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他是国防部长,左脸写着“无”,右脸写着“能”,合起来就是无能

他是国防部长,左脸写着“无”,右脸写着“能”,合起来就是无能

来源:历史知识网

第二卷的进度不快,次要原因是不敢过分用眼,主要原因是在做一些精准的核对,比如核准地图上的地点。

这个活啊,很要命。主要原因在于我们以前的书啊,对地名的翻译不对,按照这些地名,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

美军陆战第5团的行军队列

比如《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中文版的第三卷,把德川翻译成“德村”,把下东山里(Hadongsan-ni)翻译成“下洞三里”,把松下洞(songha-dong)翻译成“三下洞”,把社仓里(Sachang-ni)翻译成“司仓里”。而《朝鲜半岛地名对照表》则把龙德里(Yongdong-ni)翻译成“永东里”。

光下洞三里、三下洞、司仓里这三个地名,我在地图上看了四五天,最终以失败告终,因为没有啊,那怎么找啊。

特别像《朝鲜半岛地名对照表》还是本典型的工具书,还出现这样的翻译错误,咋一看,“永东里”还没错,可地图上根本没有,让我这种连英文都看不懂的人怎么办啊。幸亏朝鲜战争的相关书籍我看多了,我知道Yong可以翻译为“龙”,dong是不是还翻译为“德”,我不知道,但我知道ha是“下”,Yongha就是龙下,我在1:5万的中文地图上看到过龙下里,在1:25万的英文地图上找到了Yongha-ni,那这个就是龙下里了,旁边是Yongdong-ni,那自然就是中文地图上的龙德里。

这样一来就很麻烦,往往看个一天地图,只能找到一两个地名,因为必须英文地图、中文地图甚至韩文地图来一一核对,地图的字又不清晰,各种地名还密密麻麻,看得我恨不得砸电脑。

所以进度特别的慢,每天看地图,眼睛都要看瞎了,也找不到几个地名。

但这个工作是必须要做精准的,地名都搞错搞不清楚,那还研究什么战争呢?我么,向来说自己文字水平很差,所以向来是靠专业性取胜。第一卷书的反馈中让我最开心的一点就是众多军队单位、人员跟我说:这本书对我们有指导意义。这本书对我们很有用。这让我很开心,同行的认可是很高的褒奖。

看惯了军事历史书籍的读者都知道,这类书籍会涉及大量的地名,如果没有地图配套,这些地名对读者来说毫无意义。任凭书籍说的天花乱坠,各种分析各种“大神”,对读者来说都是空的。

而且当读者真的在地图上找到了相对应的地名,往往会发现,作者的各种观点、分析,胡扯蛋的概率非常大。

为什么我要死命的找上述地名呢?因为真的很重要。

我现在在写第二次战役的第一个重大问题,写得很啰嗦,而且粗看看似乎没有必要,但全部看完就会知道,确实是重大问题。

也就是广泛流传的,敌军在第二次战役前西线和东线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间隙。这也是麦克阿瑟的“罪过”之一,不管东西线部队之间联系,造成了这么大的间隙被中国人利用,导致美军的失败。

按这样研究,啥书都不用写了,就指着地图上的间隙说,你看,麦克阿瑟多蠢,人为造成这么大的间隙让志愿军利用。这话找个高中生,他也会说啊,那还写什么书,搞什么研究啊。

那么这一间隙对实际作战会不会造成重大影响?不能光从军事原则去推导,必须先彻底搞清楚敌军各部队的位置和行动。

下东山里是什么地方?是美军第8集团军和美军第10军约定的两军巡逻队的会合点,是美军第10军占领的永兴和美军第8集团军占领的孟山之间的连接线上的一个点。这个地名找不到,或者就稀里糊涂在书上写一句,让读者自己去看,这也叫扯淡。

第二卷书地图的事,是个很麻烦的事,下一步怎么弄,我还没想好。因为我平时看的这个地图是可以缩放的,印刷品怎么弄,挺烦的。读者们提出的,专门出一个大开本的地图集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今天先不管,先简单讲下上面的地图。上方,我用红笔圈出来的就是社仓里,社仓里往东南方向有两条公路,一条通宁远、德川,再往安州;一条通孟山,再往平壤。这两条公路在第二次战役中非常重要,虽然在实际作战过程中似乎没发挥作用,实际上非常重要,因为这涉及战略战役的考量、排兵布阵等。

地图上中间的重新里(字很小)下面一点的红圈就是广村,美军第65团第1营占领,该营同时派出B连向北,试图和社仓里取得联系,但被朝鲜人民军残部阻击。

广村下面的那个红圈就是下东山里,左边的红圈就是三下里。

再往西,孟山是此时韩军第8师团的最右翼,孟山的西南是北仓里(字很小),北仓里的东边就是龙德里,也就是这一地区,美军第8集团军占领的最东边的点。北仓里、孟山往永兴去,是有横向道路的,而这条路和宁远(孟山)-社仓里公路之间,再没有横向道路。同样,社仓里也是第二次战役中一个很重要的点。

从地图上就非常清晰了,美军第10军派部队占领了战斗分界线上诸要点,而美军第8集团军根本没有向东派部队。

当我们找到下东山里后,我们就可以发现,该地在美军两个战术兵团战斗分界线西边一点一点,而美军第10军派出第65团第1营占领了战斗分界线东边一点点的广村。

这就说明什么?说明美军第10军是派出部队占领自己的侧翼的。

一支韩军巡逻队

而美军第8集团军那边呢,几乎没有巡逻队到达过下东山里,美军两个战术兵团巡逻队唯一一次直接接触是在下东山里以西20余公里的三下洞。

而美军第8集团军最东翼的阵地(孟山-永兴线),是在孟山和龙德里。

而孟山和龙德里以东一直到下东山里和广村,美军第8集团军没有派部队占领阵地。这一区域全部都是战斗分界线以西——美军第8集团军的防区。

这样一来,美军两个战术兵团之间的间隙到底是谁造成的?就开始有了一个初步的答案。

再结合其他线(平壤-元山线,德川、宁远-社仓里、咸兴线)来考察,会发现全都一样。在战斗分界线上南北诸要点,美军第10军全部派出部队占领,而美军第8集团军根本没向战斗分界线上派部队,甚至连巡逻队都很少到达。

这样一来,答案是不是就更加清晰了?

当然,仅这么多肯定不够,还要分析研究战区范围内诸多道路的情况,朝鲜人民军残部活动的情况,志愿军125师南下的游击支队的活动情况,敌军的后勤保障情况,志愿军机动道路和补给道路的情况,然后再去综合研判。

简单的说,就是要根据史料去得出结论,这样就会发现,美军官史作者阿普尔曼的说法根本不对(他说沃克对这一间隙很重视,麦克阿瑟不重视,阿尔蒙德稍微关注)。也就是说,当我们的研究方法正确、材料充分,专业知识足够的情况下,不用相信什么权威,我们每个人自己都可以是权威。

同样,搞清楚敌军间隙造成的原因后,自然也会知道第二次战役西线,志愿军能够取胜的部分原因——那就是沃克压根不重视自己的右翼。

中:刘载兴

沃克不重视,那下面的军长们呢?这边的人是后来当过韩国国防部长官的刘载兴,用我书稿里的话说,就他这种水平,他能想得到什么,他左脸上写了一个“无”字,右脸上写了一个“能”字,合起来就是“无能”。

具体原因和内容我还没写完,篇幅实在太大,今天跟大家聊天就是简单跟大家聊聊思路问题。

顺便还是要说一句,不要轻视自己的任何对手,韩军在战争初期表现是不好,很多高级将领确实能力不足,但并不代表韩军就不能打。刘载兴不行,有其他人行啊。

韩军第26联队奉命占领社仓里保护美军第10军的侧翼,与志愿军42军126师奉命警戒社仓里方向的部队发生了交战,志愿军又吃了亏。第一卷书里我就跟大家说了,第一次战役时,韩军表现最好的部队就是第26联队,李致业指挥。李致业人品不行,后来也没当上很大的官,这不代表他能力不行,他带的部队战斗力不行。在黄草岭和社仓里分别与志愿军124师和126师部队交战,韩国人都是占便宜的。

这篇文章并不是彻底阐述这个问题,而是写书累了跟大家聊天,毕竟篇幅实在太长,而且我还没有完全写完。

关于第一卷书《这才是战争:抗美援朝(第一卷)敌我详情及初战》,目前只能在公众号“这才是战争”联系我,方能获得,谢谢。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