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场大火,焚尽蜀汉的荣光。夷陵之战,这场被誉为"三国第一惨败"的战役,让蜀汉一夜之间失去了八位重量级将领!张飞惨死、黄权投魏、马良壮志未酬、冯习张南喋血疆场、傅彤程畿殒命江边、沙摩柯战死五溪...
仅这一战,蜀汉便失去了一位虎将、一位谋主、一位外交家和五位勇将。这些将领若不死,诸葛亮的北伐岂会六出祁山而终无寸进?
这是一个令敌军动容的战场悲歌。
这是一个改变历史走向的关键时刻。
让我们走进这段尘封的历史,看看这些陨落的将星,他们本该在北伐之路上闪耀怎样的光芒!
第一章:桃园悲秋 - 三弟张飞为何恨而被杀?
碧血横刀,酒后魂断营帐。这位在当阳长坂一声吼退十万曹军的虎将,竟死在了自己最信任的亲兵之手。
范疆、张达提着染血的匕首逃向东吴时,张飞的尸体尚在温热。他们不是临时起意谋反,而是蓄谋已久。张飞生前最后一道军令,要求全军三日内备齐白旗白甲,为关羽挂孝出征。范疆、张达因完不成任务,被张飞当众痛打五十军棍,还扬言要斩首示众。
张飞的暴虐个性并非一日养成。早在入川之时,刘备就多次告诫他:"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挞健儿。这是自取灭亡的道路啊!"可张飞始终我行我素。在他眼中,治军就该用铁腕手段。
一位三国研究专家曾对张飞的性格做过分析:在战场上,张飞是无人能敌的猛将;但在治军方面,他却是个失败者。他过分追求军纪,却忽视了人性的温度。当官兵们敬畏变成了恐惧,忠诚就变成了背叛。
若张飞不死,夷陵之战的走向可能完全不同。当时他统率的一万名阆中精锐,都是在群山峻岭中训练出来的山地作战好手。这支军队若能参战,必能在夷陵山区给陆逊制造巨大麻烦。陆逊后来能纵火得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失去了这支熟悉山地战的精锐部队。
更重要的是,张飞的存在能给蜀汉军心带来巨大提振。在关羽死后,他就成了蜀汉军中最有威望的统帅。一位老兵回忆说:"那时候我们都说,有翼德将军在,就像有座山在背后。"张飞的声威,不仅能凝聚军心,还能震慑东吴。
张飞若活到北伐时期,诸葛亮的军事选择将更加灵活。街亭若由张飞镇守,张郃绝不敢轻易进攻。祁山之战时,张飞可以率军从阆中出发,穿越秦岭,直插魏军后路。他在汉中之战中创下的山地奔袭战法,在北伐战场上必能大放异彩。
张飞之死,不仅损失了一员悍将,更打垮了蜀汉军队的精神支柱。一位三国史专家说得好:"张飞若不死,北伐之路上就多了一把无坚不摧的尖刀。"
从某种意义上说,张飞是被自己的性格杀死的。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却在治军之道上败给了人性。这让人不禁想问:一个将领,是该用严刑峻法,还是该以情带兵?
在张飞倒下的那个夜晚,蜀汉失去的不只是一位虎将,更是一个能改变历史走向的机会。当范疆、张达带着他的人头逃向东吴时,蜀汉的命运天平已经悄然倾斜。一代虎将,就这样在自己的暴戾中走向终结。
这个结局,或许正印证了那句古话:刚者必折。在乱世用兵,光有武勇是不够的,懂得驭人之术,才是成就大业的关键。
第二章:谋主出走 - 黄权为何不得不投魏?
夷陵战场上,一位谋士的离去,比一场战役的失败更让刘备心痛。
黄权带着数千将士投向曹魏时,他的眼中噙着泪水。这位在汉中之战中出谋划策、被称为"蜀汉第一谋主"的智者,最终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魏文帝曹丕面见黄权时,不无讥讽地问:"你弃暗投明,是想效仿陈平、韩信吗?"黄权的回答掷地有声:"臣受刘主厚恩,不能投吴,归蜀无路,故投魏耳。败军之将,免死已幸,安敢希望古人?"
这番对话道出了黄权的无奈。在夷陵战场,他的部队被东吴截断退路,进退维谷。投降东吴?那是杀害关羽的仇人。突围回蜀?千里迢迢,生路茫茫。最终他只能选择投魏,这是一个谋士在绝境中的理性抉择。
一位三国战略研究专家分析说:"黄权的投魏,与司马懿后来评价的'此乃上将军之智也'相呼应。在那种绝境下,投魏确实是保全将士性命的最佳选择。"
黄权的离去,对蜀汉的打击远超想象。他是刘备身边最后一位顶级谋主,精通兵法谋略。早在刘璋时期,他就预见到迎接刘备入蜀的风险:"一国不容二主,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
在汉中之战中,黄权的谋略发挥关键作用。他提出"若失汉中,则三巴不保"的战略眼光,促使刘备当机立断,最终夺取汉中。若他能留在蜀汉,诸葛亮北伐时必能多一臂助。一个懂军事、通民情、深谙敌情的谋主,足以改变战局走向。
刘备对黄权的离去极为不舍。当有人建议抓捕黄权家人时,刘备长叹:"是吾负黄权,非黄权负我也。"这句话背后,是对一位谋主的惋惜,更是对自己用人不当的自责。
在魏国,黄权虽贵为镇南将军、育阳侯,却始终心系故国。当有人造谣说刘备已杀其家人时,黄权断然道:"主公仁德,必不害我家小。"这份笃定,源于他对刘备为人的了解。
若黄权留在蜀汉,北伐战场会是什么景象?他精通敌情,熟知魏国虚实,能为诸葛亮提供第一手的战略情报。他在汉中之战中展现的军事才能,在北伐中必能大放异彩。诸葛亮的六出祁山,或许就不会屡战屡败。
一位蜀汉史研究专家说:"黄权的投魏,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蜀汉谋士群体的凋零。失去了这样一位通晓军政的谋主,蜀汉在北伐时期的战略研判能力大为削弱。"
在乱世行棋,谋主往往比猛将更重要。黄权的离去,不仅仅是损失了一个人,更是失去了一个可以改变历史的机会。当这位谋主走向魏国的道路时,蜀汉的命运也随之暗淡了几分。
正如司马懿所言:"失一黄权,胜损十万兵。"在波谲云诡的三国棋局中,一个顶级谋主的得失,有时候比一场大战的输赢更具决定性。
那个被世人称为"白眉马良"的外交天才,在夷陵战场上的最后身影,是奋力冲杀的悲壮。三十六岁的马良,带着未竟的宏图壮志,倒在了战火纷飞中。
在诸葛亮的记忆里,马良不仅是得力助手,更是知己好友。两人相识于襄阳,一见如故,常常彻夜长谈,讨论天下大势。马良称诸葛亮为兄,这份情谊,超越了单纯的同僚关系。
马良有着罕见的外交才能。建安二十年,孙权索要荆州,战争一触即发。刘备派马良出使东吴,临行前,马良对诸葛亮说:"今受朝廷之命,协和两国之好。"短短几句话,道出了他对和平的渴望。
在东吴,马良以其卓越的外交智慧,成功化解了危机。他既不卑不亢,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孙权见他才智过人,甚至破例设宴款待。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就这样被马良的外交手腕化解于无形。
一位外交史专家评价说:"马良的外交才能,堪比春秋时期的子产。他懂得在强硬与柔和之间找到平衡点,这在群雄割据的时代极为难得。"
马良精通少数民族事务,这在北伐中本该大有作为。夷陵之战前,他奉命招抚五溪蛮,带着金银财宝深入蛮地。当地蛮王见他诚意十足,纷纷响应,组成一支生力军助战。
若马良不死,诸葛亮北伐时的外交局面将完全不同。他可以周旋于魏吴之间,为蜀汉争取更有利的外交环境。特别是在争取少数民族支持方面,马良的才能无人能及。
更重要的是,马良精通内政。诸葛亮常说:"季常(马良)理政如火纯青,让我省心不少。"有马良在后方主持内政,诸葛亮就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军事上。北伐战场上的得失,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后方的稳定。
马良之死,让诸葛亮痛失左膀右臂。一位蜀汉史专家指出:"诸葛亮北伐时期最缺的,恰恰是马良这样既通外交,又懂内政的全才。"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这句流传于襄阳的谚语,道出了马良的不凡。他的才能,不仅在于外交谋略,更在于对大局的把握。在诸葛亮心中,马良堪称完美的辅助者。
马良最后的身影,定格在了夷陵战场的火光中。当他率军冲杀时,也许想到的是那个与诸葛亮彻夜长谈的襄阳之夜,想到的是未能完成的治国理想。
三十六岁,对一个政治家而言正是成熟的年纪。马良本该在北伐中大展身手,在外交场上纵横捭阖,在内政上建树功勋。可惜,夷陵的战火,过早地带走了这位外交天才。
诸葛亮后来在给诸葛瑾的信中写道:"失季常,如失吾臂。"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治国者失去得力助手的痛楚。在波诡云谲的三国政治舞台上,马良的陨落,不仅是一个人的悲剧,更是蜀汉的重大损失。
那个能在谈笑间化解战端的白眉男子,带着他的外交才能与治国理想,永远留在了夷陵的战场上。从此,诸葛亮的北伐之路,少了一个最懂他的同路人。
第四章:双星陨落 - 冯习、张南为何成为夷陵最大遗憾?
夷陵战场上,有一对将星的陨落,让刘备痛失良将。冯习、张南,这对共同成长的战友,在同一场战役中先后殒命,他们的战死,成为夷陵之战中最大的遗憾。
冯习,这个从公安走出的将领,有着惊人的军事天赋。他在荆州时期就开始跟随刘备,从一名普通士兵,一路拼杀到先锋大将。入川之战中,冯习率军在前,披荆斩棘,为蜀汉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
张南与冯习,堪称黄金搭档。两人性格互补,冯习急如秋风,张南稳若泰山。他们配合默契,在战场上常常一个主攻,一个策应,创下了许多漂亮的战绩。
一位军事史专家这样评价他们:"冯习、张南的组合,堪称蜀汉版的'子龙子敬'。若他们能活到北伐时期,必将成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
夷陵之战初期,这对搭档显示出惊人的战力。冯习率军从巫县出发,势如破竹,一路击溃李异部。张南则在侧翼游弋,牵制吴军主力,为大军推进创造有利条件。
东吴名将陆逊见识过他们的厉害,曾感叹道:"蜀军虽失关张,然冯习、张南之勇,亦不可轻视。"这话既是赞誉,也是警惕。
可惜,这对黄金搭档最终倒在了夷陵的火海中。陆逊的火攻得手后,冯习奋起反击,率军冲入火场,试图稳住战局。当时有个老兵回忆说:"那天的冯将军,浑身是血,但依然在喊杀声中指挥将士,直到最后一刻。"
张南在得知冯习战死的消息后,更是悲愤交加。他率军强行突围,在乱军中奋勇拼杀。有东吴将领回忆说:"张南将军那天的勇猛,令人胆寒。他一人当关,竟能阻我军大队人马。"最终,张南也壮烈殉国,与患难与共的战友天人永隔。
若这对将星能活到北伐时期,战局必将为之改观。他们熟悉山地作战,在秦岭、汉中一带的地形上有丰富经验。街亭之战若有他们坐镇,绝不会让张郃轻易得手。
一位三国研究专家分析说:"冯习、张南的存在,能为诸葛亮的北伐提供更多战术选择。他们既能担任先锋,又能独当一面,是理想的战区指挥官。"
他们的战死,不仅是损失了两位悍将,更是折损了蜀汉军队中最默契的搭档。在群雄割据的时代,将领之间的默契配合比个人武勇更加珍贵。冯习、张南这对黄金搭档的陨落,让蜀汉在北伐时期少了一张王牌。
刘备后来常常感叹:"习南二将若在,北伐可成。"这不是简单的惋惜,而是一个明君对失去得力战将的深切痛惜。
在夷陵的战火中,这对并肩作战的金牌搭档,带着他们的赫赫战功和未竟之志,永远留在了战场上。他们的故事,成为三国历史中最动人的战友情谊之一。
正如后人所评:"冯习、张南之死,不仅是夷陵之战的遗憾,更是蜀汉北伐的隐痛。"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真正的将才,往往在默契配合中才能发挥最大价值。可惜,历史没有给他们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
第五章:忠魂照日月 - 傅彤、程畿的慷慨赴死为何让敌军动容?
夷陵战场上最感人的一幕,莫过于傅彤、程畿的最后时刻。这两位蜀汉名将,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选择了以死报国,他们的忠烈之举,甚至让东吴将领为之动容。
傅彤
傅彤是刘备的贴身大将,从南征北战中一路追随。他性格刚正,为人忠诚,在蜀汉将领中有"铁血忠臣"的美誉。程畿则出身巴西豪族,以气节著称,当年在刘璋麾下时就以忠义闻名。
夷陵战败后,蜀军大撤退,傅彤主动请命断后。临行前,他对身边将士说:"吾受主公知遇之恩,今日正是报答之时。"这番话,道出了一个将领的赤胆忠心。
东吴名将丁奉见傅彤孤军奋战,出言相劝:"川兵死者无数,降者极多,汝主刘备已被擒获,今汝力穷势孤,何不早降!"傅彤闻言大怒,厉声回应:"吾乃汉将,安肯降吴狗乎!"
一位军事史专家评价说:"傅彤的选择,体现了蜀汉将领的精神品格。在绝境中宁死不屈,这种气节在当时的军中并不多见。"
程畿的结局同样悲壮。当时有人建议他弃船逃命,程畿却说:"吾在军中,未曾因敌弃船而遁,况今从天子遇难乎!"说完,他亲自持戟立于船头,奋勇杀敌,直至力竭而亡。
东吴将领潘璋后来回忆说:"从未见过如此忠烈之将,虽死犹荣。"这句评价,出自敌将之口,更显珍贵。
若这两位忠将能活到北伐时期,必将成为诸葛亮的得力干将。傅彤善于临阵指挥,在危急关头更显勇略;程畿则通晓巴蜀军情,能为北伐提供重要的地方支持。
一位蜀汉史研究专家指出:"傅彤、程畿的存在,能为诸葛亮的北伐增添两把利刃。他们的忠勇品格,更能感召将士用命。"
在北伐战场上,往往需要这样敢死的将领。街亭若有傅彤坐镇,必不会轻易失守;祁山之战若有程畿督军,军心必定更加稳固。他们的忠勇,不仅能鼓舞士气,更能震慑敌军。
傅彤死时,浑身是血,手中长戟已经卷刃,却依然屹立不倒。程畿临终前,仍在呼喊着"誓死报国"。这样的场景,让东吴将士为之动容,也让后人为之感慹。
刘备得知二将战死的消息时,失声痛哭:"忠臣义士,何其难得!"这不仅是对两位将领的哀悼,更是对他们忠烈精神的褒扬。
一位军事专家这样总结:"傅彤、程畿的战死,让蜀汉失去了两面精神旗帜。在北伐这样艰难的军事行动中,将领的忠勇品格往往比武艺更重要。"
他们的殉国,成为夷陵之战中最悲壮的一幕。两位忠臣,用生命诠释了"忠义"二字的分量。在那个英雄辈出的乱世,能得到敌军将领敬重的忠烈之士,更显可贵。
历史会记住这样的瞬间:傅彤立于乱军之中,威风不减当年;程畿屹立船头,至死不渝。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蜀汉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傅彤
可惜,这样的忠魂未能在北伐中继续发光发热。但他们的事迹,永远铭刻在三国的历史丰碑上,照亮后世,熠熠生辉。
你是否想过:如果这些将才活到北伐时期,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会是怎样的结局?
参考文献:1.《三国志》 - 作者:陈寿2.《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3.《三国志注》- 作者:裴松之4.《蜀汉将领研究》- 作者:谭其骧5.《三国军事史》- 作者:吕思勉
很多人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标准,说他是法家学派弟子,也有人说他是兵家、墨家传人。那么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究竟属于哪一学派呢?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此后,这些学派大多分流、演变。除了儒释道家思想活跃,其余的思想流派大多消隐。所以,三国时期人物诸葛亮的身上,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流派...
在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就开始起事了,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北方,甚至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当时所拥有的实力甚至是超越了孙刘双方的联盟。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大多数人觉得跟曹操的奸诈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了,这兴许是一方面原因,当时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曹操的识人之明了。大家都知道,曹操...
第十名:步练师她是孙权的妃子,来自江苏,在孙权继位之后被封为了夫人,可以说是达到了皇后的地位,在步练师去世之后,被追封为了皇后,埋葬在蒋陵。第九名:祝融夫人她是三国里面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和孟获是一伙的,和孟获一起对抗蜀国的军队,在七擒七纵孟获之后,祝融夫人也归顺了蜀汉,据说他武艺高强,百发百中...
赵云,乃是继关羽、张飞之后,加入刘备集团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云算得上是蜀汉集团的元老级别人物。但是,刘备在称帝之后,给赵云的官职,仍然是一个“杂号将军”,赵云的权利,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丝毫的改变。很多人搞不明白,赵云前前后后,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差不多30个年头,为什么刘备就没有让赵云独当一面。给...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谋臣如雨,武将如云。说起三国英雄们的武力值,这第一者当属吕布.随后才能够轮得上关羽、张飞等人.当时三个国家的实力都不容小觑,而大将最多者应...今天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大狂人都是谁?Top8:虞翻虞翻是东吴的一员将领,虽然在三国时期他名声并不显赫,但他也是一位文武全才,尤其是他在...
果然司马懿跨渭河修桥,在两岸扎营,诸葛亮面对本想使用声东击西之策烧掉浮桥,却不想还是在司马懿刺探到了军情,溃败而返。第二回合司马懿想要反守为攻,将蜀军彻底围困,结果诸葛亮来了个埋伏战,扳回一局。等到第三回合,“木牛流马”这样在传说中流传了近2000年之久的“黑科技”除此登场了。本来是司马懿见蜀汉境内...
关家被害经过这一切,还得从蜀汉灭亡的前几个月说起。话说蜀汉末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将领钟会、邓艾率领大军南征蜀汉。在古代,巴蜀地区是历代封建王朝都深感头疼的地方。因为交通因素以及统治技术的局限,一旦王朝出现衰败迹象,巴蜀地区往往会成为最先脱离朝廷统治的地区。并且,巴蜀地势的特殊,也让朝廷的讨伐变得收...
老刘没有发迹前只是家乡沛县的一个亭长,大致也就相当于乡科局干部吧?这个时候的老刘,那可真是本色毕露:不仅生性放纵好酒贪花经常戏弄手下的员工,而且还曾经多次出现过工作上的失误!多亏刘邦有几个好朋友帮衬——别人就不说了,县级干部萧何就多次替刘邦打过圆场,每次刘邦出现工作失误时,都是人家萧何替他周旋,这才...
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指的就是献帝刘协。事实上他之所以能够落得善终,与他一生充满了大智慧,是很有关系的。按理说他不是嫡子,皇位原本不是他的,再加上母亲也早早地被何皇后给毒死了。得知真相后的灵帝,尽管十分愤怒,但考虑到大将军何进,他也只好就此作罢。尽管何皇后如愿以偿地让自己的儿子刘辩继承了大统,但她...
比如此人的心肠异常的狠,不止一次地抛妻弃子,据正史的记载最少就有四次。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无可厚非,因为在逃亡的过程中,带着家眷实属不便。这点倒是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很像。当年刘邦兵败逃亡时,也是嫌马车太慢,好几次都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扔下去,都是夏侯婴又下去将其捡回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点,气得刘邦想杀了...
一日曹操不经意间看到儿子曹植的文章,连连点头,不时嘴角微微一笑。看完后不敢相信这是自己10岁儿子写的,问曹植:“你请人代写的吗?”,曹植胸有成竹的答到“话,说出口就是论;字,下笔就成文章,不信当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写”。小时候的曹植性格坦诚,放荡不羁,不讲究仪表,车马服饰不张扬,没有官二代气...
这三次战役是公认的"三大战役"。不过以影响力来看,小编认为还有三场战役,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三国"三大战役",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三次战役。小编认为"潼关之战"是一场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战役,然而它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集团暂时失去了对南方扩张的条件,开...
这个无能主公不是别人,正是吕布。吕布,作为汉末一代诸侯,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但是其政治思维偏弱,不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导致一直被人利用,先是董卓,后是王允,最后又依附袁绍和张扬,偷袭曹操的兖州,窃取刘备的徐州,最终在徐州下邳之战中被曹操围困。这个时候,吕布麾下一位武将出场了,也正是今日小编要讲...
这位令人惋惜的女子就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她也是霍光的外孙女,或许人们能够在电视剧中看见这个女子的身影。当时汉昭帝即位后,年龄仅仅只有8岁,由自己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着长大。等到汉昭帝21岁的时候,鄂邑长公主开始为他挑选妻子,此时的上官氏也只有6岁。等到上官氏入宫之后,就被封为了婕妤,在此之后不久上官...
曹营救主斩杀曹军忠贞猛将总结赵子龙可能不是三国里最耀眼的,但他是最朴实的。朴实者,可以活得更久,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令人敬佩信任的,因为他是贴近我们的,可以是我们行事的标杆。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