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宋夏战争
-
北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宋朝的藩属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去宋封号,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写信通知宋政府,希望他们承认这一事实。可是宋朝大多数官...
-
-
-
清水之盟
-
清水盟约,即清水会盟,唐蕃清水之盟,是唐朝在建中四年(783年),与吐蕃第六次会盟、第三次议定边界。在此次会盟中,正处于内乱的唐王朝被迫割让了被吐蕃趁乱实际占领的凤翔以西的广大地区与吐蕃和好。不过吐蕃对合盟并无诚意,盟约缔结后没多久就毁盟侵...
-
-
-
明章之治
-
明章二帝继承并发扬了光武帝的中兴大业,继续执行宽松治国和与民休息的开明政策,在政治上以刑理治国,推行德政,法令分明,整肃吏治、严惩不法官吏,对外戚勋臣严加防范,并坚持后妃外戚不准参政的政策。社会经济上则减轻赋税,鼓励农桑,兴修水利,赈济鳏寡...
-
-
-
阿保机建国
-
大约在唐代初年,契丹族已经形成了由八部联合组成的部落联盟。八部“大人”推举一人做联盟首领,称为可汗。可汗以旗鼓为权力的标志,一三年一任,期满重选。可汗虽由选举产生,但一般总是某一强大家族的成员,唐代前期是大贺氏,后期转为遥辇氏。在大贺氏时期...
-
-
-
重元之乱
-
重元之乱亦称“滦河之变”,是辽皇族内部争夺帝位的事件。清宁九年(1063年)七月,重元父子及其同党四百余人乘道宗往太子山(今内蒙古宁城西南)秋捺之机,发动叛乱,进攻道宗行宫。重元自立为皇帝,任萧胡睹为枢密使。由于南院枢密使耶律仁、耶律乙辛等...
-
-
-
王与马共天下
-
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后来又坐镇荆州,控制建康。王氏兄弟权倾内外,司马睿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登基大典那天...
-
-
-
流民起义
-
太康元年(280年),西晋灭亡东吴,统一中国。不久,晋王朝内部矛盾激化,宗室诸王争权夺位,战祸连年,天灾不断,疾疫流行,赋敛如故,大量被迫沦为流民,不断爆发反晋起义。元康二年,匈奴人郝散起兵攻上党(今山西潞城东北);两年后,其弟度元联合冯翊...
-
-
-
逼蒋抗日
-
【逼蒋抗日】是中国共产党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采取的一项策略方针。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由于蒋介石对张学良下达“不抵抗”政策,严令东北军不抵御日本,使之全东北沦陷。在这一刻,在瑞金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向全国人民...
-
-
-
大同兵变
-
明世宗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农历八月,大同府巡抚都御使张文锦实行残酷的统治,引起了军队的反抗。兵变的主要首领有郭鉴、柳忠、陈浩、胡雄、郭疤子等人。他们在夜间举火为号,杀死贪官张文锦,打开仓库,发放粮食,砸开监狱,释放囚犯,占领了大同城。...
-
-
-
江夏之战
-
208年春,背叛黄祖投靠孙权的甘宁建议新主全面袭击江夏。他说,黄祖已经年迈,身边的人只知道经商和欺凌下属,黄祖的军械也早已不充足了。孙权不顾主要谋士张昭反对,命凌统为先锋,吕蒙领水军,周瑜为前部大督。这次战役有两个目的:消灭在襄阳之战中使孙...
-
-
-
郭威灭汉
-
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是后汉的主要开国功臣,因此受後汉高祖刘知远重任和宠爱,并且被授予高职。後来,刘知远病重,临死前委托郭威成为顾命大臣。...
-
-
-
淮南三叛
-
魏太尉王凌与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掌重兵于淮南,谋立楚王曹彪为帝。令狐愚卒,嘉平三年(251)王凌以讨孙吴为名表求发兵,又遣杨弘说兖州刺史黄华共同举事。杨弘、黄华告发,司马懿率中军征讨。王凌见事败,降于丘头(今河南沈丘东南),饮药自杀。正元二...
-
-
-
参合陂之战
-
参合陂之战是十六国后期,北魏在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东北,一说在今山西阳高)大败后燕的一场重大战役。登国十年(395年)五月至十一月,后燕太子慕容宝率领八万后燕军进攻北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采取“敌进我退,诱敌深入,拖而不打”的战略,渡黄河南下...
-
-
-
钟离之战
-
钟离之战,亦名邵阳之役,为中国南北朝南梁天监六年(北魏正始四年,507年),梁军在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战胜北魏军的防御作战。此役为梁武帝讨伐北魏中具关键意义的一战,亦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之一,结果南梁获得胜利,甚至因此幸免于可能亡国...
-
-
-
永明之治
-
当时南朝齐取代南朝宋四年后齐高帝去世,太子萧赜即位,即齐武帝。他十分关心内政,提倡教育。并且继承齐高帝风格,力行节俭。由于与北魏通好,使得边境较为安定,减少军事调动。使得在齐武帝执政的十一年期间,朝政政治清明,国内社会安定,带动经济文化的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