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杜聿明临终前终于释然:他最恨的三个人,有两个已经死了,第三个人坑他是应该的

杜聿明临终前终于释然:他最恨的三个人,有两个已经死了,第三个人坑他是应该的

来源:历史知识网

1981年5月7日,全国政协文史专员,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杜聿明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他可以说是毫无遗憾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最恨的三个人,有两个已经作古,还有一个在病榻前解开了他最后的疑惑:原来他坑我是应该的,而且我之被俘,还真怨不得他,因为我总是跟他拧着干,兵败如山倒,也是我技不如人。

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诸君当然知道,杜聿明此生最恨的人就是老蒋,除了老蒋跟他有“杀子之仇”,还因为杜聿明之所以在淮海战役被俘,完全是因为老蒋强人所难:杜聿明当时已经多病缠身,坐着都很困难,老蒋偏要把他撵到徐州“剿总”去当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明眼人早就看出老蒋这是在给刘峙找顶缸的——打赢了,是刘峙的功劳,打输了,由杜聿明背黑锅。

杜聿明在《淮海战役始末》中回忆,他不想去淮海给刘峙当垫背,但是老蒋给他下了一个套儿:“我的恐惧心理一直上涌,觉得徐州战场好像一个“刑场”,我一到徐州,不是被打死,我到南京,他一直未召见我,也是怕我因为他改变了决策而不去徐州指挥,就先叫顾祝同何应钦劝我到徐州去,等到我应承去的时候,他就在会议上将这个任务硬套到我的头上。”

老蒋指挥打仗不行,权诈之术却是一流,包括杜聿明在内,绝大多数蒋军高级将领在老蒋面前都噤若寒蝉,也就是白崇禧敢跟老蒋在电话里叫板,但老白最后也没斗过老蒋,最后在惶恐中不明不白地死去。

老蒋让杜聿明去徐州干活,却并没有授予他全部指挥权,而是自己一杆子插到底,直接指挥兵团司令李弥、邱清泉那是客气的,有时候连军长师长都会收到老蒋空投的手令,而刘峙也没有完全放权,而是跟杜聿明各自组建了一套参谋班子,杜聿明团队拟定的作战计划,还得报请刘峙的谋士们批准。

老蒋在徐州“剿总”的机构设置上,可以说是叠床架屋:刘峙的总司令部有杜聿明孙震刘汝明冯治安韩德勤、李延年,参谋长李树正、副参谋长章毓金;前进指挥部以杜聿明为主任,下面还有孙元良、赵家骧为副主任,舒世存为参谋长,文强、刘伯中、吴宝云为副参谋长。

名义上归杜聿明指挥的第六兵团司令李延年、第八兵团司令刘汝明、第三绥靖区司令冯治安,在徐州“剿总”跟杜聿明同为副总司令,杜聿明的“命令”他们爱听就听,不爱听就到刘峙那里“打官司”。

杜聿明抱怨:“徐州总部非常混乱,刘峙、李树正对解放军的作战企图并无全面分析判断,只是被各方面的情况所迷惑,束手无策。”

黄百韬被包围后,杜聿明判断出解放军并没有直接攻击徐州的意图,而是集中主力消先消灭黄百韬,以有力之一部打援,所以徐州以西黄口亘九里山以北至不老河北岸的解放军很少,可以从这个薄弱之处大胆用兵穿插过去以解黄百韬之围,但是“刘峙、李树正很怀疑,仍然不敢抽调邱兵团”。

没有刘峙点头,杜聿明连嫡系的邱清泉兵团都调不动,等刘峙肥脖子上的脑袋反应过来,黄花菜都凉了。

杜聿明一开始是准本命令黄百韬兵团坚守碾庄圩七至十天,以邱清泉的第二兵团、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会合黄维的第十二兵团先击破二野六个纵队,然后回师东向,击破三野以解黄百韬之围。但是刘峙依然反对:“我的方案提出后,刘峙、李树正坚决反对,认为黄百韬绝不能久守,坐视黄百韬被吃,太冒险。”

事实证明,杜聿明的估计还是保守了,黄百韬不是只能守七到十天,而是从1948年11月6日到11月22日,足足守了十七天。

杜聿明倒是不那么恨刘峙,因为他知道刘峙没能耐也没主意,这一切都只老蒋在背后操控,要不是老蒋“三变决心”,他觉得自己还是能从淮海逃出去的:“蒋介石所以变更决心,是被郭汝瑰这个小鬼的意见所左右的,很后悔我在二十八日对蒋未说明我对郭汝瑰的看法,也未同何应钦顾祝同、萧毅肃等约好,要他们始终支持我的这一撤退案,弄到现在,老头子听郭的摆布,先后函电令向解放军攻击,已陷国民党军于全军覆没的危险之中。现在逃既晚了,打也无望。想来想去,觉得江山是蒋介石的,由他去吧!”

杜聿明早已被老蒋的“军事能力”气得死去活来:“不论大小情况的分析、大小部队的调动,都要通过蒋的决定指示。而蒋本人又不能集中精力掌握全盘情况,每日仅凭一次所谓‘官邸会报’来决定指挥部署,或凭他本人‘灵机一动’,乱下手谕。因之一切指示到了前方,不是过时失策,即是主观武断。前方部队长不遵从,即有违命之罪;遵从则自投罗网。”

杜聿明之所以破罐子破摔,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日盼夜盼的援兵不回来了,援兵之所以不来,就是因为白崇禧层层阻挠——这就是杜聿明最恨白崇禧的原因:白崇禧盼望蒋军在淮海一败涂地,嫡系精锐被全歼,他就可以借机逼老蒋下野了。

杜聿明的恨意还不止于此:杜聿明当时病得十分严重,老蒋原本是想让白崇禧全权指挥徐州、华中两个“剿总”作战,白崇禧前一天还答应得好好的,第二天却忽然变卦,说什么也不肯接盘,于是杜聿明想走也走不成了。

郭汝瑰在《淮海战役期间国民党军统帅部的内部矛盾》中证实:“由于白崇禧拒绝统一指挥,而刘峙又十分糊涂,无能指挥即将爆发的淮海会战,黄百韬被围后,蒋介石于十一月十日上午九时半在南京总统官邸召开作战会议,研究徐州方面的作战。这时他认识到刘峙不能担任徐州的指挥,才决定令杜聿明以副总司令名义全权负责指挥徐州方面的作战。”

白崇禧不背锅只下绊子,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第十四兵团司令宋希濂的部队想奉老蒋之名驰援徐州,白崇禧坚决不让——在名义上,宋希濂是要归白崇禧指挥的。

宋希濂在《淮海战役中蒋介石白崇禧的倾轧》一文中说:“白崇禧的意图很明显,就是希望蒋介石仅存的主力部队在徐蚌地区被消灭,到那时,蒋介石非滚蛋不可。蒋走后由李宗仁取而代之。”

杜聿明被围困在陈官庄,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他除了恨老蒋朝令夕改、白崇禧趁火打劫,更恨的人是郭汝瑰:“自徐州到蚌埠间二百多公里的铁路两侧,摆了数十万大军,既弃置徐州既设永久工事而不守,又将各兵团摆于铁路两侧毫无既设阵地的一条长形地带,形成鼠头蛇尾、到处挨打的态势。据我了解,古今中外的战史中还找不到这样一种集中会战的战略先例。在蒋介石集团中集合何应钦顾祝同等军事首脑和萧毅肃、郭汝瑰等主管作战的高级幕僚,竟然在‘守江必守淮’的方针下,拟出了这样一个出奇的方案。”

杜聿明郭汝瑰早就有怀疑,所以郭汝瑰担任“国防部”第三厅厅长的时候,杜聿明多次向顾祝同举报,结果顾祝同一笑了之,无奈的杜聿明只好另想“高招儿”:“我对顾说:‘我指挥作战的方案,事先绝不能让郭知道。如果郭知道的方案,我就不照原方案执行。’”

杜聿明的计划,不让郭汝瑰知道,郭汝瑰的计划,杜聿明总是反着来,这下子倒保护了郭汝瑰:不是我制定的计划有问题,而是杜聿明没有遵照执行!

杜聿明的怀疑,在临终前终于得到了证实,他拉住刚获得成都军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郭汝瑰:“郭汝瑰郭汝瑰,当年我们吃败仗都吃在你手里。”

郭汝瑰淡然一笑:“各为其主嘛。”

有了这句话,杜聿明释然了:原来郭汝瑰是地下党,他“坑”自己是应尽的职责,而老蒋和白崇禧已经分别于1975年4月5日和1966年12月2日辞世,所有的仇恨,都应该化作过眼烟云,就像当年淮海战场的硝烟一样,被时间的清风吹散。

杜聿明跟老蒋、老白和“小郭”的恩怨,恰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读者诸君走进杜聿明的内心世界,会不会理解他的无奈和懊悔以及释然?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