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宋朝 >  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在历史上都有何故事?

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在历史上都有何故事?

来源:历史知识网阅读:803

众所周知,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是个群星汇粹的年代。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得益于北宋太祖赵匡胤提倡的“重文轻武”国策,我国北宋王朝在文化方面可谓十分繁盛。良好的文化环境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而要提到当时“文豪”级别的大人物,许多人都会想到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欧阳修、《资治通鉴》的编纂者司马光、以《临川先生文集》传世的王安石,以及有“全才式的艺术巨匠”之称的苏轼

上面提到的这四位大文豪曾经先后活跃在北宋的文坛,并且个个都堪称是领军级别的人物。巧合的是,这四位杰出人物还基本活跃于同一个时代,这就不免让人产生好奇——常言道“文人相轻”,那么这四位当时的文坛巨匠曾经进行过怎样的往来,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按照年龄排序,四人当中年纪最长的是生于景德四年(1007)的欧阳修,其次是天禧三年(1019)出生的司马光司马光降生两年后的天禧五年(1021),王安石出生,而后直到景祐三年(1037),四人中最小的苏轼才终于姗姗来迟。

尽管欧阳修司马光是最年长的两位,但从史料记载来看,他们二人直到治平四年(1067),也就是前者花甲之年时才有了初次交集。这一年,宋英宗病逝,宋神宗即位,而担任参知政事的欧阳修则向新皇帝表示司马光其人“德性淳正,学术通明”,应当予以重用。于是,很快司马光便被任命为翰林学士,不久后又升为了御史中丞。

欧阳修王安石的初次相见是在嘉祐元年(1056),不过,此前他便多次举荐过这位思想独到、锐意进取的后辈。要说到他们两人的交往,就不得不提及欧阳修的弟子曾巩。景祐四年(1037),王安石来到京城,并很快与年纪相仿,且同样文采出众的曾巩结为好友。很快,曾巩便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而后者在看过王安石的文章后也“为之延誉”,认为其才华确实非凡。

后来,欧阳修先是举荐王安石为谏官,又考虑到他需要俸禄养家糊口而将其封为了群牧判官,颇有提携之恩。可惜的是,王安石主张进行较为激进的变法,这和欧阳修的观点背道而驰,即使如此,此后二人的关系仍然比较友善,王安石也始终保持着对前辈的感激和尊敬。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受过欧阳修提拔的司马光王安石的主张全盘反对,以至于三次写信给他列举新法的弊端。不过,对此王安石也用书信的方式进行了反驳,甚至还对司马光代表的守旧派加以批判。另外,苏轼也并不完全认同王安石的变法,还因此遭到贬谪。可见,如果说王安石和其他三人的关系不太好,那恐怕就只是因为政见这一个因素。

仁宗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担任礼部贡举主考官,并录取了当时初到京城的苏轼。在这里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那便是欧阳修误以为苏轼的答卷是上文提到的曾巩所作,于是为了避嫌故意只给了第二名。总之,司马光王安石苏轼三人都曾经蒙受欧阳修的提携,可见四人中最年长的欧阳修确实颇有长者风范。

元丰八年(1085),宋哲宗即位,守旧派领袖司马光被起用为相,而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则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当初,苏轼曾经因为不认同王安石的许多政治观点而遭到其打压,被贬到黄州等地。司马光掌权后,很快便将苏轼调回京城,且让其一路升官到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不过,苏轼尽管不支持激进的变法,但也不认可对新法进行全盘否定的做法,甚至主动批判守旧派中存在的贪腐问题。因此,苏轼在被变法派排挤之后,又惨遭守旧派打压,彻底失去了在朝中的立足之地。不得不说,尽管苏轼失去了守旧派的扶持,但却贯彻了自己的信念,做到了彻彻底底的“对事不对人”,这是值得称赞的。

总的来说,欧阳修他唯才是举,提拔了与自己政见相似的司马光、与自己观点不同的王安石,以及处于两种思想之间的苏轼,也因此得到了其余三人的尊敬。司马光王安石因为一个主张节流,一个主张开源而走向了决裂。不过,司马光王安石死后主动提出“宜优加厚礼”,且评价王安石道:“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可见二人并非不死不休。

司马光王安石原本都对苏轼颇为欣赏,但苏轼坚持内心的想法,结果得罪了两方,换来了自己屡遭贬谪。作为四人中的晚辈,苏轼曾称赞欧阳修“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评价司马光“忠信孝友,恭俭正直”,也曾代表哲宗起草诰命表示王安石“属熙宁之有为,冠群贤而首用。”其实,这四人作为当时才华顶尖的人物,大体上还是相互敬佩的,只不过因为政见不同才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