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七国之乱吴王刘濞真的没一点胜算吗?刘濞:敢不敢让我再选择一次

七国之乱吴王刘濞真的没一点胜算吗?刘濞:敢不敢让我再选择一次

来源:历史知识网

七国之乱吴王刘濞真的没一点胜算吗?刘濞:敢不敢让我再选择一次

众所周知,西汉初年发生的七国之乱是汉王朝成立以来面临的最大一场危机。很多人见到七国之乱三个月内就被平定就认为吴王刘濞等人是螳臂挡车。其实真实的历史远没有这么简单。

一、国策之争

西汉建立后刘邦一一诛杀异姓诸侯王,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到了原山东六国故地,而汉中央控制的地盘几乎与秦始皇发动统一战争前的地盘大体重合。相当于秦始皇折腾了几十年最后又回到了原点。

想必大家都知道,分封制必然会带来地方诸侯威胁中央的问题。中央与地方的这一战并不意外。但诡异的是带头的居然不是汉初最热门的齐国、赵国和淮南国,而是存在感最低的吴国。

吴国能后来居上离不开吴王刘濞的努力。吴王刘濞的父亲刘仲刘邦的哥哥,最早是被封为代王。但在冒顿单于入侵的时候,这个刘仲弃城而走被废了封国。

刘邦晚年英布造反,被分封到吴国故地的堂兄弟荆王刘贾被杀,刘邦便把他的封国转送给了刘濞。汉朝初年,中央最为防范的诸侯国是齐国、赵国跟淮南国,而吴国属于欠发达地区缺少曝光度,可也正因如此,才躲过了中央的屠刀。

西汉初年,齐国被拆得七零八碎,赵王之位被吕后玩成了灵位,淮南国也被拆分成淮南、庐江、衡山三国,唯有吴国一直躲在东南一隅猥琐发育。再加上吴国有豫章铜山和煮海为盐的便利,在短短数十年间竟然崛起成了一个与齐、赵等量齐观的一流诸侯。这可是汉中央所始料未及的。

更让汉中央不能忍受的是吴国的政策。众所周知,汉朝初年实行的是无为而治。汉朝实行的政治理念是黄老思想,但这黄老思想并不是单纯的道家思想,而是齐法家。齐法家虽然相对于战国时代的秦晋法家要宽松得多,但依旧还是法家。法家相对于儒家最大的区别就是对社会资源的汲取力度。

而吴国实行的却是儒家那一套,重要官职基本上都是地方宗族豪强把控,而宗族信奉的是儒家,儒家就是宗族,宗族就是儒家。

吴王造反的时候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他的军队骨干居然全都是临时任命的,而被任命的这些军中将领就是宗族头脑:王专并将兵。兵未度淮,诸宾客皆得为将、校尉、候、司马。

巧合的是,50年前在同样的地方,项梁叔侄也是这么操作的: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

这种玩法在以法家思想为主的地方是绝不可能出现的,只有在儒家宗族势力雄厚的地方才能出现。因为用儒家思想组织起来的宗族子弟本身就是一支军队呀!只要发个许可证,马上就是能直接给拉上战场的正规军。而法家天然就要把社会打成散沙化,让老百姓分散成一个个个体家庭,不允许儒家宗族把他们组织起来跟政府作对,所以没有政府的征发,没有经过长年累月的组织训练,法家治下的百姓是不可能成军的。

无论是楚汉争霸,还是七国之乱,其本质上就是儒家跟法家两种组织模式的一次较量。

汉景帝最担心的也不是吴王刘濞,而是吴国那些宗族豪强会不会跟着一起闹。“上曰:吴王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诱天下豪杰;白头举事、此其计不百全,岂发乎!何以言其无能为也?”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文景之治虽然宽松,可吴王刘濞比他们更宽松。究竟谁更好,底层百姓是会用脚投票的。

儒家宗族在政府眼里是个坏东西,可在百姓眼里却不见得啊!我有宗族庇护,你政府就不能随意剥削我,我就有了跟你讨价还价的权力。比如说吧,封建政府盘剥百姓的一大手段就是农业税,汉文帝免除11年农业税就被夸了几千年,可人家吴王刘濞足足免除了40年的农业税啊:“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

所以当时的老百姓都是用脚在给吴王刘濞投票的:“佗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馀年,以故能使其众。”

这些亡人可不是罪犯,而是普通老百姓。古代实行的是编户齐民,只有在编户齐民之列,国家才能按照簿子征发你的税负徭役。一旦不在编户之上,那在国家眼里你这个人虽然活着但已经死了,所谓亡(无)命之徒指的就是这个。上述所说的亡人其实就是自发脱离了汉中央的编户跑到吴国的百姓。

所以晁错是没有错的,这个吴国必须得尽快削了他,不然它还会继续跟中央抢人口。

二、刘濞不简单

晁错汉景帝其实都已经做好了跟东方诸侯翻脸的准备。只是他们没有料到,吴王刘濞居然会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造反,这样一来就让他们陷入了困境。这话怎么说呢?

汉朝初年,国家实行的是“三权分立”,即宫廷势力(皇帝加外戚)、诸侯王势力和开国功臣势力三足鼎立。诸侯王代表的是地方,宫廷跟功臣代表的是中央,而功臣则是中央对付诸侯王的最大倚仗。中央大权一直都在他们的圈子内部传承。尤其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公之位。

当年吕家之所以会被弄死,就是因为吕后临终遗诏让吕产接管相国之位架空丞相陈平,又让吕家掌管南北军架空太尉周勃所致:“以吕王产为相国,以吕禄女为帝后。高后已葬,以左丞相审食其为帝太傅。列侯群臣莫自坚其命。太尉绛侯勃不得主兵。”

现在晁错汉景帝也犯了一模一样的错误,景帝上台的时候不仅让非功臣出身的晁错当了丞相预备役——御史大夫,还气死了功臣集团推出来的丞相申屠嘉

当汉朝皇位传到景帝这一代的时候,昔日跟刘邦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已经凋零殆尽,功二代集团无奈之下只好推出了一个叫申屠嘉的人来接管丞相,这申屠嘉是当年刘邦身边的一个小队长,在开国功臣中根本排不上号,连列侯都不是。然而这已经是功二代集团当时唯一能拿得出手的老革命了。可这位比大熊猫还珍稀的老革命家居然让晁错给气死了。你说气不气人?

史载: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兒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如果吴王刘濞只是单纯的造反,那代表中央的功二代集团说什么也会灭了他!可现在人家打出清君侧的旗号,情况就变得不一样了。因为大家现在有了一个共同的敌人:晁错

晁错

三、景帝弑师,纯属无奈

此时景帝的情况可谓是非常不妙,当年吕家是怎么死的?外有齐王刘襄大兵压境,内有功臣集团祸起萧墙。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一旦处理不慎,文帝这一脉恐怕就要重蹈惠帝一脉的覆辙了。

当时景帝找了一个叫袁盎的人来询问对策,这个袁盎是一个长年活跃在皇帝、功臣、外戚和吴王刘濞之间的政坛万金油。各方势力很多不方便宣之于口的事情都会通过他的口说出来。所以景帝问策的时候袁盎的回答简单明了:杀晁错

景帝虽然嘴上说着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但就是迟迟没有动作。过了十几天后,功二代集团再也没有耐心等下去了,这回他们也不再拐弯抹角让人表态了,而是选择直接上门逼宫!史载:

丞相青、中尉嘉、廷尉欧劾奏错:“不称主上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无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制曰:“可。”

既然晁错死了,那是不是该出兵了?没有!

现在中央真正说了算的不是汉景帝,而是功二代集团。功二代并不愿意打破三足鼎立的均衡,他们认为吴王刘濞应该像当年的齐王刘襄一样。中央这边既然已经把反动派给杀了,你们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吧!

还能回去吗?可以的。前面说了,中央现在是功二代集团在做主,七国之乱究竟是大逆不道,还是拨乱反正,全凭他们一张嘴。只要把晁错打成吕家那样的千古罪人,那大家都是正义的一方。

可吴王刘濞不干,当年刘襄起兵造反是没有被清算,可他死后齐国却被中央拆得七零八落。难道吴国也要重蹈齐国的覆辙?于是吴王刘濞做出了这辈子最错误的决定:他没有顺着功二代给出的台阶体面下台,而是选择了自称东帝。

这个东帝很有意思啊!这意味着刘濞压根没有打进关中取而代之的想法,他只是想效仿鸿沟故事,带着一堆诸侯跟汉中央东西分治,这样也可以保证吴国事后不会被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否则他为什么不干脆称皇帝呢?我想这不仅仅是吴王的意思,东方诸侯也是这个想法。否则晁错死后他们就一哄而散了,难道还真想当皇帝呀?轮的着他们吗?

刘濞称东帝就意味着汉中央会失去对东方诸侯的所有权力,代表中央利益的功臣集团当然不干。从这一刻开始,一切都已经注定了。

吴王刘濞

文史君说

在七国之乱这场博弈中,从汉景帝自断手足之后,吴王刘濞其实就已经没有胜算了,这时候退一步反而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景帝的皇权已被削弱了,短时间应该拿吴国没办法。可他的执迷不悟反而打破了三足鼎立格局让诸侯势力覆灭,而功臣集团失去了跟皇权讨价还价的价值,皇权反倒成了最大受益者。

参考文献

班固:《汉书》。

(作者:浩然文史·七匹狼)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