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公元前203年,讲经博士
淳于越
,在咸阳参见酒宴时,公然向丞相李斯发难,又劝诫始皇道:
“周朝愿意将国土分封给子弟和功臣,诸王辅佐天子,所以能延续千年,如今陛下一统天下,就应该效仿古法。”
李斯不甘示弱,讥讽淳于越大谈复古思想,不过是想用古法惑乱百姓。
这场争论发生时,郡县制已在秦朝实行八年,淳于越不是第一个提出恢复分封制的人。他们都忽略一件事,周天子即使分封众多同姓子弟,也避免不了百年后诸侯间互相征伐,宗亲如仇敌。
正是分封制的失败,给了秦国统一的机会,
也让秦始皇明白,他得实行一套新的制度管理国家。
淳于越想用旧的道德理念,搅动朝堂风雨,
没料到竟给儒生遭来一场咎由自取的灾祸。
秦始皇也在0的气焰中,坚定维护新法的决心。
一、渴望变革、惹怒旧道德的秦始皇
秦始皇自小与母亲在赵国邯郸为质,9岁时回到秦国。
天不假年,他的爷爷和父亲,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相继去世,
13岁的他,成为六国口中虎视眈眈的秦国新君。
少年帝王在仲父吕不韦,母亲赵姬对朝政的把持中敛收心性。亲政后,他发挥一个帝王的潜能,废吕不韦,除嫪毐之乱。
或许是长久以来都生活在旧势力的控制下,变革的意识刻在秦始皇心中,
他极度渴望用新的力量建立自己的朝堂,也想看到一个新的天下。
幸运的是,
在这时出现,并被其引为知音。李斯本是吕不韦门客,在一个改变命运的抉择中,他舍弃旧丞相,选择年轻的国君。
这对君臣,被法家的思想牵系在一起,二人将开创一个新的大秦。
后世对以法家思想治世的秦朝充满刻板印象,
监狱遍地、严刑峻法,大兴土木、君无仁心。
这是一场儒生对秦朝持续千年的舆论引导,
他们将秦定为暴政,却没有充足的证据。
实际上,
秦始皇在位期间未杀一个功臣,对治下名将也颇为宽容。
这在后世也极为罕见,历代帝王面对功臣、良将时,总会惧其功高盖主,所以才有“飞鸟尽,良弓藏”的典故。
公元前225年,秦国欲伐楚,彼时还是秦王政的国君问王翦,攻打楚国需要多少士兵?
王翦直言:“非六十万人不可。”
一旁的少将李信不以为然,请命带兵,“只需要二十万人就可攻下楚国。”
秦王政给了他机会,但
李信大败而归,秦王正不但没有怒杀李信,反而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让李信在两年后率军灭掉燕国、齐国。
让李信大败的楚人昌平君,曾是秦国的大臣。昌平君在嫪毐之乱时,挽救过秦王,因母亲又是秦公主,所以对秦国王室内情十分知晓。
他与秦王政的关系本来十分亲密,但随着下级官吏出身的李斯日渐受到优宠,他在秦国已无法施展抱负。
楚国被灭后,昌平君建立亡命政权与秦国对抗。
司马迁在描写楚国抗秦时,春秋笔法,对楚国充满同情。
“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秦始皇本纪将楚王负刍被俘后,立即建立亡命政权的昌平君之死和项燕的自杀都看成英雄之举了,但这一描写违背历史事实,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与史官笔下的不同。
司马迁无疑是想通过描写楚人的宁死不从,烘托楚国的慷慨悲歌,以此暗讽秦国的残暴。
在秦始皇歼灭六国的过程中,他对六国政敌,也有过恻隐之心。
成王败寇,被俘的国君结局通常是走向毁灭,
但秦王政考虑过让他们作为臣服秦的诸侯王国继续存在下去,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杀死六国君主。
统一六国后,六王也只是被迁移去各自的居住地。
反观秦朝灭亡时的情况,
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的第三代君主子婴交出皇帝的玺符投降沛公刘邦后,被项羽所杀。
随后,项羽焚烧咸阳宫,屠戮百姓。
六国残余势力,从来不像史书记载的那样无害。
世人皆知秦始皇“焚书坑儒”,但不知这是六国颠覆势力,企图反秦的征兆。
政治文化阻碍经济发展时,对于文化的革新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
淳于越之前是齐国人,他在秦始皇表明“学法令,以吏为师”后,仍然执意与新朝的规矩过不去。
看似是不同学术流派间的斗争,实际上,六国残余势力想借“文化”的力量卷土重来。
李斯在秦始皇的授意下拟定禁令,但也并非世人所知的将儒家典籍全部焚烧。
《诗》、《书》等典籍在周朝时本就是“官学”,后来东周动乱,才将官学散落民间。
儒生希望秦始皇守周天子的礼乐,按理将官学收为官府掌管,应当也该合他们的“仿古”之意。但他们却不乐意了,可见儒生对思想能带来的煽动力量心知肚明。
在拟定禁令的第二年,以卢生为代表的儒生和方士集结起来,继续宣扬复旧的理论,甚至编造流言诽谤秦始皇。
这件事带来的后果是“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
秦始皇处置这些人,并非因为他们是“读书人”,而是他们反对新的社会制度,反对新制度下的新政权。
这种用暴力对待反对派的办法,也并不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儒家亦曾如此。
但少正卯信仰法家学说,还经常将孔子的学生吸引去他的学堂听课。
孔子称此人品性恶劣,认为他“言伪而辩”。
孔子任鲁国大司寇后,降罪于少正卯,不但将其杀害,还把他暴尸三日。
“焚书坑儒”不过是延续了春秋以来的儒法斗争,是新旧社会思想占领高地的斗争。
儒生惧怕君主用武力消灭不同学说,那他们为什么不批判孔子?
二、秦惠万世,从律法看秦始皇的仁心
秦始皇在执政期间得罪了儒生,后世史官斥秦法与秦制,但又必不可免地要享受始皇时代留下的便捷成果。比如,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
后世与秦朝的联系,都在证明一件事:秦朝虽亡,秦魂未灭。
其一,西汉的皇帝奔驰于秦直道。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
首先,
公元前212年,大将蒙恬主持建设秦直道。
秦直道的起点为云阳,终点为九原郡,它是一条秦朝的公路,首要功能是巩固国防,设计要求以路径尽量最短为主,由于道路基本保持南北走向,线形顺直,故称“直道”。
前线若有战事,秦朝的军队在这条宽阔大道上,只需行驶三天三夜就能从咸阳疾驰到河套地区的前线,确保人员、物质可以快速抵到前线。
正所谓,前人修路后人走,
西汉时,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巡游时都曾在秦直道上驱车而过。
其次,秦直道具有军事防御功能。
因其沿线设有配套的军事防御设施,如关隘、兵站、驿站、烽火台等,不但能屯兵扎营,还能储备兵器物资。
很长一段时期内,秦直道都为抵御匈奴做出贡献,
匈奴“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张弓抱怨”。
直到汉初,匈奴问题也一直困扰汉代帝王,
汉代的儒生和君主痛斥秦始皇大兴土木、不以德治天下,却要享用“秦德”。
其二,秦朝的法律具有人道主义的精神。
《云梦睡虎地秦简》,成书于秦始皇时期,它较为真实地反应了秦人的生活状态。
首先,秦律维护公共利益,具有可持续性利用资源的意识。
在环境保护方面,秦《律十八种·田律》中记载
“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及雍(壅)隄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麛卵鷇”
春夏两季是自然界动物生长和繁衍的时节,所以春天的时候秦律规定不允许去山林中随意砍伐树木,不允许随意堵塞水道,因为此时既是需要灌溉时也是枯水期。
不到夏季,不允许烧草做肥料,不准采取刚发芽的植物,更不能随意捕杀幼兽、以及鸟类鱼虫等动物,不准设置捕捉鸟兽的陷阱和网詈。
七月解除禁令,
秦朝注重农田水利开发,但统治者对自然怀有一种“敬畏”心理,所以定下这些律法,
在客观上维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保障了人类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合理利用资源。
秦朝被以“严峻刑法”著称。
但有罪的犯人,患上麻风病后,秦律并未对其简单的采取刑杀的方式来避免麻风病的蔓延。
因为他们犯的罪行只应当被判处
“完城旦”
或
“城旦”、“鬼薪”
的刑罚,所以并不能因为其罹患了传染病而加重对其的处罚,
这对犯罪人而言亦不啻是一种蕴含人道的处置方法。
再次,秦律对治理家庭关系的理念比后世的法律更为人道。
“妻悍,夫殴治之?夬(决)其耳?若折支(肢)指?胅体?问夫可(何)论?当耐”。
丈夫不可以随意伤害妻子的人身安全。但以黄老之学,修生养息的汉初律法规定,“妻悍而夫殴笞之,非以兵刃也,虽伤之,毋罪”。
相比下,显然秦律对妻子的人身权利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秦律做出这种规定的根本原因在,
法家思想在当时社会生活占主导地位,儒家所主张的“三纲五常”在当时影响甚微。
人伦关系在理性中看到一丝情怀,而儒家以封建教条束缚人性却习以为常。
最后,在父母子女关系上,秦朝也不崇尚腐儒式的愚孝,
在保护父权的同时,也对父权做出限制,使子女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保护。
《秦律·封诊式》记载:“某里士五(伍)甲告曰:‘甲亲子同里士五(伍)丙不孝,谒杀,敢告。’”
甲想要杀死“不孝”的儿子,不能动用私刑,必须向官府请示由官府做出裁决。秦律规定,
“擅杀子,黥为城旦舂”。
世人以为,秦朝采法家主张,在司法活动中必坚持“轻罪重罚”,
但竹简的记录里,依然体现了当时的人们所能达到的人道高度。
竹简记载,审理案件能根据口供进行追查,就别用拷打而得到真相;施行拷打,不好;恐吓犯人,是失败的。
审讯案件的时候,必须先听完口供并作记录,让受讯人进行充分陈述。即使明知是欺骗也不要马上诘问。
刑讯逼供的对象是多次变更口供?拒不服罪的人。这与后世的将刑讯作为法定的、常态的审讯手段相比?显然要人道得多。
三、春秋笔法、史书中的谎言
秦始皇陵的传言和阿房宫的故事,将秦始皇“暴君”的形象在文学中延续下去。
《史记》有言:“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
如果司马迁所说的“即位”,是指秦始皇13岁做秦王时就开始修建陵墓,那么可以理解为秦始皇修建地陵用了将近37年。
但真实历史中,秦始皇修建地陵是一个短期行为。
参与修建陵墓的人,他们墓地上有相关记载,以石刻的方式记录下工匠的姓名、籍贯。除了秦国本土范围以外,还有很多工匠来自江苏、浙江、山东等。
山东所属齐国,秦始皇未统一六国前,怎会有齐人来修秦王的陵墓?
只有统一后,全国各地的工匠才能参与进这事。
《汉阳仪》等资料佐证,李斯为丞相时,负责皇帝陵园的建设。但李斯是在秦始皇三十三年时当上丞相,从资料看,
秦始皇陵的修建时间,前后不到十年。
司马迁借修陵一事,斥责秦始皇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但他真正想骂的人不是秦始皇。
两汉历史上从继承皇位开始就修建陵墓的皇帝有两个,汉武帝最出名。
他54年的皇帝生涯里,有53年都在修建陵墓。
汉人嘲讽时事,不敢直言,就借用讽秦之名,将罪名扣在秦始皇身上,以宣泄他们对所处时代的不满。
阿房宫从未建成,但却被文人极尽奢靡之词描述,亦是此用意。
另有一件事,史官的记载也不可信。
《史记》记载,秦军统帅章邯手下有一支镇压起义军的大军,士兵是由骊山徒和人奴产子构成。
秦人打仗,专欺压奴隶与他族百姓?
想一想便知,
一支由犯人和家奴组成的军队,为什么面对六国起义军时,战力强悍,势不可当,而不是弃秦不顾,逃之夭夭?
按理,他们应当也仇视秦朝统治者,应该共情六国起义军。但他们不共情,
因为这支大军的真实来源,不是骊山徒或是六国奴,而是关中秦人。
秦中子弟训练有素,所以才会在秦二世时仍忠于秦朝。
儒生试图将秦朝的二世而灭与秦始皇的施政措施联系起来,这是没道理的,
因为他们已经验证秦制、秦法利于国家,惠于万民,出现问题的是能力不足的继任者,不能将责任全归于秦始皇一人。
结语
千年前,秦始皇的形象在史书中就被固定,言其性格暴戾、反复无常,但史官的诋毁,无法磨灭帝王做出的贡献。
他在文字中被妖魔化,却更让人对他产生好奇,今日众多学者,剥丝抽茧,想要探寻他真实的一生。
秦朝的存在是短暂的,秦朝的精神延续了下来。千秋万户,每一户人家的窗台,都朗照着大秦的明月。
参考文献:
《睡虎地秦墓竹简》
《史记·秦始皇本纪》
《资治通鉴》
很多人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标准,说他是法家学派弟子,也有人说他是兵家、墨家传人。那么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究竟属于哪一学派呢?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此后,这些学派大多分流、演变。除了儒释道家思想活跃,其余的思想流派大多消隐。所以,三国时期人物诸葛亮的身上,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流派...
在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就开始起事了,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北方,甚至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当时所拥有的实力甚至是超越了孙刘双方的联盟。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大多数人觉得跟曹操的奸诈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了,这兴许是一方面原因,当时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曹操的识人之明了。大家都知道,曹操...
第十名:步练师她是孙权的妃子,来自江苏,在孙权继位之后被封为了夫人,可以说是达到了皇后的地位,在步练师去世之后,被追封为了皇后,埋葬在蒋陵。第九名:祝融夫人她是三国里面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和孟获是一伙的,和孟获一起对抗蜀国的军队,在七擒七纵孟获之后,祝融夫人也归顺了蜀汉,据说他武艺高强,百发百中...
赵云,乃是继关羽、张飞之后,加入刘备集团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云算得上是蜀汉集团的元老级别人物。但是,刘备在称帝之后,给赵云的官职,仍然是一个“杂号将军”,赵云的权利,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丝毫的改变。很多人搞不明白,赵云前前后后,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差不多30个年头,为什么刘备就没有让赵云独当一面。给...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谋臣如雨,武将如云。说起三国英雄们的武力值,这第一者当属吕布.随后才能够轮得上关羽、张飞等人.当时三个国家的实力都不容小觑,而大将最多者应...今天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大狂人都是谁?Top8:虞翻虞翻是东吴的一员将领,虽然在三国时期他名声并不显赫,但他也是一位文武全才,尤其是他在...
果然司马懿跨渭河修桥,在两岸扎营,诸葛亮面对本想使用声东击西之策烧掉浮桥,却不想还是在司马懿刺探到了军情,溃败而返。第二回合司马懿想要反守为攻,将蜀军彻底围困,结果诸葛亮来了个埋伏战,扳回一局。等到第三回合,“木牛流马”这样在传说中流传了近2000年之久的“黑科技”除此登场了。本来是司马懿见蜀汉境内...
关家被害经过这一切,还得从蜀汉灭亡的前几个月说起。话说蜀汉末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将领钟会、邓艾率领大军南征蜀汉。在古代,巴蜀地区是历代封建王朝都深感头疼的地方。因为交通因素以及统治技术的局限,一旦王朝出现衰败迹象,巴蜀地区往往会成为最先脱离朝廷统治的地区。并且,巴蜀地势的特殊,也让朝廷的讨伐变得收...
老刘没有发迹前只是家乡沛县的一个亭长,大致也就相当于乡科局干部吧?这个时候的老刘,那可真是本色毕露:不仅生性放纵好酒贪花经常戏弄手下的员工,而且还曾经多次出现过工作上的失误!多亏刘邦有几个好朋友帮衬——别人就不说了,县级干部萧何就多次替刘邦打过圆场,每次刘邦出现工作失误时,都是人家萧何替他周旋,这才...
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指的就是献帝刘协。事实上他之所以能够落得善终,与他一生充满了大智慧,是很有关系的。按理说他不是嫡子,皇位原本不是他的,再加上母亲也早早地被何皇后给毒死了。得知真相后的灵帝,尽管十分愤怒,但考虑到大将军何进,他也只好就此作罢。尽管何皇后如愿以偿地让自己的儿子刘辩继承了大统,但她...
比如此人的心肠异常的狠,不止一次地抛妻弃子,据正史的记载最少就有四次。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无可厚非,因为在逃亡的过程中,带着家眷实属不便。这点倒是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很像。当年刘邦兵败逃亡时,也是嫌马车太慢,好几次都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扔下去,都是夏侯婴又下去将其捡回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点,气得刘邦想杀了...
一日曹操不经意间看到儿子曹植的文章,连连点头,不时嘴角微微一笑。看完后不敢相信这是自己10岁儿子写的,问曹植:“你请人代写的吗?”,曹植胸有成竹的答到“话,说出口就是论;字,下笔就成文章,不信当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写”。小时候的曹植性格坦诚,放荡不羁,不讲究仪表,车马服饰不张扬,没有官二代气...
这三次战役是公认的"三大战役"。不过以影响力来看,小编认为还有三场战役,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三国"三大战役",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三次战役。小编认为"潼关之战"是一场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战役,然而它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集团暂时失去了对南方扩张的条件,开...
这个无能主公不是别人,正是吕布。吕布,作为汉末一代诸侯,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但是其政治思维偏弱,不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导致一直被人利用,先是董卓,后是王允,最后又依附袁绍和张扬,偷袭曹操的兖州,窃取刘备的徐州,最终在徐州下邳之战中被曹操围困。这个时候,吕布麾下一位武将出场了,也正是今日小编要讲...
这位令人惋惜的女子就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她也是霍光的外孙女,或许人们能够在电视剧中看见这个女子的身影。当时汉昭帝即位后,年龄仅仅只有8岁,由自己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着长大。等到汉昭帝21岁的时候,鄂邑长公主开始为他挑选妻子,此时的上官氏也只有6岁。等到上官氏入宫之后,就被封为了婕妤,在此之后不久上官...
曹营救主斩杀曹军忠贞猛将总结赵子龙可能不是三国里最耀眼的,但他是最朴实的。朴实者,可以活得更久,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令人敬佩信任的,因为他是贴近我们的,可以是我们行事的标杆。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