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夏朝 >  春秋前期的四大霸主分别是谁?探索他们之间的争霸历程

春秋前期的四大霸主分别是谁?探索他们之间的争霸历程

来源:历史知识网阅读:997

春秋前期,有四大霸主,他们是如何争霸的?接下来渊源历史小课堂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秋时代上承殷商西周,下战国秦汉,处于新旧时代过渡与转型的阶段,也是中华民族酝酿形成的重要时期,社会各方面均出现大的转变,历史由此呈现纷繁复杂的状况。春秋时期霸主及霸政的出现,对于重整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社会政治秩序,具有相对积极的历史意义。

春秋前期,郑庄公小霸,成为春秋霸政的先导;齐桓公“尊王攘夷,代周天子征伐天下诸侯,攘外安内,号称春秋首霸;宋襄公以仁义号召诸侯以图霸中原,泓之战后受伤而死;晋文公凭借城濮之战一战定霸,并开创晋国此后长达百年的中原霸主地位。本文将叙述春秋前期郑庄公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的争霸历程。

一、郑庄公及郑伯克段于鄢

郑受封于西周晚期,地处今河南中部,北靠黄河,西边周王室,南连陈、蔡,东与宋壤。两周之际,郑武公护送并随周平王东迁,郑武公父子借周王之名行征讨、盟会之事,开拓疆土,郑庄公一度成为春秋小霸。周桓王即位后,周郑交恶。周桓王率诸侯伐郑,在繻葛之战中反为郑军大败,郑军射中王肩,由此郑国势力达到顶峰。

郑庄公名寤生,郑武公之子,公元前722年(周平王四十九年、郑庄公二十二年、鲁隐公元年)立,在位43年,以祭仲、高渠弥为辅。郑庄公一生以克其弟段于鄢为界,大致可分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解决内政问题,后期则是走上小霸之路。郑庄公克段次年,率王师及虢师伐卫,这是《春秋》中诸侯代天子征伐诸侯的开端,此后郑国多次代周征征伐诸侯。

后平王分政于虢,周、郑之间产生矛盾,平王时,“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桓王时“夺郑伯政,郑伯不朝”,并率虢、蔡、卫、陈之师伐郑,战于繻葛(今河南长葛)。

有学者认为,周王一再削弱郑国卿权,直至完全收回郑庄公卿士之职,周王行为体现了“东周王朝有其独立性和主动性”,维护了王权的独立,最终没有被卿权控制。然而繻葛之战后“王室基本上不再派直属军队与大国较量了,而依赖于霸主和其它诸侯的力量控制局势郑庄公则几乎成为春秋初期的伯(霸)主。

其后周王室尽管一再式微,后世齐桓公晋文公却打出“尊王”的旗号,表面上不再与周王公开对抗,他们很可能是吸取了郑庄公的经验,只有王权才是团结诸侯,维持局面的法宝。从大的方面看,繻葛之战确如传统所言是王权与卿权日益矛质并相互斗争的结果,从具体史实上看,与周桓王即位不久以及郑国过于强硬的发展势头有关。

从细节上看,似乎又不完全是郑庄公过分强势,如“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陽,多矣。”《史记·郑世家》记载与此类似:“犯长且难之,况敢陵天子乎?”说明郑庄公被迫反抗王师的动机,不是自己强出风头,而是自救以至“社稷无陨”。但也有人认为郑庄公虚伪自大,甚至很可能借战胜周王之势在战后称王。

二、齐桓公及其争霸

齐桓公小白,僖公子,襄公弟,公元前685年(周庄王十二年、齐桓公元年、鲁庄公九年)立,在位43年,以管仲叔牙">鲍叔牙、隰朋等为辅,其之所以能够成为霸主,号召天下诸侯,以“尊王攘夷”为战是其中重要因素。春秋初期,周王室式微,戎狄不断进犯中原,齐桓公首先征伐东南部莱、莒、徐夷等国,“一战帅服三十一国”,以稳定后方。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代周天子征伐天下,援救邢、卫,阻止狄人进攻中原,助燕败北戎,南却楚国,安定周王室内乱,以建立威信,树立霸权。

齐桓公尊王室,讲仁义,在诸侯中建立威信。在位期间,以霸主身份召集诸侯盟会十余次,“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在周惠王死后,王子带乱政,太子郑“恶大叔带之难,惧不立,不发丧,而告难于齐。”齐桓公召集诸侯,“襄王定位而后发丧”。

公元前651年,(周襄王二年、齐桓公三十五年、鲁僖公八年)在葵丘之会上,周襄王赐齐侯胙,“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作为宗庙祭祀所用肉脯,只赐同姓祭祖,周天子赐胙,是齐国最大的荣誉,由此齐桓公霸业达到顶盛。

齐桓公封禅考齐桓公称霸后曾一度寻求泰山封禅,“欲封泰山,禅梁父”,本文认为由此可探析其征伐天下的动力,然而前人一般否认齐桓公封禅,认为是“汉司马迁作”,此说影响较大,正确与否暂且不论。

若首先考证,继而分析齐桓公称霸心态及性格以及背后折射的社会习俗,应比直接简单断言更为重要。在葵丘之盟后,齐国还维持一段时间的霸主地位,以后逐渐势衰,公元前643年(周襄王十年、齐桓公四十三年、鲁僖公十六年)冬,齐桓公去世,齐国发生内乱,齐国霸业至此结束。

三、宋襄公及泓之战

宋是殷商之后,地处睢水流域平原,北与鲁相连,西为郑,南为陈、蔡等小国,由于春秋初期各国大体处在相对均衡状态,宋国国力稍略显强。宋襄公继位后仍是齐桓公霸业的主要支持者,在齐桓公死后,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又一位霸主。

后人对宋襄公泓之战中的仁义,颇多讥讽,仔细分析之,其中实际隐藏着宋襄公的复商大梦及春秋社会“尊礼重信”的时代特点。宋襄公之父,宋桓公之子,公元前651年(周襄王二年、宋桓公三十一年,鲁僖公九年)立,以公子目夷为辅(公元前),在位14年。

清人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卷《春秋宋执政表》中言:“顾春秋时宋最喜事,春秋之局变多自宋起。当齐桓之伯,宋尝先诸侯以求盟。桓死而襄继之,求诸侯于楚,卒至执于盂,伤于泓,楚遂横行不可制,而春秋之局于是乎一变。”道出春秋前期政治格局中宋所处的形势。

在泓之战中,宋败于楚,在此前鹿上之盟时,宋襄公请求楚国让中原诸侯奉自己为领袖,宋楚之间已发生过争执,楚执宋公以伐宋,后又在薄之会上释放宋襄公,泓之战也成为其最后一战。

由此或可想见当时宋襄公处境之艰难,既众叛亲离,无一人支持,连“天”也要弃之。公孙固此言一出如雷轰顶,对其心理的冲击势必较大。然其仍坚持一战,并试图以“礼”号召中原诸国,共同面对强楚,行复商之大业,也可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从这里看同为殷商后人的孔子,其为理想献身的精神似与宋襄公如出一辙。而若完全依《史记》所言谏者皆为子鱼的话,那么,泓之战前后宋襄公的处境及心态,在后人看来将会黯然失色不少。

四、晋文公及城濮之战

晋是唐叔虞之后,位于黄河中游的汾、浍之间,与戎狄杂处,西与秦交界,南靠东周,东连卫。两周之际,晋文侯护送平王东迁,诛杀“携王”,春秋初期,曲沃小宗晋武公承大宗祭祀权,并陆续兼并周围戎、狄部落,成为北方大国。晋文公即位后,改革朝政,军事实力空前增强。

城濮之战后,被周天子策命为侯伯,成为春秋时期又一位霸主,同时开晋国长达约百年的称霸史。晋文公称霸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城濮之战作为晋、楚争霸的首战,其中“天”等神灵因素反复出现,则提供另一种不同的观察视角。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惠公夷吾薨,晋立其子圉为怀公,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十七年、晋文公元年、鲁僖公二十四年)立,在位9年,狐偃赵衰、胥臣、先且居等为辅,晋国历代有等强卿辈出,以致晋国霸业长达百年不衰。

晋文公一生的政治生涯,可以公元前636年回国即位为限,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外出逃亡,后期是称霸中原的过程,其中城濮之战奠定晋文公历史地位。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一战而霸,成为拥有周天子策命号令天下的中原诸侯首领。战争中晋楚对方关键人物,如楚成王、子玉、晋文公、子犯等都有与“天”等神灵因素相关的言行,不管笃信还是借口,“天”等神灵因素对当时战争及人心的影响,和后世对他们的认识显然并不一致。

五、总结

纵观春秋前期郑庄公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争霸之争,体现的是时代背景下的王权霸政,在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针对霸政战争,除从王权自身的组成上观察外,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基本框架上,把握春秋前期争霸战争的大体态势或走向,这也为春秋中后期南方吴、越分别在晋、楚支持下,展开争霸战奠定基础。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