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宋朝 >  学习知识转换角色赵匡胤

学习知识转换角色赵匡胤

来源:历史知识网阅读:872

赵匡胤是军人出身,长期在军营生活,他的知识并不多。但他能认识到这一弱点,并能坚持学习,这是可贵的。

赵匡胤是武夫出身,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对于读书没有什么兴趣。除小时候上过一段时间的私塾外,此后再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从军之初,戎马倥偬,心里想的是如何靠军功博取赏识,根本无心读书。但是后来,仗越打越大,地位越升越高,赵匡胤这才感到分析形势、制定战略、给朝廷官员下达任务,原有的那点儿有限的知识已满足不了需要,读书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问题已引起了他的重视。

后周显德三年(956)十月,赵匡胤因从征淮南攻克滁州的战功,被周世宗晋升为匡国军节度使,由一名普通士兵成为统治一方的藩帅,赵匡胤在政治上获得了成功。节度使乃是朝廷重臣,军方大将,除在军事上运筹帷幄外,还需要具有参与和介入朝政的本事和能力。赵匡胤再次强烈地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

书到用时方恨少。从此赵匡胤治军之余,“手不释卷”。“闻人间有奇书,不吝千金购之。”出征淮南时,南唐国主曾私进白银三千两以图收买,赵匡胤悉数送交内库。攻克寿州,面对府军堆积如山的金银财货,赵匡胤不为心动。相反他细心地购了一批书籍,仔细包装整理用车子运回京城,为此,有人给周世宗打小报告,称“赵某下寿州,私所载凡数车,皆重货也”。周世宗于是派人搜查赵匡胤的全部行李,却发现车中所载,除书籍之外,别无他物。

周世宗召见赵匡胤,问:“卿身为将帅,有守边疆之责,带兵打仗,书有何用?”

赵匡胤回答:“臣知识有限,收罗这些书是为了学习,增长智慧。”

赵匡胤与他同时代武将的区别就在这里:一般武将只留意于流血和杀戮,而赵匡胤却懂得战争之外还有政治可图进取,因而需要比领兵打仗多得多的本事。应该说,随着赵匡胤由无心读书到自觉读书的转变,他便完成了从一介武夫到一名政治家的角色转换。

赵匡胤取得帝位后,身份和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由统兵打仗的将帅变成了君临天下的帝王。由一名以作战为能事的职业军人变成了总揽军国大事的一国之主,知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规劝武臣读书。

其实,像翰林学士卢多逊就是揣摩赵匡胤喜好读书的心理,投其所好地预先熟记赵氏所读的内容而取得信任的。对于不喜读书的宰相赵普,赶匡胤曾多次予以批评和规劝,宋人记载说:“太祖尝谓赵普曰:‘卿若不读书。今学臣角立,隽轨高驾,卿得无愧乎?’普由此手不释卷,然太祖因此广阅经史。”

这段话反映了宋初官场的读书风气。由于赵匡胤“广阅经史”,身体力行的鼓励和提倡,使宋初官员中“学臣角立”,身为宰相的赵普也感到了“再不读书就会落伍”的危机,所以也始刻苦攻读,终日手不释卷。

赵匡胤由提倡读书、喜好读书发展到重用儒臣、大兴文教,将科场代替了战场,影响和左右了一代社会风气。在他统治时期,重文抑武之风盛行,正像后来宋朝儿童读本《神童诗》中所写的那样,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赵匡胤读书,带有明确的实用性,他反对为读书而读书。他曾对赵光义的侍讲老师说:“帝王之子,当务读经书,知治乱之大体。不必学作文章,无所用也。”因此,赵匡胤读书虽多,却没有像一些帝王那样留下洋洋洒洒的诗赋文章。他那首类似于打油诗性质的《咏日》诗,还是在他感到读书无用的青少年时代的产物。当上了皇帝。书读得多了,也比较谦虚了,反倒没有写出什么东西来。

当然赵匡胤确实注意通过读书来“知治乱之大体”,从历史经验中获取有益的教训。

其实,赵匡胤不仅注意向历史学习,还注重向现实学习,从“无字之书”中吸取教训。灭蜀后,后蜀宰相欧阳炯孟昶人京,被授予翰林学士。

对于南唐文人皇帝李煜赵匡胤也有类似的感慨,他说:“李煜若以作诗的功夫治理国家,怎么会亡国呢!”正因为有这样一些反面教训,所以赵匡胤总是“夙夜畏惧,防非窒欲”,为朝廷军国大事操劳费心,不敢有丝毫的怠懈。

有次罢朝之后,赵匡胤久坐便殿,闷闷不乐。内侍王继恩问其故,赵匡胤说:“你以为天子好当呀?在军事指挥上有失误了,所以我不开心。”

为一件小事而反省自己半天,由此可见赵匡胤的治国态度。

单字解释: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