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郑耀先对组织隐瞒重要信息,是不忍“辜负”郑介民,还是为了抓影子?

郑耀先对组织隐瞒重要信息,是不忍“辜负”郑介民,还是为了抓影子?

来源:历史知识网

如果韩冰不从延安调到山城重庆,如果她没有认出“周志乾”就是郑耀先,那么郑耀先就会一直以“周志乾”这个“留用警察”的身份生活下去,至于谁是“影子”,他已经没有能力追查了——他一直没有跟组织恢复联系,却接受了郑介民授予他的少将军衔,这说明他跟敌特的联系似乎还更密切一些。

郑耀先知道戴笠的“影子兄弟”是潜伏在延安的,既然能潜伏于延安重要部门,那么这个特务来到重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到基本为零,郑耀先不“走出去”,就不可能抓到他(她)。

很显然,郑耀先在解放后并没有努力恢复组织关系,事实上他并不是毫无办法——派遣他的人虽然生病,但并没有辞世,以郑耀先这个“少将特务”的身份,动用他那条潜伏线上的关系,要查到自己的上线下落并不困难。

郑耀先是被韩冰和袁农逼到角落,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才通过向北京写信的方式公开了自己的身份,这时候我们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果韩冰从延安直接进入北京,“影子”和“风筝”风马牛不相及,大家岂不是要相安无事?

不管怎么看,郑耀先都向组织隐瞒了一些真相,比如他这个少将如何跟郑介民联系、他的联络员是谁、手下有多少特务,他都没有向组织交代。

郑耀先隐瞒一些真相,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当年在整个军统局,只有一人对郑耀先是真心实意,郑耀先可以交出或帮助抓捕徐百川、赵简之、宋孝安、宫庶,却未必会“出卖”他另一个“大哥”,也不会把自己那条线上的潜伏者都交出去——于公于私,郑耀先这样做都是有意义的,而且似乎可以让他更容易揪出“影子”,甚至可以直接命令“影子”向他报到。

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诸君自然知道,“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军统)”改为“国防部保密局”后,编制和权力都大为缩水,原本一家独大变成了跟党通局(原中统)、保密局、“国防部二厅”三足鼎立,后两者都归郑介民当次长的“国防部”管辖。

小蒋为了掌控全部特务机构,又搞出了一个可以召集所有特务机构开会、汇总所有情报的“国安局”,其局长就是郑介民,幕后操控者实际是郑介民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小蒋——小蒋在蒋家王朝荣宠不衰,跟他与小蒋是留学同学有极大关系。

郑耀先被授予少将军衔的时候,郑介民是“国防部参谋次长兼大陆工作处处长、国安局局长”,所以他才有资格向老蒋建议,让郑耀先“重建大陆情报机构”,也就是把所有的潜伏特务都归郑耀先指挥,如果郑耀先不“暴露”,那就跟钱壮飞当了中统局长、熊向晖当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一鸣当了军统局长一样——虽然完全不可能,但一旦当上了,那就能把所有特务一网打尽了。

郑介民对郑耀先实在是“太好了”,事实上郑介民跟郑耀先的关系,还不仅仅是上下级的关系,他们拿出家谱一对照,那是可以平辈论兄弟的:郑介民原名庭炳字耀全,其胞弟郑庭烽字耀台,他们跟郑耀先都是“郑家耀字辈”。

郑耀先在军统骄横跋扈弄得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戴笠毛人凤都想杀之而后快,唐纵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有郑介民力排众议,表示郑耀先死不得,他死了无法向老蒋交代。

郑介民搬出老蒋当挡箭牌,这才保住了郑耀先的性命,以郑耀先的触角之敏锐,不可能不知道在整个军统高层,只有郑介民对自己是实心实意的好:一笔写不出两个郑字,而且还是论得上的兄弟,这份感情,远非其他人可比。

郑介民授予郑耀先少将军衔的时候,已经不再兼任保密局局长,而是直接管辖保密局和二厅的“国防部次长”,但按照常理推断,郑介民不会让郑耀先当保密局的少将特务,而只能以“国防部二厅”的名义为郑耀先上报军衔,所以郑耀先实际应该是“二厅少将特务”或“国安局少将特务”,那么他就应该有一套与保密局(情报局)互不隶属的人马班子。

郑耀先既然是少将级别的潜伏者,那么副官、秘书、电报员、保镖都是必不可少的配置,甚至还应该有情报特务、行动特务归郑耀先指挥,“耀全大哥”绝不能让“耀先”老弟当“光杆少将”——抛开“兄弟情义”不说,即使仅仅为了让郑耀先的作用最大化,郑介民也会尽量给他多配部下兼学徒。

如果有人说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某个潜伏下来的少将特务是单打独斗,估计一百个人得有九十九个不信。

不管您信不信,郑耀先几乎交出了他所有的军统(保密局)“兄弟”,但是对“二厅特务”或郑介民配给他的上线下线只字不提,这是郑耀先向组织隐瞒了真相,还是他另有更长久的打算?

如果郑耀先顾念郑介民是唯一一个对他真心实意的军统局级将军,而“不忍”把自己那些“新兄弟”都交出去,也是可以理解的:郑耀先被党通局、保密局、地下党三方追杀,只有“国防部”的郑介民给了他安身之所,也给了他少将军衔。

这样一想,郑耀先向组织隐瞒一些重要信息就可以理解了:他手下那些特务,不抓比抓了好。

如果郑耀先的“新部下”被一网打尽,就没有再帮郑耀先与郑介民联络,郑耀先的身份也就暴露了。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些特务掌握在郑耀先手中,比被抓起来好——这批抓光了,郑介民还会再派一批潜回,而这批就不是郑耀先能掌控的了。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郑耀先是顾念郑介民对他的“情义”而对组织有所隐瞒:人心都是肉长的,郑耀先在军统的“兄弟”,除了徐百川之外都死了,要说郑耀先一点都不伤心痛苦,那显然是不可能的。人在伤心痛苦的时候,做出出人意料的选择,也是可以理解的。

郑耀先这辈子实在是太难了,真正把他当兄弟,拖着病体还要向老蒋为郑耀先“鸣冤”、“请功”并要权的,也只有郑介民一人而已。

郑介民不是好人,但是他对郑耀先却绝对不坏,所以我们不能苛责郑耀先对组织的隐瞒,同时我们还要从另一个方面替郑耀先着想:他这样做,对反特工作也是有帮助的。

郑耀先成了断线风筝后,很多事情都只能由他自己决定,而且他真把郑介民给他配备的特务全交出去、抓起来,那么再想找出影子,就会变成完全不可能了——当时他的处境有多艰难,读者诸君可能也感同身受,那种孤独、无助、彷徨、苦闷,一般人早就被压垮了。

郑耀先绝不可能是叛徒,但是要说他竹筒倒豆子把自己知道的情报都说了、把自己的手下都抓了,那也是不准确的。

不管怎么说,像郑耀先那样的少将级的潜伏特务,都不可能没有一帮手下,郑耀先一个都不抓,是顾念郑介民的情义,还是为了更便于清查影子,笔者一时间也难以判断,最后只好请教读者诸君:在您看来,郑耀先受郑介民指派潜伏下来,是不是应该有很多手下?那些手下一个都没被抓,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