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毛泽东当选国家主席众望所归,唯独少了他一票,没投主席的是谁?

毛泽东当选国家主席众望所归,唯独少了他一票,没投主席的是谁?

来源:历史知识网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经过数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终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了各方敌对势力,成为了国家的新主人。

彼时战火刚刚熄灭,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所以尽早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以及确认国家的掌舵人是重中之重。

于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

1949年9月

,于北平隆重举行。

会议确定了新中国的国旗、国歌、首都,还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并于

9月30日

,进行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投票选举工作。选举当天,大会现场庄严神圣,每位代表都认真填写着手中的选票。

按理来说,选择国家主席是一件需要深思熟虑的事情,毕竟这将是未来很多年左右中国命运的关键人物。

可是绝大多数代表在落笔时几乎完全没有犹豫,因为在他们心中,有一个人当之无愧,那就是引领中国在战争和混乱中走向光明的

毛泽东

同志。

他用之前几十年的睿智决策和坚定信念证明了自己有管理一个国家的能力,也有继续让这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理想抱负。

与会代表们都是亲眼看到中国从风雨飘摇走向和平安定的见证者,所以他们更能明白毛泽东对于中国的意义,也知道国家主席一职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

可就在大家以为毛泽东会以

576票

全票当选时,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不胫而走。原来在统计完全部选票后,毛泽东的得票数却定格在了

575

这个数字上。

虽然当选国家主席一事已经没有任何疑问,但对于当时众望所归的民意来说,这缺少的一票还是令众人难以理解。

所以计票员和监督员反复核对,确定了没有代表选择其他候选人,也没有任何遗漏的可能后,才将这个结果报告给

周恩来

最初,周恩来以为是毛泽东为了表示谦虚,自己放弃了投票。但是经过询问,事实并非如此。这样一来,大家一时还真的摸不着头脑,

究竟是谁没有投票呢?他这么做的原因又是什么?

后来众人才得知,这个没有投票的代表叫做

张东荪

,至于弃权的原因,我们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或许能够窥见一二。

创办杂志,传递思想

张东荪出生于

1886年12月9日

,是浙江杭州人。

年少时正逢西方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中国,加上清政府统治末期鼓励学生出国深造,所以他也搭上了这班顺风车,获得了官派留学的资格,于

1904年

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学习。

走出国门后的张东荪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也认识到了自己国家当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他在西方文明和先进科学的熏陶下,心中开始翻涌起强烈的济世报国之心。

在日本留学期间,张东荪和成千上万的学者、知识分子一样,尝试着以办杂志的方式传递自己的思想,并希望通过这种途径为当时的中国拨开前行路上的迷雾。

于是,《教育》杂志应运而生,虽然仅出版两号,而且内容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也的确起到了一些介绍西方先进文化的作用。

这本杂志算是张东荪在自认为正确的救国道路上,进行的一次小小尝试,也为他之后更加频繁地传递自己的声音奠定了基础。

1911年

,喝饱了“洋墨水”的张东荪带着满腔热忱回到了中国。

同年10月

武昌起义

爆发。正在一门心思撰写政论性文章的张东荪闻讯立即南下,参加了

孙中山

的临时政府。

但是受限于当时的国内形势,民主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被

袁世凯

盗取,他就任临时大总统,还妄图复辟帝制的行为让张东荪十分唾弃。

不过张东荪也没有就此彻底倒向国民党一方,因为他对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同样极为不满。

北洋政府、国民党两方政治力量在张东荪眼中都无法成为改变国家的希望,所以他不再热衷于从事具体的行政工作,而是依照兴趣和才能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阵地。

而且这个阵地他也并不陌生,那就是和广大知识分子一样,在报刊、杂志上,源源不断地为百姓传递先进思想,希望能借此发民智。

这些思想虽然都有可取之处,但单纯挪用根本无法完全适应中国的国情。

张东荪等人作为知识分子,也没有在实践中验证、改进所推崇思想的能力和机会,所以他们以这种方式来探寻救国之法的努力,终究像大多数学派一样,被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但是张东荪本身就是个有些执拗的人,所以他没有气馁,依旧积极地活跃在各项改革事业中,用文字向处在混沌中的百姓传递力量。

他的文章从不附和哪一方政治势力,而是坚定地以自己认为正确的准则发表个人看法,抨击一切破坏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政治事件。

张东荪极富个性的处事方式和活跃的思维,让他不会轻易对某一派的主张全盘接受,但是对

蒋介石

发动反革命政变和封建思想的公开批判,也昭示着他追求的社会形态和共产党有一定相似之处。

因此,即使在信仰上有所不同,张东荪还是为共产党、为中国的未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张东荪不仅用自己犀利的文字作为武器,更是在其他很多方面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积极抗日

抗日战争爆发初期,日军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蓄谋已久,妄想在短时间内占领中国。

但是在这个关系着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蒋介石非但不积极抗日,居然还几次三番和共产党过不去,完全分不清谁才是自己真正的敌人。

蒋介石如此无脑的行为,自然是惹恼了张东荪,他拿起钢笔,准备在属于自己的“战场”上和国民党好好较量一番。

就在这时,中国共产党恰好在法国巴黎的《救国时报》上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并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这些观点让张东荪颇为触动,他觉得共产党的思想与他的精神世界更加契合,于是就迅速响应,创作了《评共产党宣言并论全国大合作》一文,支持枪口一致对外,共同抗击日寇的主张。

文章一经发布,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共产党内部也因此注意到了这个有着济世报国之志的知识分子,便积极接触,希望能与其建立密切合作。

但正如当年周旋于北洋政府和国民党中间时一样,张东荪所谓的“支持”只是就事论事,他还是坚持着一贯的“中间性政治路线”,不亲近任何一方,甚至总想着自己能调和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矛盾,

这种思维方式也为他之后所犯下的大错埋了伏笔。

不过无论如何,在抗击日寇这件事上,张东荪的态度很明确,也和共产党高度契合,那就是尽快把这些来犯之敌赶回老家去。因此,双方还是借发表文章这个契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当时的张东荪在燕京大学教书,受战争影响,学生们每日提心吊胆,完全无法安心学习。

于是,张东荪就和中共中央取得联系,帮助学生们离开北平,前往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或西南大后方暂避。

而张东荪本人则是依旧驻扎在燕京大学,一边宣传抗日救国的精神,一边筹集善款,还用这些钱购买了大量药品物资,并无偿捐献给了一线战场。

不幸的是,积极进行抗日工作的张东荪引起了日本宪兵的注意。

1941年底,张东荪被捕。由于知名学者和日本留学生的身份,日本人企图拉拢他为自己做事,据说还曾以教育部部长和北京市市长等职位加以诱惑。

然而,心怀强烈爱国之情的张东荪从未屈服于日寇的淫威,面对日复一日的折磨,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气节,拼尽全力挫败了日寇的种种阴谋。

从被捕入狱到得到保释,张东荪先后四次自杀未遂,他用不惧生死的精神,诠释着什么才是真正的文人傲骨。

除了在抗日战争中有突出贡献,张东荪还做了一件自评为“一生中最值得骄傲事情”,那就是促成北平和平解放,使千年古都免遭战火侵袭。

1949年1月初

,北平已经处在解放军的团团包围中,解放战争胜利在即。

促进解放

由于北平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经济、政治价值都无法估量。而且彼时的国民党部队已经是秋后的蚂蚱,一切抵抗都不过是困兽之斗。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不希望北平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就向

傅作义

表达了和平解放北平的意图。但是双方开出的条件都不能让彼此满意,谈判一度陷入僵局。

这时,党组织需要一位有影响力的民主派人士从中发挥缓冲、调停的作用。已经加入民盟,并始终致力于缓和国共两党矛盾的张东荪就成了最好的人选。

他有文化、有见识,能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见地,还能准确分析时局,又因为属于民主党派,所以和傅作义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冲突,这样的张东荪作为中间人再好不过。

有了合适的人选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的几轮谈判才是重中之重。

张东荪不辱使命,将国内外情况、傅作义本人的处境、北平古城的意义等问题一一做了分析,还真诚地问道:“

傅司令,你驻守北平这么久,难道对这里一点感情都没有吗?我相信你也不想做历史的罪人。

情理兼备,傅作义深思熟虑后,终于放弃了抵抗的念头,接受了和平改编。

使这座有历史有底蕴的文明古城免遭战火侵袭,张东荪可以说是做了一件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贡献的事情。

毛泽东都曾经当众竖起大拇指说:“

北平和平解放,当属张先生的功劳最大。

可是具有如此强烈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的张东荪,难道真的看不见毛泽东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吗?

要知道,能有这样一位拥有雄才大略的伟人领导中国,简直是中国之幸。这个道理在场的其余575名代表都懂,难道只有张东荪不懂?

其实不然,张东荪对毛泽东没有任何意见,他只是坚持自己对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设想,特立独行地要将“第三种人”做到底。

性格执拗、犯下大错

但他的观点不符合中国实情,也无法给中国更加光明的未来。这并不是什么众人皆醉我独醒,而是一个顽固的知识分子不愿意改变的执拗而已。

可是张东荪不这么认为,直到投票时他还沉浸在自己对于中国应有体制的幻想中。弃票的举动正是他表达自己坚持的方式,而非对国家主席的人选有什么意见。

毛主席知道此事后并无丝毫的不愉快,因为谁都有表达观念的权利,对于他来说,未能全票当选也不是什么遗憾,只要能在未来继续为党和国家,还有人民做有意义的事情就足够了。

毛主席豁达的心胸以及过人的智慧令人钦佩,他在当选国家主席后也确实用自己的英明决策,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向富强。

反观张东荪依旧坚持着自己不切实际的发展路线,始终对中央政府的决策颇有微词,特别是在苏联问题上实行“一边倒”的政策,让一贯奉行“中间路线”的张东荪完全不能接受。

见说服中央政府改变无望,他居然开始利用个人的影响力,通过民间渠道向美国示好,美其名曰给中国留一条退路。

这样的想法让张东荪被美国特务

王志奇

利用而不自知,还希望能通过他向美国传递中国无意与其对抗的意图。

为了证明自己说话的分量,张东荪特意拿出政协名单,勾出了其中可能达成合作的人选,这无异于是给特务送上了一份“大礼”。

不仅如此,张东荪还直接掩护了与王志奇接头的台湾间谍,并提供电台供其使用。宋时轮率领第九兵团入朝作战的具体信息就是通过这部电台泄露出去的。

由此可见,张东荪的自以为是,给党和国家,还有中国人民制造了多大的麻烦。

无论他是被人蒙蔽也好,还是无心之失也罢,出卖国家机密,为特务提供便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虽然张东荪拒不承认自己有叛国的想法,甚至还坚持固有的观点,但他最终还是在众人欲杀之而后快的情绪中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1952年10月

,不仅民盟将张东荪开除,还有人建议要将他以“叛国罪”逮捕起来法办。最后还是毛主席指示“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养起来”,才使得他免受处罚。

赋闲在家的张东荪虽然没有机会再接触国家大事上的决策,但还是能在中国的日新月异中体会到当年自己的行为是多么无知,所以他才在晚年写出了“书生谋国直堪笑”来进行自嘲。

结语

纵观张东荪的一生,我们当然不能全盘否定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做出的贡献,但是也绝不能容忍他因为执拗地坚持自认为正确的观点,而泄露情报的行为,这种自视清高的理想主义者注定会面对失败的结局。

反观毛主席,无论是处理张东荪个人问题,还是国家大事上的一举一动,都真正展现出了一位伟人该有的胸襟和智慧。

毛主席是典型的实干家,他所作的全部决策都是从普通百姓的利益出发,绝对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阁楼。

所以毛主席才会如此受人民爱戴,当年也正是在他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会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应对一切挑战。我们会永远铭记伟人,也要将伟人的精神长久地延续下去!

参考资料:

[1]王仲方.新政协筹备会工作的难忘经历[J].百年潮,2009,09:20-24.

[2]武志文.张东荪与“张东荪叛国案”[J].文史精华,2013(04).

[3]一个卷入“叛国案”的学者——著名学者张东荪的风雨人生[J].黄波.文史天地,2005(01).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