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宋朝 >  包拯的一生历史概述

包拯的一生历史概述

来源:历史知识网阅读:539

名人语录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乞不用赃吏》

包拯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为官清正廉洁,不徇私枉法,又勤政爱民,还敢于直言劝谏,为国家尽忠尽力,被后世尊称为“包青天”。

【名人历史】

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他少年时长期寄住在庐州城南的一座古庙里,刻苦攻读,儒家经邦治国的著作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29岁时考中进士。此后,他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

包拯是一位著名的“清官”。他在天长县任知县时就很有政绩,他以断案敏捷博得人们的赞扬。有一天,一个农民来到县衙告状,说他家牛的舌头被人割去了,牛不能吃草,只能坐以待毙。包拯马上吩咐这位农民不要声张,要他回家悄悄把牛宰了。因为,按照当时宋朝的法律,百姓不能私自宰牛。过了几天,有一个人前来状告那位农民私自宰牛。包拯立即脸色一变,拍一下惊堂木,厉声喝道:“大胆狂徒,你割了人家的牛舌头,现在却来状告别人私宰耕牛,该当何罪?还不如实招来?”告状者大吃一惊,只好如实招认。原来,他与牛主人有仇,想用割牛舌头的办法使牛主人杀掉耕牛,然后再告倒牛主人。这一“巧断牛舌案”,显示出包拯明察秋毫、善断狱讼的才华。

包拯在任端州知州时,他刚正清廉的英名传遍天下。因此,他被调到京城,先后担任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等职。在这一时期,他一如既往,铁面无私,专为百姓申冤除害。为了惩治贪官,包拯曾向宋仁宗上书《乞不用赃吏》,认为清廉的官员是人们的“表率”,而赃吏则是“民贼”。包拯还7次上书弹劾江西转运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蝎”,残害百姓的行途,并指出王逵残暴成性,难以悔改,不能把管理百姓和官员的职权交给他,否则他会肆意残害民众。由于包拯“七弹王逵”,据理力争,宋仁宗只好罢免了王逵的职务。

在弹劾王逵后,包拯又与三司使张佐进行坚决斗争。当时,三司使张佐掌管全国财政大权,是宋仁宗宠爱的张贵妃的伯父,又是温成皇后的哥哥。但是,张佐贪赃枉法,无恶不作。为此,包拯多次上疏弹劾他。宋仁宗为了庇护张佐,虽然免去了张佐的三司使职务,却同时又任命他担任四个要职。对此,包拯紧追不放,干脆在朝会时三番五次地弹劾张佐,还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宋仁宗的过错,最终逼迫张佐辞去全部职务。

1052年,包拯因为弹劾张佐而得罪了宋仁宗,被调离京城,改任河北转运使,又加一个龙图阁直学士的虚衔。四年后,他又被调回京城,任开封府知府。当时,只要开封的惠民河涨水,就会危及京城。包拯经过实地察看,很快了解到惠民河涨水的原因在于京师权贵竞相在河畔垒地筑台,修建亭园房宅,致使河道淤塞所致。于是,他不怕得罪权贵,下令拆除河畔的建筑物,又带领民工疏通了河道。在包拯的努力下,号称最难治的开封府被治理得井井有条。

包拯一生为官清廉,严明执法。即使是对待自己的亲戚,他也同样如此。有一次,包拯的一位舅舅犯了法。包拯知道后,马上派人把他抓上公堂,依法给予重刑鞭笞,决不姑息。包拯在晚年时,特立一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以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他还将这些话用一块石碑竖于堂屋东壁,以教育和约束子孙。难怪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将包拯称为“包青天”,有许多文艺作品对他进行颂扬。

单字解释: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