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西安城内暗流涌动。张学良和杨虎城刚刚扣押了蒋介石,局势瞬息万变。与此同时,远在东北军驻地的八位将领却蠢蠢欲动,他们的选择将在这场历史大戏中扮演关键角色。
【背景介绍:东北军内部的暗流】
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本是一支团结的力量。但在西安事变爆发时,这支军队内部却出现了裂痕。有些将领开始动摇,他们的选择将影响整个事变的走向。
这支军队的背景相当复杂。他们原本是张作霖的嫡系部队,后来在张学良的带领下被迫南下。离开故土的痛苦,加上与中央政府的矛盾,让这支部队内部充满了不确定性。
当西安事变爆发时,东北军的处境更加微妙。他们要面对的不仅是中央军的压力,还有内部将领们各自的小算盘。这种复杂的局面,为接下来的"叛将"故事埋下了伏笔。
【事情起因:八位将领的不同选择】
西安城内风声鹤唳,东北军的几位将领却各怀心思。他们中有人想保住自己的地位,有人想借机上位,还有人单纯想保全实力。这些小九九,最终导致了八位将领的背叛。
这八位将领分别是:黄永安、乔方、石济儒、陈家珍、沈克、檀自新、万福麟和沈鸿烈。他们的职位从旅长到军长不等,手中都掌握着不小的兵力。
他们的背叛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因为部队驻地远离主力,被迫投降;有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还有的是想借机攀上中央这棵大树。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他们的选择都给东北军带来了沉重打击。
【冲突发展:背叛者的不同下场】
这八位将领的背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他们的选择,也为自己带来了不同的结局。
首先是那些"迫不得已"的背叛者。乔方、石济儒和陈家珍的部队远离东北军主力,他们的背叛更像是一种无奈之举。结果?他们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在中央军那里也没捞到多少好处。乔方失去了兵权,只得到个军事参议院参议的虚职。石济儒和陈家珍的下场也好不到哪去,一个在军校教书,一个长期被闲置。
那些主动投诚的。黄永安就是个典型,他明明有能力控制洛阳,却选择向中央军投诚。这一手玩得漂亮,得到了蒋介石的信任,还升了中将。不过,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最终让他在大陆待不下去,只能逃到台湾。
还有一类是打着"保存实力"旗号的背叛者。沈克和檀自新就属于这一类。他们在事变爆发后明哲保身,趁乱向中央军靠拢。结果?沈克虽然当上了副军长,但很快就失去了兵权。檀自新更惨,后来因为不满被缩编,自立门户,结果被汤恩伯一枪毙了。这就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最后是那些"离心离德"的老臣。万福麟和沈鸿烈都是张家的老臣子,按理说应该忠心耿耿。但他们却选择了背叛。万福麟直接站到了东北军的对立面,沈鸿烈虽然态度温和些,但也选择了叛变。这两位的下场倒是不错,蒋介石给了他们不错的待遇,最后还跑到台湾当了"国策顾问"。
【高潮部分:背叛的连锁反应】
这八位将领的背叛,给东北军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
首先是军力的巨大损失。这八位将领手下统共有六万多人马,还有一支舰队。要知道,东北军当时的总兵力也就25万左右。一下子丢了五分之一的兵力,这对东北军来说无疑是个沉重打击。
其次是军心的动摇。这些高级将领的背叛,给其他官兵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大家开始怀疑:我们的长官都跑了,我们还在这死扛有什么意义?这种情绪的蔓延,严重影响了东北军的战斗力。
再者是战略布局的崩溃。这些背叛的将领,手中掌握着一些重要的战略据点。比如黄永安控制的洛阳,万福麟驻守的保定,还有沈鸿烈掌管的青岛。这些地方原本是东北军的重要支点,现在却成了中央军的助力。这对东北军的整体战略造成了致命打击。
更糟糕的是,这种背叛还产生了连锁反应。一些原本摇摆不定的将领,看到这种情况,也开始动摇。他们想:既然大家都在跳船,我要是不跳,岂不是要跟着沉没?
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的处境变得极其艰难。他不仅要应对中央军的压力,还要防范内部的崩溃。可以说,这八位将领的背叛,成了压垮东北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种局面,也让蒋介石看到了机会。他开始加大力度分化东北军,许以高官厚禄,诱使更多将领投诚。这进一步加速了东北军的瓦解。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背叛者的下场也很耐人寻味。虽然他们暂时获得了蒋介石的信任,但大多数人最终都没有得到重用。就像的:"吃里扒外的人,谁也不会真心信任。"
比如黄永安,虽然升了中将,但最后还是不得不逃到台湾。万福麟和沈鸿烈虽然当上了"国策顾问",但这种虚职跟他们曾经的地位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更惨的是檀自新,他本想保存实力,结果却落得个被枪毙的下场。这种结局,不得不说是个讽刺。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在大是大非面前,个人的选择有多么重要。那八个叛将,也许是为了自保,也许是为了升官发财。但他们的选择,最终加速了东北军的覆灭。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要问:如果这些将领当初选择忠于东北军,历史会不会有所不同?如果张学良能更好地笼络人心,是不是就能避免这种大规模的叛变?
这些问题可能永远没有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重大历史关头,个人的选择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而这种连锁反应,有时候足以改变历史的进程。
很多人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标准,说他是法家学派弟子,也有人说他是兵家、墨家传人。那么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究竟属于哪一学派呢?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此后,这些学派大多分流、演变。除了儒释道家思想活跃,其余的思想流派大多消隐。所以,三国时期人物诸葛亮的身上,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流派...
在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就开始起事了,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北方,甚至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当时所拥有的实力甚至是超越了孙刘双方的联盟。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大多数人觉得跟曹操的奸诈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了,这兴许是一方面原因,当时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曹操的识人之明了。大家都知道,曹操...
第十名:步练师她是孙权的妃子,来自江苏,在孙权继位之后被封为了夫人,可以说是达到了皇后的地位,在步练师去世之后,被追封为了皇后,埋葬在蒋陵。第九名:祝融夫人她是三国里面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和孟获是一伙的,和孟获一起对抗蜀国的军队,在七擒七纵孟获之后,祝融夫人也归顺了蜀汉,据说他武艺高强,百发百中...
赵云,乃是继关羽、张飞之后,加入刘备集团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云算得上是蜀汉集团的元老级别人物。但是,刘备在称帝之后,给赵云的官职,仍然是一个“杂号将军”,赵云的权利,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丝毫的改变。很多人搞不明白,赵云前前后后,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差不多30个年头,为什么刘备就没有让赵云独当一面。给...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谋臣如雨,武将如云。说起三国英雄们的武力值,这第一者当属吕布.随后才能够轮得上关羽、张飞等人.当时三个国家的实力都不容小觑,而大将最多者应...今天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大狂人都是谁?Top8:虞翻虞翻是东吴的一员将领,虽然在三国时期他名声并不显赫,但他也是一位文武全才,尤其是他在...
果然司马懿跨渭河修桥,在两岸扎营,诸葛亮面对本想使用声东击西之策烧掉浮桥,却不想还是在司马懿刺探到了军情,溃败而返。第二回合司马懿想要反守为攻,将蜀军彻底围困,结果诸葛亮来了个埋伏战,扳回一局。等到第三回合,“木牛流马”这样在传说中流传了近2000年之久的“黑科技”除此登场了。本来是司马懿见蜀汉境内...
关家被害经过这一切,还得从蜀汉灭亡的前几个月说起。话说蜀汉末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将领钟会、邓艾率领大军南征蜀汉。在古代,巴蜀地区是历代封建王朝都深感头疼的地方。因为交通因素以及统治技术的局限,一旦王朝出现衰败迹象,巴蜀地区往往会成为最先脱离朝廷统治的地区。并且,巴蜀地势的特殊,也让朝廷的讨伐变得收...
老刘没有发迹前只是家乡沛县的一个亭长,大致也就相当于乡科局干部吧?这个时候的老刘,那可真是本色毕露:不仅生性放纵好酒贪花经常戏弄手下的员工,而且还曾经多次出现过工作上的失误!多亏刘邦有几个好朋友帮衬——别人就不说了,县级干部萧何就多次替刘邦打过圆场,每次刘邦出现工作失误时,都是人家萧何替他周旋,这才...
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指的就是献帝刘协。事实上他之所以能够落得善终,与他一生充满了大智慧,是很有关系的。按理说他不是嫡子,皇位原本不是他的,再加上母亲也早早地被何皇后给毒死了。得知真相后的灵帝,尽管十分愤怒,但考虑到大将军何进,他也只好就此作罢。尽管何皇后如愿以偿地让自己的儿子刘辩继承了大统,但她...
比如此人的心肠异常的狠,不止一次地抛妻弃子,据正史的记载最少就有四次。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无可厚非,因为在逃亡的过程中,带着家眷实属不便。这点倒是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很像。当年刘邦兵败逃亡时,也是嫌马车太慢,好几次都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扔下去,都是夏侯婴又下去将其捡回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点,气得刘邦想杀了...
一日曹操不经意间看到儿子曹植的文章,连连点头,不时嘴角微微一笑。看完后不敢相信这是自己10岁儿子写的,问曹植:“你请人代写的吗?”,曹植胸有成竹的答到“话,说出口就是论;字,下笔就成文章,不信当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写”。小时候的曹植性格坦诚,放荡不羁,不讲究仪表,车马服饰不张扬,没有官二代气...
这三次战役是公认的"三大战役"。不过以影响力来看,小编认为还有三场战役,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三国"三大战役",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三次战役。小编认为"潼关之战"是一场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战役,然而它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集团暂时失去了对南方扩张的条件,开...
这个无能主公不是别人,正是吕布。吕布,作为汉末一代诸侯,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但是其政治思维偏弱,不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导致一直被人利用,先是董卓,后是王允,最后又依附袁绍和张扬,偷袭曹操的兖州,窃取刘备的徐州,最终在徐州下邳之战中被曹操围困。这个时候,吕布麾下一位武将出场了,也正是今日小编要讲...
这位令人惋惜的女子就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她也是霍光的外孙女,或许人们能够在电视剧中看见这个女子的身影。当时汉昭帝即位后,年龄仅仅只有8岁,由自己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着长大。等到汉昭帝21岁的时候,鄂邑长公主开始为他挑选妻子,此时的上官氏也只有6岁。等到上官氏入宫之后,就被封为了婕妤,在此之后不久上官...
曹营救主斩杀曹军忠贞猛将总结赵子龙可能不是三国里最耀眼的,但他是最朴实的。朴实者,可以活得更久,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令人敬佩信任的,因为他是贴近我们的,可以是我们行事的标杆。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