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经过数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终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了各方敌对势力,成为了国家的新主人。
彼时战火刚刚熄灭,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所以尽早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以及确认国家的掌舵人是重中之重。
于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
1949年9月
,于北平隆重举行。
会议确定了新中国的国旗、国歌、首都,还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并于
9月30日
,进行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投票选举工作。选举当天,大会现场庄严神圣,每位代表都认真填写着手中的选票。
按理来说,选择国家主席是一件需要深思熟虑的事情,毕竟这将是未来很多年左右中国命运的关键人物。
可是绝大多数代表在落笔时几乎完全没有犹豫,因为在他们心中,有一个人当之无愧,那就是引领中国在战争和混乱中走向光明的
同志。
他用之前几十年的睿智决策和坚定信念证明了自己有管理一个国家的能力,也有继续让这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理想抱负。
与会代表们都是亲眼看到中国从风雨飘摇走向和平安定的见证者,所以他们更能明白毛泽东对于中国的意义,也知道国家主席一职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
可就在大家以为毛泽东会以
576票
全票当选时,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不胫而走。原来在统计完全部选票后,毛泽东的得票数却定格在了
575
这个数字上。
虽然当选国家主席一事已经没有任何疑问,但对于当时众望所归的民意来说,这缺少的一票还是令众人难以理解。
所以计票员和监督员反复核对,确定了没有代表选择其他候选人,也没有任何遗漏的可能后,才将这个结果报告给
。
最初,周恩来以为是毛泽东为了表示谦虚,自己放弃了投票。但是经过询问,事实并非如此。这样一来,大家一时还真的摸不着头脑,
究竟是谁没有投票呢?他这么做的原因又是什么?
后来众人才得知,这个没有投票的代表叫做
张东荪
,至于弃权的原因,我们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或许能够窥见一二。
创办杂志,传递思想
张东荪出生于
1886年12月9日
,是浙江杭州人。
年少时正逢西方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中国,加上清政府统治末期鼓励学生出国深造,所以他也搭上了这班顺风车,获得了官派留学的资格,于
1904年
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学习。
走出国门后的张东荪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也认识到了自己国家当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他在西方文明和先进科学的熏陶下,心中开始翻涌起强烈的济世报国之心。
在日本留学期间,张东荪和成千上万的学者、知识分子一样,尝试着以办杂志的方式传递自己的思想,并希望通过这种途径为当时的中国拨开前行路上的迷雾。
于是,《教育》杂志应运而生,虽然仅出版两号,而且内容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也的确起到了一些介绍西方先进文化的作用。
这本杂志算是张东荪在自认为正确的救国道路上,进行的一次小小尝试,也为他之后更加频繁地传递自己的声音奠定了基础。
1911年
,喝饱了“洋墨水”的张东荪带着满腔热忱回到了中国。
同年10月
,
武昌起义
爆发。正在一门心思撰写政论性文章的张东荪闻讯立即南下,参加了
的临时政府。
但是受限于当时的国内形势,民主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被
盗取,他就任临时大总统,还妄图复辟帝制的行为让张东荪十分唾弃。
不过张东荪也没有就此彻底倒向国民党一方,因为他对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同样极为不满。
北洋政府、国民党两方政治力量在张东荪眼中都无法成为改变国家的希望,所以他不再热衷于从事具体的行政工作,而是依照兴趣和才能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阵地。
而且这个阵地他也并不陌生,那就是和广大知识分子一样,在报刊、杂志上,源源不断地为百姓传递先进思想,希望能借此启发民智。
这些思想虽然都有可取之处,但单纯挪用根本无法完全适应中国的国情。
张东荪等人作为知识分子,也没有在实践中验证、改进所推崇思想的能力和机会,所以他们以这种方式来探寻救国之法的努力,终究像大多数学派一样,被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但是张东荪本身就是个有些执拗的人,所以他没有气馁,依旧积极地活跃在各项改革事业中,用文字向处在混沌中的百姓传递力量。
他的文章从不附和哪一方政治势力,而是坚定地以自己认为正确的准则发表个人看法,抨击一切破坏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政治事件。
张东荪极富个性的处事方式和活跃的思维,让他不会轻易对某一派的主张全盘接受,但是对
发动反革命政变和封建思想的公开批判,也昭示着他追求的社会形态和共产党有一定相似之处。
因此,即使在信仰上有所不同,张东荪还是为共产党、为中国的未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张东荪不仅用自己犀利的文字作为武器,更是在其他很多方面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积极抗日
抗日战争爆发初期,日军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蓄谋已久,妄想在短时间内占领中国。
但是在这个关系着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蒋介石非但不积极抗日,居然还几次三番和共产党过不去,完全分不清谁才是自己真正的敌人。
蒋介石如此无脑的行为,自然是惹恼了张东荪,他拿起钢笔,准备在属于自己的“战场”上和国民党好好较量一番。
就在这时,中国共产党恰好在法国巴黎的《救国时报》上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并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这些观点让张东荪颇为触动,他觉得共产党的思想与他的精神世界更加契合,于是就迅速响应,创作了《评共产党宣言并论全国大合作》一文,支持枪口一致对外,共同抗击日寇的主张。
文章一经发布,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共产党内部也因此注意到了这个有着济世报国之志的知识分子,便积极接触,希望能与其建立密切合作。
但正如当年周旋于北洋政府和国民党中间时一样,张东荪所谓的“支持”只是就事论事,他还是坚持着一贯的“中间性政治路线”,不亲近任何一方,甚至总想着自己能调和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矛盾,
这种思维方式也为他之后所犯下的大错埋了伏笔。
不过无论如何,在抗击日寇这件事上,张东荪的态度很明确,也和共产党高度契合,那就是尽快把这些来犯之敌赶回老家去。因此,双方还是借发表文章这个契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当时的张东荪在燕京大学教书,受战争影响,学生们每日提心吊胆,完全无法安心学习。
于是,张东荪就和中共中央取得联系,帮助学生们离开北平,前往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或西南大后方暂避。
而张东荪本人则是依旧驻扎在燕京大学,一边宣传抗日救国的精神,一边筹集善款,还用这些钱购买了大量药品物资,并无偿捐献给了一线战场。
不幸的是,积极进行抗日工作的张东荪引起了日本宪兵的注意。
1941年底,张东荪被捕。由于知名学者和日本留学生的身份,日本人企图拉拢他为自己做事,据说还曾以教育部部长和北京市市长等职位加以诱惑。
然而,心怀强烈爱国之情的张东荪从未屈服于日寇的淫威,面对日复一日的折磨,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气节,拼尽全力挫败了日寇的种种阴谋。
从被捕入狱到得到保释,张东荪先后四次自杀未遂,他用不惧生死的精神,诠释着什么才是真正的文人傲骨。
除了在抗日战争中有突出贡献,张东荪还做了一件自评为“一生中最值得骄傲事情”,那就是促成北平和平解放,使千年古都免遭战火侵袭。
1949年1月初
,北平已经处在解放军的团团包围中,解放战争胜利在即。
促进解放
由于北平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经济、政治价值都无法估量。而且彼时的国民党部队已经是秋后的蚂蚱,一切抵抗都不过是困兽之斗。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不希望北平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就向
表达了和平解放北平的意图。但是双方开出的条件都不能让彼此满意,谈判一度陷入僵局。
这时,党组织需要一位有影响力的民主派人士从中发挥缓冲、调停的作用。已经加入民盟,并始终致力于缓和国共两党矛盾的张东荪就成了最好的人选。
他有文化、有见识,能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见地,还能准确分析时局,又因为属于民主党派,所以和傅作义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冲突,这样的张东荪作为中间人再好不过。
有了合适的人选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的几轮谈判才是重中之重。
张东荪不辱使命,将国内外情况、傅作义本人的处境、北平古城的意义等问题一一做了分析,还真诚地问道:“
傅司令,你驻守北平这么久,难道对这里一点感情都没有吗?我相信你也不想做历史的罪人。
”
情理兼备,傅作义深思熟虑后,终于放弃了抵抗的念头,接受了和平改编。
使这座有历史有底蕴的文明古城免遭战火侵袭,张东荪可以说是做了一件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贡献的事情。
连毛泽东都曾经当众竖起大拇指说:“
北平和平解放,当属张先生的功劳最大。
”
可是具有如此强烈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的张东荪,难道真的看不见毛泽东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吗?
要知道,能有这样一位拥有雄才大略的伟人领导中国,简直是中国之幸。这个道理在场的其余575名代表都懂,难道只有张东荪不懂?
其实不然,张东荪对毛泽东没有任何意见,他只是坚持自己对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设想,特立独行地要将“第三种人”做到底。
性格执拗、犯下大错
但他的观点不符合中国实情,也无法给中国更加光明的未来。这并不是什么众人皆醉我独醒,而是一个顽固的知识分子不愿意改变的执拗而已。
可是张东荪不这么认为,直到投票时他还沉浸在自己对于中国应有体制的幻想中。弃票的举动正是他表达自己坚持的方式,而非对国家主席的人选有什么意见。
毛主席知道此事后并无丝毫的不愉快,因为谁都有表达观念的权利,对于他来说,未能全票当选也不是什么遗憾,只要能在未来继续为党和国家,还有人民做有意义的事情就足够了。
毛主席豁达的心胸以及过人的智慧令人钦佩,他在当选国家主席后也确实用自己的英明决策,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向富强。
反观张东荪依旧坚持着自己不切实际的发展路线,始终对中央政府的决策颇有微词,特别是在苏联问题上实行“一边倒”的政策,让一贯奉行“中间路线”的张东荪完全不能接受。
见说服中央政府改变无望,他居然开始利用个人的影响力,通过民间渠道向美国示好,美其名曰给中国留一条退路。
这样的想法让张东荪被美国特务
王志奇
利用而不自知,还希望能通过他向美国传递中国无意与其对抗的意图。
为了证明自己说话的分量,张东荪特意拿出政协名单,勾出了其中可能达成合作的人选,这无异于是给特务送上了一份“大礼”。
不仅如此,张东荪还直接掩护了与王志奇接头的台湾间谍,并提供电台供其使用。宋时轮率领第九兵团入朝作战的具体信息就是通过这部电台泄露出去的。
由此可见,张东荪的自以为是,给党和国家,还有中国人民制造了多大的麻烦。
无论他是被人蒙蔽也好,还是无心之失也罢,出卖国家机密,为特务提供便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虽然张东荪拒不承认自己有叛国的想法,甚至还坚持固有的观点,但他最终还是在众人欲杀之而后快的情绪中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1952年10月
,不仅民盟将张东荪开除,还有人建议要将他以“叛国罪”逮捕起来法办。最后还是毛主席指示“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养起来”,才使得他免受处罚。
赋闲在家的张东荪虽然没有机会再接触国家大事上的决策,但还是能在中国的日新月异中体会到当年自己的行为是多么无知,所以他才在晚年写出了“书生谋国直堪笑”来进行自嘲。
结语
纵观张东荪的一生,我们当然不能全盘否定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做出的贡献,但是也绝不能容忍他因为执拗地坚持自认为正确的观点,而泄露情报的行为,这种自视清高的理想主义者注定会面对失败的结局。
反观毛主席,无论是处理张东荪个人问题,还是国家大事上的一举一动,都真正展现出了一位伟人该有的胸襟和智慧。
毛主席是典型的实干家,他所作的全部决策都是从普通百姓的利益出发,绝对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阁楼。
所以毛主席才会如此受人民爱戴,当年也正是在他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会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应对一切挑战。我们会永远铭记伟人,也要将伟人的精神长久地延续下去!
参考资料:
[1]王仲方.新政协筹备会工作的难忘经历[J].百年潮,2009,09:20-24.
[2]武志文.张东荪与“张东荪叛国案”[J].文史精华,2013(04).
[3]一个卷入“叛国案”的学者——著名学者张东荪的风雨人生[J].黄波.文史天地,2005(01).
很多人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标准,说他是法家学派弟子,也有人说他是兵家、墨家传人。那么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究竟属于哪一学派呢?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此后,这些学派大多分流、演变。除了儒释道家思想活跃,其余的思想流派大多消隐。所以,三国时期人物诸葛亮的身上,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流派...
在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就开始起事了,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北方,甚至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当时所拥有的实力甚至是超越了孙刘双方的联盟。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大多数人觉得跟曹操的奸诈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了,这兴许是一方面原因,当时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曹操的识人之明了。大家都知道,曹操...
第十名:步练师她是孙权的妃子,来自江苏,在孙权继位之后被封为了夫人,可以说是达到了皇后的地位,在步练师去世之后,被追封为了皇后,埋葬在蒋陵。第九名:祝融夫人她是三国里面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和孟获是一伙的,和孟获一起对抗蜀国的军队,在七擒七纵孟获之后,祝融夫人也归顺了蜀汉,据说他武艺高强,百发百中...
赵云,乃是继关羽、张飞之后,加入刘备集团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云算得上是蜀汉集团的元老级别人物。但是,刘备在称帝之后,给赵云的官职,仍然是一个“杂号将军”,赵云的权利,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丝毫的改变。很多人搞不明白,赵云前前后后,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差不多30个年头,为什么刘备就没有让赵云独当一面。给...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谋臣如雨,武将如云。说起三国英雄们的武力值,这第一者当属吕布.随后才能够轮得上关羽、张飞等人.当时三个国家的实力都不容小觑,而大将最多者应...今天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大狂人都是谁?Top8:虞翻虞翻是东吴的一员将领,虽然在三国时期他名声并不显赫,但他也是一位文武全才,尤其是他在...
果然司马懿跨渭河修桥,在两岸扎营,诸葛亮面对本想使用声东击西之策烧掉浮桥,却不想还是在司马懿刺探到了军情,溃败而返。第二回合司马懿想要反守为攻,将蜀军彻底围困,结果诸葛亮来了个埋伏战,扳回一局。等到第三回合,“木牛流马”这样在传说中流传了近2000年之久的“黑科技”除此登场了。本来是司马懿见蜀汉境内...
关家被害经过这一切,还得从蜀汉灭亡的前几个月说起。话说蜀汉末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将领钟会、邓艾率领大军南征蜀汉。在古代,巴蜀地区是历代封建王朝都深感头疼的地方。因为交通因素以及统治技术的局限,一旦王朝出现衰败迹象,巴蜀地区往往会成为最先脱离朝廷统治的地区。并且,巴蜀地势的特殊,也让朝廷的讨伐变得收...
老刘没有发迹前只是家乡沛县的一个亭长,大致也就相当于乡科局干部吧?这个时候的老刘,那可真是本色毕露:不仅生性放纵好酒贪花经常戏弄手下的员工,而且还曾经多次出现过工作上的失误!多亏刘邦有几个好朋友帮衬——别人就不说了,县级干部萧何就多次替刘邦打过圆场,每次刘邦出现工作失误时,都是人家萧何替他周旋,这才...
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指的就是献帝刘协。事实上他之所以能够落得善终,与他一生充满了大智慧,是很有关系的。按理说他不是嫡子,皇位原本不是他的,再加上母亲也早早地被何皇后给毒死了。得知真相后的灵帝,尽管十分愤怒,但考虑到大将军何进,他也只好就此作罢。尽管何皇后如愿以偿地让自己的儿子刘辩继承了大统,但她...
比如此人的心肠异常的狠,不止一次地抛妻弃子,据正史的记载最少就有四次。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无可厚非,因为在逃亡的过程中,带着家眷实属不便。这点倒是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很像。当年刘邦兵败逃亡时,也是嫌马车太慢,好几次都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扔下去,都是夏侯婴又下去将其捡回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点,气得刘邦想杀了...
一日曹操不经意间看到儿子曹植的文章,连连点头,不时嘴角微微一笑。看完后不敢相信这是自己10岁儿子写的,问曹植:“你请人代写的吗?”,曹植胸有成竹的答到“话,说出口就是论;字,下笔就成文章,不信当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写”。小时候的曹植性格坦诚,放荡不羁,不讲究仪表,车马服饰不张扬,没有官二代气...
这三次战役是公认的"三大战役"。不过以影响力来看,小编认为还有三场战役,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三国"三大战役",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三次战役。小编认为"潼关之战"是一场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战役,然而它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集团暂时失去了对南方扩张的条件,开...
这个无能主公不是别人,正是吕布。吕布,作为汉末一代诸侯,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但是其政治思维偏弱,不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导致一直被人利用,先是董卓,后是王允,最后又依附袁绍和张扬,偷袭曹操的兖州,窃取刘备的徐州,最终在徐州下邳之战中被曹操围困。这个时候,吕布麾下一位武将出场了,也正是今日小编要讲...
这位令人惋惜的女子就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她也是霍光的外孙女,或许人们能够在电视剧中看见这个女子的身影。当时汉昭帝即位后,年龄仅仅只有8岁,由自己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着长大。等到汉昭帝21岁的时候,鄂邑长公主开始为他挑选妻子,此时的上官氏也只有6岁。等到上官氏入宫之后,就被封为了婕妤,在此之后不久上官...
曹营救主斩杀曹军忠贞猛将总结赵子龙可能不是三国里最耀眼的,但他是最朴实的。朴实者,可以活得更久,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令人敬佩信任的,因为他是贴近我们的,可以是我们行事的标杆。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