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省长拜其为师,宁死不当汉奸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省长拜其为师,宁死不当汉奸

来源:历史知识网

倘若有一天你荣华富贵,在国难面前,你将会做何选择?

今天,要聊一聊的历史人物,是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

众所周知,在古代的封建社会,状元是所有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但残酷的是,不是每一位状元都收获了大圆满的结局。

刘春霖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他的名头却屡屡遭到利用,甚至曾有省长拜其为师,对此,他却做出“宁死不当汉奸”的宣言。

民族气节,不做叛徒

刘春霖,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他的名头屡遭利用。可你不惹事,事情会自己来找你。1931年,日本发动了战争,占领了东三省,建立伪满政权,并将清末废帝溥仪作为统治国人的傀儡。溥仪却在日本的管控下,想起了刘春霖

他记起这位状元曾与他一起拥护立宪,于是乎询问刘春霖是否愿意辅佐他。

刘春霖坚定地拒绝了,因为他知道这位曾经的九五至尊,此时此刻不过是一枚棋子,毫无实权的傀儡。

而且,要他倾倒于日本的阵营,背叛祖国,这有违他的底线。可这只是第一次的邀请,敌国的阴谋总是层出不穷,手段也是五花八门。很快他们说服了与刘春霖一同殿试的王揖唐,想着二人曾是日本留学的同学,好说服一些吧。

王揖唐受了诱惑,自是做起了他们的说客,却被刘春霖义正词严地拒绝。

也是,刘春霖溥仪都拒绝了,又怎么会碍于同学情谊,而投靠到敌人的麾下。

但不知道,刘春霖看到曾与自己念同样的书的老友,沦落为叛徒,是一种什么心情?

明明都是学的“四书五经”,读的是“纲常伦理”,这……

刘春霖三番两次看穿敌人的把戏,并毫不留情面地拒绝,自是惹得他们愤怒。王揖唐游说失败后,没过多久,

敌人就提着刺刀,闯入了刘春霖的家中,将一家老小赶出房子,霸道地将之占为己有。

“以暴制暴”是无用的,“以柔克刚”是古代中国的智慧。

果不其然,他们这一残暴的行为,非但没有吓到刘春霖,反而激起了刘春霖更强烈地抵制敌人的念头。

“宁做华丐,不做叛徒”,这是刘春霖的真实写照!

出身寒门

但这样的刘春霖,他的成长却并不轻松。

自从初唐设立了科举制度,到隋朝科举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确确实实成为了封建王权下,为寒门学子提供跻身贵族阶层的道路,这也正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的由来。

有不少寒门学子废寝忘食、囊萤映雪、悬梁刺股,为的不就是改变自己的命运吗?刘春霖正是其中的一员。

刘春霖,字润琴,号石云,于清穆宗十一年(1872年)出生于一个贫苦人家。他的父亲世代为农,母亲则是知府的一位女仆,这样的出身背景,可不是妥妥的寒门嘛!因家中实在生活拮据,其父母无奈在刘春霖6岁时,将其送至大伯那边抚养。

当时,谁都不知道,正是这一举动竟然改写了刘春霖的一生!

为什么说刘春霖来到他大伯这儿,成为了改写命运的一步呢?原来,刘春霖的大伯是一位私塾先生,既然抚养刘春霖自是为刘春霖开蒙授学,而没想到,发现了小刘春霖的读书天赋。这个发现,让刘春霖的父亲做出了一个决定:

那就是将其送至私塾学习!

要知道这个决定背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给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可中国的父母自古以来就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既然孩子有天赋,砸锅卖铁也会想为孩子挣个好出路。

更何况,在封建社会,别说状元,便是取得“秀才”也会得到邻里人的尊重。

这是个豪赌,因为谁也不知道刘春霖的天赋有多久,古代“伤仲永”的例子也并不是没有。但即使明知是个赌,刘春霖的父亲依旧下了赌注。

好在刘春霖没有让父母失望,他在私塾的学习刻苦努力,每次考核都位列第一,深受先生们的喜爱。

可惜,等到科举时间到了,现实却给了刘春霖一个打击:他无法参加科举!

这是为何?原来是因为刘春霖的出身无法参加考试。这放在现在看,是何等的荒谬,换个角度人们应该感恩现在的义务教育制度,每个孩子都能有学上、有书读。

但是,这打击没有击垮刘春霖一家。刘春霖的父亲特地找了廪生为儿子做担保,这样一来,刘春霖终于得以参加考试,并成功取得了“秀才”的身份。同时,也取得了进入莲池书院的资格。

莲池书院,又称“直隶书院”,是中国北方最高学府,毛泽东曾两次来此,并给予高度评价。

刘春霖在书院的学习,贯彻了他勤奋苦读的作风,深得院长吴汝纶的喜爱。但这之后,因为其父的离世,刘春霖一直未参加科举,直到1902年才取得举人。

此时的刘春霖已经而立之年。

都说男子三十而立,此时的刘春霖也无法预料对于“状元”,他还需要花多久。换到现在,如果一路顺利读书的话,三十已经是博士了,由此可见,古人对科举的锲而不舍。

可接下来的会试中,刘春霖没那么幸运了。

1903年这场会试,刘春霖未能成功,也就是说,倘若他想继续求学,需得等下一个三年,也就是1906年。

三年的光阴,彼时刘春霖就能再次成功吗?谁也不知道。

考中状元,改写命运

未料,天无绝人之路。适逢赶上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慈禧意图为自己的大寿搞点吉利,决定在1904年额外增加一场“恩试”。而这一场恩试,对于尚且绝望的刘春霖而言,是多么地及时。这次考试,刘春霖很幸运,虽说只取得了第十七名的名次,但是至少顺利取得了入殿试的资格。

正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这场殿试中,刘春霖因字迹清晰、卷面干净,有名阅卷者意图定其为第一名,

却被其他同僚阻拦,最后落了个第二名的排名

但为何最后却是刘春霖获得了状元的头衔?这只能说刘春霖的运气委实好过头了。

原来这场殿试结束后,考官将前三名考生试卷呈交给慈禧批阅。当慈禧拿起第一名考生卷子,发觉颇有见地尚还处于喜悦的状态,

下一秒却因看到考生名字中带有“珍”字而脸色骤变,这不吉利的字让她回忆起了珍妃

紧接着又发现这名考生竟是广东出身,要知道,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这些人都来自这儿,慈禧对广东省尤为不喜。

这两点巧合,直接让这名考生错失了状元身份。

而当慈禧拿起刘春霖的试卷,看到名字“春霖”便心情转好。

“春霖”的寓意不正是“祈求雨霖”嘛,恰巧当时清朝经历了一场大旱,能下一场雨早就是全国上下人们的希望了。慈禧觉得这名字吉利,而再看考生出身,又是肃宁。

“肃宁”本身也象征着“宁静平和”之意,像是宽慰山雨风摇的大清。

慈禧大手一挥,“状元”便落到了刘春霖的头上。

命运,就是“命”和“运”二者缺一不可啊。

刘春霖的实力自是不能忽视,如果没有过硬的实力,进不了前三就不会被慈禧看到;但若缺了运气,或许就是个榜眼了。

换言之,既要有实力,也要有好运气。

大厦将倾,风云变幻

状元刘春霖很快就被授予了翰林院修撰,次年又被派遣去日本留学,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出国留学的状元。1907年归国后,更是被派以重要官职。可想而知,当时的刘春霖是风光无限的,是朝廷上的大红人。

但是命运就是这么地无常,归国后的第四年,在孙中山的带领下发生了革命事变,而这场事变也彻底推翻了清王朝,自是也结束了近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科举制度。

刘春霖也没想到,自己仅仅做了七年的状元,还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

清朝的覆灭,那清朝的状元又该何去何从呢?

尽管“状元”之名不复,但刘春霖并没有变为无名小卒。随着袁世凯登位,成为临时大总统后,他朝刘春霖抛出了橄榄枝。

正“无头苍蝇”的刘春霖,此时觉得袁世凯便是为其指明方向之人,感激与感动让他勤勤恳恳工作。

可事实总喜欢在人们特开心地时候,埋下转折的伏笔。

随着刘春霖袁世凯手底下工作时间越来越长,他渐渐发现,袁世凯政府和腐朽的清王朝无本质区别。国难面前,依旧执拗于派系之间的权力争斗,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熟视无睹。

“这不是我期待的!”刘春霖这么想着,抱着对政治的失望,于1928年宣布弃官退隐北平。

弃官办学,重振旗鼓

缘由是,许多文人墨客追求魏晋风流,向往黄老之学,去隐居,去避世,似乎这人世间的纷纷扰扰就此消失一般,这某种程度上何尝不是自欺欺人?

刘春霖虽说是弃官,但并未避世,相反他积极入世。

弃官后,他投身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开始筹措资金开办小学。他先是在他过去的乡村建立了一所小学,紧接着,第二所、第三所……一一建立。并且对入学的孩子们,免除费用,全部由他承担。

这般魄力,该是他对政治的灰心,化成了对中国前途的希望吗?

同时,他对自己家族的孩子们的学业也给予高度重视。

他承诺,凡是进入小学,甚至是高中和大学的孩子,读书费用一律由他承担。

这对于当时教育阶层分化的中国而言,是多么大的吸引!

之后,刘春霖还在肃宁县建立“肃宁县师资讲习所”和“高级小学堂”。并与住在北京的同乡一起,为在京城的同乡孩子们建了“燕冀中学”,并为其题了字。这所学校后来越做越大,招生省份扩大至其他省份。刘春霖的种种举措,使得他在民间积攒了一波声望。

但是刘春霖作为一位文人,又是哪里来的费用建立学校呢?

这除了他各方筹资以外,不得不提一提他的“来财途径”——卖字画!

说到刘春霖的书法,可别忘了殿试时,可是有考官因其字迹而评为第一的。刘春霖的书法风格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科考前,因为考试要求,而显得端庄,灵动稍逊;科考后,没了科考的束缚,字体风格则转变为书写灵性的行书和行楷书。

不过,纵使字画再好,这一代状元沦落至斯,总归令人有些唏嘘。

刘春霖自己不觉得有何不妥,或许是因为本身出身于贫苦人家,他适应得挺好。

或许,他就是想简简单单地能为国家做点事儿,不管以何种身份,正应了那句“位卑未敢忘忧国”!

留下遗嘱

曾经有位敌国的客人,因欣赏刘春霖的书法,试图用“一字换一个黄金”让刘春霖书写,可刘春霖是怎么回答的?

他是这么说的:“喜欢中国艺术固然是好事,但是要让自己给你们写字?别说一字一根金条,就算一字千金自己也不愿意!”

甚至,他怕等自己走后敌人依旧不死心,临走之前,对自己的家人叮嘱道,宁可字画损毁,也不可流入到他们手中。最终,1944年,刘春霖去世,享年72岁。

结语

回看刘春霖的一生,谁能想到会这般起起落落,可最后依旧是一抔黄土,而这又是世人无法摆脱的宿命。

我不知道刘春霖会怎么评价自己这一生,但我想状元也好、寒门也罢;富豪也好、穷人也罢;高官也好、囚徒也罢……兜兜转转,总归不知晓命运安排了什么,何不活在当下,享受这人世间的浮浮沉沉,只求问心无愧。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