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任职地方多办实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临川)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父亲王益,做过几任州县官吏,奔波于南北各地,官终都官员外郎。景祐四年(1037)王安石随父亲到江宁。二年后王安石十九岁时父亲去世了,从此王安石就在江宁定居下来,江宁成为他的第二故乡。由于父亲的去世,家境逐渐桔据起来,他和母亲过着很贫寒的生活。
王安石在少年时代就喜好读书,读书一经他过目便终身不忘。他作文章落笔如飞,初看似乎漫不经心,写完后,读过的人都佩服他文章精彩绝妙。他精读了大量儒家经典,也阅了诸子百家,还涉猎《素间》、《本草》等医学书,并且看过一些小说,真是博览群书。为尤可贵的是,王安石求学并不光停留在书本上,还向富有经验的“农夫、女工”学习少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他不是死读书,是在求知中勤于思考,孜孜不倦地“惟理以求”,这种探求精神使他常能用批判的眼光判断各种问题,因而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特点的思维模式。庆历二年(1042)春,二十二岁的王安石考中进士,名列上等,从此步人仕途,被任命为签书淮南节度判官职,给扬州地方长官韩对当幕僚。
任职三年后,按宋制可以准许呈献文章请求投考馆阁的职位,这是一般士大夫求得更高官职的途径,但王安石不走这条路,他愿继续在地方任职,于是在庆历七年(1047)出任都县知县。血气方刚的王安石,一心一意要为当地老百姓做些好事。他看到鄞县地区有丰富的水资源,但由于水利连年失修,不能充分利用,使水白白流人大海,倘若遇到不雨之年,便出现严重旱情,这真是最大的浪费与最大的灾患。所以,王安石在到鄞县的第一年,便决定利用冬闲季节,动员百姓大兴水利,浚治川渠。他亲自奔波在工地上督促检查。由于这件事深得民心,百姓愿意效力。在二三年里建造堤堰,修整陂塘,为当地水利建设作出不少成绩。在郑县王安石还看到另一种使他揪心的情况:在青黄不接之际,贫苦农民用粮十分困难,常常忍受高利贷者的高利盘剥。王安石决定以轻微利息把粮贷给贫苦农民,约定秋收后归还新粮,保障他们生活,同时也免受高利贷的盘剥。此外,王安石还在鄞县兴办学校、整顿户籍管理,不断地进行改革试验,鄞县的所作所为,为他以后的变法运动积累了初步经验。王安石在鄞县任满后,皇祐三年(1051)历任舒州通判、群牧司通判、群牧司判官。
此时王安石不但在政治上崭露头角,而且以学问和文章知名于世,欧阳修推举他在朝廷任职,但他仍要求去当地方官。嘉祐二年(1057)被派到常州任知州。嘉祐三年(1058)春,王安石调任江南东路提典弄狱,到任后,王安石发现现行的榷茶法存在着严重弊端:官卖的茶叶,质劣且贵因而他上疏仁宗,请求罢榷茶法,改为商人运销、官府抽税的办法,这样可使民间得到好茶和贱茶,此法经实施,收效非常好。
这些他在二十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中所形成的极佳官声以及他多次拒绝朝廷为他安排的肥美官职,使王安石享有极高声望与巨大知名度。这二十多年时间,是王安石最神秘、最神奇的时间。他谢绝一次朝廷的美意,就导致他的声望升高一次,一次次的谢绝,最后就使得甚至从皇帝开始,到京城里的士大夫,到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们,无不渴望见识一下王安石的真面目。遂成为此人一生最大的谜团。
如果说他是为了沽名钓誉,这时间未免太长了些;如果说是韬光养晦,这份沉得住气的功夫真正罕见。有一种看法认为:当时,朝堂上群星荟萃,德高望重者济济一堂,如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曾公亮、文彦博、富弼、韩琦等等一大批人,会使王安石黯然失色,因此,他索性躲到地方坐以待时。此种看法,显然低估了王安石耀眼的才华与独特坚定的性格。以一介地方官吏,他尚且能够使自己的灿烂文名流布于天下,令四方学子仰慕,哪里会害怕到京城一展身手?
但不管怎么说,此人相当自信,自信一旦时机来临,自己必可成就一番大事业。而且,事实上,他也在这二十年间,为自己今后的政治生涯打下了一个极为坚固的基础。这则是不需要怀疑的。
嘉祐三年十月,仁宗召王安石进京,任三司度支判官。王安石无法再推辞,只得赴京就职。
二、慷慨奋行锐意革新
经历十六七年的地方官生活,使王安石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认识。约在嘉祐四年(1059)夏,他写成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洋万言,表达了自己慷慨奋行、矫正世风改变世俗的志向。
《言事书》对北宋王朝以来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局面及形成的原因有精辟的分析:“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益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诅诅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其根本原因是“不知法度”。法度在王安石的文章中就是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令,王安石主张在“法先王之意”的口号下,进行变法革新,而“法先王之意”,并非是提倡复古,而是为了减少变革的阻力,使变革不至于“倾劾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
对于人才的高度重视,也是王安石在《言事书》中特别强调的,他引用《孟子》的一句话:“徙法不能以自行。”王安石认为宋王朝史制败坏,做官的人中没有多少有作为的人才,而缺少才能、贪婪卑鄙的人却多如牛毛,他提出培养和造就人才。
须从“教之、养之、任之”几个方面下手,而且要“有其道”。在《言事书》中,吏治与人才的问题,占了很大的篇幅。
理财的问题在王安石的《言事书》中也提到,虽然篇幅不多,但其立场是很鲜明的:“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忠在治财无其道耳。”
然而,王安石这篇重要的万言上书,并没有得到仁宗的重视。王安石改革的想法并没能得到实施,但《言事书》无疑是王安石日后变法的思想纲领时集中体现,是他的理论基础,嘉祐六年(1061),王安石被任命为知制语,两年后仁宗去世。赵曙即位,是为英宗。此时王安石也因母亲去世,回到江宁守丧。英宗即位后,庸碌无为,在位四年就因病去世。治平四年(1067)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知江宁府,熙宁元年(1068)四月,王安石回到开封,受命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宋神宗与仁宗和英宗不同,他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年轻君主,即位后,有一股改革弊政的强烈愿望,他想效法唐太宗,使宋朝也成为太平盛世,他也想寻求一个像魏征那样的宰相,辅佐他成功立业周此,登基以后他不断向大臣征询改革意见。
王安石回开封后,神宗即召人对,开头就问,治理国首先先要以什么为先。王安石回答说:“首先应该选择治理的方法。”神宗又问:“唐太宗怎样?”王安石说:“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大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宋神宗最后说,你要全心全意辅佐我,希望我们能共同来完成这个事业。
又有一日朝席完毕,神宗留下王安石再一次议论政)神宗认为,唐太宗须得魏征,刘备须得诸葛亮,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这两个人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王安石回答说:“陛下谈能为尧、舜,则必有皋、荧、稷;诚能为高宗,则必有傅说。”他认为,天下有学识的人才不算不多,而帝王常忧患无人辅佐自己治理天下,是由于“择术未明,推诚未至”,困而虽有贤明的人,也呼为小人所蔽,卷怀而去尔。神宗说: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五四凶,王安石对答说:惟能辨四凶而诛之,此其所以为尧、舜也。若使四凶得肆其谗届,则皋、菱、稷亦安肯苟食其禄以终身乎?不久,神宗又问王安石,自宋朝开国以来,百年无大变,天下太平是什么原因。王安石为全面回答这一问题,退朝后,写了秦疏《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上奏神宗。
在《札子》中,王安石认为天下并非太平无事,剖析了特别是仁宗统治时期在用人、理财、治军各个方面的弊端,“农民坏于摇役,而未尝特见救恤;又不为之设官,以修其水土之利。兵士杂于劳,而未尝中敕训练”,“其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宫,虽忧勤而国不强、王安石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表达了锐意进行改革的决心与愿望。
改革已经成为历史的趋势;北宋积贫积弱的形势使要求改革的人越来越多,呼声也越来越高,神宗于熙宁二年(1069)二月,任命王安石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王安石在神宗支持下,建立“设置三司条例司”,作为主持变法的专门机构,由王安石亲自负责。王安石又推荐吕惠卿作为自己的主要助手,负责名例司日常事务一场变法革新的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熙宁三年(1070)十二月,以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由副相晋升为宰相,这是变法运动趋向高潮的标志。
三、大刀阔斧推行新法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指出“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在执政前就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曾经指出:“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
王安石的变法,在当时称为新法,新法内容包括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王安石派出提举官四十多人,把新法颁行于天下。
在具体内容上,各法是这样:
均输法。把发运的职能改为均输,朝廷借予钱币、米粮作为本钱,凡是上供朝廷的物品,都必须从价格昂贵的地方移到价格便宜的地方去购买,用路途近的地方而取代远的地方,预先了解京城仓库里所应当置买的东西,价钱便宜的就先购买好,然后贮存起来。此法熙宁二年(1069)七月开始实行于淮南路,江南东、西路,两浙路及荆湖南、北路,王安石选派薛向担任发运使,全权负责举力均输,总东南六路的财赋和茶盐等各项收入。均输法的实施,有效地调整了供求关系,改进了对京师贡物的供应,减少了纳税户的一些不合理负担,政府的财政因而有所增加。
青苗法。把籴买常平仓粮的本钱作为青苗钱,散给每家每户,命令他们出二分利息,春天散出,秋天收回。青苗法于熙宁二年(1069)九月开始实行,对调节粮价、救济饥民有一定作用,青苗法推行后,南方之民认为“皆便之,无不善者”,一般农民也愿意到州县去借青苗钱。青苗法虽然收百分之十利息,二次借贷收百之四十利息,但还是比私人百分之百的高利低得多,因而对高利贷起了一定限制作用。不过由于青苗钱贷款不敷分配,高利贷在农村还是很活跃,青苗法的实施给国家带来一定财政收入,然而,其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官吏在散敛青苗钱时敲诈勒索,有时折价计钱,使一些农民蒙受到损失。
农田水利法。发布于熙宁二年(1069)十一月。农田水利法是王安石“以天下之力生天下之财”的思想的集中体现。发展农田水利,开辟相当多荒田,整治大量陂塘,疏通许多河道、沟渠,兴修大量水利工程,其成就有目共睹。史称“自秦以来,水利之功未有及此者”。
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即根据老百姓家中财产的数量,分别叫他们出钱雇人服役,下到单丁、户,这些本来本就不必服役的家庭,也一概叫他们出钱,这叫助役钱,免役法的推行,使各等户都出钱,豪富之家财产多,出役钱也最多。同时也使轮流充役的农民得以回乡务农,有利于农业生产。此法熙宁五年(1072)开始实施。这是继均输法之后,对大商人的进一步限制,并首先在开封设立市易务,作为执行市易法的专门机构,还从内藏库拨出一百发给作为市易本钱。以后在杭州、成都、广州等许多城市也设立了市易务。市易法的推行,使中小商贩和外来客商避免了豪富巨贾的压榨,使一部分商业利益从大商人手中转到政府手中,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税收。
方田均税法。以东、西、南、北四至各千步,相当于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的面积为一方,每年九月,县令、县位分地统计,查验田地的肥沃与贫瘠,确定它们的土色和质地,分为五等,根据土地等级,均定地税数额。此法于熙宁五年(1072)八月颁布施行。先在京东路实行,以后推广河北、陕西、河东等五路,且只限于五路的平原地区。方田均税法的推行,给隐田漏税的家强地主以沉重打击,对地少地薄而税重的贫苦农民,相对减轻了一些负担。
整顿治安,加强军备,也是新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具体表现在下面诸方面;
保甲法,把乡村各农产登记入册,二名男丁中取一名,十家为一保,保了都发给弓努,教他们作战的阵法。此法熙宁三年(1070)十二月首先在开封府地区实行,以后推广到京东、京西、河北、陕西诸路,最后推广到全国。实行保甲法,建立起严密的治安网,就是使保甲丁成为正规军的补充力量,“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这是军队建设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因而王安石要求对保甲兵加强了训练,并取得较好效果。“教艺既成,更胜正兵。”到熙宁九年(1076)止,全国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保甲兵已达五十六万多人,加强了宋朝军队的实力。
保马法,凡是五路义勇保甲愿意养马的,每户养一匹,以牧马监现有的马匹给他们饲养,或者官府给予马价,让他们自行选购良马,每年检查一次马的肥瘦,有马匹死亡或生病的给予补偿。此法熙宁五年(1072)五月先在开封府试行,熙宁六年八月颁布实行。保马法的推行,由于饲养较好,减少了马的死亡,同时也减少了政府的开支。
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王安石亲自撰写《周礼义》、《书义》、《诗义》,即所谓的《三经新义》,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
王安石的变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甚至打击了大官僚贵族、大商人对人民的疯狂掠夺,在地主阶级内部进行财力的再调整,“损有余以补不足”,力求民不加赋而国足用。正因为限制了大官僚贵族的经济特权,新法遭到守旧势力的猛烈反扑和围攻。
王安石曾经讲过三句有名的话: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他认为自然界的灾害,不用害怕;祖宗的主法,不适应时代需要的,可以改变;社会上的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错误的言论就不应当接受。这三句话反映了王安石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革新的精神。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的变法措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王安石所采取的措施,只是为了缓和已经激化的阶级矛盾,挽救宋王朝的危机,他只能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腐败的官僚机构,在统治政策上作了某些调整。王安石对大官僚贵族的限制是有限度的,革新派的力量是非常薄弱的,从一些反对新法人们的奏章和文书中,还可看到,有些新法为某些贪官污吏所利用,反而起了扰民的作用。
四、西望国门无力回天
王安石变法在当时引起强烈的反响,同时也在统治集团内部受到猛烈的攻击。新法刚一出台,就马上遭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御史中丞吕海评论王安石有十大过失,出判大名府的韩琦把劝谏停止实行青苗法的奏疏送到朝廷;翰林学士司马光在起草批答诏书中有“士大夫沸腾,黎民百姓骚动”的强烈指责新法的词句,他并且引用朋友间应互相劝勉从善的道理,三次写信反复劝导王安石……
他们的反对使神宗开始动摇,并且疑虑重重,再加上曾公亮等人也出来指责青苗法,王安石虽然为辩,也不能解除神宗疑虑,于是王安石称病在家,并上章奏请罢职。这时,翰林学士司马光也称青苗法使“士夫沸腾,黎民骚动”,王安石再度上章奏辩,后来神宗头脑才清醒过来,承认自己为“众论所惑”,并遣使督王安石视事,王安石才又继续执政,进一步推行新法。
然而斗争远未停止,反对派又在免役法、市役法等问题上变着法儿掀起反变法的浪潮一熙宁四年(1072),监察御史刘挚、御史中丞刘绘多次上疏神宗反对免役法,声称免役法“有十害”;熙宁五年(1072),华州山崩,枢密使文彦博说这是市易司差官自卖果实所造成的后果面对着进攻,王安石一一予以还击,他上奏神宗反驳说:“华州山崩,臣不知天意为何?若有意,必为小人发,不为君子”并认为人之所为,“亦不必合天意”。熙宁六年(1073)七月,反对派对市易务实行的“免行钱”又发动攻击。“免行钱”是将商行为开封官府供给的百货改为按商行收利多少交纳“免行钱”,这是参照免役法而实行的新法规,这个法规使那些肆意勒索的官吏和从中渔利的禁中皇族、后族以至宦官的利益受到极大损害,因而他们和反对变法派的官僚结合在一起,发起猛烈进攻一此时神宗也疑虑起来,问王安石:“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不便,何也?两宫乃至江下,忧京师乱起,”王安石毫不犹疑地揭露了后族所以反对免行钱的原因。因此更招来后宫的强烈反对,她们纷纷要求废除新法,赶走王安石。参知政事冯京见风使舵也随声附和,宫廷中形成了一股反变法的逆流。熙宁六年至八年,又连续发生两年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神宗脸上布满了愁云,在朝上叹息不已,这也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口实。变法至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遭遇大旱,一个被王安石提拔的看守城门的小吏郑侠在冯京的指使下,在熙宁七年四月画了一张《流民图》进呈天子御览,郑侠同时还附了一道奏疏,说微臣在城门上,天天看见为变法所苦的平民百姓扶携塞道,质妻鬻子,斩桑拆屋,横死街头,实在是忍无可忍,因此恳请皇上罢废害民之法,“延万姓垂死之命”,而且郑侠还赌咒发誓,说如果废除新法之后十日之内不下雨,请将臣斩首于宣德门外,以正欺君之罪。
这一事件让神宗大为震惊,据说他观图后一夜不眠,两宫太后(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声泪俱下,皇帝终于动心,毕竟,天下大旱已整整十个月,难道真是新法弄得天怒人怨?于是下诏暂停青苗、免税、方田、保甲八项新法,诏下三日之后,天降大雨,旱情立解。
这种说法也未免太有戏剧性,姑妄听之,但王安石变法的不得人心却是事实,民间的声音因为《流民图》事件而上达天听也是事实。这时王安石已处在反对派的包围之中,很难继续执政,因而要求辞去宰相,熙宁七年(1074)四月,神宗罢王安石宰相,诏令出知江宁府。
接任王安石为相的是韩维,吕惠卿为参知政事,这二人也是变法派的人物。然而吕惠卿虽然有才干,在变法中也出过不少力,却怀有强烈的个人野心,在王安石罢相后,他虽为参知政事,但也一心要往上爬,于是作了些伤害王安石的事,同时他与韩维也不合作,在此情况下韩维请求神宗陕复工安石相位。熙宁八年(1075)二月,神宗第二次任用王安石为宰相,王安石的复相,使吕惠卿大为惊讶不已。
王安石再次担任宰相以后,虽然还想进一步推行新法,但变法派内部的分裂扩大了,吕惠卿对于王安石再度为相深感不安与不满,他在王安石生病时对神宗说,王安石数次称病不管事,把积压下来的公事都委托我,我怕将来会导致失败而吃罪不起,变法派内部的严重分裂,无疑给王安石以沉重的打击,而这时新老反对派的攻击火力仍有增无减,甚至天空出现彗星,也成为攻击变法的借口。神宗也不像以前那样信任、支持王安石了;对王安石的意见,也不那么言听计从了,这一切都使王安石更加心灰意冷一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在病中多次请求辞职。同年六月,他的儿子又因病死去,使他悲伤不已,力请解除宰相职,十月,种宗批准他的请求、王安石罢相后,出知江宁府,但他并不到任视事,次年六月就辞官退居江宁了。
王安石从熙宁二年至熙宁九年共推行七年新法。在王安石罢相后,神宗还是基本维持新法的,然而已经把注意力集中在官制改革和强化军兵保甲方面。元丰八年(1085)神宗去世,幼子赵熙继位,是为哲宗;哲宗年幼,当时是由神宗的母亲高太后执掌朝政,高太后拜司马光为宰相,司马光一上台,尽废新法,这就是历史所称的“元祐更化”。元祐八年(1093)高太后病死,哲宗亲政,哲宗虽然也颇有政变精神,也恢复了神宗颁布的一些新法,罢免了一些元祐党人,但新法至此已经是寿终正寝,以失败而告终了。
五、生活中的王安石
王安石的做人特别有意思。此人最大的外在特点是生活上的极度不修边幅。据说,他长时间地不换洗衣服,长时间地不洗脸、不漱口、不洗澡。这使他的外套上,到处都是汤汁油渍汗迹等污斑。好在当时的王安石已经具有了极高的官声与文名,使这种出现在常人身上肯定会令人无法忍受的不修边幅,反而给他增加了新的魅力。史书记载说:时人咸谓其贤。就是说,人们普遍认为王安石是了不起的高人。
有些事情,颇能表现王安石的为人与私德:
王安石的吴氏夫人是位胖太太,大约也不算美貌。有一次,她自说自话为丈夫置了一个小妾。可能是想给丈夫一个惊喜的意思,白天她对此事只字未提,晚上临睡时,才让这女子梳妆好了前来侍候。王安石大吃一惊,问来者所欲何为?就是说,他不知道一个美貌女子打扮得漂漂亮亮,半夜到他的房子里来是想干什么。女子将夫人的意思讲给王安石听,王安石相当严肃地仔细盘问起来。这女子告诉他:自己的丈夫将一船官麦沉船失却,倾家荡产后仍然不足以偿还官债,所以自己被丈夫卖掉好还债。王安石问:“共卖得多少钱?”女子回答:“九百缗。”就是九百贯钱的意思。按照购买力折算,大约是今天不到二十万元人民币的样子。王安石听后,命该女子回她自己房间安歇。第二天一早,立命将该女子丈夫找到,让他把自己的妻子领回去。并且不必退钱。
公元1042年,即宋仁宗庆历二年,王安石22岁。是年,他一举中进士高第,为第四名。此后一生为官,官居宰相高位前后凡八年,其间一度权势熏天,几乎可以主宰百官的荣辱予夺。但是,此人从未用此权力为自己及其亲族谋过私利;他对金钱也从不计较,据说,其宰相俸禄几乎已经变成公费,任凭亲友甚至同事花费。而且,该人一生少见私敌,所结怨者,大多是为了变法的缘故。因此,就连后世相当厌恶他的批评者,都承认自己面对的是一个真诚、虔敬的洁身自好之士。
王安石退居江宁后,虽然过着田野幽居的生活,但他的内心却还是深切地关怀着朝廷的局势发展的,所谓“西望国门搔短发,九天宫阔五云深”,就是反映了他晚年不平静的心情,然而他毕竟是罢了官的人了,对朝廷的事已无能为力,退居的王安石,有时会会朋友,谈诗论文;有时骑驴出游,与人说佛谈禅。王安石本身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章雄健峭拔,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创作虽不多,但遒动豪气之中又富清新婉媚。著作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老年仍然热衷于读书、著述,编写了一本《字说》,对文字训诂有独特的见解。神宗逝世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政局的逆转,使王安石深感不安,当他听到免役法也被废除时,不禁悲愤地说:“亦罢至此乎!”但此时他已经是老迈体衰了。元祐元年(1086)四月,王安石一病不起,与世长辞,终年六十六岁。他在退居江宁时封为邢国公,死后,谥文。
鱼朝恩(722-770年),泸州泸川(今四川泸县)人。唐朝时期宦官大臣。天宝末年,净身入宫,供职小黄门。安史之乱发生后,护送唐玄宗出逃,侍奉唐肃宗李亨,颇得信用,历任三宫检责使、左监门卫将军,主管内侍省,统率神策军。永泰年间,封为郑国公,权倾朝野。大历五年,唐代宗联合宰相元载,坐罪赐死。鱼朝恩出现,...
徐盛(生卒年不详),字文向,琅邪莒县(今山东莒县)人,三国时吴国名将。早年徐盛抗击黄祖,因功升为中郎将。在濡须浴血奋战。刘备伐吴时,徐盛跟随陆逊攻下蜀军多处屯营;曹休伐吴时,徐盛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少抗多,成功防御。因前后战功,徐盛先后升任建武将军、安东将军,任庐江太守。后来,曹丕大举攻吴,吴国依徐...
公元前236年,正式继位,品行不端。屡遭秦国攻打,接连丢失宜安、平阳、武城、狼孟、番吾等郡。公元前229年,秦国大兵压境,命令将领李牧、司马尚率军抵御。听信宠臣郭开谗言,杀害李牧,罢免司马尚,令宗室赵葱、颜聚代替,导致赵军大败,国破家亡。受俘进入秦国,发配到房陵深山中,谥号幽缪。人物生平继承王位赵王...
家人卦六二。无攸遂,在中馈。贞吉。《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巽也。意思就是:家人卦六二。不可随心所欲。要主持家庭中的饮食。正固吉祥。《象》说:六二的吉祥,是柔顺且随顺的原因。“遂”是如愿以偿的意思。“中馈”指的是家中饮食方面的事。这里为什么会提到主持家庭的饮食呢?下卦,又称内卦,六二在下卦中位,就是在...
第一个是中学生素材必备人物——司马迁。“赢得生前身后名”,对于古代的士大夫而言,史书上的美名有时候比身家性命、尊严都要重要,所以古代沽名钓誉的人也不少。司马迁之所以成为中学生写作文最爱举的例子,无非是因为他先遭受宫刑,后写出了《史记》。《史记》在古代被一部分人视为对汉武帝的“谤书”,例如三国时期的司...
丁奉(?-271年),字承渊。庐江郡安丰县(今安徽霍邱,一说河南固始)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丁奉年少时以骁勇为小将,经常奋勇杀敌,屡立功勋,此后又于太元二年(252年)的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大破进犯的魏军。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丁奉计除权臣孙綝,官拜大将军、徐州牧。后又扶立乌程侯孙皓为帝,升为右大...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说起太监这个职业总是有所偏见。毕竟这些身体残缺的人,大多数精神上或者心理上也是有些扭曲,他们往往会做出一些让人不解的极端行为,其实从某个方面来说这也很正常。不过,毕竟这个特殊群体也是社会的一员,理应得到报酬。为皇上的亲戚们辛苦了整整一年,到了年末多领些福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戴胄(?-633年),字玄胤,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唐朝宰相。戴胄早年在隋朝为官,曾效力于王世充,归唐后为秦王府士曹参军。唐太宗继位后,戴胄被擢升为大理少卿。他生性忠直,数次犯言直谏,后改任尚书左丞。629年(贞观三年),戴胄代理吏部尚书,主持选官,次年又以民部尚书之职参预朝政,成为宰相。633...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自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开始相互战争。齐国和鲁国相邻,都处在山东境内,经常发生一些小冲突。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躲过鲁国的截杀,率先回到齐国即位,是为齐桓公。鲁庄公不甘心,趁着齐桓公刚刚上位立足未稳,发兵攻打齐国,这便是乾时之战。战争以鲁军战败而告终,愿赌服输,鲁国只得承认...
北方兵革时兴,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国家又对佛教执行严格的限制政策;南方则各国相安,社会比较安定,帝王都热心护教,因此两方的佛教,一则勉强维持,一则续有发展,其情况各不相同。简介北方从后梁到后汉,各代对于佛教多因袭唐代的旧规,也例行诞节诣寺行香、斋僧、僧道对论、赐紫衣师号、度僧等事,但对僧尼的管理则...
公元前302年,正式即位,即位之后,掀起秦齐争霸的斗争。发动垂沙之战,大败楚国。函谷关之战,大败秦国。吞并富有的宋国,自称东帝。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并周室,自称天子。公元前284年,乐毅带领五国联军攻破齐国七十二城,齐湣王出逃莒城,被楚国将领淖齿所杀。人物生平继位初期公元前301年,齐湣王刚即...
三国其实就是三个主要的割据势力,之所以成为国,不光是各自称帝,而且在军事外交方面都是按照大国的方式办事,比如蜀汉最弱但也能制约西南少数民族,孙吴也对海盗及南方蛮族进行打压,曹魏最强,直接打的北方游牧民族没脾气,匈奴都俯首称臣。所以三国名副其实,虽然最后江山落到了司马家,但继承了曹魏强大实力的西晋王朝...
古代流放的罪犯,都是发配到边疆,来往几千里不说还有各种危险,可是衙役们为何抢着押送犯人,这其中有什么猫腻?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起源很早,并且沿用历史悠久,从尧舜时期流放之刑出现,一直到清末才被废除。流放之刑远古以来出现的比较少,到秦汉时代才逐渐形成体...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屋内的人正在休息,屋外一位杀手轻轻用手指戳破了窗户,点燃迷烟,塞了进去,屋内的人便被迷晕了。当你看到这时,一定很奇怪为什么古代的窗户是纸糊的,纸糊的窗户又怎么能遮风挡雨呢?请不要低估了古人的智慧哦。最开始人们是用兽皮遮挡窗户的,在冬天里可以保暖,夏天却十分闷热。到...
殷峤(6世纪-622年),字开山,雍州鄠县(今陕西户县)人,祖籍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唐朝开国功臣、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秘书丞殷僧首之子。出身陈郡殷氏,少有学行,工于尺牍。初仕隋朝,起家太谷县长,政绩卓著。太原起兵后,补任大将军掾,从平西河。迁为渭北道元帅(李世民)长史,联合刘弘基屯兵...
周亚夫(公元前199年-前143年),沛郡沛县(今江苏丰县)人,西汉时期名将,官至丞相。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历仕汉文帝、汉景帝两朝,以善于治军领兵,直言持证著称。军事才华卓越,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拯救了汉室江山。后被冤下狱,闭食自尽。人物生平继承爵位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
周昌(?-公元前192年),沛郡人,西汉初期大臣。秦时为泗水卒史。秦末农民战争中,随刘邦入关破秦,任御史大夫,封汾阴侯。耿直敢言。刘邦欲废太子,他直言谏止。后为赵王刘如意相,刘如意为吕后所杀,周昌自觉辜负刘邦,郁闷不乐,三年后去世,谥号悼。人物生平追随刘邦周昌是沛人,他和堂兄周苛都在秦时担任泗水卒史...
盔甲是古代行军打仗必不可缺的一样东西,同刀、剑一样,是士兵们的武器。古代的盔甲同我们现在的枪支弹药一样,都是属于国家管控的物品。古代政府不允许平常百姓家拥有盔甲,盔甲是作为国家、政府专用的,属于部队专用物品。如果普通百姓私下制作盔甲,就同走私盐铁一样,是要被致死罪的,严重的话,家人甚至还会被牵连。可...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楚灵王出生于上郢(今湖北宜城东南)。楚郏敖四年(庚申,公元前541年),楚郏敖生病卧床,于是,芈熊虔借口入宫探病之时,用束冠的长缨将楚郏敖勒死。于公元前540年自立为楚国国君,更名为虔。立都于上郢。他即位时,是楚国与晋国平分霸权的时候。埋下祸根楚灵王三年(公元前537年),大会诸侯,...
在世人的眼中,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是国家之中最幸福的人之一,他们甚至可以为所欲为。但是实际上,皇帝的生活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幸福,倘若他们想要当一个名垂千古的明君的话,便需要昼夜不分的工作,倘若他们想要享受生活的话,便必须承担可能带来的后果,或许是早逝,亦或许是王朝的覆灭。不过,在古代的...
关于历史的纷争非常之多,这正是因为历史没有确切的答案,而对于历史的记载却是出入良多,正如史料记载中对于皇帝的评价,在明清两朝时期就出现了很多皇帝嬗变的案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数明英宗了,在明朝的官方正史中所记载的明英宗可以说是一个至善至美的英明君主,可是到了明清交替之际,关于明英宗的官方正史记载出现...
古代皇帝解除武将的方法很多,有和平的有血腥的。在历史上比较好的就是宋代解除将领的办法,和平的,并且这些将领基本都得到了良好的待遇。有句成语叫做“杯酒释兵权”,说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下属将领也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最终成功让带兵的将领交出兵权。下面我将从几个方...
韩侂胄(hántuōzhòu)(1152年11月6日-1207年11月24日),字节夫,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南宋权相。魏郡王韩琦曾孙,宝宁军承宣使韩诚之子,宪圣皇后吴氏之甥,恭淑皇后韩氏叔祖,宋神宗第三女唐国长公主之孙。韩侂胄以恩荫入仕,淳熙末年以汝州防御使知閤门事。绍熙五年(1194年),与...
首先中国是个大陆型的国家,虽然也有靠海或者江河湖泊的地方,但是那些地方占地面积并不大,所以中国根本还是个农业型的国家,渔业资源也并不丰富,古代的造船技术和现在相比也是差距巨大,只能造一些体积小的船只,那种可以远洋航行的船只制造难度大非常消耗资源,所以造的不多,人们也无法像现在一样进行远洋捕鱼作业。所...
宋共公十三年(公元前576年),宋共公去世。华元做右师,鱼石做左师。司马唐山杀死太子肥,又打算杀死华元,华元要逃亡到晋国,鱼石阻止了他,到了黄河又折回来,杀死了唐山。于是,立宋共公的小儿子成为宋国国君,是为宋平公。宋平公三十年(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再次发起弭兵之会,在宋都举行十四国之弭兵会...
公元前813年,卫釐侯去世,太子余继位,是为卫共伯。和受到其父卫釐侯宠爱,卫釐侯赐给他许多财物。和用这些财物收买武士,在卫釐侯的墓地前攻袭卫共伯,卫共伯躲进墓道里自杀而死。卫国人拥立和继位,是为卫武公。卫武公在位时期,施行康叔政令,使百姓和睦安定。后因勤王有功,升为公爵。公元前758年,卫武公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