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匡衡小时“凿壁偷光”,被汉元帝封侯后利用职务之便私吞数万亩土地

匡衡小时“凿壁偷光”,被汉元帝封侯后利用职务之便私吞数万亩土地

来源:历史知识网

“凿壁借光”讲述了西汉文学家、政治家匡衡幼时家贫,买不起蜡烛,无从致光以观,但为了满足自己好学求知的渴望就把墙壁凿穿,借邻居家的光来看书的事。

而大人们多以他小时候的事作勉励,却不怎么提他长大后的事例,那之后的他做了什么?一朝苦学,数年寒窗,这样勤奋的人最终的发展经历,人生结局如何呢?还不错,官至丞相,但晚节不保。

匡衡是东海郡人,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一辈往上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小匡衡却不甘于务农的生活,所以小小年纪的他就一边给富人家做工一边读书识字,白天看书时间不够用,匡衡就晚上看,但家里穷,晚上没有光可用,机缘巧合之下,匡衡得知邻居家里晚上有光,于是他就凿壁把光借过来了。就着微弱的一点光,匡衡读完了一本又一本书。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在《西京杂记》中记录了许多关于他的遗闻轶事。凿壁借光一例后,勤奋的匡衡并未止步于室内,为了阅读更多的书,他去了当地的大富人家做家工,佣作而不求偿。于是“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主人家被他的精神感动,就将家里所有藏书都借给他读。

但经查阅,即使这样饱览诗书,他在学堂的成绩也并不怎么好,前期仕途也十分不顺。

虽然隋唐才开始科举,但汉朝时就已规定考试考六经来定官职。只要通过其中一经考试就能封官得级:成绩为甲科为郎中;乙科为太子舍人;丙科可补为文学掌故。匡衡一共参加了九次考试,最终才勉强挤进丙科,被分配到太原郡做一个小小的下级官员,任文学卒史。

匡衡

匡衡对《诗经》颇有研究,解读生动有趣,为很多人称道,所以他为官远离京城的这件事让很多人打抱不平,长安县令杨兴就是一位,他向乐陵侯史高举荐学识渊博的匡衡,于是匡衡成为议曹史,然后史高进一步将匡衡推荐给汉元帝匡衡成为郎中,后为博士,给事中。当时正值京中有日食和地震等视为灾难的现象出现,匡衡及时引用《诗经》来劝谏汉元帝,得汉元帝欢心,成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但后期的匡衡为官有点见风使舵,明哲保身。

汉元帝是汉宣帝刘病已许平君的长子,重儒学轻法家,当初刘病已汉元帝留了三个辅政大臣:史高、萧望之、周堪。萧望之是当世大儒,颇得汉元帝的信任,外戚史高渐渐和萧望之失和,对于汉元帝优柔寡断的性格,萧望之担忧外戚和官宦会干政,遂提出不少建议,汉元帝还未采纳,外戚和官宦们却行动了,并联合起来对付萧望之,最终逼死萧望之。官宦石显很快成为汉元帝的心腹。

萧望之的教训一直让匡衡记忆犹新,虽然后来他因为汉元帝对儒学的看重成为丞相,受封乐安侯,位极人臣,但他仍旧小心翼翼,对权势滔天的官宦石显能避则避,避不开就支持。《汉书》载,“初,中书谒者令石显贵幸,专权为奸邪。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皆阿附畏事显,不敢言。”

竟宁元年(前33年),汉元帝驾崩,汉成帝继位。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汉成帝很快对石显下手,明升暗降,将石显孤立起来,然后匡衡联合御史大夫等弹劾石显,最终石显下台,然而匡衡并未因此立功,反而被司隶校尉王尊捏住把柄,说“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专权势,作威福,为海内患害,不以时白奏行罚,而阿谀曲从,附下罔上,无大臣辅政之义。既奏显等,不自陈不忠之罪,而反扬著先帝任用倾覆之徒,罪至不道。”匡衡自知理亏,请求告老还乡。

汉成帝不准,之后匡衡又数次请求告老还乡,均被拒绝,然而不久,匡衡的儿子匡昌酒后杀了人,被抓入狱,而有人竟试图劫狱救匡昌。“久之,衡子昌为越骑校尉,醉杀人,系诏狱。越骑官属与昌弟且谋篡昌。事发觉,衡免冠徒跣待罪,天子使谒者诏衡冠履。而有司奏衡专地盗土,衡竟坐免。”匡衡请罪表示辞官,汉成帝再次拒绝,只是不久,匡衡自己就出了事。

匡衡

原来在当初匡衡被封乐安侯时,封地面积应该是三十一万亩,但匡衡利用郡图之误,自行扩大了四万亩。原本没人敢过问这件事,但王尊想扳倒匡衡,就拿出来弹劾匡衡匡衡被贬为庶人,迁回老家,几年后病死。“初,衡封僮之乐安乡,乡本田堤封三千一百顷,南以闽佰为界。初元元年,郡图误以闽佰为平陵佰。积十余岁,衡封临淮郡,遂封真平陵佰以为界,多四百顷。至建始元年,郡乃定国界,上计簿,更定图,言丞相府。衡谓所亲吏赵殷曰:‘主簿陆赐故居奏曹,习事,晓知国界,署集曹掾。’明年治计时,衡问殷国界事:‘曹欲奈何?’殷曰:‘赐以为举计,令郡实之。恐郡不肯从实,可令家丞上书。’衡曰:‘顾当得不耳,何至上书?’亦不告曹使举也,听曹为之。后赐与属明举计曰:‘案故图,乐安乡南以平陵佰为界,不从故而以闽佰为界,解何?’郡即复以四百顷付乐安国。衡遣从史之僮,收取所还田租谷千余石入衡家。司隶校尉骏、少府忠行廷尉事劾奏:‘衡监临盗所主守直十金以上。《春秋》之义,诸侯不得专地,所以一统尊法制也。衡位三公,辅国政,领计簿,知郡实,正国界,计簿已定而背法制,专地盗土以自益,及赐、明阿承衡意,猥举郡计,乱减县界,附下罔上,擅以地附益大臣,皆不道。’于是上可其奏,勿治,丞相免为庶人,终于家。”

少时的匡衡“凿壁借光”,中年的匡衡“专地盗土”。说到底都是不可取的。当然,匡衡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