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5月,太平天国开始北伐。
要推翻大清,当然要北伐!
但是···北伐军的规模,却只有2、3万人!
这看起来是一个令人莫名其妙的数字!
太平军进南京时,已经有众50万!怎么只抽个2、3万人出来北伐呢?
大清再怎么不济,也不是你2、3万人可以推翻的吧!
难道是洪秀全、杨秀清昏了头,以为随便派点人“意思意思”就可以灭清了?
当时,清军的江南、江北大营35600人,就在天京城外。
而在北伐之前,太平军与城外清军作战,虽然能遏制敌人对天京的进攻,但也无力吃掉敌人!
你太平军集全师之力,尚吃不掉天京城外的3万多清军,就认为自己抽调2、3万人就北伐成功,打进北京,灭掉大清?
如果洪秀全、杨秀清这么看问题,那就不是“昏头”不“昏头”的问题了,那就是智商有问题了。
显然,洪秀全、杨秀清,虽然有许多毛病,但智商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话说回来,洪秀全、杨秀清,为什么只派2、3万人去北伐呢?
北伐意图:打破被动局面
前面说了,天京城外的清军,江南、江北大营,有兵35600人,太平军一直吃不掉。
吃不掉,是正常的!
以江南大营为例,他们是从广西开始就和太平军一路打过来的。
漫长的交手,让双方都了解了对方:守得住,攻不下!
由于太平军的失误,在太平军进入天京后,清军进入天京附近,并且控制了部分险要。
所以,对太平军来说,此时在战略上有两个选择。
1、集中全力,不惜代价,吃掉城外清军。
后世许多专家、历史爱好者,都认为这才是太平军当时最应该做的事情。
果真如此吗?
江南、江北大营之敌,是敌人的悍勇之军,且已经控制险要。
所以,太平军解决这两股敌人,在当时不具备一举而破的条件,只可能是打消耗战。
而打消耗战,对太平军来说,就是自杀!
当时的太平天国,其控制的只有天京、扬州、镇江三城之地!
而大清,仍然控制着除这三城以外的整个“天下”!
所以,看起来是太平军在天京城外有局部兵力优势,但实际上,由于敌人可以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调兵而来,所以,实际上,太平军的这个所谓局部优势是只是虚幻的!等到清军逐渐集结、加强,天京就危了!
而且,由于控制的地区狭小,因此,此时,天京城内已经出现了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
所以,如果决心先解决城下之敌,本质上是被3万敌军这个“诱饵”牢牢吸引在天京城下,束手束脚,无法发展,从而在战略上陷入绝对被动!
后来太平天国的战史也充分表明:只有在外围取得重大胜利,解决粮食问题,在战略上掌握主动的条件下,太平军才能打破江南、江北大营!
2、继续转移,全师采取运动战。
就像进入天京前一样,太平军继续采取运动战,在广阔空间寻找战机。
执行此战略,就是要放弃天京,继续转移!
这或许是一个办法,毕竟,太平天国是否应当定都天京也是一个很受争议的问题。
但是,显然,当时的洪秀全、杨秀清,刚刚还在声称自己夺取了“小天堂”,这个时候不可能又主动放弃自己的“小天堂”了。
如果真的决心全师北上,当时在武昌时就该北上了,根本就不必跑到”小天堂“来!
3、“分兵攻守”,向敌占区发展!
如此,就只有最后一个战略选择:分兵攻守!
也就是,一面固守天京,另一方面,分兵进行西征、北伐,向敌占区发展。
这么做,既立足于保护天京这个“小天堂”,又能放开手脚发展,掌握战略主动!
而在“分兵攻守”中,北伐与西征,又各有侧重。
西征的区域,就在长江流域。
由于地理、人文等因素,其与天然天京连成一片,太平军西征所占区域,有条件巩固、发展。
所以,西征,既可以通过就地经营,为太平天国解决占领区粮食问题,又可以“开疆拓土”,扩大占领区。
北伐则不同。
太平军在长江以北建立稳固占领区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但是,北方是大清统治中心所在,又是其主要兵源所在,为其“必救”之地。
所以,北伐,可以吸引住大量的清军,使之不能投入到天京周边、西征战场,为天京的巩固和西征的发展创造条件。
这就是反过来,以2、3万北伐军,牵制住整个北方的清军,为太平天国全局争取主动!
如此,太平军为何只以2、3万人北伐,咱就能很清楚了。
为何只出动2、3万人?
一、北伐的作战方式决定了部队构成。
既然太平军北伐的目的,是通过外线出击,扭转战略被动局面,那就注定了北伐军的作战方式和构成。
1、作战方式,以机动作战为主,也就是“毋贪攻城,直向燕京”。
北伐军出击前,杨秀清就指示:此次北伐,不要贪图攻城,而要间道疾行,直向燕京。“格外放胆灵变,赶紧行事”。
只有造成迅速逼近敌人心脏的形势,才能迫使敌人以大量兵力回援,而只有快速行军,在广阔的敌占区行动,才能最大程度打乱敌人的部署。
2、作战方式决定了:兵力必须精干。
如果兵力太多、太杂,反而会拖累全军的行军速度。
何况,偏师北伐,是无后方作战,其难度是极大的,不但考研指挥员的指挥能力,更考验战士的坚定性。
只有以精干的部队,快速行动,才能形成这一作战目的。
当时,太平天国虽然有50万之众,但实际上,是男女老幼都算在一起的(太平军的制度如此,入营者都算参加,无论男女)。
而实际上,能战之兵,不过10万。
而这10万能战之军中,又多为到岳州、武昌后才新加入的,而久经战阵的“老兄弟”也就只有2、3万人!
所以,如果从总体规模上看,太平天国北伐军2、3万人的规模占比是很小的,但是,如果以骨干力量来算,抽调2、3万骨干参与北伐,这已经是“下了血本”的。
二、太平军当时的总体规模与多种战略要求,决定了只能派出2、3万北伐军。
10万之兵,歼灭不了城外3万余清军(敌据险要且有源源不断后援),但如果全部留在天京则浪费。
那么,这10万能战之军,又如何分配呢?
以2、3万精锐,承担外线出击的野战任务,而7万以新兵为主的部队,承担守城任务,并承担战略预备队的任务;又以水营为主,最初1万左右的兵力进行西征(西征后来规模逐渐扩大,但最初只有1万人)。
应该说,在当时,这是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安排。
北伐之败,不在出发时人数不足
实际上,太平军的兵败,与其出发时的兵力不足并无直接关系。
由于北方的反清运动同样强烈,因此,北伐军在行军途中,规模数次迅速壮大。
在林凤详、李开芳给杨秀清的汇报中,就曾表示“兵将日日加增,尽见骑马骡者甚多”。
也就是说,不但参加者众多,而且,许多起义者是骑马者,北伐军由此组成了马队。
但是,在他们的汇报中同样提到:各项俱皆丰足,但欠谷米一事。
北伐军缺的不是人马,而是粮食!
由于缺少粮食,北伐军规模虽然数次壮大,但旋即又散去。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沿途参与北伐者,皆是北方人士,更加适合在北方作战。其在北方发挥战斗力的条件,是要优于天京出来的两湖、广西人士的。
所以,太平军北伐失败,并不是因为人数不足!
太平军北伐不应与朱元璋北伐类比
当年,朱元璋以徐达、常遇春率领25万大军北伐,逐步推进。随后,朱元璋又亲自到开封主持,按照准确的路线和步伐,扎实推进,最后一举成功!
而观太平军北伐,不正是朱元璋所极力反对的,”悬军深入,馈饷不前”的“危道“吗?
因此,后世常常拿朱元璋北伐与太平军北伐做对比。
但是,仅就北伐一事来说,两者并不具备可比性。
朱元璋北伐前,南方虽然还未完全拿下,但已经没有可以构成威胁的力量,而北方的元当时则已经陷入内战,所以朱元璋北伐,其目的是明确的:灭元!
而如前所说,当时仅仅只有3城之地的太平天国,连天京城外的敌人都消灭不了,要说北伐灭清,时机显然是不成熟的。
如前所说,太平军北伐的主要战略目的,是为了攻到敌人的腹心地区和主要兵源地区,牵制敌人的兵力,打乱敌人的战略部署,以为全局争取主动。至于一举灭清,最多只能算是顺手刮一张“万一实现了呢”的“彩票”。
所以,太平军北伐与朱元璋北伐完全不同,两者并不具备可比性。
那么,是不是咱为洪秀全、杨秀清开脱,认为他们的北伐方略没有问题呢?
当然不是!
太平军北伐战略是极不缜密的
太平军北伐,与朱元璋北伐几乎没有什么可比性。
但是,其“打到外线去”的战略目的,与咱们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反攻是有相似性的。
1947年,敌人重点进攻我解放区。我军从争取有利的战略地位出发,制定了外线作战的方针!
当时,我军的战略部署,是缜密、充分的。
我军考虑到外线出击,千里挺进的困难,考虑了三种情况:打不到大别山、打到了大别山但是站不住脚、打到大别山并站住了脚!
对于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我军都提前准备了相应的计划,做到“多谋善断,留有余地”。
相比之下,太平军北伐的战略部署,就实在太草率了!
从杨秀清、韦昌辉与前线的信函中,我们自始至终只看到一个关键字:冲!
或许,只要北伐军冲得越猛,天京、西征的压力就越小,就越有利于全局吧。
可是,越冲越远的北伐军,他们自己如何生存与发展呢?他们又如何坚持斗争呢?似乎这些都完全没有什么考虑的。
或许,在洪秀全、杨秀清看来,只要太平军北伐部队冲上几个月,太平军就能够平定南方,并形成全师北伐的局面吧!
但是,洪秀全、杨秀清似乎没有考虑到:如果太平天国的反清斗争是长期的,那北伐军外线出击的战略任务也应该是可持续的,否则,冲得快败得也快,将来怎么办?
结果···两三万“老兄弟”,甚至可以说太平天国大部分骨干力量,就此“肉包子打狗”,覆灭了!
太平天国北伐的战略目的主要是通过外线出击,牵制敌人的力量,以争取全局的战略主动。
这样的战略目的,决定了他的作战方式是以运动战为主,不求攻城掠地,也不求建立巩固占领区。
因此,太平军以2、3万精锐之师承担这一任务,本身是无可厚非的。
后来的事实也充分表明:太平军北伐,并不存在人马不足的问题。
但是,洪秀全、杨秀清只考虑了最有利的局面,缺乏多种准备和应变方案,不缜密不周全,本质上仍然是冒险主义!
以此来看,太平天国北伐不成,不在北伐军人数不足,更不在北伐军不能打,而在其领导人确实缺乏雄才大略,确实不是“帝王之才”。
很多人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标准,说他是法家学派弟子,也有人说他是兵家、墨家传人。那么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究竟属于哪一学派呢?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此后,这些学派大多分流、演变。除了儒释道家思想活跃,其余的思想流派大多消隐。所以,三国时期人物诸葛亮的身上,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流派...
在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就开始起事了,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北方,甚至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当时所拥有的实力甚至是超越了孙刘双方的联盟。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大多数人觉得跟曹操的奸诈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了,这兴许是一方面原因,当时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曹操的识人之明了。大家都知道,曹操...
第十名:步练师她是孙权的妃子,来自江苏,在孙权继位之后被封为了夫人,可以说是达到了皇后的地位,在步练师去世之后,被追封为了皇后,埋葬在蒋陵。第九名:祝融夫人她是三国里面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和孟获是一伙的,和孟获一起对抗蜀国的军队,在七擒七纵孟获之后,祝融夫人也归顺了蜀汉,据说他武艺高强,百发百中...
赵云,乃是继关羽、张飞之后,加入刘备集团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云算得上是蜀汉集团的元老级别人物。但是,刘备在称帝之后,给赵云的官职,仍然是一个“杂号将军”,赵云的权利,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丝毫的改变。很多人搞不明白,赵云前前后后,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差不多30个年头,为什么刘备就没有让赵云独当一面。给...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谋臣如雨,武将如云。说起三国英雄们的武力值,这第一者当属吕布.随后才能够轮得上关羽、张飞等人.当时三个国家的实力都不容小觑,而大将最多者应...今天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大狂人都是谁?Top8:虞翻虞翻是东吴的一员将领,虽然在三国时期他名声并不显赫,但他也是一位文武全才,尤其是他在...
果然司马懿跨渭河修桥,在两岸扎营,诸葛亮面对本想使用声东击西之策烧掉浮桥,却不想还是在司马懿刺探到了军情,溃败而返。第二回合司马懿想要反守为攻,将蜀军彻底围困,结果诸葛亮来了个埋伏战,扳回一局。等到第三回合,“木牛流马”这样在传说中流传了近2000年之久的“黑科技”除此登场了。本来是司马懿见蜀汉境内...
关家被害经过这一切,还得从蜀汉灭亡的前几个月说起。话说蜀汉末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将领钟会、邓艾率领大军南征蜀汉。在古代,巴蜀地区是历代封建王朝都深感头疼的地方。因为交通因素以及统治技术的局限,一旦王朝出现衰败迹象,巴蜀地区往往会成为最先脱离朝廷统治的地区。并且,巴蜀地势的特殊,也让朝廷的讨伐变得收...
老刘没有发迹前只是家乡沛县的一个亭长,大致也就相当于乡科局干部吧?这个时候的老刘,那可真是本色毕露:不仅生性放纵好酒贪花经常戏弄手下的员工,而且还曾经多次出现过工作上的失误!多亏刘邦有几个好朋友帮衬——别人就不说了,县级干部萧何就多次替刘邦打过圆场,每次刘邦出现工作失误时,都是人家萧何替他周旋,这才...
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指的就是献帝刘协。事实上他之所以能够落得善终,与他一生充满了大智慧,是很有关系的。按理说他不是嫡子,皇位原本不是他的,再加上母亲也早早地被何皇后给毒死了。得知真相后的灵帝,尽管十分愤怒,但考虑到大将军何进,他也只好就此作罢。尽管何皇后如愿以偿地让自己的儿子刘辩继承了大统,但她...
比如此人的心肠异常的狠,不止一次地抛妻弃子,据正史的记载最少就有四次。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无可厚非,因为在逃亡的过程中,带着家眷实属不便。这点倒是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很像。当年刘邦兵败逃亡时,也是嫌马车太慢,好几次都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扔下去,都是夏侯婴又下去将其捡回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点,气得刘邦想杀了...
一日曹操不经意间看到儿子曹植的文章,连连点头,不时嘴角微微一笑。看完后不敢相信这是自己10岁儿子写的,问曹植:“你请人代写的吗?”,曹植胸有成竹的答到“话,说出口就是论;字,下笔就成文章,不信当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写”。小时候的曹植性格坦诚,放荡不羁,不讲究仪表,车马服饰不张扬,没有官二代气...
这三次战役是公认的"三大战役"。不过以影响力来看,小编认为还有三场战役,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三国"三大战役",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三次战役。小编认为"潼关之战"是一场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战役,然而它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集团暂时失去了对南方扩张的条件,开...
这个无能主公不是别人,正是吕布。吕布,作为汉末一代诸侯,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但是其政治思维偏弱,不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导致一直被人利用,先是董卓,后是王允,最后又依附袁绍和张扬,偷袭曹操的兖州,窃取刘备的徐州,最终在徐州下邳之战中被曹操围困。这个时候,吕布麾下一位武将出场了,也正是今日小编要讲...
这位令人惋惜的女子就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她也是霍光的外孙女,或许人们能够在电视剧中看见这个女子的身影。当时汉昭帝即位后,年龄仅仅只有8岁,由自己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着长大。等到汉昭帝21岁的时候,鄂邑长公主开始为他挑选妻子,此时的上官氏也只有6岁。等到上官氏入宫之后,就被封为了婕妤,在此之后不久上官...
曹营救主斩杀曹军忠贞猛将总结赵子龙可能不是三国里最耀眼的,但他是最朴实的。朴实者,可以活得更久,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令人敬佩信任的,因为他是贴近我们的,可以是我们行事的标杆。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