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周朝 >  西周的地方官制等级

西周的地方官制等级

来源:历史知识网阅读:306

西周,中国历史上的古国名,战国时代的一个小国。周考王元年(前440年),封其弟揭于王畿,是为西周桓公,形成一西周小国。下面是有西周的地方官制等级,欢迎参阅。

西周的地方官制等级

西周地方政府的组织,曾有五服、五等的说法。所谓五服,就是依据诸侯封地的远近,分封为甸,侯,宾,要,荒五服。服就是服事天子之邦国。《荀子正论篇》云:

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国语周语》也有同样的记载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五服说到汉代刘歆把范围扩大,於是出现了九畿说。所谓九畿,据《周礼夏官大司马》云:

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方千里曰国畿,其外五百里曰侯畿;又其外五百里曰甸畿;又其外五百里曰男畿;又其外五百里曰采畿;又其外五百里曰卫畿;又其外五百里曰蛮畿;又其外五百里曰夷畿;又其外五百里曰镇畿;又其外五百里曰蕃畿。

五服说最早见《尚书禹贡》

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这段话的大意是:王四周各五百里的区域,叫做甸服:其中最靠近王城的一百里地区缴纳带藁秸的谷物,其外一百里的区域缴纳禾穗,再往外一百里的区域缴纳去掉藁芒的禾穗,再往外一百里的区域缴纳带壳的谷子,最远的一百里缴纳无壳的米。甸服以外各五百里的区域叫侯服:其中最靠近甸服的一百里是封王朝卿大夫的地方,其次的百里是封男爵的领域。其余三百里是封大国诸侯的领域。侯服以外各五百里的区域是绥服:其中靠近侯服的三百里,斟酌人民的情形来施行文教。其余二百里则振兴武力以显示保卫力量。绥服以外各五百里是要服:其中靠近绥服的三百里是夷人们住的地方,其余二百里是流放罪人的地方。要服以外各五百里是荒服:其中靠近要服的三百里是蛮荒地带,其余二百里也是流放罪人的地方。

《尚书》五服说至战国时代的儒家,又重新作了阐述。至于九畿说,则完全是汉代儒家学派的一种理想构思图。实际上,周初的封疆没有那样宽阔,也不可能如此整齐划一。所以这些论说,问题不少。首先,五服把戎狄之服置于蛮夷之服之外,这和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因为西周的王畿在陕西,在王畿范围内就有戎狄,而蛮夷散布在淮水一带,远在南邦,与事实完全颠倒。其次,若依九畿说,那么西周疆域东西南北都已扩展至四千里之外,而事实是西周至宣王时代,疆土始得开拓;即使如此,其地域也没有这样广大。所以说《周礼》的记载也与事实不相符合。在金文中并未见五服的说法。只是在《令彝铭》中有者(诸)侯,侯田男的记载。这里所谓的侯田男,实际上就是众诸侯,并不是什么服。《尚书周书》等篇,也未见五服说,只在《康诰》中有侯甸、男邦、采卫的话,但揣其意,实指侯之甸、男之邦、采之卫而言,并不是侯,甸,男,采,卫各为一服。所以说,所谓甸,服都是指领土而言,而五服、九畿,则是泛指领土的广大而已。

周武王灭商以后,把中央王朝直接控制区以外的这块广大土地进行了分封。封赏的对象,不仅有神农、黄帝、舜、禹的后人,更主要的是把土地封给周王的同姓和有功之臣。据《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当时共封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成王时周公又进一步把文王、武王的儿子和他自己的后人分封在全国各地。对分封各地的诸侯,周天子称同姓为伯父,叔父,异姓为伯舅,叔舅。宗法血缘关系把诸侯和周天子紧密地纽结在一起,使这些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种分封制度虽然在商代已开了先例,但当时被分封的边鄙诸侯与商王朝并无亲戚关系,所以时服时叛,而西周把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起来,不仅巩固了中央政权,也加强了对广大被征服地区的控制。

西周分封诸侯的爵位,因其封地大小,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礼记王制》云:王者之制爵禄,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孟子万章》记载孟子回答北宫锜周室班爵之问时说:

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之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及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於诸侯曰附庸。

孟子所说,周初应该有无数个方百里,方七十里,方五十里,以及方不及五十里的四方形的封区。如果有这么多的封区,必然要在完成领土的开扩以后,还须事先进行土地测量,然后才能实行这样的封建,这当然是一种幻想。在金文中根本看不出公、侯、伯、子、男之间的严格等级关系。实际上周初都是因武士已占领的土地而封赐之。例如夏之后聚於杞(今河南杞县),而遂封之于杞,殷之后聚于宋(今河南商丘南),而遂封之于宋。又如《诗经崧高》叙述宣王封申伯的事,上云: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下云: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也就是说,因申伯已经南国是式,才命之式是南邦,因他已经于邑于谢,才命之因是谢人。这些都说明,所谓封赏、都是因其既成事实而加以追认的。当时各诸侯占领的土地是有大小之别,但决不是如孟子说的那样正方形的等差。这种封地的等差说,是战国时期儒家的臆说,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这些被分封的诸侯,对周王室来说,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对卿大夫来说,则成为大宗。大宗是世代相传,百世不迁的。各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基本也是按照周王朝的中央职官机构,设官分职,以进行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尚书立政》所列的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夷、微、卢烝、三亳、阪尹,就是各诸侯国的封疆官吏。其中司徒、司马,司空的职司与中央官的任人、准夫、牧相当,是诸侯国的三亳。亚、旅次之,是具体处理各诸侯国军政事务的卿大夫。夷,微,卢,是西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烝,是他们的君长。夷,微,卢蒸,当是泛指臣服于西周王朝的方国首领。三亳是监督商朝先王旧都的官吏。阪尹是险要地区的守官。

西周时,周天子享有很大的权威,各诸侯国每年要定时向周王朝缴纳贡赋和特殊物资,《左传昭公十三年》云: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还要定期朝觐和率兵从征,保护周王朝。此外,诸侯也要对周王的死丧、婚嫁、巡游尽一定义务。诸侯如不履行义务或冒犯了周礼的规定,轻者受到谴责,如《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晋侯作宫而美,康王使让之;重者则要被处死,如《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周夷王时,齐哀公因纪侯在周王面前说了他几句坏话,结果夷王不分皂白就烹哀公而立其弟,是为胡公。为了防患诸侯的叛乱,周天子还派人到一些诸侯国去监视,这就是监官,例如周初武王把管、蔡、霍三叔分封在邶、鄘、卫,是为三监,这就是为监视商王之子武庚和殷民的扰乱而采取的一种措施。谁知武王一死,因成王年小,暂由周公摄政,这引起了管叔的嫉妒,他便大造谣言,中伤周公,说周公有野心,摄政将对成王不利。为平息谣言,周公一面向重臣太公望、召公奭剖明他忠于王室的心迹,以消除他们的疑虑,一面礼贤下士,准备应变。不久,管叔蔡叔武庚纠合在一起造反。周公奉成王之命兴师东伐,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消灭三监,同时灭掉了随武庚作乱的徐、奄等国。至此,周人的势力才真正达到东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公东征。

西周的中央官和地方(诸侯国)各级官吏,都是由与周天子有一定关系的奴隶主贵族担任。《左传桓公二年》说: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就是说周天子以嫡长子的身份为王,众子弟为诸侯。诸侯以嫡长子继位,众子弟为大夫。大夫以嫡长子继位,众子弟为士。这些奴隶主贵族,由于和周天子宗法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严格的等级。所谓卿,大夫,士,实际上是一族之长,他们父子相传,世代相袭,这种等级制和宗法制的相互结合,是西周奴隶制国家体制的重要特征,保证了奴隶主贵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垄断地位。

单字解释: 西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