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1948年如果傅作义南下加入淮海战役,那么淮海战役会发生变化吗

1948年如果傅作义南下加入淮海战役,那么淮海战役会发生变化吗

来源:历史知识网

1948年,正当淮海战役如火如荼之际,国民党军阀傅作义统帅着五十万大军在北平苦苦支撑。老蒋倍感压力,希望傅作义南下增援淮海战场。可是傅作义难啐难咽,畏首畏尾。归顺共军还是殊途同归?南下助阵还是自保出走?傅作义面临抉择。要是他选择南下,淮海战役会否就此扭转乾坤?众望所归的解放大业又将何去何从?

提起江苏淮安周家,这可谓是个响当当的大姓氏。自清朝中期开始,周家族人就在淮安一带盘踞已久,声威渐渐赫赫有名。当地百姓无不对这个显赫门阀避而远之。

周家世代为官,讲究衣食起居,素有家风淳朴严格的闻名。重视子女教育,要求后裔务必求学问功夫,为家族争口气。按照规矩,每一代中人的名字都要按照一定辈分排行编排,这就让人肃然起敬。

周家族中有一房支系,便是曾与鲁迅先生私下里颇有渊源的支系。鲁迅原籍河北省润州,本名周树人,却与淮安周家是亲戚关系。鲁迅的一位亲阿姨嫁入了淮安周家,成为这个家族中人。从此之后,鲁迅与淮安周家这一支系便渐渐亲近起来。

其时淮安周家内部也颇为兴旺,子孙后代络绎不绝。其中就有著名的军阀傅作义及其几位手足。傅作义原名周麒麟,字作义,出身于淮安周家的一个超然支系。辛亥革命后,他加入了北洋军阀阎锡山的麾下,渐渐打拼出一片空间。

1948年初春,国民党在华北地区节节告败,眼见大势已去。这令远在南京的蒋介石焦头烂额,他生怕华北军阀傅作义和其麾下五十万大军,会为共军所乘,从而对中原大计构成致命一击。

于是蒋介石召集亲信,仔细商议应对之策。最终决定率先发出讯号,命人循秘密渠道传书傅作义,希望其尽快率众南下,加入淮海战役。一旦到了徐州一线,定能为守军肃清祸患,扭转颓势。

然而消息一经传开,便惹来朝野哗然。不少北洋将领私下里暗自冷笑,暗嘲蒋介石痴心妄想,企图凭借这般虚弱的心力,阻止大势所趋。毕竟早在1947年春,解放军已在东北一锣连营,大获全胜。如今华北也在倾轧中走向覆没,任何妄图反扑的幻想,只能是螳臂当车、以卵击石。

傅作义闻讯亦不禁心猿意马,忐忑不安。他清楚随时都有可能像张学良那般遭遇不测,为此他将麾下四个兵团严阵以待,西侧为自己的嫡系部队绥远军,东侧则是蒋介石麾下的中央军。倘若有变,他便可携家眷直扑陕北老家,也可借机南下。

然而,即便傅氏拥有五十万铁甲,要突出北平城头亦绝非易事。解放军华北军区的两个兵团如狼似虎盘踞城外,哪怕傅作义分兵拒敌,仍难全身而退。一旦遭遇狙击,几十万大军在百里征途或许就会渐渐溃不成军。更糟的是,解放军还将放出游击队伍割其后路,使之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与此同时,淮海战役的前线战火正在熊熊燃烧。随着华中军区主力孙元良兵团的全线崩溃,解放军中原野战军的锋芒已在徐蚌一带尽情绽放。

尽管淮海地区的国军守军仍在拼死顽抗,但其战力已日渐式微。中原野战军司令员陈yi率领的十几万主力部队,火力凶猛,作战素质极高。加之国军黄维兵团亦在他们的重兵压境下纷纷溃逃,中原军已趁势取得了主动权。

此刻正是决战淮海的大好时机。陈yi麾下的著名师旅,如东北军阀张学良原部三十四师,还有从华北调来的华北六十军等主力部队,全副武装,昂扬斗志,只待命令一声,便可直逼徐州城下,对残余国军阵地予以扫荡。

与此同时,陈yi集团的另一支生力军,亦行伺于淮海战场前沿。此军便是在淮北地区健儿活跃已久的陈赓集团。自1947年春季起,陈赓就主力对准的是淮北部署的孙元良的重兵大营。两军自此在这片贫瘠之地厮打已久,你来我往,相持不下。

如今孙元良兵团溃败,陈赓亦可乘胜追击,直奔淮海战役的前线而去。一旦与中原野战军主力会师,蒋介石麾下的各路重兵定将陷于进退维谷的境地。

任凭淮海一线战事如何胶着,解放大业的前景始终光明无垠。此时距离全面内战爆发,尚不过一年半载。在这短短时日里,解放军三大主力集团已摩拳擦掌,准备在西南内陆会师。

首当其冲便是红军正面主力----中央红军。1947年春,毛泽东亲自统帅中央红军由延安出关,前往川陕边区。一路艰辛,终于在当年秋季抵达达州古城。在这座川陕陕西结合部,红军便立足了坚强的阵地。

事实上,达州一带向来是红军根据地的重镇所在。民国年间留在此地的就有著名将领谭震林谢富治等人,对地理地形了熟于胸。加之附近的苏维埃政权早有基础,红军可以倚重当地游击武装,补充兵员。

其次便是著名大将陈毅所率的陕甘宁边纵队。几年前,陈毅从陕北老境起兵反攻,从而摧枯拉朽,在三省交界地带确立了夯实的根据地。如今陈毅亲率大军于关中压境,扼守隘口。一旦形势允许,他们定将第一时间向达州会师。

同时,川军将领彭德怀在四川境内也并未疲于奔命。经过多年的游击战争,彭德怀已在当地扎下了坚实的根基。如今他亲自督战川东地区,声威卓著。川军正值壮年,战斗力极为雄厚,必将发挥关键作用。

总之,这三支武装虽然行伍陈旧,但却素有"打地久了"的底蕴。他们均出身于老根据地,对当地环境了如指掌。更为关键的是,这三股力量若能成功会师,将形成势不可挡的钢铁洪流。那时任何地方势力纵横驰骋都将难以抵御。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路军团的最高统帅正是毛泽东主席。由他亲自统帅将令这支武装合力更为雄厚。而以毛泽东当年的威望和号令,他必将充分调动三路军团,确保会师。一旦会师,国民党正面军必将陷入穷途末路。

无论是淮海一线的激战,还是川陕内陆的将士待命,都离不开一股源远流长的革命军旅之魂。这种弥足珍贵的军魂,正是在延安黄花岗锻造而出的。

1937年,在中条山根据地一带,由于军阀混战与国民党的"清乱",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随后他们便来到了陕北黄土高原的黄花岗村。这个遥远的小村落,因而成为红军重振旗鼓、锻造军魂的大熔炉。

在此期间,毛泽东同志亲自督阵,从战略战术到士气锻造无一不着手操练。他一语惊人说,要造就一支"百里挑一"的新型人民军队。当时,整个延安的广大农村,响彻着"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半个军事与半个农村"的号召。

红军将士闻令纷纷响应,整日在延安黄土地劳作、耕种和生活。他们自力更生,自给自足,艰苦朴素。即便如此,每逢操练便又挺胸昂首,以英勇的气概直视天际。久而久之,一股特有的军旅之魂便在红军营垒内外根植发芽。

不仅如此,红军还在这段时期极大地充实了军事力量。诸如七六三二五四旅等著名旅的种子,便是在此时悉数开花。尤其是七六三二五旅,后来更是整建制成为战无不胜的老子军。著名的黄麻起义将领也大都出自此旅。

更为特殊的是,正是在延安黄花岗时期,中国共产党终于走上了独立自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这为陷于水火之中的红军注入了全新的战斗信念,也让他们坚定了为人民群众所虎作龙斗的决心。

从此以后,红军便成为新型人民军队的楷模。无论是苏区工农红军的创建,还是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成立,都从黄花岗时期遗传下了这股军魂,足以流传百世。这就注定了解放大业从此将势不可挡,如日中天。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