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年正月,晋军兵分六路,攻入吴境,灭吴战争拉开序幕。
三月十五,吴主孙皓面缚舆梓,亲至晋军军门投降,吴国灭亡。
整个过程,只有两个多月。
东吴立国已半个多世纪,根基稳固。当时,东吴兵力并不弱于征吴晋军,为何如此轻易就被灭了呢?
足以自保的东吴
蜀国灭亡后,东吴失去了唇齿相依的外援,形势孤立。
就实力而论,吴远弱于晋,形势严峻。
但是,当时的东吴,仍然有足以自保的力量。
1、兵力较强,不弱于对手。
就总兵力论,东吴自然远少于晋。
但是,“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之”,不是所有的晋军都适合参与南方水网地带的作战。
所以,晋灭吴时,晋军总兵力也就是20余万。
而当时,东吴的常备军为23万,兵力并不弱于征吴晋军!
2、仍有水军之利。
自拿下蜀国后,晋国开始在巴蜀造船、训练水军,因此,晋军得以组建出一支较强的水上力量。
但是,晋军再是打造水军,那也是一支新建之军。
巴蜀虽有建设水军的条件,但自夷陵之战后,当地已经半个多世纪没有强大水军了,自然不可能给晋军提供拥有作战经验的将士!
而东吴以水军立国已历半个多世纪,其水军的作战经验、规模皆在晋军之上!
所以,即便晋军造船练水军,并有顺流而下之势,但晋水军是“新手”,而吴水军是“老手”,按理,东吴的水上力量仍然居于上风!
3、久经考验的的防御体系+有利的防御地形。
在蜀国灭亡后,晋国对吴国已经呈现北、西两面包夹之势。
但是,久经考验的东吴防御体系,仍然足以抵挡。
陆逊、陆抗父子以西陵为“国之藩表”,作为国防建设重点,使东吴的防御体系可以兼顾北、西两面之敌。
西面,巴蜀过来的晋军,虽然是顺流而下,但他必须突破狭窄难行的三峡地区。
三峡地区,地势狭窄,晋军兵力再多,也不易展开,东吴有条件“堵口子”,将其限制于西面。一如当年夷陵之战堵击刘备。
要知道,当初夷陵之战时,陆逊率领5万军迎敌,而东吴依然保持了足够的力量防御北面魏国的进攻!
北面,长江虽有千里之长,但是,北面晋军水军不强,东吴凭借久经考验的防御体系和巡游江面的水军,是很可能使其不得渡江的!
4、利于持久。
而一旦开战,时间则会成为吴军的朋友。
一来,在当时的医疗、卫生条件下,无论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到了对方的地区都难以避免要受到疾疫的困扰。
赤壁之战、三征濡须,曹军都受到了疾疫的困扰。
而后来吴魏之间的相互征伐,到了夏季、冬季,都几乎必然受到疾疫困扰!
因此,晋国贾充等人就认为:“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应该停止进攻!
二来,吴国的经济中心接近长江,而魏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则远离长江。
吴魏角逐于长江流域,晋军补给线比较长,时间长了补给压力是很大的!
因此,吴军如果坚持抵抗一定时间,形势将越来越有利!
总体看,尽管晋强吴弱,但当时的东吴,要想自保,仍然拥有许多有利条件,没有必亡之理!
“自残”的孙皓
吴人虐政已甚,可不战而克···如舍之,若孙皓不幸而没,吴人更立令主,虽百万之众,长江未可而越也,将为后患乎!——《晋书.羊祜传》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莫不蹉怨···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晋书.王濬传》晋军“主战派”羊祜、王濬皆承认东吴有足以自保的条件,并认为:如果孙皓死了,吴国由“令主”领导,则晋“虽百万之众,长江未可而越也”,晋也没有机会灭吴!
所以,破坏足以自保条件的,导致东吴灭亡的“第一功臣”,正是吴主孙皓。
1、君臣离心,人人自危。
孙皓猜忌刻薄,滥施刑罚,杀戮无辜。
他即位当年,就杀掉了拥立自己上位的濮阳兴、张布二人。
后来,孙休皇后朱氏、孙休二子、孙策孙子及大臣王蕃等人皆被残酷杀害!
大臣稍有缺失,就会受到严厉惩罚!其刑罚之残酷,令人瞠目结舌。
因此,吴国朝野上下“人人揣恐,皆日日以几,朝不朝夕”。
如此,东吴“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
后来,晋灭吴时,虽然东吴有20万余众,但除张悌等少数人外,很少有人为东吴死战,反而许多地方望风而降,许多军队一哄而散,导致晋军“势如破竹”,其根源就在此。
2、防务松懈,自烂体系。
东吴,确实有完善的防御体系。
可是,孙皓却自己削弱了自己的体系!
270年,陆抗请求增精兵3万,巩固西陵防务,防备晋军顺流而下。
西陵,“国之藩表”,是东吴防御体系的核心环节,不容有失之所。
陆抗临死前,又以老臣忧国之情,再次上述:我死之后,请无论如何注意西方的防务,补足八万人!
但是,孙皓再次没有理会!
如果说前一次不满足,还可能是为了防止陆抗力量太大的话,那么,陆抗去世后仍不补足,就令人匪夷所思了!
后来,王濬在益州造船,废料木屑浮江而下,建平太守吾彦发现后,立刻判断“晋必有攻吴之计”,请求孙皓“增建平兵以塞其冲要”。
孙皓再次选择了无视!
江东,确有完善的防御体系,只是,防御体系要发挥作用,需要足够的人力、物力。
东吴有23万军,无论是在“国之藩表”西陵保持8万兵力,还是在建平险要增适当兵力,都是必须做到,也有能力做到的事情。
但是,孙皓的“大意”,使东吴的防御体系虽在,但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了!
孙皓的“自残”,使东吴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皆陷入不堪一击的境地!
晋的充分准备
晋最后灭吴的作战,只持续了2个多月,但是,为了灭吴,晋已经准备了十年!
1、战略方针早已确立。
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晋书.文帝纪》早在灭蜀之前,司马昭就明确了“顺流而下,水陆并进”的战略方针。
而在灭蜀后,邓艾又对这一战略进行了补充:(1)、在巴蜀造船练水军;(2)、厚待刘禅君臣,后代远近来降者,以瓦解东吴的抵抗意志;(3)、煮盐炼铁,做好物资准备。
后来,邓艾死于内乱,司马昭去世,形势的变化,使平吴的时间一推再推。
但是,“顺流而下,水陆并进”,以及“先声后实”,政治与军事双重并举的战略方针则一直是晋灭吴的主要战略!
因此,晋国始终围绕这一战略,展开了长期的准备!
2、针对性造船,发展水军优势。
既然是顺流而下,自然首先是要造船,这是废话。
但是,咱们前面说到:如果只是造船练水军,毕竟是新建之军,是很难与建军已久、经验丰富的东吴水军争锋的。
所以,水军建设,需要创造性,不能只是单纯地“学习东吴水军先进经验”!
不要忘记:即便在古代,水军也是“技术兵种”,舰船的水准是完全可以弥补船员素质的!
所以,王濬所造的船,“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
如此,晋军也就克服了新建水军素质不如对手的问题。
大船冲击,以大打小,可以掌握制水权;而船的载运能力强,又便于随时投送陆师,以压倒性优势夺取沿岸要点!
因此,军事素养极高的陆抗看出了问题,指出:一旦晋军攻过来,以大船顺利而下,“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悬也”,吴军无论水上、陆上皆没有抵抗力,根本等不到相互救应就败了!
如此,晋水军训练水平虽不如吴水军,但已足以夺取制水权!
3、发展边境地区经济,加强作战的物资准备。
魏国的经济发达地区距离长江远,补给线比较长。
所以,要改善这一问题,就要发展边境地区的经济,以增强持续作战的能力。
269年,司马炎以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以征东大将军卫瓘都督青州诸军事,以镇东大将军、东莞王司马伷都督徐州诸军事,以加强东南方向的力量,为灭吴做准备。
这些人到任后,立刻着手开始发展当地经济。
比如:羊祜到荆州时,荆州“无百日之军储”,到羊祜去世时,荆州已有“十年之积”。
边境地区的物资储备丰富,也就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补给线长的问题。
4、政治攻势,瓦解东吴意志。
除了如当初邓艾所建议的”厚待刘禅“外,晋还进行了多种政治攻势。
(1)、特别厚待东吴来降的将士。
对于来降的吴将,晋莫不任以要枝以求安抚!
东吴的前将军孙秀来降,到了晋就做了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会稽公。
东吴的西陵督来降,到了晋就做了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宜都公。
一边是在东吴”人人自危“,一边是到了晋荣华富贵,您要是东吴将士,该怎么选?
(2)、团结东吴边境百姓。
又以羊祜为例。
在荆州时,晋所掠的羊,都回报以绢;所俘虏的人,不愿降者皆释放;狩猎时,但凡禽兽先为吴人所伤,就归还给吴人···
通过各种方式,化解东吴百姓的敌意!
当时,对面的陆抗同样看出了羊祜的意图:“彼专为德,我专以暴,是不战而自服也”!
如此,经过西晋长期的针对性准备,西晋基本上克服了水军不足、补给线长的问题,并且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吴人的敌意。
如此,再发动总攻,条件自然也就具备了。
高明的战役部署
而晋军灭吴之战的战役部署,可谓精准、细致。
晋国的部署是:多路并进,水陆齐发。
具体是六路进攻:一部由下邳晋军涂中;一路由扬州晋军江西;一路由宇宙进军武昌;一路由新野进军夏口;一路由襄阳进军江陵;一路由巴蜀顺江而下!
同时,规定:王濬的水军,已进入三峡,就受杜预指挥;到建业时,就受王浑指挥。
这个部署,使晋开局即掌握了绝对主动!
1、使东吴的防御体系变成了若干孤点。
自孙权时期以来,东吴的防御套路就是:“开门延敌,敌不自来”+“巡游江面”。
其具体方法是:以有力据点抵抗敌军,然后集中机动部队,从水网袭敌之后,以粉碎敌人的进攻;同时,又以有力水军巡游江面,作为战略预备队,随时救应关键处。
因此,东吴的防御体系,看起来是分布于长达千里的宽大正面,但实际上是一个相互救应的完整体系。
而此时,晋军在总攻击兵力相当于敌全国兵力的情况下,展开多点进攻,则使东吴各处同时陷入紧急状态!
如此,东吴难以抽出兵力进行相互救应,其江防体系,实际上变成了一个个孤点!
2、多点突破,必胜之道。
这种情况下,王濬、王浑、杜预,无论任何一两处取得突破,渡江成功,东吴都很难抽调有力力量进行纵深抵抗,东吴都将陷入败局!
尤其是:东吴的统治中心在东线,而胜负的关键点在西线!
东吴为确保统治中心,其首保重点必然在东线。
因此,当时东吴有“退保夏口以东”的设想。
如此,东吴也就不可能再紧急抽调、补充机动力量,往援西线。
如此,在西线,杜预与王濬,就对东吴西线防御形成以多打少的夹击之势!
3、重视配合,防敌各个击破。
司马炎对王濬军团指挥权的明确规定,确保了重点区域的紧密配合。
西线,关键是要突破三峡地区!
三峡地区兵力不易展开,东吴以西陵为国之藩表,以荆州为后盾,进行“堵口子”。
杜预进攻江陵等地,实际上就是端掉西线吴军的后方,并从后方攻击可能“堵口子”的吴军。
而在杜预的统一指挥下,王濬与杜预相互配合,夹击吴军,基本上可以确保晋军突破三峡!
到王濬进入东线后,又接受王浑的统一调度,仍然是彼此配合,确保优势!
如此,晋军在总兵力相当的情况下,就能确保在关键战场以多打少,以夹击对孤立!
4、声势浩大,配合政治攻势!
多路并进,水陆齐发,使晋军的实力全面展现在吴人面前!
“声威甚盛,吴人大惧”,其抵抗意志进一步瓦解,利于战争的迅速解决!
可以说,这个细致、精准的战略部署,基本上使晋军处于“先胜而后战”的必胜之局!
杜预的将略
尽管是多路进军,但灭吴是否顺利,最重要的的是西路,看他能否突破三峡,看他能否一路直入荆扬。
杜预的表现,使局势迅速就变得豁然开朗!
开战后,杜预在连克各城的同时,让周旨率领800奇兵,趁夜渡江,袭取吴乐乡。
随即,原本仅有800人的周旨军虚张声势,多设旗帜,又在巴山上点燃篝火震慑吴军。
吴军胆寒,出降者竟然达万余口!
原本,吴军是以逸待劳阻击西线王濬军,但如今后路不稳,吴军不敢死守,被迫主动对王濬出击!
如此,主客之势易手!
杜预随即攻克江陵!
如此,王濬军在轻易破坏吴军的横江铁索后,顺利突破三峡,进入荆州!
至此,局势豁然开朗!
如此,自沅、湘二水以南,至于交、广,皆望风而降!
而杜预在安定荆州的同时,又从大局出发,鼓励受其节制的王濬不做停留,立刻顺流而下!
如此,东吴的灭亡,实际上只剩下时间问题了!
先胜而后求战的决战
这时,东吴集结了3万精锐,决心做最后的反攻。
但是,战尚未开,实际上胜负已经分了!
原本,东吴是防守的一方,时间是有利于东吴的,东吴本可以逸待劳,节节抵抗。
但是,晋军西线的迅速突破,使得形势彻底变化了!
吴军集结后,丹阳太守沈莹主张:集结部队,等待王濬军抵达后,进行水军决战。
而张悌则认为:等到王濬过来,吴军就会不战而溃了,哪里还能一战呢?
客观来说,张悌的选择是唯一可能正确的:只有趁晋西路军未至,集中兵力先击破晋军一路,然后才能求得生机,如果坐等晋东西大军会合再战,大势去矣!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吴军来说,他们已经没有防御的本钱,必须抓紧时间实施连续决战才能取胜了!而且,由于东吴多路受击,手头上只能集结起3万人!
所以,明明是晋来灭吴,结果反而是吴军渡江寻找晋军决战了!
吴军,必须连续以少胜多的取得决战胜利,才可能生存下去!
如此,决战未开始,其实胜负已分!
一战之下,吴军大败!
谁曾想到,以水军立国半个多世纪的吴国,在其将灭亡时,居然只能选择陆战来求生?谁又能想到,人口、地盘与当年已不可同日而语的东吴,在其最后求生决战时,出动的兵力反不如72年前的赤壁之战?
土崩瓦解,无法再战
此后,东吴又试图集结力量进行抵抗。
孙皓先派游击将军张象率领舟师万人出战!
然而,军心涣散的吴军,未战先降!
孙皓再次组织,组织2万人出战!
但是,尚未出发,官兵全部逃散!
没有人愿意再为东吴而战了!
吴,就此灭亡了!
可以说,尽管吴国国力远远逊色于晋。但当时,东吴仍然拥有很多坚持下去的条件,没有必亡之理,更没有迅速瓦解的理由!
只是,孙皓的暴虐昏庸,使东吴人心离散,防备空虚,为自己开启了亡国之门!
司马炎君臣尽管拖了17年才开始灭吴,有耽误过多时间的嫌疑,但始终立足于长期准备,反映出慎战的思想,这是值得肯定的!
而在后来的战役部署中,晋军“多路并进,水陆齐发、突然袭击、一举而胜”的指导思想,既是扬长避短,尽可能规避了后勤不足、兵力优势不明显、地理条件不利等不利因素,又是东吴人心离散、守备松懈的不利因素充分暴露,最后,未经特别有悬念的大战,即势如破竹,一举灭吴!
充分准备,谋定而后动,因此以雷霆万钧之势完成统一大业。
其中许多思想,值得后人学习!
很多人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标准,说他是法家学派弟子,也有人说他是兵家、墨家传人。那么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究竟属于哪一学派呢?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此后,这些学派大多分流、演变。除了儒释道家思想活跃,其余的思想流派大多消隐。所以,三国时期人物诸葛亮的身上,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流派...
在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就开始起事了,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北方,甚至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当时所拥有的实力甚至是超越了孙刘双方的联盟。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大多数人觉得跟曹操的奸诈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了,这兴许是一方面原因,当时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曹操的识人之明了。大家都知道,曹操...
第十名:步练师她是孙权的妃子,来自江苏,在孙权继位之后被封为了夫人,可以说是达到了皇后的地位,在步练师去世之后,被追封为了皇后,埋葬在蒋陵。第九名:祝融夫人她是三国里面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和孟获是一伙的,和孟获一起对抗蜀国的军队,在七擒七纵孟获之后,祝融夫人也归顺了蜀汉,据说他武艺高强,百发百中...
赵云,乃是继关羽、张飞之后,加入刘备集团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云算得上是蜀汉集团的元老级别人物。但是,刘备在称帝之后,给赵云的官职,仍然是一个“杂号将军”,赵云的权利,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丝毫的改变。很多人搞不明白,赵云前前后后,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差不多30个年头,为什么刘备就没有让赵云独当一面。给...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谋臣如雨,武将如云。说起三国英雄们的武力值,这第一者当属吕布.随后才能够轮得上关羽、张飞等人.当时三个国家的实力都不容小觑,而大将最多者应...今天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大狂人都是谁?Top8:虞翻虞翻是东吴的一员将领,虽然在三国时期他名声并不显赫,但他也是一位文武全才,尤其是他在...
果然司马懿跨渭河修桥,在两岸扎营,诸葛亮面对本想使用声东击西之策烧掉浮桥,却不想还是在司马懿刺探到了军情,溃败而返。第二回合司马懿想要反守为攻,将蜀军彻底围困,结果诸葛亮来了个埋伏战,扳回一局。等到第三回合,“木牛流马”这样在传说中流传了近2000年之久的“黑科技”除此登场了。本来是司马懿见蜀汉境内...
关家被害经过这一切,还得从蜀汉灭亡的前几个月说起。话说蜀汉末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将领钟会、邓艾率领大军南征蜀汉。在古代,巴蜀地区是历代封建王朝都深感头疼的地方。因为交通因素以及统治技术的局限,一旦王朝出现衰败迹象,巴蜀地区往往会成为最先脱离朝廷统治的地区。并且,巴蜀地势的特殊,也让朝廷的讨伐变得收...
老刘没有发迹前只是家乡沛县的一个亭长,大致也就相当于乡科局干部吧?这个时候的老刘,那可真是本色毕露:不仅生性放纵好酒贪花经常戏弄手下的员工,而且还曾经多次出现过工作上的失误!多亏刘邦有几个好朋友帮衬——别人就不说了,县级干部萧何就多次替刘邦打过圆场,每次刘邦出现工作失误时,都是人家萧何替他周旋,这才...
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指的就是献帝刘协。事实上他之所以能够落得善终,与他一生充满了大智慧,是很有关系的。按理说他不是嫡子,皇位原本不是他的,再加上母亲也早早地被何皇后给毒死了。得知真相后的灵帝,尽管十分愤怒,但考虑到大将军何进,他也只好就此作罢。尽管何皇后如愿以偿地让自己的儿子刘辩继承了大统,但她...
比如此人的心肠异常的狠,不止一次地抛妻弃子,据正史的记载最少就有四次。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无可厚非,因为在逃亡的过程中,带着家眷实属不便。这点倒是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很像。当年刘邦兵败逃亡时,也是嫌马车太慢,好几次都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扔下去,都是夏侯婴又下去将其捡回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点,气得刘邦想杀了...
一日曹操不经意间看到儿子曹植的文章,连连点头,不时嘴角微微一笑。看完后不敢相信这是自己10岁儿子写的,问曹植:“你请人代写的吗?”,曹植胸有成竹的答到“话,说出口就是论;字,下笔就成文章,不信当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写”。小时候的曹植性格坦诚,放荡不羁,不讲究仪表,车马服饰不张扬,没有官二代气...
这三次战役是公认的"三大战役"。不过以影响力来看,小编认为还有三场战役,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三国"三大战役",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三次战役。小编认为"潼关之战"是一场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战役,然而它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集团暂时失去了对南方扩张的条件,开...
这个无能主公不是别人,正是吕布。吕布,作为汉末一代诸侯,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但是其政治思维偏弱,不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导致一直被人利用,先是董卓,后是王允,最后又依附袁绍和张扬,偷袭曹操的兖州,窃取刘备的徐州,最终在徐州下邳之战中被曹操围困。这个时候,吕布麾下一位武将出场了,也正是今日小编要讲...
这位令人惋惜的女子就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她也是霍光的外孙女,或许人们能够在电视剧中看见这个女子的身影。当时汉昭帝即位后,年龄仅仅只有8岁,由自己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着长大。等到汉昭帝21岁的时候,鄂邑长公主开始为他挑选妻子,此时的上官氏也只有6岁。等到上官氏入宫之后,就被封为了婕妤,在此之后不久上官...
曹营救主斩杀曹军忠贞猛将总结赵子龙可能不是三国里最耀眼的,但他是最朴实的。朴实者,可以活得更久,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令人敬佩信任的,因为他是贴近我们的,可以是我们行事的标杆。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