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后的第七天,太极宫的荷花池边飘着浓重的药味。61岁的李渊盯着水中自己的倒影,白发比三日前又多了几缕。宦官捧着漆盘跪在身后,盘中是李世民送来的西域安神香。“圣人说,请太上皇保重身体。”宦官的声音细若蚊蝇。李渊突然抓起香炉砸向水面,惊起一群白鹭:“保重?朕偏要活得长长久久!”
一
这场改变大唐命运的生育竞赛,就在破碎的香炉声中拉开了帷幕。根据《唐会要》记载,从武德九年(626年)八月禅位,到贞观九年(635年)五月驾崩,李渊在太极宫的九年里,共诞下17位皇子、13位公主。最夸张的是贞观三年(629年),当李世民在渭水河畔与颉利可汗对峙时,太极宫竟在正月、三月、六月、九月、十一月五次传出婴儿啼哭——这相当于每隔72天就有新生命降临。
负责记录皇族谱牒的宗正寺官员私下叫苦不迭。按照规制,每位皇子诞生需用金粉誊写三份玉牒,仅李元婴(李渊第二十二子)出生那年,就耗尽了太府寺库存的二十斤黄金。更令朝臣心惊的是这些孩子的封号:李渊特意为幼子们选择“滕”“郑”“纪”等春秋古国名,仿佛在提醒李世民——你夺走的只是长安城,李家的血脉早已遍布华夏。
李世民的反应耐人寻味。每当宗正寺呈报新弟妹的封邑方案时,这位以纳谏闻名的皇帝总会突然变成暴君。据《贞观政要》记载,某次尚书仆射房玄龄建议削减亲王俸禄,话未说完就被打断:“难道要天下人说朕苛待手足?”然而当夜值更的宫女看见,皇帝寝殿的烛火亮到寅时,地上散落着撕碎的奏折,上面依稀能辨出“霍王食邑五万户”的字样。
二
这场无声的较量在贞观九年(635年)李渊驾崩后达到高潮。送葬队伍从太极宫到献陵的二百里路上,30位未成年的亲王公主穿着孝服蹒跚而行,最小的常山公主尚在襁褓。长安百姓第一次直观感受到皇族的庞大——当灵柩抵达陵墓时,队尾的仪仗才刚刚走出明德门。民间悄悄流传着歌谣:“玄武门前刀兵寒,太极宫里婴啼暖。李家儿郎遍九州,太宗愁白天子头。”
预言在三十年后应验。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李治面对宗正寺的奏报冷汗直流:宗室在册男丁已达1374人,每年耗费粮食240万石,相当于陇右道全年税赋。这年秋天,他把32位郡王降为县公的诏书墨迹未干,又传来更糟的消息——滕王李元婴在洪州强征民夫修建楼阁,仅楼基就占地五十亩。
武则天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的。仪凤三年(678年),还是昭仪的她随高宗巡幸洛阳,亲眼见到令皇帝震怒的一幕:淮安王李神通的孙子当街纵马踩死百姓,洛阳县令却跪在地上不敢缉拿。那夜她在日记中写道:“李树枝桠蔽日,当以秋风扫之。”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掌管宫廷笺奏的女人,二十年后真的成了席卷李唐宗室的飓风。
三
垂拱元年(685年)正月的朝会,成了李唐宗亲的噩梦。武则天戴着垂珠十二旒的冠冕,命上官婉儿宣读《改元垂拱诏》。当念到“其宗室袭爵者,非嫡长降一等;五世之外,不复赐爵”时,韩王李元嘉当场昏厥——他的七个儿子将从郡王直降为县公。更狠的是补充条款:所有宗室食邑改虚封为实封需女皇特批,这意味着九成宗亲的俸禄将缩水七成。
这场改革犹如精密的解剖手术。以李渊第六子荆王李元景为例,其家族在永徽年间(650-655)有爵位者23人,到长安四年(704年)只剩5人享有国公待遇。武则天甚至发明了“恩封耗尽”制度:每支宗室五代之内,最多只能有五人获得爵位。那些突然沦为平民的皇族后裔,不得不挤在科举考场外排队——他们发现考场张贴的《氏族志》上,武姓已经压过李姓。
但铁腕之下也有意外收获。被迫离开长安的滕王李元婴在洪州江边修建的楼阁,三十年后迎来了天才诗人王勃。当“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诗句传遍天下时,没人记得这位滕王曾是武则天清洗名单上的幸存者。更讽刺的是,开元年间重修《氏族志》时,李姓重新成为天下首姓,而那些消失的宗室爵位,早已化作进士榜上的一个个名字。
四
长安四年(704年)冬,82岁的武则天在迎仙宫病榻上突然惊醒。她听见风雪中传来婴孩啼哭,忙问侍女:“可是太平公主诞子了?”当得知是野猫嘶鸣时,女皇望着殿外漫天大雪喃喃自语:“李家那些孩子…也该有百岁了吧?”此时距李渊在太极宫摔碎香炉已过去78年,当年他赌气生下的幼子们,连最年幼的常山公主都已化作黄土。
但历史的玩笑仍在继续。就在武则天去世三十年后,她的孙子唐玄宗李隆基不得不面对新的宗室危机——这次膨胀的是武氏家族。天宝年间,宰相李林甫提议参照垂拱旧制改革封爵,朝堂上顿时哗然。据说玄宗在梨园听曲时突然发笑:“原来祖母的《降爵令》,才是真正的千秋良策。”曲声中,霓裳羽衣翩翩起舞,仿佛无数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李唐宗亲,正在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大唐的传奇。
很多人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标准,说他是法家学派弟子,也有人说他是兵家、墨家传人。那么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究竟属于哪一学派呢?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此后,这些学派大多分流、演变。除了儒释道家思想活跃,其余的思想流派大多消隐。所以,三国时期人物诸葛亮的身上,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流派...
在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就开始起事了,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北方,甚至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当时所拥有的实力甚至是超越了孙刘双方的联盟。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大多数人觉得跟曹操的奸诈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了,这兴许是一方面原因,当时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曹操的识人之明了。大家都知道,曹操...
第十名:步练师她是孙权的妃子,来自江苏,在孙权继位之后被封为了夫人,可以说是达到了皇后的地位,在步练师去世之后,被追封为了皇后,埋葬在蒋陵。第九名:祝融夫人她是三国里面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和孟获是一伙的,和孟获一起对抗蜀国的军队,在七擒七纵孟获之后,祝融夫人也归顺了蜀汉,据说他武艺高强,百发百中...
赵云,乃是继关羽、张飞之后,加入刘备集团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云算得上是蜀汉集团的元老级别人物。但是,刘备在称帝之后,给赵云的官职,仍然是一个“杂号将军”,赵云的权利,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丝毫的改变。很多人搞不明白,赵云前前后后,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差不多30个年头,为什么刘备就没有让赵云独当一面。给...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谋臣如雨,武将如云。说起三国英雄们的武力值,这第一者当属吕布.随后才能够轮得上关羽、张飞等人.当时三个国家的实力都不容小觑,而大将最多者应...今天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大狂人都是谁?Top8:虞翻虞翻是东吴的一员将领,虽然在三国时期他名声并不显赫,但他也是一位文武全才,尤其是他在...
果然司马懿跨渭河修桥,在两岸扎营,诸葛亮面对本想使用声东击西之策烧掉浮桥,却不想还是在司马懿刺探到了军情,溃败而返。第二回合司马懿想要反守为攻,将蜀军彻底围困,结果诸葛亮来了个埋伏战,扳回一局。等到第三回合,“木牛流马”这样在传说中流传了近2000年之久的“黑科技”除此登场了。本来是司马懿见蜀汉境内...
关家被害经过这一切,还得从蜀汉灭亡的前几个月说起。话说蜀汉末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将领钟会、邓艾率领大军南征蜀汉。在古代,巴蜀地区是历代封建王朝都深感头疼的地方。因为交通因素以及统治技术的局限,一旦王朝出现衰败迹象,巴蜀地区往往会成为最先脱离朝廷统治的地区。并且,巴蜀地势的特殊,也让朝廷的讨伐变得收...
老刘没有发迹前只是家乡沛县的一个亭长,大致也就相当于乡科局干部吧?这个时候的老刘,那可真是本色毕露:不仅生性放纵好酒贪花经常戏弄手下的员工,而且还曾经多次出现过工作上的失误!多亏刘邦有几个好朋友帮衬——别人就不说了,县级干部萧何就多次替刘邦打过圆场,每次刘邦出现工作失误时,都是人家萧何替他周旋,这才...
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指的就是献帝刘协。事实上他之所以能够落得善终,与他一生充满了大智慧,是很有关系的。按理说他不是嫡子,皇位原本不是他的,再加上母亲也早早地被何皇后给毒死了。得知真相后的灵帝,尽管十分愤怒,但考虑到大将军何进,他也只好就此作罢。尽管何皇后如愿以偿地让自己的儿子刘辩继承了大统,但她...
比如此人的心肠异常的狠,不止一次地抛妻弃子,据正史的记载最少就有四次。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无可厚非,因为在逃亡的过程中,带着家眷实属不便。这点倒是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很像。当年刘邦兵败逃亡时,也是嫌马车太慢,好几次都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扔下去,都是夏侯婴又下去将其捡回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点,气得刘邦想杀了...
一日曹操不经意间看到儿子曹植的文章,连连点头,不时嘴角微微一笑。看完后不敢相信这是自己10岁儿子写的,问曹植:“你请人代写的吗?”,曹植胸有成竹的答到“话,说出口就是论;字,下笔就成文章,不信当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写”。小时候的曹植性格坦诚,放荡不羁,不讲究仪表,车马服饰不张扬,没有官二代气...
这三次战役是公认的"三大战役"。不过以影响力来看,小编认为还有三场战役,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三国"三大战役",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三次战役。小编认为"潼关之战"是一场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战役,然而它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集团暂时失去了对南方扩张的条件,开...
这个无能主公不是别人,正是吕布。吕布,作为汉末一代诸侯,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但是其政治思维偏弱,不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导致一直被人利用,先是董卓,后是王允,最后又依附袁绍和张扬,偷袭曹操的兖州,窃取刘备的徐州,最终在徐州下邳之战中被曹操围困。这个时候,吕布麾下一位武将出场了,也正是今日小编要讲...
这位令人惋惜的女子就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她也是霍光的外孙女,或许人们能够在电视剧中看见这个女子的身影。当时汉昭帝即位后,年龄仅仅只有8岁,由自己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着长大。等到汉昭帝21岁的时候,鄂邑长公主开始为他挑选妻子,此时的上官氏也只有6岁。等到上官氏入宫之后,就被封为了婕妤,在此之后不久上官...
曹营救主斩杀曹军忠贞猛将总结赵子龙可能不是三国里最耀眼的,但他是最朴实的。朴实者,可以活得更久,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令人敬佩信任的,因为他是贴近我们的,可以是我们行事的标杆。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