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希特勒明知两线作战必败,为何击败英国前就去进攻苏联

希特勒明知两线作战必败,为何击败英国前就去进攻苏联

来源:历史知识网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突然进攻苏联,标志着惨烈的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令人诧异的是,之前希特勒一直希望能够避免。陷入如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的两线作战局势,为此还曾经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可为什么其在未能征服英国的情况下,就又以倾国之兵进攻苏联。导致1944年盟军诺曼底登陆后,德国再次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必败格局?

两次大战前差距巨大,却都先进攻西面强敌

熟悉世界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非常神奇的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其西侧的法国和东侧的沙俄/苏联都是其敌人,而其最后的失败的原因也都源于两线作战。事实上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当时德军最优秀的参谋长施里芬就提出“先西后东”的作战计划。即利用德国境内运力强大的铁路运输系统,将倾国之军先集中在西线。战争一旦打响就绕道比利时攻入法国北部,争取在6个星期内击败法国。然后再利用铁路将西线主力快速东调,迎战陆军规模庞大、但动员速度缓慢的沙俄。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军差一点就取得了西线的胜利。可惜在马恩河之战中功亏一篑,导致后来整整4年都未能打破西线的僵局,进而决定了德国最后的败亡。

因此当1933年希特勒攫取了德国最高权力后,一直思考如何在下一次大战中避免重蹈一战的覆辙。此时对希特勒有利的因素是,那时的苏联由于意识形态同英法严重对立,从1920年开始就和德国建立了紧密联系。而在英法支持下复国的波兰,又同时与德国和苏联交恶。这就让希特勒有机会在灭亡波兰的同时稳住苏联,再将全部精锐调往西线。而不用像上次大战的时候那样,随时提防俄国人在背后捅自己一刀。

正是有了同一战之前完全不同的地缘政治格局,1940年5月德国才能集中全部540万兵力中的300万发起西欧战役,并成功击败了拥有600万军队的法国。但这时德国的将军们才发现,他们的陆军实力再强,也无法跨过最窄处仅33公里的英吉利海峡。为了逼迫英国屈服,希德勒同意了由空军发动大规模空袭,掩护陆军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然而英国全国军民同仇敌忾,并利用雷达预警系统和高性能的“喷火”战斗机,迎击大举入侵的德军战机。从1940年7月至9月,德军先后投入了近2700架战机,被击落多达2000架。尽管英军同样损失巨大,但英军飞行员跳伞后可以继续作战。而德军飞行员跳伞后要么被俘,要么葬身大海。无法夺取制空权就意味着,欧洲实力第一的英国皇家海军可以随时出现在英吉利海峡,炮击集结在海滩上的德军部队。德国人还试验过可从英吉利海峡底部开过去的两栖坦克,和可运输一辆坦克的巨型滑翔机,但最后都因技术过于复杂而未能成功。到了10月眼看空中作战彻底失败,希特勒只好宣布推迟发动“海狮计划”。就这样德国失去了携战胜法国之威,逼迫英国退出战争的最好机会,为自己最终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早已准备对苏联动手,西线停滞加剧紧迫性

而随着德国在西线攻势的结束,其与苏联的关系也开始变得愈发微妙。事实上对苏联人来说,之前的魏玛德国还能算是个朋友。而希特勒及其领导的纳粹党政权,则是比英法更加仇视共产主义的存在。斯大林自然也清楚,希特勒早在1924年因为啤酒馆暴动而被捕入狱时期。由其口述、副手赫斯执笔而成的《我的奋斗》中,就赤裸裸的表示:日尔曼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应该攫取更多的生存空间。而对于当时的德国而言,其没有能力像当年的英法那样去海外强占殖民地。向西或向南开疆拓土都不太现实,那么就只剩下东方那个陆地面积世界第一,但人口却相对较少的苏联。同时希特勒还极力丑化斯拉夫人和东欧的犹太人,认为这些低等民族都应该被消灭。从这个角度上讲,苏德战争自希德勒1933年上台之后,就注定会在某一个时间点爆发。

但是1930年代的苏联,又不得不和其未来最大的死敌“与狼共舞”。尽管十月革命1917年爆发,但苏联直到1928年才开始第一个5年计划。因此如何在美国大萧条引发世界局势进入新一个动荡时期后,为苏联赢得实现工业化所必须的技术和和平环境,就成了斯大林等苏联主要领导人最关心的问题。而希特勒上台后,同样也需要一段时间来扩军。故而其在一段时间内,仍维持着同苏联的表面友好关系。但1938年希德勒彻底暴露出了其扩张的野心,先后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英法和苏联这时才不得不考虑放下成见,如一战那样联合对抗德国。可是双方根本没有任何互信可言,英法甚至天真的认为若放任德国进攻波兰,那么其下一步肯定会进攻苏联。苏联领导人对此无可奈何,这才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波兰再次亡国后,德国与苏联已经在事实上成为了邻国。于是德国大量从苏联采购石油、粮食和一些德国急缺的矿产品,而苏联也借机从德国获取了一些先进的军事技术。但随着英法对德宣战,德国再次出现了如一战时期那样。其控制下的港口被英国舰队封锁,无法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大国自由贸易的局面。为了获取进行战争所必须的资源,希特勒不得不继续在欧洲大陆上扩张。而斯大林也被德国迅速击败法国所震惊,故而在1940年开始了大规模扩军。希德勒很清楚他想征服整个欧洲,斯大林事实上也有此想法。在无法短时间内击败英国的情况下,军事实力日益强大的苏联,逐渐成为了希特勒最大的隐患。

同时虽然德军在西欧战役中,共夺取了法国和其它三国880万吨的石油储备。但德国海陆空三军都是耗油大户,这些油仍不足以维持其进行长期战争。从罗马尼亚普洛耶什蒂油田获取的石油,最多只能满足德国需求的三分之一,且该油田也容易被英军远程轰炸机摧毁。希特勒和其它德军将领因此产生了焦虑,如果不能在储备的石油耗光之前就取得这场大战的胜利。那么斯大林很有可能会先对德军断油,再发动先发制人的进攻。为了避免宝贵的战略窗口期被错过,希特勒只能孤注一掷去进攻苏联。

逼迫英国屈服总失败,国际局势令其先攻苏

但是一旦将战略方向由西转东,那么英国就又成了德国背后的隐患。因此尽管希特勒在1940年7月就口头要求制定对苏联作战计划,但德军高层在很长时间内都在先击败英国,还是在先击败苏联之间摇摆。从德国的客观需求上来看,英国本岛虽然有着发达的金融业和制造业,但其本身资源匮乏。德军如果不计代价的登陆英国并将其占领,最后的结果也可能是得不偿失的。而且英国有面积广大的海外殖民地,一旦形势不利英国王室和政府可以逃往海外,然后集结殖民地的力量继续同德国作战。所以希特勒在“海狮计划”失败之后,就希望英国能够主动退出战争,不要再干涉德国在欧洲大陆上的扩张。

为了能够逼服英国,德国再次祭出了其一战时的撒手锏,那就是切断英国的海上交通线。但是由于战前德国海军整体实力偏弱,1940年时可出击的潜艇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不过德国海军在战前就已经服役的3艘“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和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在战争初期倒是起到了大型海盗船的作用,给英国的海上运输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但是当1941年5月德国派出最强大的“俾斯麦”号战列舰出击时,其却先被航空鱼雷炸坏了舵,然后被英国舰队围殴击沉。此战后希特勒无奈承认,短时间内困死英国是不现实的。

既然来硬的不行,希特勒就希望通过政治方式,劝说英国能够与德国结盟。德国情报部门甚至考虑过在西班牙绑架英国温莎公爵夫妇,以此来直接同英国王室谈判。1941年5月赫斯突然驾机飞往英国,旋即被英国人扣押直至其最后死亡。尽管到今天,赫斯单独飞英都是二战未解之谜。但结合德国当时的处境,赫斯很可能是想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英国退出战争。可英国曾当了一个世纪的最强列强,岂能如此轻易向德国低头。而同一时期日本进军印度支那已经彻底激怒了美国,德国高层判断美国和日本极有可能在1941年内爆发战争。这样希特勒就只得决定先全力击败苏联,再回头对抗美英的联合进攻。

对苏军实力严重低估,“闪击战”破产预示败亡

希特勒之所以敢于在1941年进攻苏联,还部分源于对苏联军事实力的低估。尽管二战之前德国已经建立了许多情报机构,但其在收集苏军情报上的低能令人发指。譬如直到战争打响之后德军装甲部队才知道,苏联已经开始批量生产T-34和KV重型坦克。所以在制定对苏作战计划时,希特勒和许多德国将军都认为。苏军是一支装备水平仍停留在一战时期,军官队伍尚未从斯大林“大清洗运动”中恢复过来的弱旅。同时斯大林的集权统治和“大清洗”运动,也使许多地方民众对其怨声载道,很有可能会主动帮助德军。

而且苏军在1940年入侵芬兰的战争中损失惨重,不但让希特勒由此低估了苏军的作战能力,还使芬兰自此和德国结盟。同时德国还成功让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与自己结盟,共同出兵进攻苏联。这样在1941年6月21日苏德战争打响的前一天,希特勒共集结了190个师550万人,其中有440万被布置在了第一线。而此时的苏联虽然有455万军队,但用于第一线作战的只有268万。且苏军中大部分都是没有作战经验的新兵,许多旧式装备因为要被替换而缺乏保养。新式装备数量不足,士兵也还未能熟练掌握。

因此只从纸面数据看,希特勒在3个月内彻底灭亡苏联并非没有可能。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德军只保留了24个师作为预备队,为何没有提前准备部队所需要的过冬衣物。但是希特勒严重低估了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优势,和俄罗斯民族在反侵略战争中爆发的坚韧和勇敢。当德军在1941年12月兵败莫斯科后,苏德战争就从“闪击战”变成了持久战。而同一时间日本偷袭珍珠港,导致美英苏最终形成了反法西斯阵营,最终促使希特勒走向身死国灭。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