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夏朝 >  夏启的基本简介

夏启的基本简介

来源:历史知识网阅读:613

是禹的儿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夏的基本简介是怎样的呢?本文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夏的基本简介的资料,仅供参考。

的基本简介

夏朝皇帝姒,在位年不详,姒禹之子。姒禹病死后,姒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继位后,姒又通过甘之战,击败强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华夏族内的反对势力。姒在位晚期,发生武观之乱,政局动荡。姒骄奢淫逸,最终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人物简介

的母亲是涂山氏。屈原的《天问》中载传说说,姒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与涂山氏相遇于台桑,旋即分别。怀孕的涂山氏女在伤念中生下姒后就死了。姒禹死后,姒破坏了禅让制,自行袭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从此,原始社会宣告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姒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

之争

妫舜以后,王权进一步强化,传说姒禹涂山会盟时执玉帛者万国,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此涂山就是河南嵩县的三涂山,亦即会稽山,正在夏人活动中心地区附近。可见经姒、姒禹两代经营,夏后氏已形成一支强大的势力,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随着王权的产生,氏族制度的机关已部分被改造,部分被抛弃,唯继任领袖的人选要经议事会认可的形式尚存。而从妫舜到姒禹正处于社会大发展的时代,各种人才辈出,首先被举为姒禹继任者的是当时曾掌五刑、负责狱讼的皋陶皋陶先姒禹而死,部落联合体议事会又推举了益,即伯益。他是颛顼少典氏的后裔,又名大费,与皋陶有一定的血缘亲属关系,曾协助姒禹平水土,有功而受到妫舜的器重,被任命为掌管山泽、调驯鸟兽的虞,古文献曾有益主虞、山泽辟之说,有学者认为他的功绩在首创畜牧业。所以按照传统习俗,姒作为领袖之子在议事会讨论继任者人选时,虽被优先提名,但他的功绩与威名无法与益相敌,益很自然的成为议事会认可的法定继承人。

然而,在益和姒的时代,传统习俗已被新的价值观念取代。姒禹死后,姒立即发动了对法定继承人的攻击,夺取了领袖的职位。关于这场斗争的经过,有记载说:益代禹立,拘禁之,反起杀益,以承禹祀;或说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还有说禹授益,而以为吏,及老,而以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自取之。总之,斗争很激烈,而几经波折,叛乱的姒曾遭益的有力反击,一度处于劣势,甚至被拘禁,终于因有姒禹的经营和培植,夏后氏根基更深、实力更强,在拥护者的支持下,夏后氏及其拥护者联合起来对益发动战争,终于杀益,使姒夺得领袖的权位。

甘之战

夺得领袖职位后,在今河南禹县举行盟会,通报联合体内部各部落和附近酋邦,争取支持者,以确立自己的统治,这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有钧台之享[13]。但是姒破坏传统习俗的篡夺行为引起一些部落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实力雄厚,同样觊觎联盟最高权位的部落首领,以有扈氏为代表,公然表示不服从姒作新的领袖,从而发生了姒伐有扈氏的甘之战。

身世传说

的母亲是涂山氏,屈原在其《天问》中曾记载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与涂山氏相遇于台桑,怀孕的涂山氏女生下了

王位之争

舜以后,王权进一步强化,传说姒禹涂山会盟时执玉帛者万国[1] ,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3] 。此涂山就是河南嵩县的三涂山,亦即会稽山,正在夏人活动中心地区附近。可见经、禹两代经营,夏后氏已形成一支强大的势力,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随着王权的产生,氏族制度的机关已部分被改造,部分被抛弃,唯继任领袖的人选要经议事会认可的形式尚存。而从妫舜到姒禹正处于社会大发展的时代,各种人才辈出,首先被举为姒禹继任者的是当时曾掌五刑、负责狱讼的皋陶皋陶先姒禹而死,部落联合体议事会又推举了益,即伯益。他是颛顼少典氏的后裔,又名大费,与皋陶有一定的血缘亲属关系,曾协助姒禹平水土,有功而受到妫舜的器重,被任命为掌管山泽、调驯鸟兽的虞[4] ,古文献曾有益主虞、山泽辟之说,有学者认为他的功绩在首创畜牧业[5] 。所以按照传统习俗,姒作为领袖之子在议事会讨论继任者人选时,虽被优先提名,但他的功绩与威名无法与益相敌,益很自然的成为议事会认可的法定继承人。[6]

然而,在益和的时代,传统习俗已被新的价值观念取代。禹死后,立即发动了对法定继承人的攻击,夺取了领袖的职位。关于这场斗争的经过,有记载说:益代禹立,拘禁之,反起杀益,以承禹祀;或说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7] ;还有说禹授益,而以为吏,及老,而以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自取之[8] 。总之,斗争很激烈,而几经波折,叛乱的姒曾遭益的有力反击,一度处于劣势,甚至被拘禁,终于因有姒禹的经营和培植,夏后氏根基更深、实力更强,在拥护者的支持下,夏后氏及其拥护者联合起来对益发动战争,终于杀益,使夺得领袖的权位。[9]

甘之战

夺得领袖职位后,在今河南禹县举行盟会,通报联合体内部各

部落和附近酋邦,争取支持者,以确立自己的统治,这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有钧台之享[10] 。但是姒破坏传统习俗的篡夺行为引起一些部落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实力雄厚,同样觊觎联盟最高权位的部落首领,以有扈氏为代表,公然表示不服从姒作新的领袖,从而发生了姒伐有扈氏的甘之战。[11]

有扈氏是当时一个强大的部落或酋邦。传说姒禹时就曾发生过攻有扈,以行其教[12] 的战争。战前,姒禹在誓师之辞中说:日中,今予与有扈氏争一日之命,且尔卿大夫庶人,予非尔田野葆士之欲也,予共行天之罚也。宣告要和有扈氏决一死战,标榜自己不是为了贪图有扈氏的土地、人民、财货,而是代天行罚。还传说:昔禹与有扈氏战,三阵而不服,禹于是修教一年,而有扈氏请服。这些传说都反映姒禹与有扈氏之战,是一场权力之争。有扈氏以其强大,意欲僭取联合体王权而起兵,所以姒禹伐有扈以行其教、行天之罚,而且将战争的手段与加强政教的手段结合,最终才战胜有扈氏。姒伐有扈,在一定意义上可谓是禹伐有扈的继续。[11]

伐有扈氏的甘之战是两强相遇,因而打得十分激烈,但留下的有文字记载的史料不多,主要是姒的一篇战斗动员令《尚书甘誓》,全文为: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13-14]

文中第一段介绍《甘誓》背景,是在战于甘之前,召集左右高级官吏申明纪律约戒的誓师词。六卿过去的解释多认为是六军之将,实际上六卿和六军都是周代以后出现的,是成书时借用的后代词汇,其所指当即下文中的六事之人。在古文字中事和史是一个字,商代甲骨文中商王所称的我史、朕史、东史、西史等往往参与征战,所以夏后召六事之人传达战争约戒就很容易理解了。第二段是誓师词全文,首先宣布有扈氏罪状是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意思是指责敌人上不敬天象,下不敬大臣,引起天怒人怨,所以伐有扈是代天行罚。其次宣布军事纪律,命令部属各自奉行命令,忠于职守,努力战斗,还申命奉行命令者将在祖庙中受到奖赏,违背命令者,将在社坛前处死。和伐三苗的《禹誓》相比,可见时最高行政长官的权威是前一个历史时代无法相比的。[14]

相传初与有扈氏战于甘泽而不胜,总结原因说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于是励精图治,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15] 。可见姒取得甘之战的胜利,灭有扈氏,天下咸朝[16] 是很不容易的。[17]

武观之乱

对财富和权力的追逐,终于打破了氏族制度下自然发生的共同体权力,国家出现了,但对财富和权力的追逐不仅没有结束,而且愈演愈烈。姒用暴力手段结束禅让制后,他的儿子们又发生了争夺继承权的骨肉相残,这就是武观之乱。[18]

在周代文献中,曾将夏有观、扈和虞有三苗并论[10] ,其中的扈是有扈氏,观则为武观,或作五观。还将他与子丹朱、舜子商均、汤子太甲、文王之子管蔡相比,说是五王者皆有元德也,而有奸子……[19] ,可证姒武观是姒之奸子。关于武观之乱的经过留下的记载很少,仅见今本《竹书纪年》中有:()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师师征西河,武观来归。[20]

时代更早的《逸周书尝麦》篇也记述了对这次叛乱的征讨:其在之五子,忘伯禹之命,假国无正,用胥兴作乱,遂凶厥国。皇天哀禹,赐以彭寿,卑正夏略。文中的五子当为五观之误。据今本《竹书纪年》在位十六年。约略可知在姒的晚年已发生了诸子争立的动乱,季子武观因此被放逐西河。后来,当继任问题进一步提到日程上时,姒武观发动叛乱,效法姒用暴力夺取继承权,这场权力之争几乎瓦解了夏王朝的统治,幸而有彭伯寿率师出征西河,才平定姒武观的叛乱。关于西河之地望历来说法不一,较多说法是在河水之东的晋南或河水之西的陕西韩城一带,还有河南安阳附近的内黄说等。以在晋南河汾之间的可能性最大,关于夏文化的考古发现、研究成果也为晋南说提供较多的证明。[21]

的后人评价

禀承天命,赞继大禹之道,顺利地实现从禅让走向世袭,实在是众望所归,无疑是历史一个重德修贤的圣明君主。——许风申[22]

 

自姒建立夏王朝以后,逐渐抛弃了姒禹的节俭传统,毫无顾忌地淫溢康乐,管磬并作,湛浊于酒、渝食于野,饮酒无度、游田无度。[21]

看了夏的基本简介的人还看了:

单字解释: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