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从东北军的命运,看中国历史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从东北军的命运,看中国历史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来源:历史知识网

这些军阀们,将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演活了,联手和对抗好似过家家一般随意。

这就是没有主义,没有信仰的结果,但凡是一支有理想的部队,也不会如此反复无常。

为什么说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放眼古今中外,搞奴隶制搞得最好的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搞封建制搞得最好的是中国。封建制度统治了中国上千年时间,而中国也曾凭此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都是当之无愧的全球霸主。

但到了近代,曾经带给中国无限辉煌的封建制度,却成了旧中国迈向新中国最顽固的障碍。

近代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之时,中华民族各种力量奋起自救,社会上各种思潮不断涌现,都力图挽救民族危亡。但是,由于自身的局限,它们均未能完成历史使命。

当时的中国,可以用一盘散沙来形容,西方列强手持刀叉,对着中国大快朵颐,西方列强联合中国的野心家,将旧中国搞得乌烟瘴气。而中国自古便是一个十分强调大一统的国家,这导致各路军阀混战不休,在无休止的战争中,中国的命运也随之上下沉浮。

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在尝试了各种主义均未果的情况下,为解决中国所面对的历史性课题,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历史选择社会主义就成了一种必然。

而这种历史必然性,可从东北军风雨沧桑四十年中一窥端倪。

张作霖是靠响马起家的,这也是东北军的底色。

旧中国军阀,本质上是从封建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过渡时期的产物,他们的共同信条无外乎是“抢钱、抢粮、抢地盘”,心中无主义,头上无信仰,根本无法提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政治理念。

不过,有时为了战胜对手,取得民间和舆论上的支持,他们也会喊一些政治口号。譬如张作霖就曾提出过“国家统一”、“自治”、“反赤”等主张。

袁世凯复辟时,已升任二十七师师长,率部驻扎在奉天的张作霖喊出了“奉人自治”的口号,而到了北洋政府搞内讧的时候,他又喊出了“协助国家统一”,为帮助段祺瑞,第一次带兵入关。

这次出关,因帮助段祺瑞有功,张作霖一举挤掉黑龙江、吉林两省督军,成为东三省实际上的掌权者。

1920年,原本和段祺瑞穿一条裤子的张作霖,因段祺瑞的皖系力量侵占了热河省、察哈尔省威胁到了张作霖的利益,故此,张作霖公开联手曹锟,一起对付段祺瑞

奉直两派军阀联起手来,攻打皖系。这是奉军第二次入关。

因利益走向结盟,也会因利益走向对抗。

1920年直皖战争之后,直奉两系军阀共同控制了北京政权,奉系张作霖极力推荐亲日的交通系首领梁士诒出任内阁总理,此举直接导致了直奉翻脸。

张作霖将梁士诒抬上来,是赤裸裸为自己捞好处的。

张作霖靠着梁士诒支配中央的财政交通,并出卖国家利益,借日款来赎回胶州济南铁路。张作霖出售国家利益,借日款来发展壮大奉军的做法,实在太不地道。

气得吴佩孚多次通电,向社会各界揭露梁士诒媚日卖国的丑行,梁士诒组阁近一个月,即于1922年1月25日托病请假离任出京。

张作霖入关就是为了捞好处的,结果吴佩孚给他上眼药,自然不能忍。4月10日起,奉军就开始向直军进攻。4月29日,张作霖到达军粮城,即向部队下达了总攻命令,直奉两军在长辛店、固安、马厂一带混战。

第一次直奉大战,张作霖自任总司令,参谋长杨宇霆,第一路军司令张作相,第二路军司令张学良,第三路军司令张景惠

一开始张学良率领的东路军捷报连连,结果打着打着,西线张景惠的十六师师长邹芬倒戈,张景惠顿时就慌了手脚,立马就后撤,西路军一后撤,张作相的中路军也慌了,害怕被包了饺子,也立马后撤,结果就演变成了大退败。

吴佩孚的部队在后面一路追赶,将奉军杀得溃不成军,最后仓皇逃出关外。

短短六天,奉军就损失了两个半师。

一支没有信仰,没有组织的部队,是不可能有强大战斗力的。后来张作霖回到关外后,加强了部队的组织能力,决心练兵,要一雪前耻。

旧中国的军阀就是这样,为了抢地盘,今天你联合我,明天我联合他,互相攻伐。

1924年9月初,江浙战争爆发,为争夺上海地盘,直军与皖系在上海一带开战。刚消停两年,关内的军阀便又开始混战了,而已经潜心练兵两年的张作霖,自然不会放过大好时机。

他与孙中山段祺瑞密订三角同盟,趁机于9月15日率军入关,兵分两路进攻热河,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由吴佩孚任讨逆军总司令,率20万大军迎战奉军。这是奉军第三次入关。

张作霖的练兵举措还是很有效的,这个时候,张学良一手抓起来的空军发挥了作用,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大显神威,直接帮助张学良拿下了山海关战场的九门口、石寨门等关隘。

吴佩孚不死心,又投入了六个师外加八个旅的兵力,要跟张作霖决一死战。

第一次直奉大战时奉军部队前线倒戈,这次换成吴佩孚后院起火了。

正当直军前方吃紧、后方空虚之际,直军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与第二路军司令胡景翼,京畿警备副司令孙岳,发动倒戈反直的“首都革命”,秘密回师北京,囚禁了贿选总统曹锟,逼使其下令直军停战,免去吴佩孚本兼各职。直军大败,从此一蹶不振。

第二次直奉大战结束后,张作霖又将段祺瑞推到了前台。

张作霖凭借强大的兵力后盾,逼使段祺瑞委任李景林为直隶督办,姜登选为安徽督办,杨宇霆为江苏督办,张宗昌为山东督办。

至1925年8月,奉军已控制了东北以外的华北直至长江下游各省区,总兵力达35万人,编为20个师、69个旅,包括8个旅的骑兵和2个旅的炮兵,还有了空军,成为北洋军阀统治后期最为强大之力量。

但这又能如何?小军阀和大军阀,只有人数上的差别,本质上则无任何差别。

张作霖吴佩孚、曹琨、徐世昌段祺瑞这些军阀本质上都一样,虽然各自都有能力,堪称一时豪强,可都是个人利益当先的土匪作风,背后也都站着一个或数个列强。

军阀的沉浮,实际上是各国在华利益的博弈而已

谁上台都一个样。

中国的未来要是靠这些人来领导,估计还要在黑暗里转圈圈。

而就在第一次直奉大战和第二次直奉大战的间隔期内,有一群身怀理想的年轻人,开始发光发热。

1923年,毛泽东正好30岁。

由于在安源的表现十分出色,获得了去广州参加中共三大的机会,并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这也是教员第一次进入中央。

中共三大主要讨论了国共合作的问题,最后达成决议,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东召开。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章,改组了国民党组织,形成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等重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确认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原则,选举了有共产党员参加的新一届中国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教员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第一次国共达成合作后不久,便于江浙战争爆发后,与张作霖段祺瑞联手,狠狠打击了吴佩孚

不彻底铲除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影响,那军阀便一天不会断绝,军阀不断绝内战便一天不会停止,内战一天不停止,中国也就无发展之希望。

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张作霖一家独大,地盘进一步扩大,而其余军阀不甘心就此罢手,决定联合起来。1925年,孙传芳联络直系军阀残部和冯玉祥,一同反奉,安徽、江苏等省的军阀纷纷响应,都站起来反抗奉军。

之后冯玉祥又借助奉军内部的矛盾,策动奉军第十军军长郭松龄“内部开花”,第十军是奉军的精锐部队,一倒戈,立马就对奉军造成了很大影响,张作霖不得不下令放弃南方,决心固守北方。

郭松龄却带着第十军,连下新民等地,眼看奉军就要一败涂地了,危急时刻,日本关东军终于坐不住了,直接出兵干涉,驻扎在奉天。而在奉军和关东军联手攻击下,郭松龄兵败,被俘身亡。

就在奉军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时候,冯玉祥抓住计划,一举拿下了直隶省。此时,缓过劲来的张作霖,结果又于1926年初跟吴佩孚联起手来,组成了直奉联军,一起对付有革命倾向的冯玉祥

这些军阀们,将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演活了,联手和对抗好似过家家一般随意。

这就是没有主义,没有信仰,但凡是一支有理想的部队,也不会如此反复无常。

就在军阀混战不休的时候,1926年7月9日广州国民政府的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先打吴佩孚,再打孙传芳,最后打张作霖冯玉祥的国民军等一些军阀,均纷纷加入了北伐军行列。

有主义、有理想的北伐军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革命势力席卷半个中国。

张作霖趁此机会,搞了个北方首脑会议,相联起手来,组成了一个安国军,由他出任总司令,跟北伐军决一死战,结果一开打,安国军就被北伐军打得丢盔弃甲。无主义对上有主义,犹如冰融火中。

阎锡山这个墙头草,一看形势不妙,立马就背叛了张作霖,摇身一变就成了北伐军北方总司令。

就在张作霖一筹莫展的时候,老蒋却突然发动了“四一二政变”。

张作霖大喜:没想到蒋老弟也是同道中人,我还以为是真有什么主义呢,原来也是帝国主义的代言人。既然是一路上,就不说两家话了,黄河为界,南北分治。

老蒋发动政变,没有功夫管张作霖,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捕杀中共党员上

张作霖便在1927年6月18日在北京就任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并组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第32届、也是最后一届内阁。

国民政府势力壮大后,被迫与形势,日本人比张作霖还要着急,老蒋代表英美利益,而张作霖代表日本人利益,日本人在东北投资了这么人力物力,又怎么可能就此认栽。所以,急了的日本人,为实现他们扩张蚕食满蒙之计划,就威胁恐吓张作霖,使其在《满蒙新五路协约》上签字。

而经过多场战争的洗礼,张作霖干掉了众多军阀,一枝独秀,也因此有了与其他列强做买卖的筹码,原本只有日本一条大腿的张作霖,又跟英美眉来眼去。

并且此时,张作霖已经是国家第一人了,也早已体会过巅峰的滋味,与日本人合作,本就是利益交换,日本要一下从中国身上割下这么多利益,就算张作霖再糊涂,也不可能就此答应,所以就跟日本人闹翻了。

另一边,老蒋缓过劲来后,根本不给张作霖犹豫的机会,1928年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为集中革命势力限期完成北伐案》,第二次北伐开始,4个集团军向北推进。

4月7日,蒋下达讨伐奉军总攻击令。奉军连战连败,石家庄、保定相继失守。北伐军4路大军深入直隶腹地,北京岌岌可危。

6月2日,张作霖正式发表“出关通电”,声称在救国志愿未偿之时,决不忍穷兵黩武,祸延中外。6月3日凌晨,张作霖乘京奉专列离京返奉。而张作霖不知晓的是,因为他没有答应日本人的要求,已经被关东军少壮派列入了刺杀名单。

6月4日清晨5时30分,张作霖所乘列车驶至皇姑屯车站时被炸,张作霖受重伤,急救回沈阳,于上午9时30分不治而亡,享年53岁。

日军打得算盘是想趁东北三省大乱时,从东北夺取足够多的利益,然而张学良也不是吃软饭的,在张作霖死后,他临危不乱,乔装打扮秘密返回东北,6月20日他就任奉天军务督办,21日才公布老帅死讯,在新老两派一致拥戴下,宣布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

张学良顺利接棒东北军大权,没给关东军什么机会。并且在少帅继任后不久,便于1928年7月1日通电宣布,与南京方面停止军事行动,决不妨碍统一。12月29日,少帅冲破日军阻拦,公告全国:东北三省易帜。至此,全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12月31日,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东三省军队全部改编为东北边防军,归属国民政府统一领导,简称东北军。

东北易帜。

1930年5月初,新军阀混战的中原大战爆发,战争开始后,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双方,都因东北军的参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高官厚禄竞相拉拢张学良

关内一开打,关外的力量就显得举足轻重了。

6月21日,蒋介石张群到沈阳,送来任命张学良为陆海空军副司令的委任状及印信,想让他率东北军入关助战。

东北军是否参战,张学良一时未作明确表态,而张作相等元老派认为,最好两不相帮,尤其不要帮老蒋。因为老蒋明显打着一箭双雕的主意,既想让东北军帮他稳固地位,又想借机削弱东北军。

此时的张学良,与他的父亲张作霖第一次率兵入关时的情形何等相似。

最后张学良选择入关帮助老蒋,调停战争。这是东北军第四次入关。

有了张学良的帮助,老蒋终于坐稳了宝座,此时他也终于能腾出手来,将西南各省纳入自己的统治,当时老蒋制定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想先彻底剿灭红军,并借机在追赶红军的时候,一路拿下了西南各省。

与此同时,1931年初,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共产国际东方部副部长米夫的指挥下,召开了,而王明凭借米夫的提携,一步登天,进入中共中央领导层。

1931年9月18日,侵华日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执行老蒋的不抵抗政策,将东北拱手相让,而东北军也成了一支没有驻地的流亡部队。让出东北后,张学良做梦都想打回去。

1933年1月初,日军进犯山海关,东北军六二六团何柱国部队以不足一团兵力顽抗,打响长城抗战第一枪。该团营长安德馨以下全营官兵为国捐?躯。

2月中旬,宋子文蒋介石之命前往北平,向张学良转达了固守热河的决心。他在省府欢迎午宴上慷慨陈词:

“我东北军全体将士,誓必夺取热河保卫战的胜利,以此作为反攻东北之前哨战,雪‘九一八’之耻!”

2月17日,张学良公布了保卫热河的战斗序列:汤玉麟为第五军团总指挥,率6个旅3万人,防御开鲁、赤峰、建平、朝阳一线;万福麟为第四军团总指挥,在北票、凌源、平泉-线布防。

也在这一天,少帅领衔的守卫热河有责的27名将领,向南京及全国通电,表示抗战决心,吁请各界支援。此时的张学良是信心满满,决心十足,要一战雪耻。

2月23日,日军3个师团兵分3路进犯热河。

结果一开打,形势就大为不妙。守朝阳的汤玉麟部团长邵本良阵前叛变,日军不战而得朝阳,迅速向纵深推进,万福麟部与敌人激战3天,平泉失守。这让静候佳音、期待重树东北军形象的张学良大失所望。

敌人乘胜直指承德,贪生怕死的汤玉麟,带着满载财货的车队弃承德而逃。日军长驱直进,如入?无人之境。走到哪里就占领到哪里。

时至?旬日,热河全省失守!

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国人尽皆怒骂东北军无能,怒骂张学良不抵抗。

热河一战,打掉了张学良的精气神。

张学良引咎辞职,以出国考察为名,出去避避风头。1934年春,张学良回国,立即被老蒋任命为鄂豫皖剿总副司令。

老蒋依然没有把东北军这支部队,看成自己的嫡系,打着借红军消耗东北军的心思,驱虎吞狼,而张学良一开始也抱着剿就剿的心态,他并没有将已经山穷水尽的红军当成一回事。

然而现实再次教训了张学良,东北军跟红军刚接触没多久,就被红军直接打掉了2个师,后续又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消灭了东北军三个师,这让张学良猛然惊醒。

少帅终于明白,老蒋借“剿共”之机,削弱非嫡系的东北军。苦闷彷徨中的他,深刻反思近几年所走的路,悟出了一个道理:非抗日不能救国,非联苏不能抗日。奔向抗日战场,才是东北军的光明大道。他也因此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产生了恶感。

张学良被红军打得转向,而红军也提出了抗日统一战线,西北三位一体的格局就此形成。此后就是西安事变了。

西安事变结束后,失去主心骨张学良的东北军,毫无悬念的迎来了被瓦解的命运。

1937年3月,蒋介石以“整编”为名,削弱瓦解东北军,将原有的5个军每军3个师的编制,压缩到辖2个师,且调往各地;四十九军调去河南南阳,五十一军调去苏北,五十三军调去河北保定,五十七军调去淮阳,六十七军调去安徽亳州。

张家父子和东北军的命运,让人唏嘘之余,也让世人认识到,军阀一日不除,中国便无发展的希望。

事实证明,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因为这条路除不尽军阀的根,老蒋这个新军阀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选择社会主义,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