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西安事变爆发时,东北军的八大叛将

西安事变爆发时,东北军的八大叛将

来源:历史知识网

1936年12月,西安城内暗流涌动。张学良杨虎城刚刚扣押了蒋介石,局势瞬息万变。与此同时,远在东北军驻地的八位将领却蠢蠢欲动,他们的选择将在这场历史大戏中扮演关键角色。

【背景介绍:东北军内部的暗流】

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本是一支团结的力量。但在西安事变爆发时,这支军队内部却出现了裂痕。有些将领开始动摇,他们的选择将影响整个事变的走向。

这支军队的背景相当复杂。他们原本是张作霖的嫡系部队,后来在张学良的带领下被迫南下。离开故土的痛苦,加上与中央政府的矛盾,让这支部队内部充满了不确定性。

当西安事变爆发时,东北军的处境更加微妙。他们要面对的不仅是中央军的压力,还有内部将领们各自的小算盘。这种复杂的局面,为接下来的"叛将"故事埋下了伏笔。

【事情起因:八位将领的不同选择】

西安城内风声鹤唳,东北军的几位将领却各怀心思。他们中有人想保住自己的地位,有人想借机上位,还有人单纯想保全实力。这些小九九,最终导致了八位将领的背叛。

这八位将领分别是:黄永安、乔方、石济儒、陈家珍、沈克、檀自新、万福麟和沈鸿烈。他们的职位从旅长到军长不等,手中都掌握着不小的兵力。

他们的背叛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因为部队驻地远离主力,被迫投降;有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还有的是想借机攀上中央这棵大树。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他们的选择都给东北军带来了沉重打击。

【冲突发展:背叛者的不同下场】

这八位将领的背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他们的选择,也为自己带来了不同的结局。

首先是那些"迫不得已"的背叛者。乔方、石济儒和陈家珍的部队远离东北军主力,他们的背叛更像是一种无奈之举。结果?他们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在中央军那里也没捞到多少好处。乔方失去了兵权,只得到个军事参议院参议的虚职。石济儒和陈家珍的下场也好不到哪去,一个在军校教书,一个长期被闲置。

那些主动投诚的。黄永安就是个典型,他明明有能力控制洛阳,却选择向中央军投诚。这一手玩得漂亮,得到了蒋介石的信任,还升了中将。不过,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最终让他在大陆待不下去,只能逃到台湾。

还有一类是打着"保存实力"旗号的背叛者。沈克和檀自新就属于这一类。他们在事变爆发后明哲保身,趁乱向中央军靠拢。结果?沈克虽然当上了副军长,但很快就失去了兵权。檀自新更惨,后来因为不满被缩编,自立门户,结果被汤恩伯一枪毙了。这就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最后是那些"离心离德"的老臣。万福麟和沈鸿烈都是张家的老臣子,按理说应该忠心耿耿。但他们却选择了背叛。万福麟直接站到了东北军的对立面,沈鸿烈虽然态度温和些,但也选择了叛变。这两位的下场倒是不错,蒋介石给了他们不错的待遇,最后还跑到台湾当了"国策顾问"。

【高潮部分:背叛的连锁反应】

这八位将领的背叛,给东北军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

首先是军力的巨大损失。这八位将领手下统共有六万多人马,还有一支舰队。要知道,东北军当时的总兵力也就25万左右。一下子丢了五分之一的兵力,这对东北军来说无疑是个沉重打击。

其次是军心的动摇。这些高级将领的背叛,给其他官兵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大家开始怀疑:我们的长官都跑了,我们还在这死扛有什么意义?这种情绪的蔓延,严重影响了东北军的战斗力。

再者是战略布局的崩溃。这些背叛的将领,手中掌握着一些重要的战略据点。比如黄永安控制的洛阳,万福麟驻守的保定,还有沈鸿烈掌管的青岛。这些地方原本是东北军的重要支点,现在却成了中央军的助力。这对东北军的整体战略造成了致命打击。

更糟糕的是,这种背叛还产生了连锁反应。一些原本摇摆不定的将领,看到这种情况,也开始动摇。他们想:既然大家都在跳船,我要是不跳,岂不是要跟着沉没?

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的处境变得极其艰难。他不仅要应对中央军的压力,还要防范内部的崩溃。可以说,这八位将领的背叛,成了压垮东北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种局面,也让蒋介石看到了机会。他开始加大力度分化东北军,许以高官厚禄,诱使更多将领投诚。这进一步加速了东北军的瓦解。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背叛者的下场也很耐人寻味。虽然他们暂时获得了蒋介石的信任,但大多数人最终都没有得到重用。就像的:"吃里扒外的人,谁也不会真心信任。"

比如黄永安,虽然升了中将,但最后还是不得不逃到台湾。万福麟和沈鸿烈虽然当上了"国策顾问",但这种虚职跟他们曾经的地位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更惨的是檀自新,他本想保存实力,结果却落得个被枪毙的下场。这种结局,不得不说是个讽刺。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在大是大非面前,个人的选择有多么重要。那八个叛将,也许是为了自保,也许是为了升官发财。但他们的选择,最终加速了东北军的覆灭。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要问:如果这些将领当初选择忠于东北军,历史会不会有所不同?如果张学良能更好地笼络人心,是不是就能避免这种大规模的叛变?

这些问题可能永远没有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重大历史关头,个人的选择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而这种连锁反应,有时候足以改变历史的进程。

单字解释: 西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