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朅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腥浪拍心碎,飙风吹鬓华。”
这是文天祥在目睹崖山海战之后的惨状后所作的诗句。
祥兴二年三月十九日,随着崖山海战的落幕,南宋王朝152年的统治彻底被画上了句号。让人震惊的是,崖山海战失败后,当时南宋治下的十万军民竟然做出了跳海的举动。二月初六那一场惨烈的海战之后,第二天海面上出现了浮尸十万的惨状。这场战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片降幡出临安
公元1273年,虽然离南宋的最终灭亡还有好几年的时间,但其亡国之相已经呈现出难以逆转的趋势。当年年初,望眼欲穿却苦于援军不至的吕文焕在绝望中开城,向元军投降。对峙六载,决定家国命运的襄阳保卫战以南宋的全面失败而惨淡收场。
但屋漏偏逢连夜雨,山河巨变前夕,35岁的宋度宗又于1274年8月龙驭殡天,将赵宋王朝诺大的烂摊子留给了临安城中老迈的太皇太后谢道清和年仅四岁的继任者宋恭宗赵显。
襄阳易手,南宋已然元气大伤,但这只是其漫长噩梦的开端。襄阳之后,蒙军浮汉入江,水陆并举,直扑长江下游。而鄂州、江州、安庆等沿江重镇皆是望风而降。安庆东进便是建康,被蒙古人逼到悬崖边缘的南宋已无退路可言,只能拼死一搏。派出能够力挽狂澜的最后救星,曾经在鄂州之战中击败忽必烈的权相贾似道,领兵13万西出池州迎敌,结果丁家洲一战遭遇惨败,南宋最后的家底也全部赔光。
1275年的这场江上对决,南宋官方成建制的武装力量损失殆尽。消息传回京师临安城中,手足无措的太皇太后谢道清只能传召天下兵马入京勤王。但很快残酷的现实便让她震惊不已。
帝国分崩离析在即,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不是明哲保身,便是暗中通敌,要么就是保持观望,驻足不前。而依然拥有半壁江山的南宋王朝,此时愿意应召起兵共赴国难的居然只有文天祥、张世杰两人。勤王部队的数量合计也不过三万人。败仗依旧不止,投降还在继续。而蒙古铁骑攻破建康已剑指临安。南宋京城内一片凄风冷雨,悲观绝望的气氛完全笼罩了整个朝廷。
而更加不幸的是,大敌当前,宋廷内部非但没有同仇敌忾稳定局势,反而一直处于某种不和谐的状态。首先是左丞相王爚与参知政事陈宜中因权力斗争闹得不可开交,太皇太后不得不亲自出面调停。最终王爚官升一级,成为平章军国重事,权力却被架空,而陈宜中升任左丞相,开始主政临安。但奉命勤王的文天祥却没有得到陈宜中的重视与信任,值此十万火急之际,却只能待在临安城中,终日无所事事。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惶惶不可终日的朝中大臣开始集体逃亡。主持朝政大局并负责与蒙古和谈的陈宜中在谈判前夕逃之夭夭。而在此之前,右丞相留梦炎更是早已不知所踪。
此后,文天祥临危受命成为右丞相,但又因为在死守临安还是退保江南的战略方向上,与同样领兵入京的张世杰产生分歧。而张世杰又对朝廷乞和投降的态度心怀不满,在城破前夕率军由海路南下离开临安。
作为帝国的实际掌权者,60多岁的太皇太后此刻除了老泪纵横,哪还有什么起死回生的办法。关键时刻,除了尽量放低身段向元朝求和,为了延续王朝最后的火种,谢道清接受了文天祥的建议,将度宗的另外两个儿子赵昰封为义王,赵炳封为广王。在杭州即将沦陷之前,由陆秀夫保护着二位年少的王爷匆匆离京南下。
1276年2月初五,元军终于兵临城下。宋恭帝手捧传国玉玺和降表率百官出城请降。
3月,元军满载着南宋的户口集册、册保仪仗、车路撵乘、礼乐祭器、图书珍玩等器物,押解着南宋恭帝、两宫后妃、皇室宗亲、勋贵重臣、太学生等数千人浩浩荡荡北上元大都。至此,建炎南渡后,偏安江南,近150年的南宋,作为政治实体,实际上已经宣告灭亡。
南逃路上纷争不休
恭帝被俘北上之时,先行离京的赵昰赵炳和一众护卫亲随,也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南下逃亡之路。一行人经梧州、温州辗转来到福州。此前在临安不辞而别的陈宜中和领兵愤而出走的张世杰,闻讯后相继赶来会合。5月间,得知临安失守,宋恭帝出降的消息,众人便拥立赵昰于福州登基,改元景炎。
此时的流亡小朝廷,朝政和军事方面主要依靠的是陈宜中和张世杰的组合。陈宜中虽然有在临安陷落前出逃的污点,但好在此人并未便捷投敌,又是曾经南宋的左丞相,位高权重,具备强大的号召力。而张世杰在保卫临安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几次大败,但还掌握着一定兵力,且他的忠心也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
赵昰继位后,任命陈宜中为左丞相兼都督,张世杰为枢密副使,陆秀夫任签书枢密院事。一时之间,各路抗元兵马转战于闽、赣、粤各地约一年之久,抗元救国,形势大好,声势复振。
然而,在福州政权建立之初,臣僚之间尚能同心协力,以国事为重,但好景不长,局势稍安之后,内斗便接踵而来。起初是外戚杨亮节以国舅自傲,居中秉权。张世杰又与陈宜中议论不合,而陆秀夫更是有志难伸,处处受到陈宜中的掣肘和压制。陈宜中甚至授意御史言官暗中弹劾,导致陆秀夫被贬谪潮州八个月。后来还是在张世杰的一再坚持下,才被陈宜中勉强召回朝廷。
最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右丞相文天祥因在临安主持和议被囚禁于元营。此后在镇江侥幸脱困,但历经艰险抵达福州后,又受到了陈宜中的排挤,只得黯然离开。此后,忠心耿耿的文天祥转战江西、福建等地,最终不幸于1278年底在广东海丰被元军俘虏,囚禁五年之后在燕京从容就义。
大厦将倾天之亡
从开封到临安,从临安再到更南的福州,两宋朝堂之上,士大夫们延续300余年的内讧党争始终没有消失,反而在战火之中愈演愈烈。文天祥离开后,流亡小朝廷在元军的追击下继续仓皇奔逃。先是登船出海抵达泉州,而后又一路逃亡,经过潮州、惠州,再到广州。元军一路追击,南宋屡战屡败。
在此期间,本就意志不坚且有逃跑前科的首相陈宜中在提议流亡越南而无人响应后,再次选择溜之大吉。
景炎三年三月,经历了百余日海上颠簸的小朝廷,终于找到了一个有暇喘息的落脚点——井澳。然而,厄运再次降临。在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中,庞大的南宋船队被吹得七零八落,将近半数的船舶就此翻覆。连宋端宗赵昰也不幸落水,虽被将士拼死救起,却也因此落下了病根。年仅九岁的端宗难逃一路舟车劳顿,受尽颠簸,又在飓风中连筋带骨染上重病,最终于1278年4月病死在冈洲荒岛之上。
大厦将倾之际,国君又意外亡故,实在是不祥之兆。本已心惊肉跳的南逃将士意志更加涣散。关键时刻,陆秀夫再次站了出来,并向众人高呼:“度宗皇帝有一子尚在,将置其何地?古人有以一旅以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备,士卒数万,天若未遇绝宋,此岂不可立国!”
能一路追随流亡朝廷,直至现在的南宋将士,都是难忘故国,绝不屈膝异族的忠勇刚烈之辈,谁又愿意坐视故国沉沦灭亡,成为亡国之人呢?陆秀夫的话再次唤醒了众人心底的忠义之气,在危难之际凝聚了人心士气,稳住了岌岌可危的局面。
端宗之后,众人再立赵炳为帝,是为宋末帝,改元祥兴。由张世杰任枢密使,主管军事,陆秀夫任首相,主理朝政。
崖山,崖山
此时,除了数座孤悬海外的岛屿和广东沿海的个别地方,整个北方故土几乎都已是蒙古人的天下。
摆在南宋流亡朝廷面前的也只剩下三个选择:一是直接出海逃往越南南方,此前不辞而别的陈宜中便是走了这条路线,此后再也没有回来。二是跨越海峡直至海南岛,但此时末帝身边的南宋军民尚有20余万,而当时的海南岛又极其荒凉偏僻,大军逃亡至此,无异于坐以待毙。三是在广东沿海继续流亡,与敌周旋,并伺机反攻。
张世杰最终选择了这条路。在雷州遭遇惨败之后,张世杰决定率众继续向南,且行且战之间大部队已临近东亚大陆的最南端——崖山。
崖山位于今天广州正南80到100公里的一个海湾中,周围密密麻麻地分布着许多岛屿、银州湖水由此处出海。海面上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环抱,延伸入海,阔仅里许,故也称之为崖门。崖山周围潮汐湍急,舟行艰难,而崖门之内却是天然的避风良港,潮起则可乘潮出战,潮落又可据险而守。从地势上看,绝对是一处可据险固守的天然堡垒和战略要地。因此,崖山也成为了流亡的南宋小朝廷相对理想的长期据点。
船队靠岸后,张世杰立即派人以最快的速度进山伐木,在岛上造行宫30间,建军营3000座,以供君臣将校栖身之用。余下的20万士卒、民众和随军眷属则被安置于船上生活。为了迎接意料中即将到来的殊死搏斗,张世杰又令随军匠人改造舰船兵器。
在崖山期间,陆秀夫虽然内调工役,外筹军旅,任务繁重,但即便如此,他也仍不忘按时给小皇帝赵炳授课。在他心中,救亡图存收复河山固然重要,但文化的延续更代表着汉民族精神的传承。如果文化因战乱而中断,那么南宋也就在真正意义上消亡了。
元至元16年,南宋祥兴2年正月,张弘范率舟师抵达崖山。两宋历史上最惨烈、悲壮、恢弘激越的一战即将在此上演。
南宋最后的夜晚
元军远道而来,而宋军却是以逸待劳,还占据着崖门天险。生死存亡之际,众将士自然是放手一搏。
此时,天时地利人和似乎都在南宋一边。更何况崖门之内,张世杰坐拥战船近千艘,兵力更是高达20万以上。而元军的整体实力,水陆两军相加也不过3万左右,战船大约400余艘。两相对比之下,南宋的优势可以说是压倒性的,几乎找不到任何失败的理由。而如果能守住崖山,甚至抓住机会大获全胜,那么便可借此在南方立足,再凭借两广一隅之地与蒙古继续周旋也不是没有可能。
此时,下属一再向张世杰进言,告知元军已用战船堵塞海口,不如尽早突围,另择途径登陆。到时即使不胜,也有回旋余地,尚可引兵西走。但也许是因为此战必胜的心理暗示,也许是早已厌倦了提心吊胆、暗无天日的逃亡生活,张世杰选择了破釜沉舟,他要在崖山光明正大的和蒙古人来一场生死对决。
然而,数字的对比和纸面实力的分析对于实际的战争进程没有任何的指导意义。而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是,宋末三杰的爱国之心毋庸置疑,危难之际所展现的气节品格更是垂范后世。
但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人在军事方面的能力却并不出众。文天祥和陆秀夫是理宗宝祐4年的同榜进士,身为文官,二人在此之前便极少参与战事。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更是无从谈起。而作为三人中唯一的武将,张世杰也远非岳飞、孟珙这样力挽狂澜的统帅,其个人的指挥能力实在是无法担负起崖山这样关系王朝生死存亡的重任。
面对汹涌而来的元军,张世杰先是下令焚烧岸上行宫、军屋,全部人马弃岸登舟。然后依山面海,将所有战船用粗大绳缆连接成一字长蛇阵。为了防范火攻,他让士兵们挖了海量的烂泥上船,厚厚地涂抹在船身外侧,再用长木杆做阻挡,防止敌船来撞。还在船上提前预备了足够半年的粮食,又在四周高筑楼橱,将幼帝赵炳的坐船置于中间,昭示此间将士与舰船共存亡,与元军决生死。做好这一切,看似已万无一失,然而事实却证明这是张世杰在崖山海战中犯的第一个战略性错误。
因为放弃了岸上据点,元军第一时间便出兵抢占了崖门,不仅彻底阻隔了宋军重回陆地的可能,更切断了船队淡水供应的通道。光有粮食而无法解决饮水问题,仅仅半旬过后问题便出现了,史载兵茹干粮十余日,渴甚,下掬海水饮之,海咸,饮即呕泻,兵大困。
蒙古人的火攻虽然短时间内无法奏效,但此时元军李恒部从广州赶至增援,已堵住了崖山北部海面的出口,而张弘范则增派舟师控制住了南面海口。而南宋这边千余艘战船捆绑在一起,看似形成了一座不动如山的巨大水上城堡,但实际上并不具备任何的攻击力。
1279年2月初六,这一日,乌云密布,海浪汹涌。在历经三次劝降均被张世杰严词拒绝后,蒙古人的总攻开始了。元军水师兵分三路,东面在崖山上架设巨炮轰击,而南北两面则由舰船从水陆对宋军发起夹攻。
张世杰率众力战,从黎明时分直到黄昏降临,历经涨潮、退潮两个时段,士兵和船阵先后崩溃。关键时刻,船队中突然有一艘战船的桅顶绳断旗落,顷刻之间,许多舰船的墙旗也随之纷纷降落。张世杰见旗倒兵散,大势已去,连忙调集亲兵,砍断船缆,准备轻装冲开血路,杀出重围。只是海面已一片混乱,张世杰遥望幼帝御船陷入重围却无法接近,只得命轻舟驶入接赵炳突围。
但战火纷飞之中,陆秀夫疑心有诈,不敢将幼帝交出,接应者无奈只好退走。而远处停在外围的张世杰也只得率领十余艘战船,顺着退潮的海水扬帆远逃。
余晖散尽,暮色四合,陆秀夫举目四周,御舰被孤零零的困于战场中央,眼见今日已是无法逃脱。南宋丞相于是盛装朝服,催促自己妻儿投海,继而又郑重其事地对幼帝赵炳说道:“国事至今一败涂地,陛下当为国而死,万勿重蹈德祐皇帝的覆辙。”随后便背起年仅八岁的南宋末帝走向舷边,纵身一跃,投入茫茫大海。
崖山一役,南宋全军覆灭。至此,国祚319年的赵宋王朝成为历史。次日凌晨,硝烟散尽,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南宋平民或者随军眷属。在陆秀夫毅然赴死之后,十余万人也跟随着他义无反顾地跳海殉国。在国破家亡之际,这些人和陆秀夫一样,选择了决绝,选择了气节,选择了用慷慨赴死来表达对外族入侵的愤恨,选择了用玉石俱焚来祭奠汉民族最后的尊严。
很多人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标准,说他是法家学派弟子,也有人说他是兵家、墨家传人。那么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究竟属于哪一学派呢?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此后,这些学派大多分流、演变。除了儒释道家思想活跃,其余的思想流派大多消隐。所以,三国时期人物诸葛亮的身上,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流派...
在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就开始起事了,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北方,甚至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当时所拥有的实力甚至是超越了孙刘双方的联盟。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大多数人觉得跟曹操的奸诈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了,这兴许是一方面原因,当时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曹操的识人之明了。大家都知道,曹操...
第十名:步练师她是孙权的妃子,来自江苏,在孙权继位之后被封为了夫人,可以说是达到了皇后的地位,在步练师去世之后,被追封为了皇后,埋葬在蒋陵。第九名:祝融夫人她是三国里面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和孟获是一伙的,和孟获一起对抗蜀国的军队,在七擒七纵孟获之后,祝融夫人也归顺了蜀汉,据说他武艺高强,百发百中...
赵云,乃是继关羽、张飞之后,加入刘备集团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云算得上是蜀汉集团的元老级别人物。但是,刘备在称帝之后,给赵云的官职,仍然是一个“杂号将军”,赵云的权利,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丝毫的改变。很多人搞不明白,赵云前前后后,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差不多30个年头,为什么刘备就没有让赵云独当一面。给...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谋臣如雨,武将如云。说起三国英雄们的武力值,这第一者当属吕布.随后才能够轮得上关羽、张飞等人.当时三个国家的实力都不容小觑,而大将最多者应...今天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大狂人都是谁?Top8:虞翻虞翻是东吴的一员将领,虽然在三国时期他名声并不显赫,但他也是一位文武全才,尤其是他在...
果然司马懿跨渭河修桥,在两岸扎营,诸葛亮面对本想使用声东击西之策烧掉浮桥,却不想还是在司马懿刺探到了军情,溃败而返。第二回合司马懿想要反守为攻,将蜀军彻底围困,结果诸葛亮来了个埋伏战,扳回一局。等到第三回合,“木牛流马”这样在传说中流传了近2000年之久的“黑科技”除此登场了。本来是司马懿见蜀汉境内...
关家被害经过这一切,还得从蜀汉灭亡的前几个月说起。话说蜀汉末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将领钟会、邓艾率领大军南征蜀汉。在古代,巴蜀地区是历代封建王朝都深感头疼的地方。因为交通因素以及统治技术的局限,一旦王朝出现衰败迹象,巴蜀地区往往会成为最先脱离朝廷统治的地区。并且,巴蜀地势的特殊,也让朝廷的讨伐变得收...
老刘没有发迹前只是家乡沛县的一个亭长,大致也就相当于乡科局干部吧?这个时候的老刘,那可真是本色毕露:不仅生性放纵好酒贪花经常戏弄手下的员工,而且还曾经多次出现过工作上的失误!多亏刘邦有几个好朋友帮衬——别人就不说了,县级干部萧何就多次替刘邦打过圆场,每次刘邦出现工作失误时,都是人家萧何替他周旋,这才...
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指的就是献帝刘协。事实上他之所以能够落得善终,与他一生充满了大智慧,是很有关系的。按理说他不是嫡子,皇位原本不是他的,再加上母亲也早早地被何皇后给毒死了。得知真相后的灵帝,尽管十分愤怒,但考虑到大将军何进,他也只好就此作罢。尽管何皇后如愿以偿地让自己的儿子刘辩继承了大统,但她...
比如此人的心肠异常的狠,不止一次地抛妻弃子,据正史的记载最少就有四次。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无可厚非,因为在逃亡的过程中,带着家眷实属不便。这点倒是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很像。当年刘邦兵败逃亡时,也是嫌马车太慢,好几次都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扔下去,都是夏侯婴又下去将其捡回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点,气得刘邦想杀了...
一日曹操不经意间看到儿子曹植的文章,连连点头,不时嘴角微微一笑。看完后不敢相信这是自己10岁儿子写的,问曹植:“你请人代写的吗?”,曹植胸有成竹的答到“话,说出口就是论;字,下笔就成文章,不信当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写”。小时候的曹植性格坦诚,放荡不羁,不讲究仪表,车马服饰不张扬,没有官二代气...
这三次战役是公认的"三大战役"。不过以影响力来看,小编认为还有三场战役,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三国"三大战役",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三次战役。小编认为"潼关之战"是一场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战役,然而它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集团暂时失去了对南方扩张的条件,开...
这个无能主公不是别人,正是吕布。吕布,作为汉末一代诸侯,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但是其政治思维偏弱,不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导致一直被人利用,先是董卓,后是王允,最后又依附袁绍和张扬,偷袭曹操的兖州,窃取刘备的徐州,最终在徐州下邳之战中被曹操围困。这个时候,吕布麾下一位武将出场了,也正是今日小编要讲...
这位令人惋惜的女子就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她也是霍光的外孙女,或许人们能够在电视剧中看见这个女子的身影。当时汉昭帝即位后,年龄仅仅只有8岁,由自己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着长大。等到汉昭帝21岁的时候,鄂邑长公主开始为他挑选妻子,此时的上官氏也只有6岁。等到上官氏入宫之后,就被封为了婕妤,在此之后不久上官...
曹营救主斩杀曹军忠贞猛将总结赵子龙可能不是三国里最耀眼的,但他是最朴实的。朴实者,可以活得更久,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令人敬佩信任的,因为他是贴近我们的,可以是我们行事的标杆。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