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墓葬最丰厚的陵墓,被人偷盗了几千年,到现在还没偷完

墓葬最丰厚的陵墓,被人偷盗了几千年,到现在还没偷完

来源:历史知识网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盗墓这一职业虽非最为古老,却也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盗墓这一行业兴起之前,掘墓人的存在早已为世人所知。然而,若没有陵墓的修建,自然也不会有盗墓的行为。这正如保镖与强盗之间的关系,虽看似保镖因强盗而生,实则二者皆源于社会的动荡与不安。但在此,我们暂不深入探讨这一话题,以免偏离主题。

盗墓行业的真正兴起,并非仅凭陵墓的修建便能实现。它还需要生产力的提升、商品市场和奢侈品市场的完善,以及“厚葬”风气的盛行。可以说,厚葬之风是盗墓行业得以诞生的催化剂。那么,古代人的厚葬究竟有多“厚”呢?这不得不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汉梁孝王刘武的陵寝。

刘武,一位具备帝王之才的人物,却因出生的时机不对,无缘皇位。他是文帝之子、景帝之弟,尽管才能出众,为汉代的文景之治做出了卓越贡献,甚至景帝在一次酒后曾戏言要将皇位传给他,但最终他仍未能登上九五之尊的宝座。然而,尽管生前未能称帝,刘武死后的待遇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的遗憾。他的陵寝规模宏大,号称“坐地三百里”,且各类规格皆与皇帝无异。这样的陵寝,自然蕴藏着无数的金银珠宝,也因此引来了无数盗墓贼的觊觎。

然而,墓穴作为一种静态的防御体系,其安全性并非万无一失。在王朝强盛之时,帝王贵族的陵寝或许还有专门的守陵人看守,但一旦遭遇兵荒马乱,这些守陵人往往也会作鸟兽散。而陵寝本身,即便提前设置了防盗机关,但这些机关大多是一次性的,用一次便少一个。因此,在盗墓贼锲而不舍、前赴后继的盗挖之下,再强大的陵寝也终有被盗窃的一天。刘武的陵寝也不例外,尽管它庞大、隐秘且坚固,但仍被盗挖了几千年之久,至今仍有考古发现。

对于盗墓这一行为,曹操无疑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深知厚葬会引来盗墓贼,让死者不得安宁。因此,他提倡薄葬,并广设疑冢以迷惑世人。这一策略似乎颇为有效,直到前些年才有人声称找到了曹操的墓,且墓中确实为薄葬。更有趣的是,墓中还发现了两个头骨,一个属于成年人,一个属于孩子。经专家考证,成人的头骨被认为是曹操的,而孩子的头骨则被认为是他小时候的,当然,这显然是个玩笑话。不过,无论如何,曹魏的第一任皇帝曹丕也践行了“薄葬”的原则。

然而,厚葬与盗墓之间的关系并非全然负面。虽然厚葬会引来盗墓贼,让死者不得安宁,但厚葬或与心爱之物一起陪葬对于历史的保留却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益处。例如,若不是某位先贤将《广陵散》陪葬于墓中,后世又怎能创作出《笑傲江湖曲》这样的佳作呢?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盗墓与考古在某种程度上也承载着相似的使命。考古学者通过挖掘古墓,探寻历史的真相,还原古人的生活场景。而盗墓贼虽然行为不端,但他们的盗挖行为却也在无意间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历史的线索。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鼓励盗墓行为,而是应该正视其背后的历史价值。

此外,厚葬与薄葬的选择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观念和社会风貌。在汉代,厚葬之风盛行,人们认为死后应该享有与生前相同的待遇和荣耀。而到了魏晋时期,随着社会的动荡和战争的频繁,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现实生活的安稳和物质的积累,因此薄葬逐渐成为了主流。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也反映了社会历史的演进。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