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6月4日清晨,三洞桥附近的居民还未从睡梦中清醒过来,就突然听到了一声巨响。京奉、南满两条铁路的交汇处发生了一起爆炸事件。很快,警卫员和护士们从被炸的一片狼藉的废墟里,抬出一个血肉模糊的中年人。这个人正是有着“东北王”称号的张作霖,被紧急送回奉天抢救后,这位乱世枭雄最终不治身亡。
这次就是著名的“皇姑屯事件”,那如果没有这次事件,中国后来的那段历史会有所改变吗?真正的张作霖又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从绿林草莽到东北枭雄
虽然我们现在从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张大帅,永远都是一副叱咤风云的样子,但其实他的童年过的并不好。童年时期的张作霖跟父母生活在奉天省的一处小县城里,父亲虽然经营着一家小商铺,但其实生意只能算勉强,一家人常常吃不好,穿不暖。更为可怕的是,一家人平静的生活没有过多久,父亲张有财就染上了赌瘾。
13岁那年,家里唯一的顶梁柱因为赌博被活活打死后,张作霖跟着母亲、妹妹开始了一段漂泊的生活。这段时间里,为了生活,张作霖卖过烧饼、学过木匠、当过货郎、甚至学过兽医。那个年代的中国也正处在动荡的时期,所有的生计几乎都难以为继,这样的情况下,想要活下去,张作霖必须另谋生路。
而他叱咤一生的征战之路,还要从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开始说起。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为了能有一口饭吃,张作霖参加了清军队伍,征战期间,因为表现优秀,他还升任为骑兵哨长。而后因为清军移防,张作霖经人介绍“落草为寇”,成为了绿林董大虎的匪部,不过他的“绿林好汉”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西方对我国虎视眈眈的列强越发猖獗,这其中就有沙俄。当时张作霖所在的东北在沙俄的盘踞下沦陷,整个地区政权一片混乱。所谓“乱世出英雄”,连年的战争让东北地区到处都是散兵和难民,恰逢张作霖岳父所在的赵家庙不堪受扰,在组织保安队,于是张作霖在这一时期吸收了大批的散兵,驱逐附近混乱的匪徒。
也就是此时,张作霖获得了一部分民心,他管辖的的范围越来越大,并且有了自己的第一支武装力量,开启了他日后漫长的军阀之路。因为剿匪有功,张作霖在清政府的升迁之途显得理所当然,尤为顺利。
后来虽然清政府灭亡,但此时张作霖手中已经有了一支超过三个营的武装力量,这样一支军队显然是任何政权都想要拉拢的对象。因此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后,时任奉天巡防
总办的张作霖也顺理成章的成为民国陆军第二十七师长,被授予中将军衔。袁世凯称帝后,因为张作霖的优异表现,他又接连升职。
直至袁世凯去世,他已经成为了奉天督军兼省长,此时距离他完全控制东北只有一步之遥。1922年直奉战争结束后,张作霖虽然战败,但此时他本身已经是“东北省巡阅使”。颇得民心的张作霖其实早在事实意义上,掌握了东北三省的政权,因此在宣布东北独立时,他几乎没有遭到什么反对。
1927年,张作霖的奉系军队实力达到顶峰,第二次直奉战役,让这位经验丰富的将帅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一路打到了北京。自此,他的权利生涯达到了顶峰,成为了北洋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是事实意义上的这一时期的国家最高统治者。
与日本方面关系“暧昧”
而总结一下张作霖的发迹之路,除了有他自身实力和北京方面的提携外,还有一部分日本人存在痕迹。前面我们说到张作霖所在的东北地区曾经被沙俄占据,但在1905年过后,日俄之间发生了一场大战,沙俄对东北的控制权自然也就落到了日本人手里。
只不过这一时期的日本人尚且估计脸面,虽然对中国的政权有企图,但大体上仍然想要维持表面上的“体面”。当然,这其中多多少少是源于美国“华盛顿体系”的威慑,这一问题我们暂且不论。总之,为了能维持“不干涉中国内政”的原则,日本人的策略仍旧像是后来的“伪满洲国”一样,选择扶持“傀儡”。
“很好的对待张作霖,以便我们在东三省进行扩张,对日本来说也是重要的。”这是日本首相原敬曾写在日记里的话。很显然,那个时候初露头角的的张作霖,就是日本人选定的合作对象。不过,张作霖虽然出身草莽,且读书不多,但早期他也曾在清政府的官场混迹,深知与这些人打交道要八面玲珑的道理。虽然知道日本人有野心,但张作霖同样也有,这让他对于日本人投来的橄榄枝欣然接受。
就这样,羽翼未丰之时,张作霖和日本方面的合作尤为频繁,据资料显示,这一时期,张作霖的奉系曾多次向日本政府借款,这部分借款后来一大部分都被用来发展张作霖自己的军队实力上。不过日本人这一时期也从中攫取了不少好处,尤其是在东北地区,当时内蒙古还有张作霖专门开辟的土地,用来培育日本短缺的粮食蔬菜等资源。
尽管在前期双方的合作,看上去相当融洽,但内在如何,大概只有当事人清楚。日本人扶持张作霖打得是在中国扩充军队,进一步蚕食中国领土的目的,张作霖却有着壮大军事力量,统一中国的执念,两者的观念显然是相对的。这样的嫌隙也随着张作霖的实力越来越强大而逐渐显化,日本人很快察觉到,这枚“棋子”已经脱离了他们的掌控。
当时日本人为了在东北控制两个港口和南满铁路,到处驻扎日本军队,而为了制衡这一现象,张作霖干脆自己找人建铁路。对于这种明显的和他们作对的行为,日本人当然是强烈的不满,公开要求张作霖停止铁路修建工程。出乎意料的是,张作霖不但没停,反而利用自己的权利在民间煽动群众“反日”,将日本人搞的焦头烂额。
后来无论是日本人要求在东三省开矿、设厂、建港口,还是移居、商租土地、获取铁路控制权,一律都没能得到张作霖的应允。更令日本人恼火的是,当时在1915年日本和北洋政府签订的“21条”当中,所有和东北有关的条款,全都被这个他们一手扶持起来的“傀儡”拒绝了。而面对日本人达不成目标的威胁,张作霖的态度也显得异常强硬,据他当时的下属回忆,张作霖曾公然表示过,自己绝对不会做卖国贼。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意识到张作霖已经失去了掌控,当时日本高层对如何对待张作霖却没能达成一致。当时大概分为“逼张”和“除张”两个派系,一部分人认为张作霖在中国仍然是他们攫取利益的最佳媒介,另一部分则视他为最大的“绊脚石”,决议要除掉这个人。
其实,日本人针对张作霖的刺杀并非只有一次,早在1916年,就曾经有“除张”派人士排出日本特务,对张作霖实施刺杀任务。当时这群人得知张作霖会出入小关西附近,在那里投掷了炸弹,不过因为张作霖的警觉,这次刺杀最终以失败告终。此后张作霖身边的防卫也更加完备,减少了不少日本人下手的机会。
只不过千防万防,最终还是没能躲过这一劫。后来戴笠曾经就张作霖皇姑屯遇刺一事做过评价,当时张作霖一出北京,上海的报纸就已经刊载了消息,在这种“敌在暗,我在明”的情况下,日本人想要获取张作霖的行程做埋伏简直是轻而易举。张作霖出行前几天,奉天宪兵司令齐恩铭就察觉到了异常,只不过这些事还是没能引起张作霖的警惕。最终一声爆炸后,一代枭雄的风云路就此戛然而止。
东北易帜
而日本人选择直接解决张作霖的原因也很简单,在他的领导下,如果日本人不能撕毁“九国公约”,东北就是一个牢不可破的“铁桶”。但如果张作霖的死能让东北这个地方“群龙无首”,那么这其中的可操作性就很有多,在东北动乱的情况下,他们完全可以建立一个更好拿捏的亲日政权。
不过令日本人没想到的是,奉天军在失去张作霖之后很快就迎来了新的“主心骨”,而且还阴差阳错的将张学良接受后的奉系部队,推进了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的阵营。某种程度上来说,张学良作为一个被匆匆推到政治幕前的“少帅”,他此后一系列的动作确实快速稳定了军心,打破了日本人的阴谋。
不过可惜,27岁的张学良的手段和眼界,相较于混迹官场的张作霖来说确实是过于稚嫩了。就连张学良后来自己都承认“徒有求治之志,而缺乏治理之才能,不适于军政大任。”但可怕的是,尚未经过历练的张学良眼前的局势要更加的复杂,更加变幻莫测。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本应该周旋于南京和日本之间的张学,良直接将这个“摊子”推给了南京政府。
更重要的是,张作霖在世时,虽然与苏俄的关系并不算友好,但他明白“鹬蚌相争 渔人获利”的道理。当时日本和沙俄正处在关系水深火热的阶段,,张作霖正好可以利用两大帝国的争端从中得利。虽然和日本有过一段时间的“友好”,但同时他也没有忽略沙俄,而是保持不远不近的防范为主,甚至会根据局势变化对俄采取不同的态度。
但年轻气盛的张学良却将火力直接对准了沙俄,反而给日本赢得了喘息的机会来对付中国。而张作霖死后第三年,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采取的不抵抗政策,更是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虽然后来了解到这个指令是基于蒋介石命令的基础,但一时间这个少帅还是被“千夫所指”。
回过头来再去想张作霖如果并未在“皇姑屯事件”中丧生,以他的野心,虽然极有可能和蒋介石达成合作,却不至于成为从属关系。或者说,蒋介石会不会成为国民党领袖,到时候还难说。再说“不抵抗政策”,按照这位老帅的性格,东北三省就相当于他的“大本营”,将自己的领土拱手让人显然是他绝不可能做出来的事情。
而且以张作霖的手段和头脑,当时东北的局势根本不可能轮流到四面楚歌的地步,日本不能从东北打开中国的缺口,还会不会有后续的事情都是未知。此外,就算退一万步来说,真的到了日本全面撕毁公约,向中国发动攻击的地步,以张作霖常年作战的能力,即便最差,他也会是战场一员猛将。
虽然和日本曾经有过合作,但从以往张作霖的态度里也可以窥见,这位老帅深刻明白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根本,且对他来说,可能一统中国的野心在他的戎马生涯中占据的比重更多。也就是说,如果重来一次,没有“皇姑屯事件”,或者张作霖侥幸逃脱,当时的局势可能真的会完全不同。
很多人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标准,说他是法家学派弟子,也有人说他是兵家、墨家传人。那么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究竟属于哪一学派呢?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此后,这些学派大多分流、演变。除了儒释道家思想活跃,其余的思想流派大多消隐。所以,三国时期人物诸葛亮的身上,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流派...
在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就开始起事了,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北方,甚至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当时所拥有的实力甚至是超越了孙刘双方的联盟。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大多数人觉得跟曹操的奸诈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了,这兴许是一方面原因,当时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曹操的识人之明了。大家都知道,曹操...
第十名:步练师她是孙权的妃子,来自江苏,在孙权继位之后被封为了夫人,可以说是达到了皇后的地位,在步练师去世之后,被追封为了皇后,埋葬在蒋陵。第九名:祝融夫人她是三国里面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和孟获是一伙的,和孟获一起对抗蜀国的军队,在七擒七纵孟获之后,祝融夫人也归顺了蜀汉,据说他武艺高强,百发百中...
赵云,乃是继关羽、张飞之后,加入刘备集团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云算得上是蜀汉集团的元老级别人物。但是,刘备在称帝之后,给赵云的官职,仍然是一个“杂号将军”,赵云的权利,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丝毫的改变。很多人搞不明白,赵云前前后后,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差不多30个年头,为什么刘备就没有让赵云独当一面。给...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谋臣如雨,武将如云。说起三国英雄们的武力值,这第一者当属吕布.随后才能够轮得上关羽、张飞等人.当时三个国家的实力都不容小觑,而大将最多者应...今天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大狂人都是谁?Top8:虞翻虞翻是东吴的一员将领,虽然在三国时期他名声并不显赫,但他也是一位文武全才,尤其是他在...
果然司马懿跨渭河修桥,在两岸扎营,诸葛亮面对本想使用声东击西之策烧掉浮桥,却不想还是在司马懿刺探到了军情,溃败而返。第二回合司马懿想要反守为攻,将蜀军彻底围困,结果诸葛亮来了个埋伏战,扳回一局。等到第三回合,“木牛流马”这样在传说中流传了近2000年之久的“黑科技”除此登场了。本来是司马懿见蜀汉境内...
关家被害经过这一切,还得从蜀汉灭亡的前几个月说起。话说蜀汉末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将领钟会、邓艾率领大军南征蜀汉。在古代,巴蜀地区是历代封建王朝都深感头疼的地方。因为交通因素以及统治技术的局限,一旦王朝出现衰败迹象,巴蜀地区往往会成为最先脱离朝廷统治的地区。并且,巴蜀地势的特殊,也让朝廷的讨伐变得收...
老刘没有发迹前只是家乡沛县的一个亭长,大致也就相当于乡科局干部吧?这个时候的老刘,那可真是本色毕露:不仅生性放纵好酒贪花经常戏弄手下的员工,而且还曾经多次出现过工作上的失误!多亏刘邦有几个好朋友帮衬——别人就不说了,县级干部萧何就多次替刘邦打过圆场,每次刘邦出现工作失误时,都是人家萧何替他周旋,这才...
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指的就是献帝刘协。事实上他之所以能够落得善终,与他一生充满了大智慧,是很有关系的。按理说他不是嫡子,皇位原本不是他的,再加上母亲也早早地被何皇后给毒死了。得知真相后的灵帝,尽管十分愤怒,但考虑到大将军何进,他也只好就此作罢。尽管何皇后如愿以偿地让自己的儿子刘辩继承了大统,但她...
比如此人的心肠异常的狠,不止一次地抛妻弃子,据正史的记载最少就有四次。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无可厚非,因为在逃亡的过程中,带着家眷实属不便。这点倒是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很像。当年刘邦兵败逃亡时,也是嫌马车太慢,好几次都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扔下去,都是夏侯婴又下去将其捡回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点,气得刘邦想杀了...
一日曹操不经意间看到儿子曹植的文章,连连点头,不时嘴角微微一笑。看完后不敢相信这是自己10岁儿子写的,问曹植:“你请人代写的吗?”,曹植胸有成竹的答到“话,说出口就是论;字,下笔就成文章,不信当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写”。小时候的曹植性格坦诚,放荡不羁,不讲究仪表,车马服饰不张扬,没有官二代气...
这三次战役是公认的"三大战役"。不过以影响力来看,小编认为还有三场战役,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三国"三大战役",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三次战役。小编认为"潼关之战"是一场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战役,然而它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集团暂时失去了对南方扩张的条件,开...
这个无能主公不是别人,正是吕布。吕布,作为汉末一代诸侯,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但是其政治思维偏弱,不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导致一直被人利用,先是董卓,后是王允,最后又依附袁绍和张扬,偷袭曹操的兖州,窃取刘备的徐州,最终在徐州下邳之战中被曹操围困。这个时候,吕布麾下一位武将出场了,也正是今日小编要讲...
这位令人惋惜的女子就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她也是霍光的外孙女,或许人们能够在电视剧中看见这个女子的身影。当时汉昭帝即位后,年龄仅仅只有8岁,由自己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着长大。等到汉昭帝21岁的时候,鄂邑长公主开始为他挑选妻子,此时的上官氏也只有6岁。等到上官氏入宫之后,就被封为了婕妤,在此之后不久上官...
曹营救主斩杀曹军忠贞猛将总结赵子龙可能不是三国里最耀眼的,但他是最朴实的。朴实者,可以活得更久,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令人敬佩信任的,因为他是贴近我们的,可以是我们行事的标杆。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