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宋朝 >  王安石名人历史概述

王安石名人历史概述

来源:历史知识网阅读:421

名人语录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周公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所发起并领导的一场规模宏大的变法运动,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名人历史】

王安石(公元1021年-公元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王安石的一生是改革家的一生,他为挽救北宋王朝的危局,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虽然他领导的变法最终失败了,但是他的“富国强兵”思想与措施却给后世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出身于中下层官宦之家,小时候就经常跟随做地方官的父亲辗转各地。他见多识广,早年的迁徙生活使他较为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对广大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劳动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

王安石自幼聪明好学,他博览群书,诸子百家,诗词歌赋无不精通,甚至还阅读下层社会的市井文学。王安石始终怀着学以致用的目的,深切而透彻地了解古代典籍。阅历和学识的增长使得他的思想日益成熟。王安石非常自负,少年即以天下为己任,他写诗言志:“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秉闲弄笔戏春色,脱略不省旁人讥。”由此可见,少年时代的王安石就有着不同凡响的志趣。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高中进士,任淮南判官。

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王安石调任鄞县(今属浙江)知县。他到任后便大量访问多方面人士,对鄞县的自然状况做了一番深刻的调查。经过调查得知这个县跨江负海,有着丰富的水利资源。由于前期统治者废掉营田吏,致使水土流失,连年荒旱,农业歉收。当他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便抓住了这一地区兴利除弊的关键,广修堤堰和川渠以确保丰收。他还发动乡民们疏通渠道。这些水利设施起到了蓄水排灌的作用,对农业生产大大有利。

每当青黄不接的季节,穷人的口粮接不上的时候,他就让人打开官仓,把粮食借给农民,待到秋收以后,要他们加上官定的利息偿还。这样做,农民可以免除大地主豪强的重利盘剥,日子比较好过一些,因此很受百姓爱戴。同时也使政府从中得到一笔稳定的经济收入,搞活了政府经济。这是王安石立志改革的第一次尝试,因成功而受到人们的尊敬与爱戴。初次改革的成功不仅坚定了他继续前进的信心,还为他将来从事政治改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王安石生活的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下坡路的时期。北宋建国之初,一直奉行“不抑兼并”的土地制度。到宋仁宗时,全国已逐渐形成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再加上繁重的苛捐杂税,人民不得翻身。

王安石为了解除人民的疾苦,他曾多次上书上级官吏建议兴利除弊。皇枯三年(公元1051年),王安石勇敢地向当时的宋仁宗递上了一封长达万言的《言事书》。

《言事书》对北宋王朝以来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局面及形成的原因做了较为精辟的分析,王安石主张重新建立宋王朝的“法度”,对现实政治进行大胆而深刻的改革。当时范仲淹“新政”失败之后,仁宗对改革持怀疑态度,他心里根本无意改革,于是王安石的上书石沉大海。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宋英宗死,宋神宗即位。神宗立志改变现实,有所作为。他需要一个得力的政治助手。由于神宗早就听说王安石的杰出才能,他就下令把正在江宁做官的王安石调到京城来面谈,面谈非常投机,宋神宗便决定重用王安石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宋神宗王安石提升为副宰相,主持朝政。王安石在内忧外患,矛盾重重的状态下,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法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口号,但守旧派却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由极力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并认为王安石的思想观点是大逆不道、不能容忍的。王安石针锋相对与之争辩,并劝宋神宗不要听反对变法的流俗之见与守旧观点。不久,王安石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主要有:一、青苗法。这就是他在鄞县试用过的借粮济民的办法,现在拿来推广到全国实行。二、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地方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三、免役法。官府的各种差役,百姓自己可以不服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役。各家各户按贫富等级,缴纳免役钱,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这样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四、方田均税法。为了防止大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人口,由政府丈量土地,核实土地数量,按土地多少、肥沃程度收税。五、保甲法。政府把农民按住户组织起来,每十家是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家里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抽一个当保丁,农闲练兵,战时编入军队打仗。

王安石的变法很快取得了成效,宋王朝的收入大大增加,政府和军队裁撤了大批冗员,效率大大增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蒸蒸日上。

王安石的变法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但是变法却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

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开始逐渐转变,他对王安石说:“外面人都在议论,说我们不怕天变,不听人们的舆论,不守祖宗的规矩,你看怎么办!”王安石坦然回答说:“陛下认真处理政事,这就可说是防止天变了。陛下征询下面的意见,这就是照顾到舆论了,再说,人们的话也有错误的,只要我们做的合乎道理,又何必怕人议论。至于祖宗老规矩,本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王安石坚持三不怕,但是宋神宗并不像他那么坚决,听到反对的人不少,就动摇起来。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河北发生大旱,一连十个月没下雨,没有粮食吃的农民到处逃荒要饭。宋神宗也因此而发愁,有个官员将一幅“流民图”献给宋神宗,说旱灾是王安石变法造成的,要求神宗把王安石撤职。宋神宗终于渐渐坚持不住了。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也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诉说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逼神宗停止新法。新法没有办法继续执行下去。宋神宗只好让王安石暂时离开朝廷,到江宁府去休养。

王安石在文学方面有着很大的建树。他的散文语言简练朴素,立意高远,比较重视理论的说服力。他的诗歌遒劲清新,充满现实主义,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与理解,以及对传统思想的反抗,对社会前途的忧虑,这些诗歌充分抒发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晚年王安石罢相隐居以后,生活和心情的变化,引起了诗风的变化,他创作了较多的描写湖光山色的小诗,也更多地注意对诗歌艺术及文字的锤炼,名例很多,如《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最初用“到”,后改为“过”,又改为“人”,再改为“满”,改动了十几遍之后才定为“绿”,一直被后人当成锤炼字句的经典。

王安石对学术研究非常认真谨慎,他晚年曾撰写一部《字说》,对汉字的造字方法、含义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不过因为他过于认真,有时难免穿凿附会。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一次,苏轼拿自己的号“东坡”中的“坡”字请教王荆公字义。王安石解释道:“‘坡’者乃‘土’之‘皮’。”苏轼听了笑着反问道:“照这样说来,那么‘滑’字乃‘水’之‘骨’喽?”王安石被问得哑口无言。玩笑归玩笑,两人私交还是很好,晚年的王安石闲居无聊,苏轼不因为以前的政见不合而疏远他,专程去江宁探望。两人一同游山玩水,王安石写出了名篇《桂枝香·金陵怀古》,苏轼看了也不禁叹服。

宋哲宗元枯元年(公元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连王安石的心血之作《字说》也因为含有变法思想被禁止传播,王安石在无限的忧愤中与世长辞,享年66岁。

王安石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的变法虽然在地主阶级的极力反对下失败了,但是他“富国强兵”的措施和思想给后世带来的影响仍然相当深远。他的诗文险峭奇拔,自成一家。其散文、政论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他的诗歌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由于他在文学方面突出的建树,被后世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单字解释: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