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有一天你荣华富贵,在国难面前,你将会做何选择?
今天,要聊一聊的历史人物,是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
众所周知,在古代的封建社会,状元是所有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但残酷的是,不是每一位状元都收获了大圆满的结局。
而刘春霖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他的名头却屡屡遭到利用,甚至曾有省长拜其为师,对此,他却做出“宁死不当汉奸”的宣言。
民族气节,不做叛徒
刘春霖,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他的名头屡遭利用。可你不惹事,事情会自己来找你。1931年,日本发动了战争,占领了东三省,建立伪满政权,并将清末废帝溥仪作为统治国人的傀儡。溥仪却在日本的管控下,想起了刘春霖,
他记起这位状元曾与他一起拥护立宪,于是乎询问刘春霖是否愿意辅佐他。
刘春霖坚定地拒绝了,因为他知道这位曾经的九五至尊,此时此刻不过是一枚棋子,毫无实权的傀儡。
而且,要他倾倒于日本的阵营,背叛祖国,这有违他的底线。可这只是第一次的邀请,敌国的阴谋总是层出不穷,手段也是五花八门。很快他们说服了与刘春霖一同殿试的王揖唐,想着二人曾是日本留学的同学,好说服一些吧。
王揖唐受了诱惑,自是做起了他们的说客,却被刘春霖义正词严地拒绝。
也是,刘春霖连溥仪都拒绝了,又怎么会碍于同学情谊,而投靠到敌人的麾下。
但不知道,刘春霖看到曾与自己念同样的书的老友,沦落为叛徒,是一种什么心情?
明明都是学的“四书五经”,读的是“纲常伦理”,这……
刘春霖三番两次看穿敌人的把戏,并毫不留情面地拒绝,自是惹得他们愤怒。王揖唐游说失败后,没过多久,
敌人就提着刺刀,闯入了刘春霖的家中,将一家老小赶出房子,霸道地将之占为己有。
“以暴制暴”是无用的,“以柔克刚”是古代中国的智慧。
果不其然,他们这一残暴的行为,非但没有吓到刘春霖,反而激起了刘春霖更强烈地抵制敌人的念头。
“宁做华丐,不做叛徒”,这是刘春霖的真实写照!
出身寒门
但这样的刘春霖,他的成长却并不轻松。
自从初唐设立了科举制度,到隋朝科举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确确实实成为了封建王权下,为寒门学子提供跻身贵族阶层的道路,这也正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的由来。
有不少寒门学子废寝忘食、囊萤映雪、悬梁刺股,为的不就是改变自己的命运吗?刘春霖正是其中的一员。
刘春霖,字润琴,号石云,于清穆宗十一年(1872年)出生于一个贫苦人家。他的父亲世代为农,母亲则是知府的一位女仆,这样的出身背景,可不是妥妥的寒门嘛!因家中实在生活拮据,其父母无奈在刘春霖6岁时,将其送至大伯那边抚养。
当时,谁都不知道,正是这一举动竟然改写了刘春霖的一生!
为什么说刘春霖来到他大伯这儿,成为了改写命运的一步呢?原来,刘春霖的大伯是一位私塾先生,既然抚养刘春霖自是为刘春霖开蒙授学,而没想到,发现了小刘春霖的读书天赋。这个发现,让刘春霖的父亲做出了一个决定:
那就是将其送至私塾学习!
要知道这个决定背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给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可中国的父母自古以来就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既然孩子有天赋,砸锅卖铁也会想为孩子挣个好出路。
更何况,在封建社会,别说状元,便是取得“秀才”也会得到邻里人的尊重。
这是个豪赌,因为谁也不知道刘春霖的天赋有多久,古代“伤仲永”的例子也并不是没有。但即使明知是个赌,刘春霖的父亲依旧下了赌注。
好在刘春霖没有让父母失望,他在私塾的学习刻苦努力,每次考核都位列第一,深受先生们的喜爱。
可惜,等到科举时间到了,现实却给了刘春霖一个打击:他无法参加科举!
这是为何?原来是因为刘春霖的出身无法参加考试。这放在现在看,是何等的荒谬,换个角度人们应该感恩现在的义务教育制度,每个孩子都能有学上、有书读。
但是,这打击没有击垮刘春霖一家。刘春霖的父亲特地找了廪生为儿子做担保,这样一来,刘春霖终于得以参加考试,并成功取得了“秀才”的身份。同时,也取得了进入莲池书院的资格。
莲池书院,又称“直隶书院”,是中国北方最高学府,毛泽东曾两次来此,并给予高度评价。
刘春霖在书院的学习,贯彻了他勤奋苦读的作风,深得院长吴汝纶的喜爱。但这之后,因为其父的离世,刘春霖一直未参加科举,直到1902年才取得举人。
此时的刘春霖已经而立之年。
都说男子三十而立,此时的刘春霖也无法预料对于“状元”,他还需要花多久。换到现在,如果一路顺利读书的话,三十已经是博士了,由此可见,古人对科举的锲而不舍。
可接下来的会试中,刘春霖没那么幸运了。
1903年这场会试,刘春霖未能成功,也就是说,倘若他想继续求学,需得等下一个三年,也就是1906年。
三年的光阴,彼时刘春霖就能再次成功吗?谁也不知道。
考中状元,改写命运
未料,天无绝人之路。适逢赶上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慈禧意图为自己的大寿搞点吉利,决定在1904年额外增加一场“恩试”。而这一场恩试,对于尚且绝望的刘春霖而言,是多么地及时。这次考试,刘春霖很幸运,虽说只取得了第十七名的名次,但是至少顺利取得了入殿试的资格。
正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这场殿试中,刘春霖因字迹清晰、卷面干净,有名阅卷者意图定其为第一名,
却被其他同僚阻拦,最后落了个第二名的排名
。
但为何最后却是刘春霖获得了状元的头衔?这只能说刘春霖的运气委实好过头了。
原来这场殿试结束后,考官将前三名考生试卷呈交给慈禧批阅。当慈禧拿起第一名考生卷子,发觉颇有见地尚还处于喜悦的状态,
下一秒却因看到考生名字中带有“珍”字而脸色骤变,这不吉利的字让她回忆起了珍妃
。
紧接着又发现这名考生竟是广东出身,要知道,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这些人都来自这儿,慈禧对广东省尤为不喜。
这两点巧合,直接让这名考生错失了状元身份。
“春霖”的寓意不正是“祈求雨霖”嘛,恰巧当时清朝经历了一场大旱,能下一场雨早就是全国上下人们的希望了。慈禧觉得这名字吉利,而再看考生出身,又是肃宁。
“肃宁”本身也象征着“宁静平和”之意,像是宽慰山雨风摇的大清。
命运,就是“命”和“运”二者缺一不可啊。
刘春霖的实力自是不能忽视,如果没有过硬的实力,进不了前三就不会被慈禧看到;但若缺了运气,或许就是个榜眼了。
换言之,既要有实力,也要有好运气。
大厦将倾,风云变幻
状元刘春霖很快就被授予了翰林院修撰,次年又被派遣去日本留学,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出国留学的状元。1907年归国后,更是被派以重要官职。可想而知,当时的刘春霖是风光无限的,是朝廷上的大红人。
但是命运就是这么地无常,归国后的第四年,在孙中山的带领下发生了革命事变,而这场事变也彻底推翻了清王朝,自是也结束了近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科举制度。
刘春霖也没想到,自己仅仅做了七年的状元,还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
清朝的覆灭,那清朝的状元又该何去何从呢?
尽管“状元”之名不复,但刘春霖并没有变为无名小卒。随着袁世凯登位,成为临时大总统后,他朝刘春霖抛出了橄榄枝。
正“无头苍蝇”的刘春霖,此时觉得袁世凯便是为其指明方向之人,感激与感动让他勤勤恳恳工作。
可事实总喜欢在人们特开心地时候,埋下转折的伏笔。
随着刘春霖在袁世凯手底下工作时间越来越长,他渐渐发现,袁世凯政府和腐朽的清王朝无本质区别。国难面前,依旧执拗于派系之间的权力争斗,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熟视无睹。
“这不是我期待的!”刘春霖这么想着,抱着对政治的失望,于1928年宣布弃官退隐北平。
弃官办学,重振旗鼓
缘由是,许多文人墨客追求魏晋风流,向往黄老之学,去隐居,去避世,似乎这人世间的纷纷扰扰就此消失一般,这某种程度上何尝不是自欺欺人?
刘春霖虽说是弃官,但并未避世,相反他积极入世。
弃官后,他投身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开始筹措资金开办小学。他先是在他过去的乡村建立了一所小学,紧接着,第二所、第三所……一一建立。并且对入学的孩子们,免除费用,全部由他承担。
这般魄力,该是他对政治的灰心,化成了对中国前途的希望吗?
同时,他对自己家族的孩子们的学业也给予高度重视。
他承诺,凡是进入小学,甚至是高中和大学的孩子,读书费用一律由他承担。
这对于当时教育阶层分化的中国而言,是多么大的吸引!
之后,刘春霖还在肃宁县建立“肃宁县师资讲习所”和“高级小学堂”。并与住在北京的同乡一起,为在京城的同乡孩子们建了“燕冀中学”,并为其题了字。这所学校后来越做越大,招生省份扩大至其他省份。刘春霖的种种举措,使得他在民间积攒了一波声望。
但是刘春霖作为一位文人,又是哪里来的费用建立学校呢?
这除了他各方筹资以外,不得不提一提他的“来财途径”——卖字画!
说到刘春霖的书法,可别忘了殿试时,可是有考官因其字迹而评为第一的。刘春霖的书法风格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科考前,因为考试要求,而显得端庄,灵动稍逊;科考后,没了科考的束缚,字体风格则转变为书写灵性的行书和行楷书。
不过,纵使字画再好,这一代状元沦落至斯,总归令人有些唏嘘。
但刘春霖自己不觉得有何不妥,或许是因为本身出身于贫苦人家,他适应得挺好。
或许,他就是想简简单单地能为国家做点事儿,不管以何种身份,正应了那句“位卑未敢忘忧国”!
留下遗嘱
曾经有位敌国的客人,因欣赏刘春霖的书法,试图用“一字换一个黄金”让刘春霖书写,可刘春霖是怎么回答的?
他是这么说的:“喜欢中国艺术固然是好事,但是要让自己给你们写字?别说一字一根金条,就算一字千金自己也不愿意!”
甚至,他怕等自己走后敌人依旧不死心,临走之前,对自己的家人叮嘱道,宁可字画损毁,也不可流入到他们手中。最终,1944年,刘春霖去世,享年72岁。
结语
回看刘春霖的一生,谁能想到会这般起起落落,可最后依旧是一抔黄土,而这又是世人无法摆脱的宿命。
我不知道刘春霖会怎么评价自己这一生,但我想状元也好、寒门也罢;富豪也好、穷人也罢;高官也好、囚徒也罢……兜兜转转,总归不知晓命运安排了什么,何不活在当下,享受这人世间的浮浮沉沉,只求问心无愧。
很多人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标准,说他是法家学派弟子,也有人说他是兵家、墨家传人。那么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究竟属于哪一学派呢?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此后,这些学派大多分流、演变。除了儒释道家思想活跃,其余的思想流派大多消隐。所以,三国时期人物诸葛亮的身上,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流派...
在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就开始起事了,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北方,甚至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当时所拥有的实力甚至是超越了孙刘双方的联盟。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大多数人觉得跟曹操的奸诈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了,这兴许是一方面原因,当时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曹操的识人之明了。大家都知道,曹操...
第十名:步练师她是孙权的妃子,来自江苏,在孙权继位之后被封为了夫人,可以说是达到了皇后的地位,在步练师去世之后,被追封为了皇后,埋葬在蒋陵。第九名:祝融夫人她是三国里面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和孟获是一伙的,和孟获一起对抗蜀国的军队,在七擒七纵孟获之后,祝融夫人也归顺了蜀汉,据说他武艺高强,百发百中...
赵云,乃是继关羽、张飞之后,加入刘备集团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云算得上是蜀汉集团的元老级别人物。但是,刘备在称帝之后,给赵云的官职,仍然是一个“杂号将军”,赵云的权利,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丝毫的改变。很多人搞不明白,赵云前前后后,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差不多30个年头,为什么刘备就没有让赵云独当一面。给...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谋臣如雨,武将如云。说起三国英雄们的武力值,这第一者当属吕布.随后才能够轮得上关羽、张飞等人.当时三个国家的实力都不容小觑,而大将最多者应...今天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大狂人都是谁?Top8:虞翻虞翻是东吴的一员将领,虽然在三国时期他名声并不显赫,但他也是一位文武全才,尤其是他在...
果然司马懿跨渭河修桥,在两岸扎营,诸葛亮面对本想使用声东击西之策烧掉浮桥,却不想还是在司马懿刺探到了军情,溃败而返。第二回合司马懿想要反守为攻,将蜀军彻底围困,结果诸葛亮来了个埋伏战,扳回一局。等到第三回合,“木牛流马”这样在传说中流传了近2000年之久的“黑科技”除此登场了。本来是司马懿见蜀汉境内...
关家被害经过这一切,还得从蜀汉灭亡的前几个月说起。话说蜀汉末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将领钟会、邓艾率领大军南征蜀汉。在古代,巴蜀地区是历代封建王朝都深感头疼的地方。因为交通因素以及统治技术的局限,一旦王朝出现衰败迹象,巴蜀地区往往会成为最先脱离朝廷统治的地区。并且,巴蜀地势的特殊,也让朝廷的讨伐变得收...
老刘没有发迹前只是家乡沛县的一个亭长,大致也就相当于乡科局干部吧?这个时候的老刘,那可真是本色毕露:不仅生性放纵好酒贪花经常戏弄手下的员工,而且还曾经多次出现过工作上的失误!多亏刘邦有几个好朋友帮衬——别人就不说了,县级干部萧何就多次替刘邦打过圆场,每次刘邦出现工作失误时,都是人家萧何替他周旋,这才...
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指的就是献帝刘协。事实上他之所以能够落得善终,与他一生充满了大智慧,是很有关系的。按理说他不是嫡子,皇位原本不是他的,再加上母亲也早早地被何皇后给毒死了。得知真相后的灵帝,尽管十分愤怒,但考虑到大将军何进,他也只好就此作罢。尽管何皇后如愿以偿地让自己的儿子刘辩继承了大统,但她...
比如此人的心肠异常的狠,不止一次地抛妻弃子,据正史的记载最少就有四次。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无可厚非,因为在逃亡的过程中,带着家眷实属不便。这点倒是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很像。当年刘邦兵败逃亡时,也是嫌马车太慢,好几次都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扔下去,都是夏侯婴又下去将其捡回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点,气得刘邦想杀了...
一日曹操不经意间看到儿子曹植的文章,连连点头,不时嘴角微微一笑。看完后不敢相信这是自己10岁儿子写的,问曹植:“你请人代写的吗?”,曹植胸有成竹的答到“话,说出口就是论;字,下笔就成文章,不信当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写”。小时候的曹植性格坦诚,放荡不羁,不讲究仪表,车马服饰不张扬,没有官二代气...
这三次战役是公认的"三大战役"。不过以影响力来看,小编认为还有三场战役,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三国"三大战役",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三次战役。小编认为"潼关之战"是一场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战役,然而它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集团暂时失去了对南方扩张的条件,开...
这个无能主公不是别人,正是吕布。吕布,作为汉末一代诸侯,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但是其政治思维偏弱,不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导致一直被人利用,先是董卓,后是王允,最后又依附袁绍和张扬,偷袭曹操的兖州,窃取刘备的徐州,最终在徐州下邳之战中被曹操围困。这个时候,吕布麾下一位武将出场了,也正是今日小编要讲...
这位令人惋惜的女子就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她也是霍光的外孙女,或许人们能够在电视剧中看见这个女子的身影。当时汉昭帝即位后,年龄仅仅只有8岁,由自己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着长大。等到汉昭帝21岁的时候,鄂邑长公主开始为他挑选妻子,此时的上官氏也只有6岁。等到上官氏入宫之后,就被封为了婕妤,在此之后不久上官...
曹营救主斩杀曹军忠贞猛将总结赵子龙可能不是三国里最耀眼的,但他是最朴实的。朴实者,可以活得更久,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令人敬佩信任的,因为他是贴近我们的,可以是我们行事的标杆。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