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孙策缘何投奔袁术而不是舅吴景,现实分析在这里道出险恶真实原因

孙策缘何投奔袁术而不是舅吴景,现实分析在这里道出险恶真实原因

来源:历史知识网

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孙策(三)丹阳募兵

文:小A斯蒂芬

在上一篇中我们讲到孙策将家人托付给张纮之后,离开江都正式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在他离开江都以前,曾经与张纮有过一番关于人生规划的长谈。按着张纮的规划,孙策应该是去投奔丹阳自己的舅舅吴景,然后“收兵吴会”。

那么孙策在离开江都以后有没有按照张纮的这一番规划去行事呢?

据《三国志吴书孙策传》记载“策舅吴景,时为丹杨太守,策乃载母徙曲阿,与吕范孙河俱就景,因缘召募得数百人。兴平元年,从袁术。”

从这段记载来看很明显,孙策是先去投奔的丹阳太守吴景,还将母亲和家人安置在了吴景这里。但是在这里非常奇怪的是“与吕范孙河俱就景,因缘召募得数百人”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孙策投奔吴景的时候是与吕范孙河一起投奔的吴景。但是根据《三国志吴书吕范传》记载,吕范避乱寿春的时候“孙策见而异之,范遂自委昵”。“委昵”就是与之亲近的意思。也就是说孙策吕范是在寿春相见并开始交好亲近的,而在这之后孙策吕范以及孙河等人才又投奔的丹阳太守吴景。这其实也就代表着孙策必须先投奔到寿春袁术这里,才能够见到吕范。而且在吕范传中还明确记载,孙策是在寿春委托吕范去江都迎接“太妃”也就是孙策的母亲,虽然并没有记载孙策吕范迎接母亲是去到哪里,但是推断来看,去到丹阳吴景的可能性更大一点。

这样也就产生了两种说法,一种是《孙策传》中孙策先投奔吴景的直接记载,另一种是依据《吕范传》中的记载推测得出的孙策先投奔袁术的结果。那么,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正确?孙策到底是先投奔的袁术还是吴景呢?

我个人认为,孙策是先投奔的袁术!也就是孙策没有按照张纮的规划先去投奔舅舅吴景,而是按着他自己的原定计划去投奔的袁术。在《江表传》中也明确记载孙策是“径到寿春见袁术”,这也可以作为一个佐证。

那么孙策为什么没有听从张纮的建议,而坚持己见呢?这大概是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就是孙策当时虽然只有二十岁不到,也还什么都不是,但是他阅历很深,看人非常的准,他应该是可以看出他的这个舅舅吴景难成大事,而且他就算是到了吴景的手下,也很难得到重用,根本没有前途。第二个方面就是当时的袁术是江南一带实力雄厚的诸侯,有着四世三公的背景,孙策要想迅速获得政治军事地位避免不了的要先成为袁术的附属,这一点孙策看的非常清楚。而且孙策的父亲孙坚是为了袁术攻打荆州而战死的,从情感和现实两方面考虑,袁术还是会高看孙策一眼的,甚至是在孙策的努力下能够让袁术做出将孙坚的旧部交还给孙策的决定也是有可能的。第三个方面其实是孙策自身的自知之明。张纮的规划中实际上是想让孙策自己去发展地盘,凭借的是孙策自身“收合士大夫,江、淮间人咸向之”的威望,以及孙策父亲孙坚所遗留下来的威名遗产。孙策如果这样做虽然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但是却很难迅速崛起,即便是有所成效,也会有被袁术兼并的风险,与其到头来依旧给人做嫁衣,还不如直接成为袁术的属下,借着袁术这个保护伞,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去发展。

所以在综合考量之后,孙策还是决定投奔了袁术。并且是在袁术这里遇到了吕范孙河。这两个人后来也成为了孙策平定吴会时期的重要辅佐人物。

那么孙策传中为什么要先写孙策等人投奔吴景然后在写他投奔袁术呢?是《三国志孙策传》中记载错误了吗?

这个恐怕也不是,因为孙策是有两次投奔袁术的一个过程。第一次是从江都“径到寿春见袁术”,第二次则是在他丹阳募兵失败以后。孙策传之所以先写孙策投奔吴景,应该是考虑到美化孙氏家族的原因。

我们先来看孙策第一次“径到寿春见袁术”的过程。

孙策来到寿春以后,很自然的会受到了袁术的重视。一方面是孙策父亲孙坚袁术争战而死的功劳事实,另一方面也是孙策自身优秀的表现。

据《江表传》记载,孙策见到袁术以后“涕泣而言”,孙策说:“亡父昔从长沙入讨董卓,与明使君会於南阳,同盟结好;不幸遇难,勋业不终。策感惟先人旧恩,欲自凭结,愿明使君垂察其诚。”

大家注意这里孙策的话,我们一般人的印象中,孙坚所部始终是作为袁术附属地位而存在的一股军事力量,或者也可以称之为是雇佣兵。但是在孙策的这番话中,孙策的父亲孙坚当年是从长沙起兵讨伐的董卓,而不是投奔到袁术的麾下;是与“明使君”袁术相会于南阳,而不是投奔到袁术的麾下;是与袁术“同盟结好”,而不是投奔到袁术的麾下。说白了,在孙策口中,当年孙坚袁术的关系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属于同为诸侯的“会盟”的关系。

当时,只有十九岁的孙策是来投奔袁术的,可是他竟然当着袁术的面说出了这样一番话,这不得不让人惊讶于他的勇气与胆略。这段话,第一显示出了孙策的态度,第二表现出了孙策的气魄。

但是这些还不足以打动袁术,紧接着孙策又说出了父亲孙坚去世但是没有完成“勋业”的事实。所谓“勋业”顾名思义就是功勋事业。孙坚的功勋事业是什么呢?推测来看,孙策所指的应该是袁术当年答应表孙坚为豫州刺史这件事。孙策这是很直白的给自己的父亲邀功,只有父亲的功劳足够大,自己才能从袁术这里得到更多的福报。

接下来,孙策话锋一转说到了自己现在的状态。我们先再来读一下孙策的这段话,品一下其中的意味:

“策感惟先人旧恩,欲自凭结,愿明使君垂察其诚。”

这里的“惟”是有“我想”或者是“我希望”的含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孙策想要凭借着我的先人对您袁术的“旧恩”,前来再次与你“凭结”,希望“明使君”您能垂察我的真诚。

“凭结”这个词一般的理解是“依附结纳”的意思。在孙策的心里“依附”于袁术是现阶段的现实,但是与袁术“结纳”则是他的目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孙策的这番话,可以说不卑不亢,既不委曲求全,又不恃“旧恩”自得,分寸把握的恰到好处。这其实是一种语言说话的艺术,而孙策在这短短的一段话中,将这种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那么,袁术孙策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三国志》记载,袁术见到孙策时候的表现是“术甚奇之”。“奇”这个字可以理解成罕见的、奇怪的,但是还可以理解成出人意料的、惊异惊讶的。在这里的含义很明显应该是后者。袁术没有料到孙坚会有这么优秀的儿子,个人猜测之前袁术恐怕都没见过孙策,更让袁术没有料到的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人,在袁术的眼里或许孙策还只能算是个孩子,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孩子竟然在自己这样一个威震天下的诸侯霸主面前如此的镇定自若,毫无卑屈之意,这不得不让袁术孙策另眼相看。《江表传》记载“术甚贵异之”。这里的“异之”与《三国志》中记载的“奇之”含义相同。“贵”的意思就是使之拥有尊贵的地位。

那么袁术到底赋予孙策什么样尊贵的地位呢?这个虽然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我们可以想见,袁术见到孙策以后应该是会看在孙坚曾经为自己出生入死的原因上,赋予孙策超乎常人的尊贵地位。即便是出于收买人心的角度来考虑袁术也一定会这样做。个人估计什么买房置地赠送金银之类的都不在话下,甚至是收为义子之类的套路应该也是会连续的上演。

我说袁术可能会提出收孙策为义子的这件事,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据《三国志》记载,袁术曾经经常性的公开说道:“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的话。这段话无论如何都会让人联想到后来曹操感慨孙权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但是曹操的这句话是对敌方阵营领袖才能的感慨。而袁术则是对自己属下的一番感慨,大家来体会一下袁术说出这番话时的语境和心境。当袁术在众人甚至是孙策的面前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其实在他的心里是有要收孙策为义子的这种想法的。而且在当时恐怕也会有袁术的一些喜欢奉承附和的属下提出这一建议,只不过由于没有得到孙策的响应与同意而最终作罢。这是孙策作为传统中国长子的倔强固执的性格使然,却自然而然为他在袁术这里的发展设置了障碍。主要表现就是袁术迟迟不肯让孙策拥有兵权,包括他父亲孙坚的旧部也不肯交付给孙策

袁术这样做首先当然是对孙策的不信任,因为孙策毕竟是只身投奔的袁术,没有任何家人家眷在寿春,很难不让袁术担心与怀疑。

但是袁术不肯将孙坚旧部交付给孙策的做法在道义上无论如何都是理亏的。因为孙策是想要要回自己父亲孙坚曾经统领的旧部,这支部队实际上可以被称之为孙家军,他们原本就是孙氏家族的嫡系部队。而且对于这支部队本身,由孙策来统领实际上也是有一种归属感的。

孙河

基于这些原因,时间一长,袁术就不得不对孙策的这种诉求做出回应或者安排。

不过老奸巨猾的袁术还是有许多方法来应付孙策的。比如,对于孙策想要领兵的这种诉求,袁术就想到了一个比较稳妥的应对策略。袁术孙策说:“孤始用贵舅为丹杨太守,贤从伯阳为都尉,彼精兵之地,可还依召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之前任命了你的舅舅吴景为丹阳太守,你的从兄孙贲为丹阳都尉,他们所在的丹阳郡是出精兵的地方,不如你去那里招募一批兵勇。”

孙贲

个人估计,袁术应该是打着自己连年争战兵源不足的幌子,来拒绝孙策接管孙坚旧部的诉求的。这一点其实也算是实情,毕竟当时袁术的确四处用兵。而且让孙策自己去招募兵勇的做法也符合当时的惯例与现实。

对于孙策来说,想在袁术这里轻易的得到兵权已经是不可能的了,这一点孙策清楚的知道。袁术既然赋予了孙策去丹阳合法募兵的权力,也算是比较折中的办法,对于孙策来说不失为一次良机。于是孙策和他的团队决定前往丹阳募兵。这应该才是《三国志》中所记载的“策舅吴景,时为丹杨太守,策乃载母徙曲阿,与吕范孙河俱就景,因缘召募得数百人”的初始原因。

个人猜测,孙策应该是在这个时候与吕范孙河一起,投奔的丹阳吴景。也应该是在这个时候,分派吕范去到江都迎接“太妃”前往丹阳相会的。吕范在这一次跟随孙策,可以说是倾其所有来资助孙策的。据《三国志吴书吕范传》记载,吕范“将私客百人归策”,可见其对孙策的赤诚之心。这可能也是孙策“因缘召募得数百人”的基础所在。不过,孙策所招募的这数百人的兵马,还没有作成气候的时候,就被山越宗贼出身的泾县大帅祖郎所袭“几至危殆”,差一点就丢掉了性命。这一点在后来祖郎投降孙策以后,孙策安抚祖郎的话中可以得到印证。这段话记载在裴松之注释《三国志吴书孙辅传》引用的《江表传》中,原文是这样:“策谓郎曰:‘尔昔袭击孤,斫孤马鞍,今创军立事,除弃宿恨,惟取能用,与天下通耳。非但汝,汝莫恐怖。’郎叩头谢罪。”

祖郎

这段话中,孙策自己所说“尔昔袭击孤,斫孤马鞍”的话应该是属于实情,“斫”读作(zhuó)意思就是用刀斧砍。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当时孙策的处境有多么的惊险,敌人的刀斧已经看在了孙策的马鞍上了,真是险些丧掉了性命。

募兵失败的孙策身心疲惫又无可奈何,是继续留在丹阳发展,还是返回寿春去见袁术,亦或是就此自暴自弃放弃自己的梦想呢?

孙策到底会如何抉择?

请看下一篇,纪传体三国评传自媒体,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系列文集《三国默示录》——孙策篇之四,为您继续解读!

小A斯蒂芬写于2019年8月21日。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