知道那只是神话故事,但是人们心目中的武王伐纣基本上就是取掉了神话部分的一个神话故事而已。绝大部分人心中的武王伐纣的故事,就是因为商纣王宠爱苏妲己,荒废朝政,胡作非为,所以大家都背叛了他,拥护来自西边的周文王周武王,然后周王在大家的拥护下,挥师伐纣,商王国的奴隶军队纷纷倒戈,于是周王国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商王国。公元前1047年周武王在牧野举行各诸侯的会盟,并决定讨伐暴君。当时这场战争的地点是牧野,牧野是河南省新乡的另一个称呼,是古代历史中的一个地名,从商朝都城殷都由内而外,分别为城、郭、郊、牧、野。牧野这个地方还是商朝大臣比干、以及周朝大臣姜尚的出生地,如今这里有很多古代遗址的存在,其中最为著名的遗址有姜太公祠、比干庙、姜太公故里。古代历史上对武王伐纣胜利的原因有很多说法,有说是因为周武王讨伐商朝时有精密的讨伐策略,有说归功于以周部落为主的强大联盟军,也有说武王伐纣胜利的原因,是因为武王伐纣时得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但究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商朝的统治残暴,民心涣散;商朝的将士无心恋战。
公元前1046年1月末,周武王亲自率三百乘战车,虎贲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于2月21日,周抵达孟津,与庸、卢、 微、髳等部族会合,联军总数达4.5万余人,相当于现在的六个师。联军冒雨北上,至百泉折而东行。进攻战略是:趁商朝主力军在东南之时,精锐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深入商朝的次都朝歌,击溃朝歌守军,一举攻陷商都,占领商朝的政治中心,进而瓦解商政权,让残余的商人和附属国群龙无首,然后各个击破。
武王伐纣,坐了船渡过黄河。兵车刚用船搬运过河,太公马上命人把船在河里全部毁坏。说:"这回出兵,是太子去为他父亲报仇,大家只有去和敌人拼死奋战,不可存侥幸生还之心!"所过的渡口和桥梁,也都叫人全部烧掉。在孟津地方过渡,忽然,大波之神阳侯掀起了一个个巨大浪涛,迎着船头打来,狂暴的风刮得天昏地暗,连人和马都看不见了。这时,武王坐在船头,左手拿了一把黄金色的大板斧,右手拿了一只悬挂白色旄(máo)牛尾巴的指挥竿,瞪大眼睛,把指挥竿向前指着说道:“我既然担当了天下的重任,谁敢来违逆我的意志!”武王说完这话,顷刻间,风也停了,大波也止息了,于是军队安然渡过孟津。
传说伐纣途中在陕西遇到了一种怪兽。为了鼓舞士气,武王杀了怪兽,分肉给士兵吃。但是人多肉少,最后只好煮汤分着喝,众人喝了都赞不绝口。这也是今天臊子面的雏形。武王听到了这些消息,又得知商纣的精锐部队连年在南方与淮夷作战,内部空虚,百姓怨愤,他就与姜尚商议讨伐大计,决定借此机会大举伐纳。于是,他派人通知诸侯:“商纣有重大罪恶,不能不讨伐他了。”并再次带着周文王的木头牌位,率领了兵车三百辆、虎责(冲锋兵)三千人、土卒四万五千人,东进伐约。行军中前歌后舞,士气旺盛。全军再次到了孟津,诸侯们和南方庸、蜀、羌、微、庐、彭濮等许多部落也都率兵来会,并共同立下盟誓,保证支持周武王,合力伐约。武王就写了《太誓》、《泰哲》作为共同伐的誓师词,而后率领大军从孟津渡过黄河,直奔商都朝歌。
周武王十一年正月甲子日清晨,伐纣大军来到了离朝歌七十里的牧野(今河南汲县西南),武王举行誓师仪式。他左手执着象征军队指挥权的黄钱,右手握着用以发号施令的嫠尾杖,在姜尚和周公旦的左右护卫下,登上土坛,向全体将土发表了被后人称为《牧誓》的著名誓词,指责商纣王听信妇(妲己)言,不祭祀祖宗,不信任亲族,召集四方逃犯,虐待百姓,使奸邪横行。表示他决定代天施行惩罚。接着宣布了作战纪律,勉励全体将士要像虎那样威武,如熊一般雄壮地去奋勇杀敌,义无反顾。周武王的战前动员会,极大地鼓舞了早已高涨起来的周军士气,也更加激发了大家同仇敌忾的心理。随后各国兵车总计有四千辆。在牧野摆开了进攻朝歌的阵势。商纣王听说周武王率军打来,因一时来不及週回征讨东夷的大军,只得临时把奴隶和夷方战俘武装起来,和留守商都的卫队混编在一起,凑成了一支十七万人的部队,由自己亲自统率,开赴牧野迎战。战斗一开始,武王便让师尚父亲自率领虎责勇士冲向商纣军阵前挑战。武王如雄鹰奋击长空,大有一口将商纣吞下去的气势,接着大军就以“虎贲三千人,戎车三百辆”为先导,如疾风暴雨般掩杀过去。商封军人数虽大大超过武王率领的联军,但这支主要由奴隶和战俘组成的军队,平日就恨透了虐待他们的奴隶主贵族,不但不愿为商纣卖命,反而希望周武王能胜利,使商纣早日垮台。所以两军一接触,纣军就纷纷在阵前起义,欢迎周军对自己的拯救,并且帮助周军一起作战。商纣军很快土崩瓦解了。商纣王见大势已去,只得匆匆逃回朝歌。随之,讨伐大军追到城下,商封王见穷途末路,知道大势已去。
武王伐纣的结果使商王帝辛恐慌逃跑,退入城中登上鹿台,把他的宝玉都穿戴在身上,自焚而死。姬发用黄钺砍下帝辛的人头,挂在大白旗上。用黑钺砍下商王宠妾的头,挂在小白旗上。武王胜利之后将所有诸侯重新分封。将牢中所有被商王关押的无罪之人全都释放。命闳夭为比干之墓培土为冢。命宗祝祭享于军中。然后撤兵回到西方。姬发巡狩,记录其政事,作《武成》篇。封诸侯,分赐殷的宗庙祭器,作《分殷之器物》篇。姬发追怀古代的圣王,因而嘉封神农的后代于焦,黄帝的后代于祝,帝尧的后代于蓟,帝舜的后代于陈,大禹的后代于杞。周武王就在朝歌举行隆重的告天典礼,宣布今后将由周代商,由此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朝代。
武王己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釆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釆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遂饿死於首阳山。”(《史记·伯夷叔齐列传》)
“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羑里,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论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庒子·盗跖》)
“汤放其主,武王杀纣。自是以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庄子》)
“凡人之攻伐也,非为利则固为名也。名实不得,国虽强大则无为攻矣。”(《吕氏春秋·召数》)
“舜偪尧,禹偪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察四王之情,贪得之意也;度其行,暴乱之兵也。”(《韩非子">韩非子·说疑》)
“汤武人臣而弑其主,刑其尸,而天下誉之。此天下所以至今不治者也。”(《韩非子">韩非子·忠孝》)
“殷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天下之所同闻也。为人臣而放其君,为人下而弑其上,天下之至逆也。”(《新书·立后》)
“周公诛管叔蔡叔以平国弭乱,可谓忠臣也,而未可谓弟也。汤放桀,武王诛纣,以为天下去残除贼,可谓惠君,而未可谓忠臣矣。”(《淮南子·泰族训》)
武王伐纣
周幽王姬宫湦(?―前771年),姬姓,名宫湦(音shēng,一作宫生),周宣王姬静之子,母姜后,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前781年―前771年在位。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姬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前771年,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镐京,杀死姬宫湦,西周灭亡。姬宫湦死后,谥号幽王,诸侯共同拥立其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
古代帝王封号的意思,比如周幽王?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谥号(读音:shì hào),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如“武”帝,“哀”公等。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恨。厉、幽、畅都是贬字'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具体到周幽王,幽:壅遏不通曰幽;动静乱常曰幽;早孤有位曰幽;早孤陨位曰幽;早孤销位曰幽;违礼乱常曰幽;暴民残义曰幽;淫德灭国曰幽。幽不是个好谥号。蚤孤有位曰幽;(刚刚接班就死了的)壅遏不通曰幽; (一意孤行,不听别人意见,很难沟通的。)动祭乱常曰幽;(祭祀典礼不按礼仪的)周幽王应该取2-3个的意思。
周朝的八百年江山是中国历代最漫长的,可惜传到周幽王气数就式微了。古代的时候战乱,有许多的大小战争,人们为了防御于是就建造了长城,再加上当时的科技不发达,并且信息传递很慢,于是就出现在烽火台这个东西。周幽王时,为了让各地诸侯来保卫他,专门修建了许多烽火台,如果在第一座烽火台上点起烟火,第二座上的人就能看到,然后立即也点燃烽火,以此类推。这样一座座地传下去,能传得很远。每当外敌入侵、情况紧急时,周幽王便下令点燃烽火。各地诸侯一见烽火,马上出兵来保卫他。这是那时的有效方法。 周宣王死了以后,儿子姬宫涅(音niè)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乐,打发人到处找美女。有个大臣名褒珦(音bāoxiàng)劝谏幽王,周幽王不但不听,反把褒珦下了监狱。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在乡下买了一个挺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幽王,替褒珦赎罪。这个姑娘算是褒家人,叫褒姒(音sì)。
幽王得了褒姒,高兴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释放了。他十分宠爱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心情闷闷不乐,没有开过一次笑脸。幽王想尽办法叫她笑,她怎么也笑不出来。
幽王问曰:“卿何故不笑?
褒妃答曰:“妾生平不笑。”
幽王曰:“朕必欲卿一开笑口。”遂出令:“不拘宫内宫外,有能致褒后一笑者,赏赐千金。”
虢石父献计曰:“先王昔年因西戎强盛,恐彼入寇,乃于俪山之下,置烟墩二十余所,又置大鼓数十架,但有贼寇,放起狼烟,直冲霄汉,附近诸侯,发兵相救,又呜起大鼓,催趱前来。今数年以来,天下太平,烽火皆熄。吾主若要王后启齿,必须同后游玩俪山,夜举烽烟,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矣。”
幽王曰:“此计甚善!”乃同褒后并驾往骊山游玩,至晚设宴俪宫,传令举烽。
时郑伯友正在朝中,以司徒为前导,闻命大惊,急趋至驱宫奏曰:“烟墩者,先王所设以备缓急,所以取信于诸侯。今无故举烽,是戏诸侯也。异日倘有不虞,即使举烽,诸侯必不信矣。将何物征兵以救急哉?”
幽玉怒曰:“今天下太平,何事征兵!朕今与王后出游俪官,无可消遣,聊与诸侯为戏。他日有事,与卿无与!”遂不听郑伯之谏。
大举烽火,复擂起大鼓。鼓声如雷,火炮烛天。畿内诸侯,疑镐京有变,一个个即时领兵点将,连夜赶至俪山,但闻楼阁管箭之音。幽王与褒妃饮酒作乐,使人谢诸侯曰:“幸无外寇,不劳跋涉。”诸侯面面相觑,卷旗而回。褒妃在楼上,凭栏望见诸侯忙去忙回,并无一事,不觉抚掌大笑。幽王曰:“爱卿一笑,百媚俱生,此虢石父之力也!”遂以千金赏之。至今俗语相传“千金买笑”,盖本于此。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因为镐京在西边,洛邑在东边,所以历史上把周朝在镐京做国都的时期,称为西周;迁都洛邑以后,称为东周。
幽王贪淫无道,为博宠姬褒姒一笑,竟“烽火戏诸侯”,从而亡国被杀。这就是“一笑倾国”的由来。《史记》之中: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
烽火戏诸侯(网络图)
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20年),姬姓,名宜臼(一作宜咎),周幽王姬宫湦之子,母王后申后(申国国君申侯之女),东周第一任君主,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20年在位。西周末年,周幽王无道,于后宫得褒姒以后,生子伯服。不久,竟废申后及姬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于是姬宜臼逃奔申国,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进攻周幽王,周幽王与郑桓公均被犬戎所杀。随后,申、鲁、许等诸侯国拥立姬宜臼继位。姬宜臼为避犬戎之难,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周平王在内外交困中度过五十年,于公元前720年去世。
“平王东迁”始未?周幽王被犬戎所杀后,卫、晋、秦、郑、申、鲁、许等国诸侯把幽王的长子宜臼从申国请回镐京,拥立他为周王朝的天子,即周平王。当年周幽王在位的时候,曾经将笼子里的猛虎放出,打算让猛虎将宜臼咬死。宜臼很有胆量,猛虎向他扑来时,他非但不惊慌逃避,反而迎上前去大吼一声,吓得老虎吃了一惊,后退几步,伏在地上观察动静,宜臼便从容离去。宜臼知道这是父王存心害他,就与母亲申后逃出都城,投奔外祖父申侯。平王成为天子虽然名正言顺,但是与此同时,虢公翰也拥立了余臣为天子。于是周王朝出现了两个天子并存的局面,支持周平王的诸侯国相对多一点。镐京已经难以修复,周平王就听取诸侯们的意见,把都城从镐京迁到东边的洛邑。公元前770年,在诸侯们的护卫下,平王带领王室成员,浩浩荡荡地开始了迁徙之路,这就是历史上的“平王东迁”,周王朝从此被称为东周。周平王东迁后,立足中原,思谋天下,知道东周王室的气象已大大不如以前了。他登上洛阳城北的邙山知道这山是秦岭的余脉,是崤山的支脉,取别名叫做平逢山、太平山、郏山。而这些名字都很平淡,没有峻拔之意。
“春秋之始”的来历?史书记载,申侯、鲁侯、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也就是说,申国、鲁国、许国共同扶立平王为周朝新任天子,平王正是太子宜臼。在申国扶立周平王同时,西虢国立了周朝另一位王子余臣为天子(注意西虢国这一点),史称周携王,周平王与周携王并立的事情在史上称为二王并立。周平王特别懂得这个道理,他将黄河西岸的地方给了晋,换来晋国的支持。最后,他的竞争者携王被晋所灭。“携”这个谥号的意思就是怠政外交。不会搞外交工作,等待他的只有失败。周平王将家搬到了洛邑,史学界也习惯将这一年定为春秋之始。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夷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因此得吕氏。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他八十出山,九十出征,百岁建国;三朝元老、两代帝师、一方诸侯。他就是古代最早横空出世的军事家,被后世尊为“兵家鼻祖”因伯夷当年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地,因而姜太公也被称为吕尚、吕望、吕子牙、吕太公等。史书称他是“东夷之士”、“东海上人”,生于商朝康丁年间,卒于周康王六年,活了100多岁。
1、姜子牙名字的来历?姜子牙。古人姓与氏分得很清楚。简单来说,姓是大的血源,氏是小的家门。不同的氏,出自同一个姓。他姓姜,字子牙,所以叫姜子牙。姜子牙叫姜华,有一天姜华去拜祭祖墓时突然,她的右脚踏入一个山地中的陷坑,陷坑中立刻传上一股炽热的暖流,沿脚心直达到腰部,姜华根本不能动弹,好一会,她才如梦初醒的回过神来,她心中奇怪,连忙转头向右脚所踏的陷坑一看,不由一阵惊惶,几乎失声叫了起来。原来细看之下,这陷坑长近三尺,前面有五个一排的小坑,中间稍微隆起,后面是一个圆形的更深的陷坑,合起来看,便恰如一个活灵活现的脚印。这一判断不当紧,姜华不由地失声叫了起来。假如这真是一个脚印的话,那么这个脚印的主人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了,因为姜华的脚仅占这个巨形脚印的十分之一。惊愕之下她连这个脚印是新是旧也没注意,匆匆忙忙在爹娘坟前祭拜几下,叩了个头便回家了。原来姜华误踏脚印而孕。伏羲与你有通灵之缘,却无面晤之分。这个孩子,也就是八卦之子。此子日后之成就,必成为万世之师表,姑娘亦可因此名留千古。此婴降世,一定要小心抚养,可从姜姓。七个月后,姜华忽感肚腹一阵涨痛,她眼前一黑,便昏了过去。突然半空中一个八面圆盘状的光环灼灼大放光华,耀眼夺目,又听到一阵婴儿咯咯的笑声,把她从昏迷中惊醒了。姜华连忙睁眼一瞧,不由得又惊又喜,原来她身边,已经躺着一个白胖的儿子了。这时她又惊奇地发现,自己的肚腹已经变回原状,与怀孕前根本毫无异样如同她少女时的身体一模一样。姜华想,孩子既然是八卦之子,名字之中自然该有一个“子”字,而且,孩子是因自己在祖坟大象岗踏伏羲脚印受孕而生,大象以牙为贵,名字之中该有一个“牙”字,孩子又随我的姓,就叫姜子牙吧。
姜尚。尚是其名。姓与氏的严格区分,在秦朝之后就不那么被重视了。但名与字,还是不能随意用的。古人出生三月之后父母给其赐名,女十五岁男二十岁之后,成年了,即可取字。长辈、君主、老师称呼小辈,可以直呼其名;但平辈之间,如果不想约架绝交,则只能称其字而不能叫名。黄飞虎可以当面叫子牙,却不能喊姜尚。李白得喊杜甫子美,绝不能直接叫杜甫。
吕尚。姜子牙的先祖,曾因跟随大禹治水有功,在夏朝时被封在吕地,于是他们以地为氏。先秦时代,其实是称氏不称姓的,所以吕尚才是正确叫法。
太公望。周文王在渭水遇到了姜子牙。老姜正在垂钓呢。不过他钩子是直的,也没有鱼饵,更主要是的,钩子离渭水河面还有三尺之高呢。他显然不是在钓鱼,而是在钓人。两人一谈,哇,惊为天人。周文王激动地说,“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適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
姜太公。这个名字比较有名民间有句谚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周朝有姜子牙的辅佐才能长盛不衰,所以姜子牙的功劳很大,于是周朝给姜子牙封了一个公候,因为是周朝首位公,便成姜太公,这也是姜子牙最广为人知的名字。
飞熊,这个名字应该知道的人不多,在《封神演义》中,西伯侯姬昌是当时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同时西伯侯姬昌也是最贤明的,他深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可以说在当时西伯侯姬昌已经可以做到一呼百应,只要他振臂一呼就可以扛起反抗纣王暴政的旗帜。然而纣王预料到这种情况,直接把姬昌关起来,而且关了7年。在姬昌得到释放后的某一天,姬昌做梦,他梦到一个飞熊扑来。醒来后姬昌找人解梦,相士说这飞熊是一位能人,于是姬昌到处寻找飞熊,终于在喂水河边看到正在垂钓的姜子牙,发现飞熊跟姜子牙非常相同。两人见面一聊就感觉相见恨晚,姜子牙就是姬昌苦苦寻找的飞熊。飞熊在现实中根本见不到,这个名字倒是很让人害怕。
人中仙。当初姜子牙下山时,元始天尊说他做不了神仙,只能在人间当个大官享受荣发富贵。所以后来伐纣成功,姜子牙做了姜太公,位极人臣身居高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以称姜子牙是人中仙,这也成了他一个名字。
梁上仙。有一次,姜子牙去他朋友家里做客,发现朋友家里有一块空地迟迟没能盖上房子,于是找他朋友问了,姜子牙明白了这里有妖邪作祟。于是姜子牙就做法把这几个妖怪从朋友家赶了出去。这几个妖怪是以后的五路神,赶走了妖怪后姜子牙朋友家房子盖起来。这件事在民间传开,大家认为姜子牙可以驱邪保平安,每逢家里盖房子都要拜一拜姜子牙,所以这就是姜子牙梁上仙名字的来历。
万神统领。姜子牙得到他师傅元始天尊的命令,让他监制封神榜,做了万神统领的职位,封神榜上的神都要他来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姜子牙是万神之主,而神仙要是见到姜子牙来了都要纷纷让座或者退避。
2、姜尚被后世尊为“兵家鼻祖”? 姜太公丰富的政治、军事思想,被后人集录在《六韬》一书中。《六韬》或称《太公六韬》,在宋代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全书都是以太公答周文王、周武王之问的形式写作,其中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部分,共计六十篇。《六韬》阐述了以爱民为基础的战争观;提出了以文伐为核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对优秀将帅应具备的五种素质即勇、智、仁、信、忠做了界定;强调战前准确了解敌情,选择合适的战机,创造良好的战机,适时、适度的把握好战机;高度重视军事后勤工作,如人员配备、物资供给等;认为士兵训练要根据战场的需要和士兵的自身条件。《六韬》创造了多个全国之最。如最早提出农工商并举的经济政策;最早提出以“五材”、“八征”为核心内容的军事人才理论;最早对司令部建设提出了系统理论;最早对军事间谍进行了理论阐述等。
商朝末年,姜子牙佐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封于齐,被后人列于仙班之首,尊为兵家鼻祖,天齐至尊。姜子牙在姬昌这个伯乐出现之前,姜子牙的前半生,确切地说是前三分之二生,过得那是相当地差劲,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举步维艰、穷困潦倒中的任何一个词来形容都不为过。虽然空有盖世之才,可是姜子牙就是找不到一个好工作,他曾经到若干个诸侯那里去求过职,包括纣王治下的都城朝歌,可就是没有人发现他的才能有什么用途。无奈之下,姜子牙为了谋生几乎什么都干过,他在朝歌的闹市卖过牛肉,在黄河的小渡口开过小饭铺,甚至还曾经为了一笔创业资金倒插门“嫁”给了一个老处女,结果生意赔本后被扫地出门。虽然混得不是一般地差,但是姜子牙从未气馁,他在颠簸流离、飘游不定的生活中始终能够动心忍性,清醒地观察天下大势,耐心地等待时机,直到他命中明主姬昌的出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宁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等等,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名句,来源于商末周初“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个历史传奇故事。白居易有首《渭上偶钓》诗,形容的就是“姜太公钓鱼”的情景:“昔日白头人,亦钓此渭阳。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
一次姬昌想去打猎,临行前像往常一样占了一卦,结果得到的答复却与他的期望大相径庭,卦上说:“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获霸王之辅。”姬昌于是在惊讶之余上路了。走到渭河的支流磻溪岸边,也就是今天陕西宝鸡东南部,他遇到一位用直钩钓鱼的落魄老头。姬昌当然知道这老头不是在钓鱼,联想到临行前的卦象,就与这老头聊了起来。这一聊不要紧,姬昌立刻惊为天人,惊叹道:“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姬昌马上把老头请上自己的车带回了家并奉其为师。这个老头当然就是姜子牙了。姬昌对姜子牙极为尊敬,称之为“师尚父”,因为姜子牙是古公亶父就企盼的治世奇才,人们就尊称其为“太公望”,简称“太公”。 姜子牙半生寒微,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文王,修德振武,以求兴周。周武王伐纣,姜子牙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为齐国君主,被后人列于仙班之首,尊为兵家鼻祖,天齐至尊。后世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人的军事思想都滥觞于姜子牙。明朝许仲琳更是以一部《封神演义》最终把姜子牙神化成为了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主。
这正是:
六韬留下成王业,妙算玄机不可穷。
出将入相千秋业,伐罪吊民万古功。
运筹帷幄欺风后,燮理阴阳压老彭。
亘古军师为第一,声名直并泰山隆。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剪纸《姜子牙》
周公,姓姬,名旦,又称周公旦、姬旦。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他一生历经文王、武王、成王三代,辅佐武王,为使周族由商朝的属国发展成独立的奴隶制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摄政成王,使初建的周政权巩固下来,为长达几百年的统治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事迹在《尚书大传》中有记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姓名是什么?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故:周公全名姬旦。“姬旦,与周王朝的建立者周武王姬发一样,都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姬旦是第四子,还是姬发的弟弟。因为姬旦的采邑在周地,爵位是上公,所以又被称为“周公”,就比如商鞅,本名是卫鞅,但是封地在商地,人们就叫他商鞅,时间一长,可能连他原本的名字都不知道了。
周公原名叫什么?周公在历史上有什么功绩?周公还是一个经常出现在孔子梦中的人。孔子想来就不用介绍了,但是孔子为什么没事会梦见周公呢?“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是孔子曾经发出的感慨,表面上是说,自己老得不行了,竟然好久都没有梦见周公了。周公制礼,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再结合周人原本的习惯,制定出来一种更为合适的行为规范体系,这套体系最终也成为了宗法等级制度的标准和依据。
周公姓“姬”名“旦”,那能不能称呼周公为“姬旦”?姬是姓,旦为名。今天我们把姓加在名前,连起来读,已成习惯,无可厚非。但是夏商周三代不可以。对他的准确称呼应该是“周公旦”。“周公”是他的封号,“旦”为他的名字,其实他的名字就一个“旦”字。周朝姓和名同样是不连读的。而同一个“姓”还会派生出不同的“氏”:例如楚国王室的“芈”姓,通过分封,出现了“屈”,“景”等几个“氏”。又如鲁国君主为周公旦的后代,本是“姬”姓,但通过内部分封也派生出了“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并称“三桓”。有意思的是,氏和名可以连读,如“屈原”,“季孙斯”,“叔孙武”。即便是孔子本人,这个“孔”也只是个“氏”,而不是姓。
周公解梦:梦见人的名字是什么意思?周公”这个词,经常会出现在我们都生活里,而频率最多的,也就是“周公解梦”。只不过现在来说,解梦才是重点。梦文化自古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上自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做梦后都积极探寻解梦的方法。虽然有很多人把解梦视作封建迷信,但在科技、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很多梦境中的现象确确实实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这该作何解释呢!既然无法解答,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解梦作为一种追寻答案的方式呢?如:梦山上唤名字。山顶相呼,宠临禄至,利获婚成。英杰贤良,山鸣谷应,名闻四达之兆。《梦林玄解》梦名字在月中,主有声名。然病人当主名登鬼录,须急保禳。《梦林玄解》根据不同的梦境,梦见名字也有不同的解释。通常预示在近期发生的某些事件里,你将成为别人注意的焦点。梦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预示着近期你做事情特别的注意,千万不要轻信别人说的话,凡事记得以自我认真分析为主,这样的话就可以避免被骗。梦见写自己的名字,预示着你在展现自己才能的时候,你能够发现自己潜在的能力,表现很不错等等。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故事?周公的封地在鲁国,因为他要留在京城处理政事,不能到封地去,等他的儿子伯禽长大了,就派伯禽代他到鲁国去做国君。
伯禽临走的时候,问他父亲有什么嘱咐。周公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当今天子的叔叔,你说我的地位怎么样?”伯禽说:“那自然是很高的了。”
周公说:“对呀!我的地位确实很高,但是我每次洗头发的时候,一碰到急事,就马上停止洗发,把头发握在手里去办事;每次吃饭的时候,听说有人求见,我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去接见那些求见的人。我这样做,还怕天下的人才不肯到我这儿来呢。你到了鲁国,不过是个国君,可不能骄傲啊!”
伯禽连连点头,表示一定记住父亲的教导。
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孔子推崇周公,向往周公的事业,盛赞周公之才,赞叹“周公之才之美”①,“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②孟子首称周公为“古圣人”,将周公与孔子并论,足见尊崇之甚。荀子以周公为大儒,在《儒效》篇中赞颂了周公的德才。汉代刘歆、王莽将《周官》改名《周礼》,认为是周公所作,是其致西周于太平盛世之业绩,将周公的地位驾于孔子之上。唐代韩愈为辟佛老之说,大力宣扬儒家道统,提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统序。自此以后,人们常以周孔并称,在教育上则有“周孔之教”的概念。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老子所著《道德经》,亦称《老子五千文》,简称《老子》,是道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作。是东周时期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一本叫《道德经》的著作,他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道德经》以其高度凝炼的语句和深邃的思想性,给后世带来了深刻影响。我们所熟知的上善若水、大器晚成、玄之又玄等数百条成语都出自《道德经》。那么,今天我们讨论一个问题,李耳为什么又叫老子呢?一个原因是因为李耳的成就,大家都知道,‘子’这个字在古代是一种敬称,是对某方面大家的一种敬畏的称号。比如孔子、孙子、韩非子">韩非子、孟子等,在那个时期被称为诸子百家,在学术理论上有所建树,自成一家的人都冠之以“子”。老子作为一代先哲大圣,其思想泽被深远,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受人敬仰,自然也当得起一个“子”。老子的本体论学说,奠定了中国古代一元本体论哲学的理论基础。在老子之前,中国古代哲学家在论及世界本原时,包括“八卦”说、“五行”说、“阴阳”说等,尚处于多元本体论阶段。其中,而老子创造出以“道”为万物本原的本体论哲学体系。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学说,对中国和世界建立辩证思维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以“知常”为标志的认知理论,对后世确立追求真理的价值取向影响至深。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对完善传统治道观贡献巨大。
李耳为何被称“老子”? 老子幼年时一边读书一边放牛,自学成才后当了个管理藏书的史官,上朝时没有资格坐下。因为这个官职很小,所以只好靠着柱子做记录,所以老子又称“柱下史”。到司马迁写《史记》,老子姓名已有李耳、老莱子、太史儋三种说法。关于老子名字的来历,有一个传说,他的母亲“玉女”,一天在一棵李树下,对着太阳凝思良久。太阳渐渐变小,突然从天上坠落,化为流星,如五色珠飞到她的嘴里,玉女吞了下去,于是她就怀孕了。八十年后忽然她觉得右腋裂开了,生下一个男婴。男婴生下来以后行了九步,像一个很成熟的幼儿。生下来他的父母一看,不仅耳朵大,而且好奇怪,他的眉毛是白的,他已经有胡须,也是白的,你看看生出来的儿子,眉毛是白的,还有胡须是白的。这么一个婴儿就显得这么老(成熟),母亲惊叫声:“啊!我的老子呀!"其实她的本意是“我的儿子呀"。所以称之为“老子"。这当然是一种传说,到也不是一点来历都没有,它的来历就来源于古代的创生说。《史记正义》当中,他就有浪漫的说法,李母怀胎八十一栽,逍遥李树下,割左腋而生,很浪漫。老子的妈妈怀胎了,怀得好大很大,怀胎了多少,八十一年。这个婴儿在他的腹中八十一年,那天快要生了,他妈妈就来到李树下,八十一年的孩子怎么生法呢?她就割开自己的左腋,小孩子哇哇地生下来,你看看这不叫老子吗?因为他这个长相特征,所以老子成了他的外号,渐渐的比真名李耳更要顺口。从《庄子》、《吕氏春秋》、等一系列典籍来看,战国时期认为老子就是老聃,皆持肯定的态度,不存在任何怀疑。可是到了汉朝老子的姓名出现不同说法,其中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见解最有代表性。其中记录老子为姓李氏,关于老子为什么姓李。《史记索隐》是这样说的,按:葛玄曰“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这里把他的姓氏,名字和职务说得清清楚楚,唐代最为尊崇道教,又因皇室姓李,故攀附李耳为其先祖,形成较大影响。著名学者高亨先生在《老子正诂前记》等文中认为老子姓老。证据四条:第一,先秦典籍如《庄子》对孔子墨子等皆举其姓,独于老子则称“老聃”,而不称李耽。第二古并无李姓。第三古人姓氏多本字,借同音字为之。“老”变为“李”是通过假借字形成的。第四古韵‘老’属幽部,‘李’属之部,这二部的音相近,古或不分。高亨通过《老子》引大量语句,证明幽、之两部音韵通谐。“惟其音同,故由老而变为里李。”
为何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又称“道德天尊”、“混元老君”、“降生天尊”、“太清大帝”等,乃是道教教主。太上老君本是天界的一个神仙,具有非凡的神通,可以不生不灭,任意穿梭于时空之间。老子一生都在践行他后世做留下的思想,不追名逐利,在周朝的一个图书馆里,皓首穷经,潜心做学问,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生活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一本叫《道德经》的著作,他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但有关老子本人的记载留下得不多,这就给后人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想像空间,有人把他神化,有人认为他就是太上老君,有关老子的传说不胜枚举,种种的遐想赋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那么老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老子作为道教的开山鼻祖,被尊称为太上老君,这位神话般的人物,具有和其他圣人不一样的名字,老子,他不同于常人的称谓也许只有在神话传说中才能解释得清。老子《道德经》所阐述的道的精要人们未必全部理解。因为其成就巨大,其思想被道教发扬广大,被道教奉为始祖,所以后来又被冠以很多名号,比如:金阙帝君,广寿子,广成子等。在道教中,老子死后位列三清,身份地位高高在上。因为道家是修仙成神的,信奉长生不老,自身就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和神话传说,而神鬼之说也是源于道教,所以老子在死后被封为神,是理所当然的。
我中华民族圣贤代出,凡属圣贤,均俱有“法天则地”、“民胞物与”的伟大胸怀,希望“天清地宁”、“民安物阜”,以至于天人合一,复还于朴实无华及至高无上的境界。老子指导孔子,启迪孔子智慧,孔子因而得以集儒门之大成,完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之道;并将“清静无为”及“得道飞升”之道,下传后圣尹喜、王少阳等仙真,为后人奠定了修炼文化,使人得知“修道”及“长生”之门,用以返本归真,超凡证圣,以脱生死 轮回之 苦。使人们知道人通过修炼可以成神,更加坚定信道修道证道之心,遵循天理,追寻大道。各朝的皇家对老子的追崇祭祀也一直不曾间断,曾有汉桓帝刘志、魏文帝曹丕、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后梁太祖朱晃、宋真宗赵恒、宋徽宗赵佶八位帝君亲临河南鹿邑朝拜。
有一天,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从老子家出来后,孔子评价老子说:“老子好比飞龙,高深莫测。”老子见到周朝衰败,便辞官不做,决定西行出关,当他到了函谷关时,碰到了关令尹喜。周朝大夫尹喜,少时即喜好古籍,善观天文,自幼能知前古而见未来。一日仰观乾象,见东方有紫气相连,知有圣人当度关而西,于是请任函谷关令。在关上他叮嘱守关士卒:“数日之内将有大圣人路经此关,汝等见有形貌脱俗之人要立即禀报。”同时派人洒扫道路,夹道焚香,以迎圣人。尹喜闻报有位白发老翁道骨仙貌,驾青牛之车欲出关,立即赶来迎接,在牛车数丈前跪拜道:“关令尹喜叩见圣人!”老子说:“吾乃一介布衣,行此非常之礼,不知有何见教?”尹喜再拜稽首道:“吾早得神明示象,已在此恭候多日。今观大圣,神姿迥绝,边吏何足挂齿?诚望圣人赐教。”老子说:“子何所见而知?”尹喜说:“去冬十月,天圣星西行过昴,今月之初,和风立至,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西行度关;紫气浩荡,长达三万里,知来者至圣至尊绝非一般之神;紫气之前有青牛星相牵,圣人必乘青牛之车来也。伏望指点修行之道。尹喜感恩不尽。”老子笑道:“善哉!子既知吾,吾亦已知子矣。子有神通之见,当得度世也。”尹喜再拜道:“敢问大圣姓字,可得闻乎?”老子说:“吾姓字渺渺,从劫至此,非可尽说。今姓李,字伯阳,号老聃。”尹喜听说是老子,焚香叩头,恭敬地拜其为师。尹喜辞官随老子沿秦岭终南山西行去开化西域,昼行夜宿,一日来至一处,见此地祥云缭绕,龙飞凤舞,百卉芬芳,泉水叮咚,真乃世外桃源,老子称赞此处乃天下福地,说道:“道,可道,非常道,……。”洋洋洒洒五千言,皆是老子关于道德以及对宇宙、人生、社会等方面的见解,由尹喜记录,世谓之《道德经》。尹喜按照老子的教导虔心修行,并弘扬道家学说,后来修成大道,被称为无上真人,又称尹真人。另外,老子出关中的“紫气东来”也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基因,将“紫气”当作吉祥、祥瑞的象征,人们也把“紫气东来”这些字写在大门上等等。
题老子出关图(清·郑用鉴)
华发萧萧两鬓皤,青牛何事此经过。昆崙西去黄流远,函谷东来紫气多。
文字五千存道德,云山万里向沙河。当初不是逢关尹,仙迹无闻奈尔何。
老子出关图
造父,嬴姓。其祖先伯益为少昊裔孙,被舜赐姓嬴,造父为伯益的9世孙。据《史记》载:“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青铜甬道铭文》:载:“穆王十七年(公元前960年),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徐国始强,率九夷攻周西至河,穆王驰师救周,与楚联合伐徐,逐徐偃王至彭城以北。”穆王十七年即公元前960年,造父为穆王御。造父因功被周穆王封到赵城后,以邑为氏,这是赵姓由来。
周穆王是周王朝夺过夏王朝的政权之后的第五位继承人,是整个周朝的统治者,在周朝之下分封了很多个小的诸侯国。周穆王,姬姓,名满,是周昭王的儿子。在周穆王在位的这段历史中,发生了很多无法解释的神奇故事,周穆王也因此而成为了我国古代历史中最为神秘的帝王之一。人们都习惯于将周穆王称为“穆天子”,而记载周穆王离奇故事的各种版本中,《穆天子传》是最为著名的。说到这一本《穆天子传》,就不得不说说它的来历,也是极具神秘感的,因为它是盗墓团伙发现的。大约是在距今1700年前的时候,还是西晋太康年间,有一伙盗墓者在河南汲县的一个战国古墓中发现了很大一批埋葬了几百多年的竹简,上面记载了很多周朝时期的历史。《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就是其中的两篇文章,都记载了周穆王的事迹,可是多年时间过去了,只有一本《穆天子传》流传了下来。在《穆天子传》中,很多西周兴盛时期的周穆王的故事便被记载其中。里面详细的讲述了周穆王游历西域瑶池,和西王母玩乐的日期、地名、方向、里数,还有西域部落的名称、语言和物产。这样程度的记叙,让人想不相信都难,所以当时的很多人都认为周穆王见到了西王母这件事情是真实的。直到唐代,人们才开始怀疑这只是人为编造的故事,就不把它当真了。
在《穆天子传》中,除了记述了周天子周穆王以外,顺带还提到了一个人,那就是造父。造父的祖父孟增是周朝的一个大臣,地位很高,到了造父这一代,周穆王依然很重视造父家族。尽管造父喜欢专研驾马车的技术,但是周穆王也没有看低造父的意思,他还夸奖造父的马车驾车技术纯熟,封造父为天子御用的御马官,让造父享受了无与伦比的荣耀。
造父是战国时期赵国国君的先祖,他们赵氏的这一脉从很早开始就是权贵之族。造父的先祖是伯益,而伯益本人又是颛顼裔孙,他们的赢姓还是舜赏赐的,所以造父是伯益的九世孙,是蜚廉的四世孙。造父在周穆王统治时期,是一位极其受宠的臣子,周穆王按照造父的喜好,还给造父分配了一个他喜欢的和适合他的职务,那就是御马官,还是天子御用的。造父也没有辜负周穆王的宠信,从潼关桃林得到了六匹骏马以后,造父马上就献给了周穆王。可是周穆王是天子,天子的坐乘一共需要配备八匹骏马,如今只有六匹。要知道找到骏马已经是极为难得的了,更何况还要找到六匹同一种类型的马匹,同一种毛色,同一种体型的骏马。周穆王见到这六匹骏马,喜欢得不得了,他说:“爱卿啊,这只有六匹,只能单独的时候骑一骑,想坐马车的时候却用不上它们。”那个时代的贵族们出行都不是自己骑马,而是乘坐马车的,所以八匹马是最好的。造父一想,也觉得遗憾,就提议自己要去桃林,为周穆王挑选骏马。
造父当初的六匹骏马便是桃林所得,但是那一次他并没有进入桃林,这一次却是必须进入桃林,还不知道是否能够找到合适的骏马。《史记》记载,桃林广阔三百里,其中树木茂盛,野兽极多,就跟“亚马逊丛林”似的,人进去了没出来的大有人在。造父不怕艰难,进入了桃林,最终带回了骏马两匹。周穆王终于凑足了八匹骏马,高兴的马上就准备要乘坐这八匹骏马拉的马车。造父受到周穆王的特许,和周穆王同乘一辆马车。他们是八匹马,又是马匹中的精良之马,跑得飞快,一下子就跑远了,来到了传说中的瑶池,见到了传说中的西王母,一个容貌绝色之美人。他们度过了整整543日,才回到周朝,难怪那个徐偃王要叛乱,这周穆王几年不现身,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死了呢!史记上只记载了造父获得封地赵城,成为赵氏始祖。
白圭,周人也。名丹,字圭。有“商祖”之誉。在魏惠王属下为大臣,善于修筑堤坝,兴修水利。《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先秦时商业经营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其师傅为鬼谷子,相传鬼谷子得一“金书”,鬼谷子将里面的致富之计(“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世无可抵则深隐以待时”)传于白圭。 商场如战场,只有随机应变,巧用计谋,方可立于不败之地。在今天激烈的商战中,商界仍以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为经典,奉“治生之祖”白圭为高人。
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夫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太阴在卯,穰;明岁衰恶。至午,旱;明岁美。至酉,穰;明岁衰恶。至子,大旱;明岁美,有水。至卯,积著率岁倍。欲长钱,取下谷;长石斗,取上种。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彊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白圭经商速战速决,不误时机。他把经商的理论概括为:“欲长钱,取下谷”;“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薄利多销,积累长远”和“紧跟市场,加强学习”。他说,经商发财致富,就要像伊尹、吕尚那样筹划谋略,像孙子、吴起那样用兵打仗,像商鞅推行法令那样果断。白圭的这些经商理论,为后世商人效法和借鉴。中国古代商人把他奉为祖师爷,宋景德四年,真宗封其为“商圣”。白圭“人弃我取”和“知进知守”的理财思想对现代人理财也有指导意义。以至于在现代,“白圭”仍然是财富的代名词。
白圭在经营实践中,还明确主张要节约开支,勤苦耐劳,并能与他的雇工同甘共苦,“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共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白圭认为,一个商人要具备“智、勇、仁、强”四个条件,这也可以说是他所以能经商致富的要诀,“智”即要有权变;“勇”即要决断;“仁”即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强”即坚守时机。他曾这样说过:“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取予,疆(强)不能有所守,虽免费公文网版权所有 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白圭是一代商业大师,后世商人把他尊为本行业的祖师爷。宋景德四年,真宗皇帝封白圭为“商圣”;民间称白圭为“人间财神”,并设神牌供奉。宋代真宗年间,宋真宗封白圭为“商圣”。
白圭像
褒姒[bāo sì](《史记》作襃姒),生卒年不详,姒是她的姓,褒国(今陕西汉中)人,周幽王姬宫湦第二任王后,太子姬伯服的生母,周平王姬宜臼的后母。前779年,周幽王攻打褒国,褒国兵败,献出褒姒乞降。周幽王得到褒姒后,对她很是宠爱。前778年,褒姒为周幽王生下儿子姬伯服。从此周幽王对褒姒更加宠爱,最后竟然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而立褒姒为王后,姬伯服为太子。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联合鄫国、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姬伯服被杀于骊山之下,褒姒被犬戎掳走,从此下落不明,西周灭亡。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出自哪里?该句典出自《诗经·小雅·正月》中。赫赫:声威赫赫。这个句典的意思是:声威赫赫的周朝宗室,是褒姒毁灭了它啊!褒姒是在褒国(今陕西省汉中市)河边捡到的弃婴,后又送当地一姓姒的做养女,取名褒姒。其实褒姒本不是她的真名,褒是褒国的意思,姒是她的姓,与褒君同姓。传说她是龙沫流于王庭而变玄鼋(一种黑色的蜥蜴)使女童怀孕所生女,弃于路被一对夫妇收养于褒。民间有传说西周宣王年间,后宫之中,一个五十多岁的宫女忽然产下一女婴,自述八百余年前,夏桀在朝,有两条神龙来到皇宫,口流涎水,自称“褒城二君”, 古代人相信占卜,结果卦象显示吉兆。那就不杀了吧!可夏桀总觉得不满意,仍然让人再占卜,果然得到了不吉的卦象。于是,还要驱逐二龙。占卜师也感觉奇异,仍然占卜推算,结果还是应了吉兆,便提议将龙涎收藏起来,因为这是吉祥物。占卜师仍然占得了吉卦,夏桀才深信不疑,便命人将龙涎收起,放到一个匣子里,跟国库里的金银财宝放到了一起。从夏桀传到周朝,经历了将近一千年。一天,周厉王年老的时候,突然有人看到国库里金光闪闪,便感觉十分稀罕。于是,奏报周厉王。周厉王便令人取来,感觉十分惊异,问道:“这匣子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快打开看看!”掌管府库的官员将记录的簿册献上,才知道里面藏着龙涎。但周厉王一定要好好看个究竟,便命令打开。侍卫打开了匣子,双手敬献给周厉王。谁知周厉王在接匣子的时候,一不小心失了手了,龙涎一下子洒在地上,立即变成了一只鼋(yuan)鱼,在庭院中到处乱跑,侍卫便拼命地追赶,怎么都赶不上。后来,它忽然一转身跑进了内宫,接着就不见了!这时那位老宫女才刚刚十二岁,不小心踩到鼋鱼的足迹上,忽然感觉心里一颤,从那之后,宫女肚子渐渐变大,如同怀孕了一样。宫女当时十二岁,从此以后,肚子日大,历王怪其无夫而孕,将其关在禁宫,又过了四十年,周宣王继承历王登位,想不到今日才产下女婴。周宣王连呼怪事,认为宫女妖言惑众,是国难的征象,命人将宫女斩于清水河边,女婴扔入河中。那女婴被草席包着,并不下沉,顺水漂流,飞来百鸟,上下舞动,用羽翼为婴儿遮住太阳,啁啭啾啾,用口叼着草席拖到岸边,正好一买桑男子经过,抱了女婴,飞奔而出她就是后来的褒姒。西周时期有个大臣名褒珦,劝谏幽王,周幽王非但不听,反而把褒珦关押起来。褒珦(xiàng)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族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听说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广征天下美女入宫,就借此机会寻访美女。在褒城内找到一位姒姓女子,教其唱歌跳舞,并把她打扮起来,起名为褒姒,献于幽王。替褒珦赎罪。周幽王征伐有褒国,褒人献出美女褒姒乞降,幽王爱如掌上明珠,立为妃,褒姒为周幽王生下儿子姬伯服。
褒姒一笑者,赏以千金是出自哪里的典故?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
褒姒(网络图)
西方把勾股定理的发现归功于毕达哥拉斯,其实,我国周朝数学家商高才是最早发现勾股定理的人,证据就是《周髀算经》中的记载。数学成就据《周髀算经》记载,主要有三方面:勾股定理、测量术和分数运算。商高的数学成就主要是勾股定理和测量术。
为何称“商高是我国古代第一位数学家”? 商高是公元前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当时中国的朝代是西周,是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古代最早的数学和天文学著作《周髀算经》上记载了一段周公与商高的对话。周公问:“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答:“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这是有名的“周公问数”。这段对话用我们今天的话解释是这样的:周公问商高:古代时伏羲是怎样测量天文和历法的?天没有可攀的台阶,地又不能用尺去测量,这些数是从哪儿得出来的呢?商高回答:数是根据圆形和方形的数学道理计算出来的。圆来自于方,而方来自于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是根据乘除法的计算得出来的。将一条线段折三段围成直角三角形,一直角边(勾)为三,另一直角边(股)为四,则斜边(弦)为五。商高的证明是用右边的图来解释的。利用直角三角形三边的三、四、五的关系可知:方盘面积为49,而四个阴影的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为24,因此正方形BDLH的面积为49-24=25,这种证明方法比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中的证明更简明易懂。勾股定理的应用非常广泛。我国战国时期另一部古籍《路史后记十二注》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禹治洪水决流江河,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势,除滔天之灾,使注东海,无漫溺之患,此勾股之所系生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使不决流江河,根据地势高低,决定水流走向,因势利导,使洪水注入海中,不再有大水漫溺的灾害,是应用勾股定理的结果。勾股弦的关系和用矩之道是商高的主要成就,商高的年代离我们虽然遥远,但他的科学创见却永远为后人纪念,他是世界上第一位被记载在史册上的数学家。
这里的“矩”原是指包含直角的作图工具。这说明了“勾股测量术”,即可用3∶4∶5的办法来构成直角三角形。《周髀算经》并有“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普遍使用了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是中国数学家的独立发明,在中国早有记载。《周髀算经》还记载了矩的用途:“周公曰:大哉言数!请问用矩之道。商高曰:平矩以正绳,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测深,卧矩以知远,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据此可知,当时善于用矩的商高已知道用相似关系的测量术。“环矩为圆”,即直径上的圆周角是直角的几何定理,这比西方的发现要早好几百年。
有没有以我们中国人名命名的数学定理呢?学数学时会经常看到高斯定理、柯西不等式等以外国人名命名的定理、方法。高斯是德国著名的数学家,享有“数学王子”之称,以他的名字“高斯”命名的成果达110个。以中国人名命名的数学定理有哪些?数学是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已渗透到现实生活的一切领域。在中国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
鱼朝恩(722-770年),泸州泸川(今四川泸县)人。唐朝时期宦官大臣。天宝末年,净身入宫,供职小黄门。安史之乱发生后,护送唐玄宗出逃,侍奉唐肃宗李亨,颇得信用,历任三宫检责使、左监门卫将军,主管内侍省,统率神策军。永泰年间,封为郑国公,权倾朝野。大历五年,唐代宗联合宰相元载,坐罪赐死。鱼朝恩出现,...
徐盛(生卒年不详),字文向,琅邪莒县(今山东莒县)人,三国时吴国名将。早年徐盛抗击黄祖,因功升为中郎将。在濡须浴血奋战。刘备伐吴时,徐盛跟随陆逊攻下蜀军多处屯营;曹休伐吴时,徐盛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少抗多,成功防御。因前后战功,徐盛先后升任建武将军、安东将军,任庐江太守。后来,曹丕大举攻吴,吴国依徐...
公元前236年,正式继位,品行不端。屡遭秦国攻打,接连丢失宜安、平阳、武城、狼孟、番吾等郡。公元前229年,秦国大兵压境,命令将领李牧、司马尚率军抵御。听信宠臣郭开谗言,杀害李牧,罢免司马尚,令宗室赵葱、颜聚代替,导致赵军大败,国破家亡。受俘进入秦国,发配到房陵深山中,谥号幽缪。人物生平继承王位赵王...
家人卦六二。无攸遂,在中馈。贞吉。《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巽也。意思就是:家人卦六二。不可随心所欲。要主持家庭中的饮食。正固吉祥。《象》说:六二的吉祥,是柔顺且随顺的原因。“遂”是如愿以偿的意思。“中馈”指的是家中饮食方面的事。这里为什么会提到主持家庭的饮食呢?下卦,又称内卦,六二在下卦中位,就是在...
第一个是中学生素材必备人物——司马迁。“赢得生前身后名”,对于古代的士大夫而言,史书上的美名有时候比身家性命、尊严都要重要,所以古代沽名钓誉的人也不少。司马迁之所以成为中学生写作文最爱举的例子,无非是因为他先遭受宫刑,后写出了《史记》。《史记》在古代被一部分人视为对汉武帝的“谤书”,例如三国时期的司...
丁奉(?-271年),字承渊。庐江郡安丰县(今安徽霍邱,一说河南固始)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丁奉年少时以骁勇为小将,经常奋勇杀敌,屡立功勋,此后又于太元二年(252年)的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大破进犯的魏军。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丁奉计除权臣孙綝,官拜大将军、徐州牧。后又扶立乌程侯孙皓为帝,升为右大...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说起太监这个职业总是有所偏见。毕竟这些身体残缺的人,大多数精神上或者心理上也是有些扭曲,他们往往会做出一些让人不解的极端行为,其实从某个方面来说这也很正常。不过,毕竟这个特殊群体也是社会的一员,理应得到报酬。为皇上的亲戚们辛苦了整整一年,到了年末多领些福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戴胄(?-633年),字玄胤,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唐朝宰相。戴胄早年在隋朝为官,曾效力于王世充,归唐后为秦王府士曹参军。唐太宗继位后,戴胄被擢升为大理少卿。他生性忠直,数次犯言直谏,后改任尚书左丞。629年(贞观三年),戴胄代理吏部尚书,主持选官,次年又以民部尚书之职参预朝政,成为宰相。633...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自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开始相互战争。齐国和鲁国相邻,都处在山东境内,经常发生一些小冲突。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躲过鲁国的截杀,率先回到齐国即位,是为齐桓公。鲁庄公不甘心,趁着齐桓公刚刚上位立足未稳,发兵攻打齐国,这便是乾时之战。战争以鲁军战败而告终,愿赌服输,鲁国只得承认...
北方兵革时兴,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国家又对佛教执行严格的限制政策;南方则各国相安,社会比较安定,帝王都热心护教,因此两方的佛教,一则勉强维持,一则续有发展,其情况各不相同。简介北方从后梁到后汉,各代对于佛教多因袭唐代的旧规,也例行诞节诣寺行香、斋僧、僧道对论、赐紫衣师号、度僧等事,但对僧尼的管理则...
公元前302年,正式即位,即位之后,掀起秦齐争霸的斗争。发动垂沙之战,大败楚国。函谷关之战,大败秦国。吞并富有的宋国,自称东帝。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并周室,自称天子。公元前284年,乐毅带领五国联军攻破齐国七十二城,齐湣王出逃莒城,被楚国将领淖齿所杀。人物生平继位初期公元前301年,齐湣王刚即...
三国其实就是三个主要的割据势力,之所以成为国,不光是各自称帝,而且在军事外交方面都是按照大国的方式办事,比如蜀汉最弱但也能制约西南少数民族,孙吴也对海盗及南方蛮族进行打压,曹魏最强,直接打的北方游牧民族没脾气,匈奴都俯首称臣。所以三国名副其实,虽然最后江山落到了司马家,但继承了曹魏强大实力的西晋王朝...
古代流放的罪犯,都是发配到边疆,来往几千里不说还有各种危险,可是衙役们为何抢着押送犯人,这其中有什么猫腻?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起源很早,并且沿用历史悠久,从尧舜时期流放之刑出现,一直到清末才被废除。流放之刑远古以来出现的比较少,到秦汉时代才逐渐形成体...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屋内的人正在休息,屋外一位杀手轻轻用手指戳破了窗户,点燃迷烟,塞了进去,屋内的人便被迷晕了。当你看到这时,一定很奇怪为什么古代的窗户是纸糊的,纸糊的窗户又怎么能遮风挡雨呢?请不要低估了古人的智慧哦。最开始人们是用兽皮遮挡窗户的,在冬天里可以保暖,夏天却十分闷热。到...
殷峤(6世纪-622年),字开山,雍州鄠县(今陕西户县)人,祖籍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唐朝开国功臣、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秘书丞殷僧首之子。出身陈郡殷氏,少有学行,工于尺牍。初仕隋朝,起家太谷县长,政绩卓著。太原起兵后,补任大将军掾,从平西河。迁为渭北道元帅(李世民)长史,联合刘弘基屯兵...
周亚夫(公元前199年-前143年),沛郡沛县(今江苏丰县)人,西汉时期名将,官至丞相。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历仕汉文帝、汉景帝两朝,以善于治军领兵,直言持证著称。军事才华卓越,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拯救了汉室江山。后被冤下狱,闭食自尽。人物生平继承爵位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
周昌(?-公元前192年),沛郡人,西汉初期大臣。秦时为泗水卒史。秦末农民战争中,随刘邦入关破秦,任御史大夫,封汾阴侯。耿直敢言。刘邦欲废太子,他直言谏止。后为赵王刘如意相,刘如意为吕后所杀,周昌自觉辜负刘邦,郁闷不乐,三年后去世,谥号悼。人物生平追随刘邦周昌是沛人,他和堂兄周苛都在秦时担任泗水卒史...
盔甲是古代行军打仗必不可缺的一样东西,同刀、剑一样,是士兵们的武器。古代的盔甲同我们现在的枪支弹药一样,都是属于国家管控的物品。古代政府不允许平常百姓家拥有盔甲,盔甲是作为国家、政府专用的,属于部队专用物品。如果普通百姓私下制作盔甲,就同走私盐铁一样,是要被致死罪的,严重的话,家人甚至还会被牵连。可...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楚灵王出生于上郢(今湖北宜城东南)。楚郏敖四年(庚申,公元前541年),楚郏敖生病卧床,于是,芈熊虔借口入宫探病之时,用束冠的长缨将楚郏敖勒死。于公元前540年自立为楚国国君,更名为虔。立都于上郢。他即位时,是楚国与晋国平分霸权的时候。埋下祸根楚灵王三年(公元前537年),大会诸侯,...
在世人的眼中,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是国家之中最幸福的人之一,他们甚至可以为所欲为。但是实际上,皇帝的生活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幸福,倘若他们想要当一个名垂千古的明君的话,便需要昼夜不分的工作,倘若他们想要享受生活的话,便必须承担可能带来的后果,或许是早逝,亦或许是王朝的覆灭。不过,在古代的...
关于历史的纷争非常之多,这正是因为历史没有确切的答案,而对于历史的记载却是出入良多,正如史料记载中对于皇帝的评价,在明清两朝时期就出现了很多皇帝嬗变的案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数明英宗了,在明朝的官方正史中所记载的明英宗可以说是一个至善至美的英明君主,可是到了明清交替之际,关于明英宗的官方正史记载出现...
古代皇帝解除武将的方法很多,有和平的有血腥的。在历史上比较好的就是宋代解除将领的办法,和平的,并且这些将领基本都得到了良好的待遇。有句成语叫做“杯酒释兵权”,说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下属将领也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最终成功让带兵的将领交出兵权。下面我将从几个方...
韩侂胄(hántuōzhòu)(1152年11月6日-1207年11月24日),字节夫,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南宋权相。魏郡王韩琦曾孙,宝宁军承宣使韩诚之子,宪圣皇后吴氏之甥,恭淑皇后韩氏叔祖,宋神宗第三女唐国长公主之孙。韩侂胄以恩荫入仕,淳熙末年以汝州防御使知閤门事。绍熙五年(1194年),与...
首先中国是个大陆型的国家,虽然也有靠海或者江河湖泊的地方,但是那些地方占地面积并不大,所以中国根本还是个农业型的国家,渔业资源也并不丰富,古代的造船技术和现在相比也是差距巨大,只能造一些体积小的船只,那种可以远洋航行的船只制造难度大非常消耗资源,所以造的不多,人们也无法像现在一样进行远洋捕鱼作业。所...
宋共公十三年(公元前576年),宋共公去世。华元做右师,鱼石做左师。司马唐山杀死太子肥,又打算杀死华元,华元要逃亡到晋国,鱼石阻止了他,到了黄河又折回来,杀死了唐山。于是,立宋共公的小儿子成为宋国国君,是为宋平公。宋平公三十年(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再次发起弭兵之会,在宋都举行十四国之弭兵会...
公元前813年,卫釐侯去世,太子余继位,是为卫共伯。和受到其父卫釐侯宠爱,卫釐侯赐给他许多财物。和用这些财物收买武士,在卫釐侯的墓地前攻袭卫共伯,卫共伯躲进墓道里自杀而死。卫国人拥立和继位,是为卫武公。卫武公在位时期,施行康叔政令,使百姓和睦安定。后因勤王有功,升为公爵。公元前758年,卫武公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