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徐州相王
-
徐州相王指的是战国时期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公元前334年,惠王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今山东滕县东南)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于是也承认魏的王号,惠王并改此年为后元年。...
-
-
-
黄池之会
-
黄池之会是春秋末年吴国倾全国之兵逐鹿中原与晋会盟的一次历史事件。...
-
-
-
晋悼公新政
-
自其曾祖父晋襄公去世后,继位的晋灵公才只是个婴儿。年幼的国君无法理政,大政掌握于赵氏之手。赵氏首领赵盾好结党私营和排斥异己。在他的治理下,晋国对外国势不振,全不复文、襄时代霸业;对内则弄得卿大夫之间互相勾心斗角。...
-
-
-
践土之盟
-
前632年(左传僖公28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等国,晋被推为盟主。...
-
-
-
六朝三杰
-
六朝三杰是指在中国绘画史上六朝时期的三位著名画家,即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三位大家。张僧繇,南朝梁时人。对绘画有独特创造,画山水不以笔墨勾勒,史称“没骨山水”,自成一家。陆探微,南宋时人。有名于时。其用笔有“连绵不断“的特点...
-
-
-
湛阪之战
-
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最后一战。春秋诸侯争霸战争中,晋与楚为争夺中原(两国之间的郑、曹、卫诸国)霸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晋楚争霸主要三次大战:前632年城濮之战晋胜,前597年邲之战楚胜,前575年鄢陵之战晋胜。...
-
-
-
共和行政
-
共和行政又称周召(shao)共和,国人暴动攻入王宫,周厉王逃跑,政权由大臣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执掌,称为共和。...
-
-
-
仙游之战
-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四月平海卫奏捷之后,戚继光又率部先后在连江马鼻岭和宁海肖石岭歼灭倭寇各一部,福建倭寇暂告平息。为加强福建水陆防务,以为长治久安之策,谭纶与戚继光议定御倭方案,上报朝廷,采取了一系列防务措施。...
-
-
-
鄂州之战
-
南宋的鄂州位于湖北省会武汉的武昌,地处长江中游,扼汉水入口。它在行政区划上属荆湖北路领辖,与襄阳、江陵构成了京湖战区,隔江与淮南西路为邻,东南寿昌军(今湖北鄂州)与江南西路兴国军(今湖北阳新)接壤,形势十分险要。“西可以援蜀,东可以援淮,北...
-
-
-
张汶祥刺马案
-
张汶祥刺马案指的是清末张汶祥刺杀两江总督马新贻的历史事件,此案疑雾重重,广为流传,成为晚清的四大奇案之一。马新贻被刺后,立即有“刺马案”戏文上演。...
-
-
-
秋收起义
-
秋收起义是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部队在文家市会师,毛泽东主持前委会议,及时作出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军的决定,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是继南昌起义之后,...
-
-
-
明末三大思想家
-
明末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他们在明末清初社会激烈变革之际,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论点,比如反对满洲殖民统治及君主专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他们的思想,在后来君主集权严重的清朝并没有多少发展,但对于中国传统哲学...
-
-
-
黄老
-
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上古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道家以道家思想为主发展黄帝,老子的道家思想,并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这就是黄老思想。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为而治”。...
-
-
-
明朝海禁
-
元末明初,日本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在战争中失败了的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即倭寇)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对此,洪武年间,朱元璋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下令实施自元朝开始的海禁政策。早期海禁的主要对象是商业(商禁...
-
-
-
明朝午门血案
-
明朝午门血案,是发生在明朝正统十四年八月庚午(1449年8月23日)北直隶京师午门的一起血案,此案为朝廷官员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当著监国郕王朱祁钰的面,锤死锦衣卫都指挥使马顺等三人,此血案为明朝历史上唯一的一起恶性朝堂斗殴事件。因兵部侍郎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