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秦始皇都被称作是暴君,直到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各种思想的碰撞下才不再是非黑即白,因为秦朝很短命,所以他并没有多少说话的机会,但我们不能因为他短命,就全面否定他的一切,固然短命王朝肯定是有原因的,但并不是每件事都是错的,更不能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安到始皇帝身上,焚书坑儒作为最典型的罪状之一,其中的后半部分坑儒完全是儒生编造出来的,汉初的儒生们为了博得同情,就编造了坑儒这个故事,以此来博取同情,换取统治者的注意,因为秦始皇坑的根本就不是儒生,焚书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是毁灭所有文化的,儒学霸占了中国两千多年,秦始皇和秦朝就这样被黑了两千多年。
当然,秦始皇这个皇帝向来都是褒贬不一,无论是什么,他都在历史中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惊讶和感叹,作为一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百代皆效法秦就足以说明秦朝有多么重要了,尽管他作为一个朝代的时间很短,而秦始皇的形象,往往也和暴君联系在一起,放眼世界,一个民族对开创了历史的英雄有如此低的评价实在是匪夷所思,亚历山大的帝国也很短暂,但所有人提到亚历山大大帝的时候,都是崇拜之情,秦始皇的功业同样是伟大的,他统一了中国,把中国的版图拓展到他所能认知的极限范围,这种成就在任何的历史时期,都完全可以作为大帝一般的存在,但偏偏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秦始皇的形象一直都是负面的,提到秦朝那简直就是暴政的代名词,为什么对秦朝的评价如此之低,罪魁祸首就是汉初的一群儒生编造出来的。
事情还得从秦国统一六国之初说起,面对着这个刚刚统一的江山,秦始皇需要一个新的制度来让国家向前走,他有着世人无法比拟的功业,他不再叫秦王,而是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秦始皇,他不允许后人评论皇帝,后世子孙以二世、三世为皇帝称号,所有的一切一切都需要和旧时代的东西分开的,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和始皇帝一样宏大的气魄,他们对于某些旧时代有很深的执着,有些东西就是需要保留的,害怕郡县制不成功,心里是没有底气的,于是以丞相王绾为首的一批守旧派官吏说燕国、齐国、楚国太远了,不如分封潘王,请求秦始皇将诸子分封于占领不久的燕、齐、楚等故地为王,认为这样才有利于巩固秦的统治,但当时任廷尉的李斯为首的论今派则坚持反对这种做法,认为春秋战国诸侯之间数百年的所有纷争,完全是周王朝分封制造成的恶果,只有废除分封制才可免除祸乱再起,秦始皇本来的意思就是不想分封,听到李斯的这些话立马附和说我们不可以分封,因为它是不对的,既能皇帝都这样说了,大臣们也不敢直接反驳吧,这件事表面看起来就是皇上和臣子在讨论一个事情,可是这也说明了守旧派大臣们不想要新的制度,旧时代的旧制度已经根深蒂固在他们心中,变革对他们来说是不能认同的,虽然这个事情已经被秦始皇解决,但是暴风雨前的平静往往意味着更大的风雨。
事隔几年之后,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宫廷大宴上,又发生了一场谈古论今的争论,焚书之举正是由此引发的,在宴会上仆射周青臣吹捧自上古至今没有人可以比肩秦始皇的威德,说过去的秦国非常的小,地处西陲一隅而已,现在的秦帝国可以说得上是疆域非辽阔了,并且六国已经全部被灭了,大秦帝国定可以传之于万世了,这个官员说完之后,秦始皇非常高兴,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另一个叫淳于越的博士就站了出来,直接给秦始皇浇了一盆冷水,他说周朝之所以能够传承近千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分封了他的子弟和功臣做诸侯,所以这些子弟和功臣可以辅佐天子,只有这样天子才能使自己的国运长远,而现在大秦帝国虽然统一了天下,但是皇上的功臣和子弟都没有得到分封,一旦出现特殊的情况,就没有人帮助中央政府来稳定大局,始皇帝看着大臣们的态度,感觉这不又回到了建国初期了。
秦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分封的说法其实已经没有了,所有的权利都要集中在皇帝和朝廷的手中,作为一个国家的君主他已经看清了时代的走向,他清楚的知道分封的社会已经不复存在,他不会允许有人去做阻碍历史洪流的事情,就在这个时候,丞相李斯站了出来对秦始皇说了自己的意见,陛下所要继续的大业是我们不能够理解的,现在的时代绝不能和之前的年代相比,因为根本没有可比性,时间在走,世事变迁,每一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该做的事情,现在的学者都喜欢用自己的言论去评判一个国家,从而让百姓们人心惶惶,无所适从,这是不可取地,在统一六国之前,有很多私学,每一家都有自己的学说,然后各家说自己的学说,人们的思想很混乱,政府的命令也得不到贯彻,儒生不看现实的情况而推崇古法,盲目的道古而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后患无穷。
秦始皇在听了李斯的建议之后,觉得非常有道理,确实有很多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学说,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非常不利于目前君主专制政治体系建立的需要,这样发展下去全国统一的政权可能遭到破坏,于是颁布了《焚书令》,除去医药,农书和官员自己职务所需要的藏书外,民间所有的藏书,像《诗经》《书经》《尚书》等诸子百家的史书全部集中到郡县里集中销毁,谁要是聚众谈论诗书的话,以古非今者要判刑,严重者要杀头,知情不报的同罪论处,在不到30天时间,中国秦代以前的古典文献都化为灰烬,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争论很大的焚书事件。
在焚书的第二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这个不是焚书的直接继续,而是由于一些方士、儒生诽谤秦始皇引起的,在统一中国后,秦始皇攫取到了巨大权力之后,十分害怕死亡,异想天开地要寻求长生不死药,在此背景之下方士侯生、卢生等人为了迎合始皇帝的需要,答应为秦始皇找到这种药,时光一转,这个长生不老的仙药他们已经找了很多年了,但是一直都没有找到,按照秦律谎言不能兑现,或者所献之药无效验者,要处以死刑,这样一直找不到的话,秦始皇肯定要处罚他们的,最终这两个人都觉得不能在秦始皇这继续呆着了,否则性命难保,于是二人携款逃跑了。
你说跑了就跑了吧,但是这两个人做事很不谨慎,他们俩居然还在逃跑的路上到处说始皇帝天性刚戾自用,事情无论大小,都由他一人决断,贪于权势,害怕死亡等等,事情很快就被人报告给了官府,始皇帝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非常的震怒,觉得自己被骗了,这简直是在侮辱自己的智商,挑战皇帝的权威,于是下令彻查这件事情,紧跟着就在国内进行大搜捕他们和相关同党,在严刑拷打的审讯下被抓的这些人相互揭发,最后一统计,居然有460多人涉及到了这件事情中,震怒之下的始皇帝给这些方士定了一个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下令把这些人全部杀了,这就是所谓的坑儒事件。
那么,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举动到底是利还是弊呢?在秦始皇时代,秦始皇焚书是为了统一天下百姓的思想,保证政权稳固,使得秦帝国的政令能够很好地贯彻下去,因此在秦始皇时代,焚书是有利的,它对于维持秦帝国的统治是有利的,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是毁灭所有文化,如果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焚书那就是不利的,因为我们考虑得更多的是对文化传承的影响,而不需要考虑对当时的秦帝国的统治是否有利,因此很多人觉得焚书是不利的。
至于坑儒,这事我觉得无论是在秦始皇时代还是现代,这都是有利而无弊的,杀得越早越好,对于这些术士,说得好听一点,是懂得方术之士,说得难听一点,就是一群招摇撞骗的人,如果始皇帝再早一点把这些术士都给杀了的话,也许他就不会忙着求仙了,这样的话始皇帝可能会更坦然地面对生死这个问题,秦帝国也许就不会二世而亡了。
很多人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标准,说他是法家学派弟子,也有人说他是兵家、墨家传人。那么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究竟属于哪一学派呢?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此后,这些学派大多分流、演变。除了儒释道家思想活跃,其余的思想流派大多消隐。所以,三国时期人物诸葛亮的身上,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流派...
在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就开始起事了,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北方,甚至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当时所拥有的实力甚至是超越了孙刘双方的联盟。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大多数人觉得跟曹操的奸诈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了,这兴许是一方面原因,当时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曹操的识人之明了。大家都知道,曹操...
第十名:步练师她是孙权的妃子,来自江苏,在孙权继位之后被封为了夫人,可以说是达到了皇后的地位,在步练师去世之后,被追封为了皇后,埋葬在蒋陵。第九名:祝融夫人她是三国里面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和孟获是一伙的,和孟获一起对抗蜀国的军队,在七擒七纵孟获之后,祝融夫人也归顺了蜀汉,据说他武艺高强,百发百中...
赵云,乃是继关羽、张飞之后,加入刘备集团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云算得上是蜀汉集团的元老级别人物。但是,刘备在称帝之后,给赵云的官职,仍然是一个“杂号将军”,赵云的权利,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丝毫的改变。很多人搞不明白,赵云前前后后,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差不多30个年头,为什么刘备就没有让赵云独当一面。给...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谋臣如雨,武将如云。说起三国英雄们的武力值,这第一者当属吕布.随后才能够轮得上关羽、张飞等人.当时三个国家的实力都不容小觑,而大将最多者应...今天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大狂人都是谁?Top8:虞翻虞翻是东吴的一员将领,虽然在三国时期他名声并不显赫,但他也是一位文武全才,尤其是他在...
果然司马懿跨渭河修桥,在两岸扎营,诸葛亮面对本想使用声东击西之策烧掉浮桥,却不想还是在司马懿刺探到了军情,溃败而返。第二回合司马懿想要反守为攻,将蜀军彻底围困,结果诸葛亮来了个埋伏战,扳回一局。等到第三回合,“木牛流马”这样在传说中流传了近2000年之久的“黑科技”除此登场了。本来是司马懿见蜀汉境内...
关家被害经过这一切,还得从蜀汉灭亡的前几个月说起。话说蜀汉末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将领钟会、邓艾率领大军南征蜀汉。在古代,巴蜀地区是历代封建王朝都深感头疼的地方。因为交通因素以及统治技术的局限,一旦王朝出现衰败迹象,巴蜀地区往往会成为最先脱离朝廷统治的地区。并且,巴蜀地势的特殊,也让朝廷的讨伐变得收...
老刘没有发迹前只是家乡沛县的一个亭长,大致也就相当于乡科局干部吧?这个时候的老刘,那可真是本色毕露:不仅生性放纵好酒贪花经常戏弄手下的员工,而且还曾经多次出现过工作上的失误!多亏刘邦有几个好朋友帮衬——别人就不说了,县级干部萧何就多次替刘邦打过圆场,每次刘邦出现工作失误时,都是人家萧何替他周旋,这才...
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指的就是献帝刘协。事实上他之所以能够落得善终,与他一生充满了大智慧,是很有关系的。按理说他不是嫡子,皇位原本不是他的,再加上母亲也早早地被何皇后给毒死了。得知真相后的灵帝,尽管十分愤怒,但考虑到大将军何进,他也只好就此作罢。尽管何皇后如愿以偿地让自己的儿子刘辩继承了大统,但她...
比如此人的心肠异常的狠,不止一次地抛妻弃子,据正史的记载最少就有四次。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无可厚非,因为在逃亡的过程中,带着家眷实属不便。这点倒是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很像。当年刘邦兵败逃亡时,也是嫌马车太慢,好几次都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扔下去,都是夏侯婴又下去将其捡回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点,气得刘邦想杀了...
一日曹操不经意间看到儿子曹植的文章,连连点头,不时嘴角微微一笑。看完后不敢相信这是自己10岁儿子写的,问曹植:“你请人代写的吗?”,曹植胸有成竹的答到“话,说出口就是论;字,下笔就成文章,不信当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写”。小时候的曹植性格坦诚,放荡不羁,不讲究仪表,车马服饰不张扬,没有官二代气...
这三次战役是公认的"三大战役"。不过以影响力来看,小编认为还有三场战役,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三国"三大战役",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三次战役。小编认为"潼关之战"是一场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战役,然而它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集团暂时失去了对南方扩张的条件,开...
这个无能主公不是别人,正是吕布。吕布,作为汉末一代诸侯,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但是其政治思维偏弱,不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导致一直被人利用,先是董卓,后是王允,最后又依附袁绍和张扬,偷袭曹操的兖州,窃取刘备的徐州,最终在徐州下邳之战中被曹操围困。这个时候,吕布麾下一位武将出场了,也正是今日小编要讲...
这位令人惋惜的女子就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她也是霍光的外孙女,或许人们能够在电视剧中看见这个女子的身影。当时汉昭帝即位后,年龄仅仅只有8岁,由自己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着长大。等到汉昭帝21岁的时候,鄂邑长公主开始为他挑选妻子,此时的上官氏也只有6岁。等到上官氏入宫之后,就被封为了婕妤,在此之后不久上官...
曹营救主斩杀曹军忠贞猛将总结赵子龙可能不是三国里最耀眼的,但他是最朴实的。朴实者,可以活得更久,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令人敬佩信任的,因为他是贴近我们的,可以是我们行事的标杆。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